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生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李清照大事记

时间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孑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她的词清丽、婉约、凄美,少女时的优裕生活,中年的颠沛流离、晚年的孤独凄凉,她坎坷的人生经历,起伏的情感之路以及对词的严格要求,成就了她在诗词界不可撼动的位置,被誉为一代“词宗”。
她的词感情丰富,饱满却又细腻、委婉而又真挚,围绕身边一系列的生活、自然风光以及周遭变故而成。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朝学者,礼部员外郎,韩琦门下,平生著作较多,母亲王氏亦善文。
十八岁与吏部伺郎赵挺之(赵挺之后为宰相)之子,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1103从仕,金石学家)成婚,俩人志同道合,感情笃深,吟诗习文,爱好收集金石字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500字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500字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宋朝时期写诗和作曲家,有“诗仙”之称,也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出生在宋朝徐州
汤阴县的李家,家父李翰林,后当上太师,家中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深受李翰林栽培,从小学习古诗词,其熟悉的范围甚广,对五代诗人有一定了解。
李清照擅长诗词,她的作品精彩绝伦,如《雨霖铃》、《念奴娇》等,极其有名,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如梦令》、《临江仙》等。
李清照在文学界以优美的诗歌和绚烂的词章而闻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歌创作重在情思自然,词句活泼,抒发感情无比。
她用生动的语言写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感染着无数读者。
她的诗作不但深受古今许多文学家的赞扬,同时也激励了许多作家和诗人。
李清照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深远而灿烂,她的一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女性文学家的一个奇迹。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李清照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一名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词人李清照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词人李清照生平资料李清照是宋朝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中国少有的才女,号易安居士。
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从小出生贵族书香门第,前半生生活优越,她的父亲是当时的文豪李格,家里藏书万卷。
李清照很得父母疼爱,看书特别多,在书香世家受到的文化熏陶很浓厚,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之后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喜欢书画金石,她也养成了这个爱好,夫妻二人共同收藏整理书画金石。
金兵入关的时候,占据中原,她和丈夫只能离开家乡,南下求生,生活开始变得艰难。
她所写的诗词也能看得出她生活环境的变化,前期是小资生活的写照,多是伤春悲秋。
后期就有悲叹命运多舛,生活艰难。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清丽,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推崇典雅的写词手法,提倡诗词应该和诗文歌词分别开来,独成一家体系。
她主要留存在世的都是词牌,诗文不多,但是她也会写,部分诗文以历史题材为主。
李清照和普通的闺阁女子不同,她虽然也喜欢写闺中诗词,但是她同样关心国家大事,有一颗爱国之心,敢于针砭时弊。
李清照到了江宁的时候以宋高宗为主的投降派一味言和苟且,这些让很多人不满。
李清照就曾经针对这种情况屡屡写诗讽刺。
她因为无端卷入了党派纷争导致身世颠沛流离,所以她对和平生活非常向往。
李清照入狱的故事李清照有过两任丈夫,一生无儿无女,老年孤苦无依,颠簸飘零。
她和赵明诚在一起的时光虽然后来也很苦,但是李清照心是甜的。
二嫁张汝舟之后,她的生活有了好转,但是心里却苦了。
张汝舟不是她的良配,他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李清照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知道了这个人的真面目。
张汝舟是一个花言巧语的小人,他看见李清照一个人,身边带着一些珍贵的字画,心里起了歹意,他比强盗更可恶,他用感情来欺骗一个女子。
李清照还是很单纯,她相信了张汝舟的虚情假意。
张汝舟刚开始也很好,但是有一次喝多了,他的一番话让李清照大惊失色。
李清照生平

73岁,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 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因为朝堂新旧党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贬官,而丈夫赵明诚的 父亲赵挺之却一路高升。
一年后,皇帝甚至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 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的婚姻岌岌可危, 不得不孤身一人回到了老家。
少时,李清照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京 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16岁,初试文墨,写《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
鸣惊人,轰动京城 。
沉兴误争惊醉尽入渡起不晚藕,一知 回 花 争 滩归 舟 深 渡 鸥路 , 处 , 鹭。 。 。——《如梦令》郎 诚遂之因上子1早门)8就提岁成读亲,婚过。与。李2元1清岁宵照的节的太相诗学国词生寺,赵赏一明花见诚灯倾(,心吏赵,部明侍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伉 俪情深,如胶似漆,过着幸 福美好的生活。她把整个身 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 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 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 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次,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 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 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 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 天写了50首词。然后将李清照寄给自 己的那首词混在其中,给朋友看。结 果朋友告诉他,所有的词中,只有三 句绝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 才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7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8永遇乐 永遇乐
3《如梦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 《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代表性词作
1《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点绛唇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 汗轻衣透。 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生平大事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 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 月提出 年夏 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整理完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整理完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 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 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 葬于何处。 葬于何处。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一、引言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被后人传颂至今。
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才华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详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她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生平1.早期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世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2.中年遭遇:然而,李清照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年时,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她的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时弃城而逃,使得李清照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创作,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
3.晚年岁月: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艰难。
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财产和珍藏的书籍大部分散失。
然而,她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并整理丈夫赵明诚的遗作。
三、李清照的创作历程1.初期作品:李清照的初期作品多描写少女生活,清新脱俗,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中期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李清照的作品逐渐转向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探索。
她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3.晚期作品:在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她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四、李清照的影响1.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她的词牌、韵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3.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概括300字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4篇)第一篇: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
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
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
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若论雄强,自然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
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二、生平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
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
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
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
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
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
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开禧元年(1205)刻书。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三、作品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从风格上看,主要是诗慨言志,词婉道情。
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长诗,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十余岁时作《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 ,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风格婉约,但偶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的豪放之作。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诗、文虽留存不多,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部分诗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广为传诵。
也有如《偶成》、《春残》这样的思人怀乡的清深之作。
晚年有五首写给皇帝、后妃的节日帖子诗,皆美化阿谀之语,俗甚。
其文存数篇,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金石录后序》一文追忆一生,情深意切,更是研究李清照的珍贵资料。
晚年有《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
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赵明诚所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现存作品不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等。
有文6篇,残句2则,诗18首,残句15则,词88首,残句13则,佚词1传世,包括存疑词14首,残句1则,误题词29首,残句2则。
李清照工书,能文、画,兼通音律。
四、研究从宋代开始,人们已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1984年举办了“全国李清照研究学术讨论会”,后又成立了“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各地成立了李清照研究会或李清照学会。
李清照研究会即位于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内。
研究专家旧有毛晋、王鹏运、况周颐、胡云翼、李文裿、张寿林、傅东华、魏尧西等,今有唐圭璋、王仲闻(学初)、王延梯、黄墨谷、黄盛璋、平善慧、刘乃昌、陈祖美、刘瑜、徐北文、孙崇恩、徐培均、王璠、周桂峰、刘瑞莲、于中航、佘雪曼等等。
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国大陆及港台,现在至少已经有近二百部关于李清照的研究论文集、专著、小说、词评等出版。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被世界各主要国家翻译,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在文学成就的部分中,都对李清照有评介。
出了专著的至少就有英、德、日、俄四种文字,尤以美国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王红公)著书,台湾人钟铃翻译,纽约新闻书局1979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获得世界的公认。
五、争论焦点1、改嫁辩最早提出易安曾改嫁张汝舟之事见于她生前所出的宋人著作,始自明、清有人为其“辩诬”,迄今难有定论,但自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辩》后,今人多倾向于改嫁说。
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孤独无依之中,绍兴二年夏(1132),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
张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
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直至拳脚相加。
张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广西柳州。
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九日之后获释。
此段婚姻前后不满百日。
对于此事,明、清始有人著文反驳“辩诬”,至今对此还颇有争议。
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不管她是否真的改嫁都不影响李清照的人品,追求自己幸福的人是勇敢的,我们应该尊敬,只是所选非人罢了。
近年又有一新说,言其是被逼婚,既非自愿,谈何改嫁?此说挺有意思,改嫁就改嫁嘛,难道不是心甘情愿,就不是婚姻了吗:)2、金石情缘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赵的婚姻是金石良缘,夫妻情深,但自20世纪的60年代,王汝弼先生的《论李清照》开始提出疑议,认为两人感情上有矛盾,特别是李对赵不满, 由于六十、七十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王先生提出的这一新鲜的话题便久被搁置。
直到1989年,朱淡文在《论李清照〈漱玉词〉中的爱与忧郁》一文才重申王先生的看法,认为“赵明诚有不止一个侍妾”,而“余性不耐”、“侯素性急”(《金石录后序》)诸语,显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
同在1989年,陈祖美先生发表《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在王汝弼先生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赵的“纳妾”问题及其对李内心世界的影响,并由此对《凤凰台上忆吹箫》与《声声慢》二词进行了新的诠释,此后,陈在一系列相关论著中,重申了她对赵明诚纳妾问题的坚定看法,并对李清照内心隐秘进行了开掘,对其许多词作做了新的阐释。
提出赵有“天台之遇”,出现过第三者插于其间,李也因此发出“婕妤之叹”,两人关系曾出现裂痕。
陈的观点日渐引起关注,特别是其《李清照评传》出版后,反响更热烈,或支持,或反对。
其中1998年到2001年,讨论的论文更多,形成了一个争鸣的小高潮。
有的反对者基本认同赵明诚纳妾之说,但不同意纳妾给赵、李感情造成伤害,有的则坚决否定赵明诚纳妾之说。
就宋人纳妾的普遍习俗和赵明诚无嗣的特殊情况而言,赵明诚纳妾与不纳妾都有可能,但现在既无直接史料“证真”,也无确凿的史料“证伪”,既不能肯定赵纳了妾,也不能咬定赵没有纳妾。
这个问题只能存疑,最终的结论还有待坚确史料的发现。
六、其他小知识1、清照雅称美誉知多少?字:古代女子基本无字,即使有也少有姓名字号传世。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时,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号,故人又称李易安,自题易安室。
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