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合集下载

从医三十年的感言

从医三十年的感言

从医三十年的感言我从医已经三十年啦,这三十年就像一场漫长又精彩的电影,而我就是电影里的主角,经历着各种喜怒哀乐。

刚踏入医疗行业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初出茅庐的小雏鸟,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忐忑。

那时候啊,我跟着我的师傅,看他治病救人,就觉得他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不管病人多难受,到了他手里,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慢慢地就好起来了。

我心里就想,我啥时候能像师傅这样厉害呢?记得有一次,来了个小患者,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他生病可遭罪了,小脸蜡黄蜡黄的,还发着高烧。

他妈妈在旁边急得直哭,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那时候虽然经验还不太足,但我就想着,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好起来。

我就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做检查,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不敢有丝毫马虎。

我轻声地跟小男孩说:“小朋友,别怕啊,叔叔会把你治好的。

”小男孩特别懂事,还冲我点点头。

那一瞬间,我就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啊,这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信任的托付。

在这三十年里,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人。

有那种特别坚强的,就像打不倒的小强。

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叔,他患了很严重的病,治疗过程特别痛苦,但是他每次见到我都笑着说:“医生啊,我不怕,我相信你能把我治好。

”他的乐观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病房。

还有那种特别焦虑的病人,一点点小问题就担心得不行。

就像有个大姐,她身体其实就是有点小毛病,但是她整天愁眉苦脸的,觉得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似的。

我就耐心地跟她解释:“大姐,你这病就像小感冒一样,吃点药,注意休息就好了,你看你愁得像天要塌下来了,没必要啊。

”有时候啊,我们医生也会很无奈。

医学不是万能的,就像再好的工匠也有修不好的器具。

我遇到过一些绝症患者,我们想尽了办法,可还是无力回天。

那时候我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

我看着患者家属悲痛的眼神,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再厉害一点呢?可是我也知道,我们已经尽力了。

我只能握着患者家属的手说:“我真的很抱歉,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

”从医三十年,我也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跟郝老师学完,才知道,看病得这么看!

跟郝老师学完,才知道,看病得这么看!

跟郝老师学完,才知道,看病得这么看!中医,疗效就是生命力,没有疗效,再说多都是空谈。

为什么说,学中医,一定要看《伤寒论》?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不同,中医是一门精深博大的学科,很多大家都说,入中医门,必须要看《伤寒论》。

毕竟,仲景学术离我们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古人的早已大相径庭,这就是,很多人看不懂、学不透伤寒的重要原因。

有个人,研究这本书快一辈子了,这个人就是,郝万山老师他讲学、临证,做研究,都处处以伤寒论为本我很幸运,在第一期就参加了郝老师的伤寒论初级培训班!市面上这么多中医培训班,为什么我选择郝老师?原因就是:学术专业!能学东西!回去就用!报名费两三个月就通过越来越多的患者诊费换回来了,说这俗吗?我觉得一点都不俗。

学习本就为了学以致用!访名师,郝老师就是第一位“名师”,更是“明师”。

给大家讲讲,听郝老师的课,究竟进步在哪,我简单举一个例子。

《伤寒论》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在我读过的教材说,这是太阴脏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如果患者脉浮,说明正气还能抗邪于表,用桂枝汤就可以。

郝老师曾在课上说过,“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这是张仲景一贯遵循的治疗实录原则,如果是太阴脏虚寒证又兼有太阳表证的话,仲景会直接用桂枝汤吗?肯定不会。

要用理中汤,先温中补虚,或者起码要用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桂枝,表里同治,他不可能直接用桂枝汤。

说到这,郝老师又说,“我认为,276条完整的意思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就需要临床验证一下了,桂枝汤能不能治疗四肢关节肌肉的疼痛。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于是,我细细记下来老师说的每一味药,炒白芍30到40g,赤芍15g,桂枝10g,炙甘草10g。

陈旧性的疼痛,久病入络,加丹参30g,莪术10到20g,生牡蛎30g。

有人担心莪术会破气,加等量的焦白术或炒白术就可以了。

如果腰以上疼痛的,加鸡血藤30g。

颈部疼痛的加葛根20g,下肢疼痛的加桑枝30g,川牛膝10g。

祖传中医呕心沥血四十年经验感想分享

祖传中医呕心沥血四十年经验感想分享

祖传中医呕心沥血四十年经验感想分享祖传中医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医学体系,在我国医疗界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已经在中医行业里奋斗了四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探索,一直致力于将祖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祖传中医的特点与优势祖传中医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色、质、形、态、声、气、味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西医则主要注重局部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由此可见,祖传中医在病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此外,祖传中医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稳定的疗效。

经过历代中医师的实践和,中医理论已经得到了不断培养和完善。

而这种理论的实践运用也为中医的疗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祖传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祖传中医已经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显得过于陈旧。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祖传中医的作用,我们需要适当地对传统理论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年来,中医不断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逐渐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医医学领域中。

例如,中医科学医学实验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检测系统,可以对中药进行质量检测和药效评估,提高中药治疗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同时,纳入现代医学体系的中医也已经在一些特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在治疗周围性面瘫、帕金森病、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方面,中医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对祖传中医的深刻理解四十年的行医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传中医的重要性和优势。

祖传中医的疗效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诊疗方式和方法来治疗病人。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祖传中医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能更加适合。

在中医和西医的交流和合作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祖传中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体系。

从医四十年的感悟

从医四十年的感悟

从医四十年的感悟四十年医者生涯,我见证了无数的生命起伏和疾病的折磨。

这段时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伟大和医生的责任。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从医四十年来的感悟。

医学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四十年前,医疗技术和设备相对简陋,许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人体的奥秘,并给予患者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

比如,现在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疾病,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此外,基因技术的突破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这些进步让我们相信,医学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医生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医生,我们承担着拯救生命、减轻病痛的使命。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例,需要做出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案。

然而,医学的发展是如此之快,新的疾病不断涌现,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新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这种责任和压力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谦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从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工作者,更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和朋友。

在医院里,我见证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和绝望,也看到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希望和坚强。

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用关怀和耐心去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力量。

因此,我相信,医生应该既是医术高超的专业人士,也是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的朋友。

我想说的是,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在医学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只看到疾病和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人性、尊严和幸福。

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起互信和尊重的关系,用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患者。

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要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如果你是刚刚踏入中医院校,或是刚刚上临床,或仅仅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当你想去学学经典,学学伤寒提高自己医术时,周围的人可能都会建议你去听听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课程,或是去买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看看。

执着的讲者就是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在优酷上播出的郝万山《伤寒论》教学片从2009年创建以来,到现在总播放量已达到1734万次。

其实,早在2002年,郝万山老师就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国家希望能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构筑中医药远程终身教育体系。

直到现在都有很多学生想起当年学习《伤寒论》时,老师会在教室播放郝老师的讲课视频。

现在看来,当年的“万年青”计划确实为全国各大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吸取知识的方式。

受郝老师感染而步入医门的莘莘学子和亲近经典智慧的芸芸众生已不可胜数,可以说郝老师创造了中医经典教育与科普的一个奇迹。

在这期间郝老一直致力于健康教育30余年,600多场活动演讲,足迹遍布29个省市和港台地区。

他曾说过:“治病是永远治不完的,我这几年在满世界奔走,就是想把老祖宗说的怎么才能做一个健康的人告诉大家。

”2012年百家讲坛《郝万山说健康》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以医者的专业和学者的睿智,用说故事的方式将健康娓娓道来。

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慢条斯理转译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掀起了一波中医热。

毫无疑问,他是伤寒论圭臬级的主讲者,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

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这从郝万山《伤寒论》纪录片就能略窥一二,他的教学生动活泼,从不无聊,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多中医学生的“偶像”。

更是一名老中医郝老师在临床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门诊外排着大队,很多都是从天南海北来的患者。

中医专家郝万山: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

中医专家郝万山: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

中医专家郝万山: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

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

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

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

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

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

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

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

”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

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

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

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

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郝万山:举几个例子说说其蕴含的中医知识!(师生对话)

郝万山:举几个例子说说其蕴含的中医知识!(师生对话)

郝万山:举几个例子说说其蕴含的中医知识!(师生对话)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讲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

主编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2部著作。

很多年前,我在东欧的捷克布拉格讲课,一个医生带着一个病人来找我,那个病人是霉菌性阴道炎。

我说:“这个不要找中医看啊,制霉菌素就有很好的效果,内服、外用都可以。

”结果那个病人笑了:“我就是布拉格制药厂制霉素车间的技术人员,我得的这个霉菌性阴道炎,是在我们车间都能存活的”。

事实上所有的抗霉菌药对她都没有效。

我本来是不看妇科的,但是根据她的症状,我硬着头皮开了一个清利下焦湿热的口服方子,又开了一个外洗的方子。

我在那里就讲1周的课,然后我就走了。

第二年春天我又去了,那个医生又带了一个病人来找我。

她说:“你上次的药,病人用了1个月就痊愈了。

”我很好奇,心想这么重的霉菌感染在中国都很少见,我居然治好了她的病。

那个病人还把我的药推荐给全工作车间的同事用,结果大家用后都痊愈了,后来她们还组织了全厂的技术力量和国家药学研究专家来破解我的方子,看看到底是什么成分发挥了作用。

我当时有点紧张,她们真要是从我的方子中找出什么东西来,从而发明创造出一种西药,那我们中医就会显得有点尴尬。

结果她们一无所获,那个医生对我说:“你的药成分太复杂了,有很多都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她紧接着又问:“你们中国人都会打拳是吗?”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个,我就说:“也不全是。

”她说:“你们有一种迷踪拳是吧?”我听了直想笑,心想迷踪拳哪里是拳啊!这是金庸老师小说里面的。

她说:“我们西方也有拳击,直拳,勾拳,鞭拳,甩拳,这四种拳路都各有各的变数,有招有式的,但是你们迷踪拳无招无式。

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希恕先生的言传身教

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希恕先生的言传身教

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希恕先生的言传身教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老经方传奇故事———桂枝汤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我想起来那个病人当时是56 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

我似懂非懂,听他的话,非得听好几遍。

我印象很深刻,56 岁。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我就是每天下午一到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把这两件衣服连裤子都换掉以后,我下午才能继续工作,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钟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过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我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

我记得药味用得多,药量用得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 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收敛的药,所有的敛汗固表的药,全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这要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

我说,老先生,你吃了上次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

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这么一热呢,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我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他说这发汗行吗,他看着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

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

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所以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是很困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来源:健康时报)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

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

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

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

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

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

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

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

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你知道吗我年
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

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

”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

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

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

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

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

”郝万山告诉记者。

于是重预防,逐渐成了郝万山健康宣传的基本理念。

思考,灵感来自奇怪的长寿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万山来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

郝万山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

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

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听到这里,郝万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

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

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

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身要动的要求——自种自食,无论魏晋。

破,法国婆媳的启示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

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

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身体归身体,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结,要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大约二十多年前,郝万山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

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郝万山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

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见到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

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郝万山说。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郝万山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去找他。

她告诉郝万山,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原来当年,这位妇女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

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

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

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

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

“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

”这位妇女说。

所以郝万山在治疗心身性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调节。

在他的多场健康讲座里,常常提醒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自律,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
谁都不能否认,医学是进步了,医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细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郝万山讲起了自己接诊过的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

这位病人在日本的时候,曾因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内科找医生,说自己最近总是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可是经检查,做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正常、冠脉造影也正常。

心内科医生就给病人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病人急了:“可我还心慌怎么办”“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医生说。

“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

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

“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

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
可是,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

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
“换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肯定会说,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看中医,还给我一堆西医的单子干嘛”郝万山身边的一位助理感叹。

正因为如此,他的门诊工作量就特别大,但郝万山依然从容不迫地接待一个个病人。

病人的发泄照单全收,医生压力自然就增大了。

对于如何保护自己,郝万山认为还是“心要静,身要动”这六个字。

宽容他人,不强迫自己,哪怕在睡眠上,也是想睡就睡,不苛求每天睡够多长时间。

不刻意锻炼,平时能走路就不坐车。

至于饮食上,郝万山更是简单,饮食以素为主,但也不排斥吃肉。

早饭、午饭比较丰富,晚饭吃得相对简单,每周保持有一个晚上不吃正餐,以便让胃肠适当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