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 2010. 03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炽.热/整饬.应.用文/应.有尽有歆.慕/薪.火相传B.庇.护/譬.如习字帖./俯首帖.耳给.予/掎.角之势C.匝.道/扎.啤供.给制/供.认不讳肄.业/苦心孤诣.D.标识./什.物露.马脚/崭露.头角模.样/摩.肩接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截流开源节流教课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B.恭敬事必躬亲摄像机众口铄金,积毁消骨C.涣散焕然一新钓鱼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树荫绿草如茵水蒸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历史信息,其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了具有准确年代的标尺。

②鉴往知来,总结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只是含蓄地点拨,言在此而意在彼,说明着什么,隐喻着什么。

A.树立蜕变不仅/而且B.树立嬗变不是/而是C.竖立嬗变不仅/而且D.竖立蜕变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在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众多外贸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争取订单,2万多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的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

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

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

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

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

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

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

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

【最新】山东青岛2010-2011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最新】山东青岛2010-2011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本试题共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否则无效;不能使用修正液、涂改胶条,使用部分无效。

本试题满分为150分,另有5分为书写分,10分附加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30分)一.(18分,每小题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菲薄.(bó)尘滓.(zǎi)隽.永(juàn)殒.身不恤(yǔn)B.朱拓.(tà)叨.扰(tāo)聒.噪(guō)衮衮..诸公(gǔn)C.宿.命(sù)忖度.(duó)分娩.(miǎn)挖空.心思(kòng)D.呜咽.(yâ)炮.烙(páo)咆哮.(xiào)怦.然心动(p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熨贴狼藉先发制人精美绝伦B.炼狱账簿蹑手蹑脚销魂勾魄C.云宵逻辑矫揉造作憾人心魄D.坚忍桀骜斐声世界标新立异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儒、道、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②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自我,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③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江南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

A.发挥审视不管/也 B.发挥审查尽管/还是C.发扬审查不管/也 D.发扬审视尽管/还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B.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10、11)月考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10、11)月考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2009年9月1.(河南省200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听不懂自己孩子常用的词语,交谈时如同听外星人讲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埋怨父母跟不上时代,无法和他们勾通。

当大家都在抱怨对方的时候,英国13岁少女露西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典,使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

这种创意和实际行动实在叹为观止。

(1)_________修改:_________;(2)_________修改:_________;(3)_________修改:_________;(4)_________修改:_________。

答案(1)感触——感叹(2)勾通——沟通(3)使——为(4)叹为观止——令人赞叹2.(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年高三年级第四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走进微山湖风景区,你会强烈地感到人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

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间的绿色。

①湖中,轻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②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泻③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④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又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答案③、①、②、④(顺序是由岸及湖,由近及远。

抓住“岸上”“山上”“湖中”表示方位的词语。

)3.(山东寿光现代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下面一段话中两处表达有问题,或有语病或连贯性不好,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影片《梅兰芳》的热映的确给了电影界诸多启示,②它不仅场面精致,制作精良,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很高的艺术品位。

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③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文化资源配置优化,一丝不苟,反复磨砺,④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⑤才能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统一,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文艺精品。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一模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一模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一模理科综合化学部分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能杀死H1N1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蛋白质受热变性B.不锈钢是利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来达到防止腐蚀的目的C.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D.加碘食盐中主要添加的是碘化钾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干馏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D.淀粉在人体内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 + SO42-=BaSO4↓B.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 3H2O=Al(OH)4-+H2↑C.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ClO-+SO2+H2O=HClO+HSO3-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溶液:+3(胶体) +3 12.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W单质的沸点最高B.Z的氢化物比Y的氢化物稳定C.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Z元素的强D.Z、W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与R原子的相同13.已知常温下:K SP (AgCl) = 1.8×10-10 mol2·L-2,K SP (Ag2CrO4) = 1.9×10-12 mol3·L-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gCl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K SP 比在纯水中的K SP小B.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淡黄色,说明K SP (AgCl) < K SP (AgI)C.将0.001 mol·L-1的AgNO3 溶液滴入0.001 mol·L-1的KCl和0.001 mol·L-1的K2CrO4溶液中先产生Ag2CrO4 沉淀D.向AgCl的悬浊液中滴加浓氨水,沉淀溶解,说明AgCl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14.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C .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 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42-D .向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饱和Na 2CO 3 溶液,然后分液,分离出乙醇15.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 ,平均分成两份。

青岛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青岛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青岛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2010.03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炽.热/整饬.应.用文/应.有尽有歆.慕/薪.火相传B.庇.护/譬.如习字帖./俯首帖.耳给.予/掎.角之势C.匝.道/扎.啤供.给制/供.认不讳肄.业/苦心孤诣.D.标识./什.物露.马脚/崭露.头角模.样/摩.肩接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截流开源节流教课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B.恭敬事必躬亲摄像机众口铄金,积毁消骨C.涣散焕然一新钓鱼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树荫绿草如茵水蒸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历史信息,其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了具有准确年代的标尺。

②鉴往知来,总结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只是含蓄地点拨,言在此而意在彼,说明着什么,隐喻着什么。

高三语文试题与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期初调研检测+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与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期初调研检测+语文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答案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A2.C3.B4.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闸释逻辑真相;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

5.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

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

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③本体真相是关乎存在的真相。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揭示的是一种本体真相。

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C7.B8.①先写院落里的阳光、风、鸟、树,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环境;②前者属于院落里恒久的部分,后者属于院落里逐渐消逝的部分,由恒久写到消逝,与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由温暖快乐到落寞的变化相契合。

9.参考答案一:赞同落寞之情。

文章写了院落中的人、物、事,包含着环境的美好、童年的快乐、亲人的温暖、生活的希望;但期盼着家庭兴旺的大爷爷却一生无生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物是人非,时代的发展带来烟火生活的消逝,都令人产生一种淡淡的落寞情绪,笼罩着全文。

参考答案二:赞同温暖之意。

文章以“我乐于描绘院落的构成”总领下文,用更多的篇幅写作者对院子里的人、物、事的怀念;童年的快乐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11.A12.D13.(1)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如果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2)任命官员以求治理之道,没有比官员各自明确其职责,政事各自委任给相应的人更重要的事情了。

14.①王夫之认为这种制度是以人治国,不是以法治国;②如果有贤臣和明君可行,但是作为制度永久地流传下来不可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基础试题2010-03-25 17385d56b7b40100h83u青岛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卷(3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臵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臵,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炽热/整饬应用文/应有尽有歆慕/薪火相传B.庇护/譬如习字帖/俯首帖耳给予/掎角之势C.匝道/扎啤供给制/供认不讳肄业/苦心孤诣D.标识/什物露马脚/崭露头角模样/摩肩接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截流开源节流教课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B.恭敬事必躬亲舏像机众口铄金,积毁消骨C.涣散焕然一新钓鱼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树荫绿草如茵水蒸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历史信息,其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了具有准确年代的标尺。

②鉴往知来,总结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只是含蓄地点拨,言在此而意在彼,说明着什么,隐喻着什么。

A.树立蜕变不仅/而且 B.树立嬗变不是/而是C.竖立嬗变不仅/而且 D.竖立蜕变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在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众多外贸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争取订单,2万多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的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B.在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中,周洋以2分16秒的好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韩国选手只能望其项背,眼睁睁看着冠军旁落。

C.公司领导班子以从长计议的发展眼光,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挑战的同时,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D.元宵节晚会上,刘谦挖空心思表演的近景魔术仍然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事实上,能够让观众感到惊奇和疑惑就是魔术的意义,何必追问是真是假呢?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这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为。

B.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C.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财政部、商务部认为,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果。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囧‛之文化考‚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

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

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

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

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

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

‚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

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

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

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

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

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

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6.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7.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囧‛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宣王见颜斶齐宣王见颜斶(ch‛),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舎。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

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②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是也。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

故侯王称孤、寡。

’非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

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则再拜而辞去也。

曰‚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握跟随B.矜功不立矜夸耀C.乃今闻细人之行细人小人D.清静贞正以自虞虞担忧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①无德而望其福者约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是故燕虽小而后亡①君子焉可侮哉①夫玉生于山②臵杯焉则胶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1. 以下四组话,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的思想的一组是①斶亦曰‚王前!‛②士贵耳,王者不贵③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④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⑤愿请受为弟子⑥安行而反臣之邑屋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颜斶让齐宣王上前,以这种看似无礼的行为来引起齐王与大臣们的不满,从而说出自己‚士贵于王‛的观点。

B.颜斶引用典故、古语辩证地阐述了王与士的关系,特别是在论证‚生王不如死士‛时,有力地说服了宣王,使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为了使自己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不遭到破坏,颜斶拒绝了宣王的邀请,表现了他纯正自守、安贫乐道、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