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合集下载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释】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

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

”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

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详细释义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

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

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

“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

王宗岳《太极拳歌》

王宗岳《太极拳歌》

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尔。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
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武派太极拳“老三本”之谜

武派太极拳“老三本”之谜

武派太极拳“老三本”之谜展开全文武术人4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2012年《中华武术》第七期,刊发拙文《漫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其中对“老三本”的介绍,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与兴趣。

他们或首次听说,感到新奇;或曾经耳闻,一知半解;或较为熟悉,但研究不深。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咨询、探讨、交流、争论者不乏其人。

有鉴于此,笔者有必要对“老三本”作更详尽的介绍,以飨读者。

严格而言,“老三本”还不能称为书。

因为,它是李亦畬先生(1832—1892)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的三本太极拳谱,是三本手写的小册子(即“自藏本”“启轩本”“郝和本”)。

但是,“老三本”的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奠基之作。

“太极拳”一名见于文字记载便典出于此,而所谓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也出于此谱。

“老三本”编著内容基本相同,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1812—1880)、李亦畬拳论十余篇。

其中,“郝和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内容于下列书中收入并作介绍:徐震(1898—1967)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郝振铎(1909-1973 郝为真族侄孙)编印之《郝为真开合太极拳》、郝少如(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

顾留馨(1908—1990)在其所著《太极拳术》第371-379页中,则影印出“郝和本”全部内容,并附一篇姚继祖先生(1917—1998)提供的“自藏本”中的武禹襄拳论:《四字不传密诀》。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武禹襄、李亦畬拳论于传抄流布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或妄加作者姓名以及词句添加、修改、漏删等情况。

本文要做的就是依据“郝和本”,并参以“自藏本”进行甄别,还原这些经典拳论真貌。

而且,稍加点评,供大家参考、学习、研究。

“郝和本”封面题:《王宗岳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郝和珍藏”;“自藏本”封面题:《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亦畬珍藏”。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武术歌诀——精选推荐

武术歌诀——精选推荐

武术歌诀太极十三势行工歌诀[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59:39 | 作者:龚克 | 来源:经典拳论【原文】 【今译】十三总势莫轻识, 十三拳势不可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用意的根源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 虚实的变化转换当注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内气流遍周身毫无阻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中触引动来动如同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顺着敌方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每一招式在于用心揣摩其妙用,得来不觉费工夫。

 得到它的精奥无意间把精力来耗费。

刻刻留心在腰间, 时时刻刻注意那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腹中松柔虚静气才能腾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 尾骨正直不偏斜精神贯注到头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全身轻灵又利索头部上顶如空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仔细认真地从这里去寻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屈伸开合应听凭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入门领路需要口头来传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技艺使用无止境而招法学得有止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若问走架打手什么作标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为君王而身体是使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详细推断它的目的最终在哪里?益寿延年不老春。

 增加岁数、延长寿命而永葆青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歌诀呵歌诀一百四十字,字字真切义无疑; 每个字意思明确无可怀疑;若不向此推求去, 假如不从字里行间去探索,枉费工夫遗叹惜! 只能是白费精力空叹可惜。

八卦掌三十六歌诀(一)董海川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47:07 | 作者:董海川 | 来源:经典拳论 15 | 浏览:87次 ]歌一:所唱八卦基本架势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

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冲虎口瞧。

歌二:所唱八卦掌基本势架行成之法先肘后叠肘掩心,掌再翻塌向前跟。

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掌一团神。

歌三:所唱八卦掌基本走法步弯脚直向前伸,形如推磨一般真。

屈膝随胯腰扭足,腿到三面不摇身。

歌四:所唱八卦掌左右招式均衡之法一式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