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气的理解

合集下载

太极中气的概念

太极中气的概念

太极中气的概念太极中气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与身体的内在力量息息相关。

中气是指通过修炼太极拳所培养和积累的内力,它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太极拳练习的目标之一。

太极拳通过锻炼呼吸、意念和运动,将精气神统一,培养并发挥中气,以达到身心健康、防病强身和提升自我修养的目的。

首先,太极中气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气是指人体内的真气或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太极拳强调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和精神力量,将内力凝聚在经络和内脏中,产生和积累中气。

中气既是人体内在的能量之源,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桥梁。

其次,太极中气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太极拳的练习以呼吸、意念和运动为基础,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协调运用,将精神力量和身体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协调的力量。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通过居中、松静、气散、精神专注等原则,使身体的力量可流动可自由发挥,达到最有效的施展。

这种力量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同时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拳法的根本特征。

太极中气的培养和积累需要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断的修炼。

首先,太极拳练习者要注意自身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强调以腹式呼吸为主,使呼吸放松自然,沉重饱满,将精气纳入气海或丹田,使其得以修养和积累。

其次,太极拳的练习强调通过放松身体、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势,让身体能够自由流动和贴近地面。

这样可以使力量更好地流通,发挥更大的效果。

最后,太极拳的练习还需要通过意念的调整和精神力量的运用,使其与身体力量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太极中气的发挥不仅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们可以提高体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太极中气的培养还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另外,太极中气的发挥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太极中气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之一。

太极拳“五根”之三-“气”

太极拳“五根”之三-“气”

太极拳“五根”之三-“气”上海:小米上篇谈了太极拳“五根”之劲,提出了太极拳三维立体球圆运动原理,太极球的球心是肾腧穴,肾腧穴的开合带动全身的运动,产生脊椎行拳、腰胯行拳,脚底运阴阳。

肾腧穴的开合动力来自于丹田气的收放。

本文着重说说太极拳之“气”。

现代科学对于“气”,西医从解剖学找不到“气”,并持质疑态度。

中医认为“气”有物质和功能的两大特性,称为气能和气机,即能量和动力,“有气则生,无气则亡”,人活一口气。

武林界尤其重视气,“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内家将其“气”分为内气、外气,专修内气。

内气是内家功夫的标准。

太极拳是以气运身,无“气”者则以力运身,是否以气运身是太极拳是否入门的标准。

医武同道,肾腧穴的开合动力,来自于丹田气的的气机动力。

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气冲击肾腧穴,将肾腧穴打开。

肾腧穴之气延督脉和阳经上下分流。

下行之气使尾骨内卷称为“遛臀”,小腹内卷,产生身躯折叠劲。

下行之气冲开两胯,开胯褁裆,产生下肢拧劲,是为腿弓。

气延经络继续向下盘行,经涌泉松沉入地,是为“根劲”。

上行之气延督脉和阳经通达背部,虚领顶劲。

气由大椎穴继续向两肢传达指梢,所谓“力由脊发”。

肾腧穴之气的上下分流,同时也将后背肌肉以肾腧穴的横断(带脉)为分界线,上下肌肉对拔,称为骨肉分离、撑筋拔骨和开背开“龙骨”。

“龙骨”之弓是“五弓”之首,背部气流向四肢之气产生的肢体之弓称为臂弓。

“五弓”是掤劲之架,掤劲为八劲之首,站桩可得。

其他七劲皆为运化之劲,在行拳盘架中产生。

掤劲不可丢,丢就是懈,就是软。

若是无“气”用力做出来的弓形掤架,就是僵硬假掤,僵硬假掤是花架子,无异于死摆硬撑,中看不中用,骗骗自己,骗骗外行人,是太极拳之大忌。

吸气时鼻合膻中穴,延任脉将气沉于丹田,同时双掌腧劳宫穴和虚脚涌泉穴之气延阴经回流丹田,充盈丹田之气。

丹田在受纳经气时,没有对肾腧穴充气,肾腧穴自然闭合。

气之督脉任脉循环,称为“小周天”,全身阴阳经脉循环,称为“大周天”。

太极拳之“气”

太极拳之“气”

太极拳之“气”“气”是一个重要而神秘的话题。

我国传统医学及武术很早就提出了“气”的概念。

现代科学也很重视“气”的研究。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气”。

太极拳之“气”一、关于“气”“气”在现代科学概念里就是气体,是物质三形态之一。

地球有大气层,称为“空气”。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要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这是生命存在的不可少的条件。

人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

这种呼吸一刻也不能停止。

人缺氧二、三分钟,大脑就会死亡。

一切体育健身运动都十分重视呼吸,重视调整气息。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呼吸对人体健康的极端重要性,称为“吐纳术”,成语为“吐故纳新”,专门练气的功夫—“气功”,是传统医学与健身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术界有一句常说的谚语“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见“气”在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做为拳术与健身术的太极拳自然也不例外。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也是气功。

拳论里多处提到“气”,如“气沉丹田”、“以心行气”、“意到、气到、力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贯四梢”、“气敛入骨”、“气遍身躯”、“意气君来骨肉臣”、“腹内松静气腾然”、“心为令,气为旗”、“气宜直养而无害”、“牵动往来气贴背”等等。

太极拳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本质上是意气运动。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练的是“内功”。

“内功”就是“内意、内气、内力”,合称“内劲”。

没有以内气为主的内功,就不是太极拳。

这是太极拳与其它运动以及长拳的根本区别。

太极拳之“气”二、关于“外气”太极拳的气分为两种:外气与内气。

“外气”即呼吸之气,又称“后天之气”,是婴儿出生后启动肺呼吸才有的。

外气主要通过呼吸系统(鼻、气管、肺),吸进新鲜氧气,呼出废气、浊气(二氧化碳)进行。

外气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练拳三调(调心、调形、调息)之一。

这是因为呼吸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的呼吸以人体生理呼吸即肺呼吸为基础,但又有区别。

太极拳之“气初探_体育论文

太极拳之“气初探_体育论文

太极拳之“气初探_体育论文论文导读::太极拳之气初探,体育论文。

太极拳,理论系统、完整,拳法柔美、巧妙,习练者众多,在国际国内皆颇具影响力。

然而,由于拳法传授者参差不齐,演练体会各异,导致对拳法、功法等讲解出现诸多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容易让习练者在认识上产生混乱,感觉无所适从。

对太极拳运动中气的认识,就是其中差异较大的方面之一。

我仅就自己多年来的演练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其谈谈自己的见解。

要搞清楚太极拳运动中气的问题。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一、太极拳运动中是否存在气可以肯定,太极拳运动中,是存在气的。

历代太极拳家,也无不异常重视对气的培养和运用,这些从他们遗留下来的拳诀中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的《十三总势说略》中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及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

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的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等等,都足以证明太极拳运动中,是有气存在的。

并且,古代太极拳家,对太极拳运动中气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二、太极拳运动中气的存在形式三、太极拳运动中的气与一般意义上的气的差异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用意不用力,呼吸与运动缓慢、均匀、柔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在意念的引导与支配下,浑然一体。

在中国武术运动和各种气功中,都讲究运气、以气催力、气沉丹田等,那么,太极拳运动中所讲究的气和别的功夫所讲究的气是不是一回事呢?如何不是,又有何不同呢?我认为,太极拳中的气,与其他门派的武功与气功中所说的气,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讲究肢体运动与呼吸的配合,都要按照一些特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系统、长久的专门训练。

通过训练,都会显著增强肺活量,都可以生成肠道中气的流动,既形成丹田之气。

所不同的是,太极拳的呼吸,是在舒缓、自然的情况下,随着意念的引导作用,融入到技击招法中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全身筋骨节节贯穿、肢体在意念的引导下,神经系统和纤维组织进行定向传导、形成松合之力,柔似锦棉,发那么迅猛,活而不软,强而不僵。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

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

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

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

这不是人能胜过他。

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

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

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

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

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

特稍涉于严厉。

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

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

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

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

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

太极拳中的内气和用意

太极拳中的内气和用意

练习太极的朋友,应该都听到过两个词,一个是内气,另一个则是用意。

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不可忽略的作用呢?本文将经典著作由与日常教学经验相结合,给大家作出解答。

气受意的指挥,而这气并非一般所说的那种肺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

自古以来,无论祖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实践经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

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

例如,有人说此气就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等,言人人殊,尚待进一步探索。

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因此,我们在阐明拳论中所说的气时,暂假定为神经、生物电、血液中的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物,假定为人体尚待查明的一种功能,目的是先继承前辈的理论,以便我们进一步发掘。

练拳时,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这种“意识体操”隐于内的是内气的活动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因此内气可以由内发之于外,也可由外敛之入内。

虽然要“以气运身”,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所以拳谱上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正因为如此,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

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

我们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

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入体静,则电位降低。

而练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电位随之升降。

电位升高,则血液循环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练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气”化太极论

“气”化太极论

摘要:太极拳是一门高层次的气功。

太极之气精妙无穷,而练习并运用此气,对太极拳的修炼以及健身、技击作用巨大,应引起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气太极拳健身技击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53-03气――无形无色,运行不息,充塞于天地,表现为风云,四时变幻,奇妙无穷。

《辞海》中说,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许多对“气”的论述。

如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展之原。

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可为万物之母。

气甚至是一种道德精神和境界,充塞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相通。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学艺术也讲究气,如诗有雄壮之气、有沉郁之气、有飘逸洒脱之气……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有大气象的。

宗教中尤其是道教,更是对气倍加推崇。

道家所谓的练内丹,其实就是一种练气养生之道。

中医常说气血,《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又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可见,气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武学与气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各种武术多多少少都与气有关联,而内家拳更是以练气为主。

太极拳就是一种高雅的气功。

综观各家对于气的论述,虽形式各异,但其本质都是一致的。

如同庄子《知北游》中的一句话:“通天下一气耳。

”而对气最理想、最浪漫的描述是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意思是,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我们是做不到御风而行的。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一些气功来驾驭自身之气,达到强身健体、安身立命的目的。

本人鄙见所有功法中,最能合于天地自然之气,最潇洒飘逸的,要属太极拳了。

太极拳的神、意、气、形

太极拳的神、意、气、形

太极拳的神、意、气、形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以下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

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

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近求诸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

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

这就是知行合一。

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

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自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

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就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

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

练太极拳要刻苦,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太极拳几十多遍,结果连60岁的寿命都达不到。

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

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也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

随时随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

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硬损害神意之灵明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形客意”的真意的所在。

第三,理法不二。

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们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

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茫点、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九曲串珠”等太极拳术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深刻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中气的理解
:气是调动气机的一种行为
《四字不传密诀》中的“气”字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而且每个人都
有每个人的见解。

我在这里只能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在武禹襄的拳论中,提到“气”的地方很多。

这个“气”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中医
说的气血中的“气”。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是相辅相行的。

血,
是可以看得见的;气,则是无影无踪,看不见的。

为了与一般人说的呼吸之气相区别,中
医就把这个“气”称作内气。

关于这个内气,中医有很多说法,比如:正气、营气、卫气等,但是一般来说就是内气。

呼吸之气,则称为外气。

我认为,在武禹襄那个时代,对内气和外气还没进行区分,往往是把内气和外气混在
一起来讲述。

人们认为,这种内气的运行,是在意的引领下进行的,所以武禹襄提出了
“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观念。

另外,武禹襄还体验到了在行气的过程中,有“气贴脊背”的感觉。

这种感觉,几乎所有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

这不是什么玄妙的现象。


些气的运行感觉,都是武禹襄在练拳实践中的体悟。

至于“敷盖对吞”四字密诀中所说的“气”,还有李亦畲写的“擎引松放”,都是讲述练习推手的过程和技巧,都是他们总结
的推手的经验。

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都是知行一体的,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而提炼出来的。

四字密诀中的气,我认为就是内气和外气的混合的一种感觉。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敷盖对吞”是武禹襄晚年总结出来的,对这四字的解释则是李
启轩进行的。

李启轩有个“敷字诀”,意思就是把对方包围住。

所谓的“包围住”是很难
理解的,因为在推手中,你不可能像包东西一样把对方包围起来。

但是,所谓的“敷”确
实是要把对方包围住的。

那么,在推手时如何做到“敷”呢?我们武派太极拳的老前辈总
结的经验是控制住对方的三节。

何为三节?以手臂为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

在推手中,要塌梢节,堵中节,捋根节。

这样,你就能把对方的胳膊控制住。

从人的整体
来说,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

要想敷住对方,就要在推手时做到“盘根节,制
中节,欺梢节”。

这样就达到了“敷字诀”所说的要求了,也就是控制住了对手。

以上说
的是“敷字诀”在推手实战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但是对四字诀的解释却出现了许多“气”字,什么“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
上”“以气盖彼来处”“以气对彼来处”“以气全吞”等等,这里全是用气,不是用劲,
不是用意,而是用气。

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我认为,这里的气,根据李启轩的“敷字诀”和武汝清《太极拳解》中的“打闷劲、打来劲、打回劲”,综合来看,其实是武禹襄所说
的内气和外气的综合感觉,就是内气和呼吸之气的一种感觉,是在意识的引领下,调动气
机的一种行为。

具体到“敷盖对吞”上的气来说,还有阴阳之分。

太极拳论说有阴阳二气,太极拳是
由阴阳二气来组成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
懂劲。

”所以,太极拳从根本来说,不管怎么解释这个气,都是阴阳二气在起作用。

阴阳
二气是什么意思?就是刚柔、进退、开合、虚实等。

对这些具体的现象,统而言之,就是
阴阳二气。

阴阳在太极拳推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劲力的虚实、刚柔变化,身法的进退、
开合的体现。

所以武禹襄所说的内气,也是阴阳二气,其在推手中是通过劲力的虚实、刚
柔变化和身法的进退、开合来体现的。

对于“敷盖对吞”的气,我们不应该解释得那么玄。

过去的老前辈没有做详细的解释,李启轩的解释也比较含糊。

现在有人解释的比较玄。

我认为,武禹襄不是神,不像有些人
说的那样,用外气就把对方罩住了。

实际上这里的气是武禹襄内气和外气调动出来的一种
感觉,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由内气到劲的一种表现,更具体来说,这里面的变化离不开阴阳,而阴阳的具体体现就是虚实、开合、刚柔、浮沉、吞吐等等。

以上是我对《四字不传
密诀》中所说的“气”的认识。

总起来说“敷盖对吞”是武禹襄个人经验的总结,是论述
推手的,是对太极拳“神明”阶段的阐述。

这个气,离不开内气、外气的综合体现,是意
识指导下的一种行为。

这个气,也离不开阴阳。

对这个气要达到懂劲和神明阶段,才能有
所体悟。

对于懂劲以后的神明阶段,武禹襄用气来表述。

对于推手和散手的高级阶段,也
就是神明阶段,武禹襄是用气来解释的。

对这个气,不能说得太玄乎,解释得太玄乎了就
误入歧途了。

这个气,是内气和外气结合在一起,在意识的指导下变成劲点。

而这个劲,武禹襄是
用气来表述的。

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做到“敷”?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三节,要有浮沉吞
吐劲力上的阴阳虚实变化,才能做到。

如果说得很玄妙,后人没法实践,那就没有意义了。

武禹襄和李亦畲的太极拳理论是和实践相结合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