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目录:一、桩法二、重心转移三、单手缠丝功四、双手缠丝功五、步法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前言介绍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
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
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
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
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
握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压于食指上。
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
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
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哪些?怎样练习

研究过太极拳的人,应该都知道陈氏太极拳,甚至可能有部分人正在练习。
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哪些?怎样练习?一起来看一下吧~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下面以腿功为例,介绍该怎样练习,给大家作为参考。
腿功(1)压腿:正压:①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③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④还原休息。
双腿轮换锻炼。
侧压:①侧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将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上跷,近肋木内侧之臂垂于裆前,外侧之臂屈肘上举,手心朝上;③上体侧屈下压,用上举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压腿的脚尖,然后还原。
双腿轮换练习。
压腿的要求:①双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压腿的脚尖向上跷;③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压:①左(或右)仆步下蹲,双手按于大腿近膝端。
②重心下落,平铺腿压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压;如果反复数次以后,换成另一侧的仆步,同样反复做动作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确,上体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体不要前俯;③平铺腿要伸直,脚掌缘不可外翻,下蹲腿脚跟应着地站实。
(2)耗腿:一腿直立,将另一腿抬高搁在体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体上),静置数分钟,双腿轮换。
要求:双腿不可屈膝、上体自然正直。
(3)扳腿:前俯扳脚:①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脚尖上跷,脚跟着地,双手扳住右(左)脚前掌;②双臂屈肘,上体前俯,尽量贴靠向右膝盖,然后还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体尽量前探;②初练时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包含关节活动操和缠丝劲训练,关节活动操又包括旋转头颈、活动腕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缠丝劲训练又包括侧面缠丝、前后双手缠丝等。
一、关节活动操
1、旋转头颈
以颈项为轴,头向左右前后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再反方向旋转八圈。
2、活动腕关节
以腕关节为轴旋转,动作尽量轻柔,幅度要大,次数不限,以舒服为度。
3、活动肩关节
以肩关节为轴,两肘向前、向后、向下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反方向再转八圈。
4、活动膝关节
两脚并拢,手势不变,以膝关节为轴,向左向右各旋转8圈。
5、活动踝关节
以左脚尖为支点,以左脚踝为轴旋转。
再以右脚点地,旋转右踝关节。
二、缠丝劲训练
1、侧面缠丝
动作一:两脚横开成左弓步;左手弸至左膝上方,高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重心在左,眼看左手。
动作二:接上势。
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划弧外开至身体左侧后方;眼看左手。
动作三: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脚;左手顺缠里合于左膝上方;眼顺左手看左前下方。
动作四:身体略左转;左手逆缠上倗至左膝上方。
2、前后双手缠丝
动作一:先立正成预备姿势,然后提左脚向前上步,左手左顺右逆缠丝,向前划弧上掤后捋;目视前方。
动作二:接上势。
身体右转;两手后捋,重心后移。
动作三:接上势。
身体左转;两手走下弧左逆右顺缠向前掤,重心在左腿。
动作四:接上势。
身体右转;两手右逆左顺缠向上后捋。
陈式太极拳基本步法和手法

陈式太极拳基本步法和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陈式太极拳那特别有意思的基本步法和手法。
你看那陈式太极拳的步法,就像是在大地上跳舞一样。
就说那“进步”吧,那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往前迈一步,那得有气势,得像一阵风似的,嗖地一下就过去了,把对手都给弄懵了,心里没准还在想:“这家伙咋这么快就过来啦!”还有“退步”,嘿,这可不能随随便便往后一退就完事儿,得稳,得有那种“我能随时再冲上去”的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再说说那手法,哇,那可真是千变万化。
像“掤”,就像是在推一个大大的气球,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用力,得掌握好那个度,不然气球可就飞啦或者爆啦!“捋”呢,就好像是在轻轻地把什么东西顺着捋下来,可不能着急,得慢慢来,不然东西不就掉地上摔坏啦?“挤”的时候呢,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大力士,要把对方给挤出去,那股劲儿可不能松。
想想看,要是把这些步法和手法都练好了,那走在路上是不是都感觉自己特别威风啊?就像带着一股神秘的气场,别人一看就知道:“哟,这人不简单呐!”这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和手法,那可真是咱中国武术的宝贝呀!咱得好好练,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练陈式太极拳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得日积月累,就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刚开始可能觉得有点难,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可别灰心呐!谁还不是从不会到会的呀?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找到感觉,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厉害!咱中国的武术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陈式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咱不能让它就这么黯淡下去呀,得让它发光发亮!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
你说是不是?所以啊,朋友们,别犹豫啦!赶紧加入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中来吧,感受一下那独特的魅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武林高手!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右式正旋圈1、正马步站立,目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跨一步,右脚尖朝右侧前方。
成右侧马步;左手按于腰侧。
腰微左转,右手顺缠屈小臂转至胸前,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形成上掤之法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右上侧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转至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上扬松肩坠肘,眼注视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右肋侧,相距十公分左右,手腕手指下塌,走下弧线收至胸前,手指仍扬向右前斜上方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点:以练习右手顺缠下收,逆缠上开的单正旋法为主,眼转向前斜角,身左右回转,步行为侧马步;出手的角度右侧前45度;出手的高度不过眼,收手低不过肚脐;出手的顺序是手领肘,肘领肩,收手的顺序是沉肩收肘再收手;出手走逆缠上开,收手变顺缠收掤的挤采正旋。
练习时注意:要达到各关节要相连、相随、相催。
劲力要始于足、发于腿、传于腰、达于梢。
只有这样不断地坚持练习才能达到外形松柔内里刚的刚柔相济的效果。
左式正旋圈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右式反旋圈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1、成右侧马步,腰微左转,右手顺缠曲小臂至胸前。
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
形成上掤之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微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下、上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手转致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向上碾转,走上弓弦线,松肩坠肘,眼注释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至右胸下方(乳头下方),手指仍上扬至右前斜上方,然后右手逆缠落至胸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领:以练习右手逆缠下开,顺缠上收的单反旋法为主。
眼转向右前斜角,身左右左右回转,步型为右侧马步出手的角度、高度、顺序,顺逆缠法相同。
唯独正旋不同之处,反旋圈是由下出手由上收手。
洪传陈式太极拳十三式(修订版)

6、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右手收肘 至右侧乳根下成反圈一动。
7、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正步子上 步一肩宽,左脚脚尖不可超过右脚脚尖。同时双手内旋向右 斜 前方 45 度按掌。
第四式:单鞭 1、腰向右转,同时左手在体前走上弧线成体前正圈四 动,右手外旋在体前走下弧线成体前二动,两手掌心相对成 抱球状。 2、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外旋至手心朝上,右手经左手 手掌上向斜上穿掌,左手收至心口窝成正圈二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同时右手变勾手;左腿经 内弧线向左后撤一大步,向后靠,同时左肘向后发力配合靠 打。
2、左脚脚跟发力内收,同时左手收肘成反圈一动,右 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
第九式:斜行拗步 1、左脚提膝向前蹬脚,顺式下落,接着再右脚向前上 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侧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左手向左侧 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目视右前方。 2、右脚外摆 180 度,重心坐在右脚上左手经下弧线向 上曲肘收至左耳边成侧反圈一动,右手收于心口窝成正圈二 动。 3、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偏马步,左手经左胸前向下斜 插掌,同时腰向右转带动左手肘部向前横向发力,右手微外 旋成正圈二动,目视左前方。
第六式:白鹤亮翅 1、腰向左转,重心转至左脚,右脚向右侧横开一步, 脚跟着地,同时左右手交叉外旋,向左下抱缠,目视前方。
2、右脚脚掌下落,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左手微 内旋成反圈三动,右手收肘上挑成反圈一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上步成高 虚步,同时左手经左下弧线向左下按掌成反圈四动,右手经 右上弧线向右上开掌成正圈四动。
第三式:六封四闭 1、右手肘部下落于右侧腰部成正圈一动。 2、腰向左转,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右手内旋经
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拳理简介

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拳理简介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历程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
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
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
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或洪传陈式太极拳,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洪传陈式太极拳拳理一太极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与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太极拳的形式,即陈鑫讲的太极拳缠法也,后发展成运动的形式。
太极拳经过历代太极名家根据技击的需要,兼容并蓄各种武术流派的精华进行有机的加工,形成当今的套路。
据历史记载,陈氏始祖陈卜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至今十九代。
太极拳创自何人,陈鑫云:“太极理法全,相传不计年”。
《太极拳图说.自序》云:“始祖卜耕读之余,而形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又云:陈王庭曾去山西,见有童叟练太极拳。
顾留馨根据唐豪调查资料,肯定为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批驳张三丰创拳之说,是较进步的,但说陈王庭创拳,与陈鑫所言有悖。
如果道家创拳,绝不会用佛家“金刚”之语。
但《太极拳论》是王宗岳所写而非陈家。
陈卜由山西迁至陈家沟,陈王庭在山西见过有人练太极拳,据说汉墓出土文物有太极图案。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此高深武术运动形式绝非创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太极武术家经验的总结。
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太极拳也是一样。
按照规律法则而变化,是为进步;违背规律法则而变化,必然倒退。
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理”即法则。
太极拳在理的法则指导下的运动法,就是太极技击法。
技法因敌而变,但它的法则绝对不能变。
洪式太极拳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
陈式洪派太极拳一路81式动作名称

时磊忖呎陈式洪派太极拳一路81式动作名称第一式金刚捣碓(7)第二式拦擦衣(5)第三式六圭寸四闭(5)第四式单鞭(5)第五式左转身捣碓(6)第六式白鹤亮翅(2)第七式搂膝拗步(5)第八式初收(2)第九式斜行拗步(5)第十式再收(2)第^一式前踵拗步(4)第十二式掩手肱捶(4)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5)第十四式十字手(2)第十五式庇身捶(4)第十六式背折靠(3)第十七式下掩手捶(3)第十八式双推手(5)第十九式三换掌(3)第二十式肘底捶(2)第二^一式倒卷肱(6)第二十二式白鹤亮翅(2)第二十三式搂膝拗步(5)第二十四式闪通背(8)时磊忖呎…第二十五式进步掩手捶(1)第二十六式退进步拦擦衣(3)第二十七式六封四闭(5)第二十八式单鞭(5)第二十九式上云手(8)第三十式高探马(4)第三十一式右插脚(5)第三十二式左插脚(3)第三十三式左转身蹬脚(3)第三十四式前踵拗步(4)第三十五式击地捶(2)第三十八式二起脚(5)第三十七式护心拳(7)第三十八式旋风脚(4)第三十九式右转身蹬脚(5)第四十式掩手肱捶(6)第四十一式小擒打(4)第四十二式抱头推山(6)第四十三式三换掌(3)第四十四式单鞭(4)第四十五式前招(2)第四十六式后招(2)第四十七式野马分鬃(5)第四十八式左转身六封四闭(4)第四十九式单鞭(5)第五十式退步双震脚(10)第五十二式拦擦衣(3)第五十三式六封四闭(5)第五十四式单鞭(5)第五十五式中云手(8)第五十六式双摆莲脚(2)第五十七式跌岔(2)第五十八式左金鸡独立(2)第五十九式右金鸡独立(5)第六十式倒卷肱(4)第六十一式左进步挤(2)第六十二式顺拦肘(2)第六十三式白鹤亮翅(2)第六十四式搂膝拗步(5)第六十五式闪通背(6)第六十六式进步掩手捶(5)第六十七式进退步拦擦衣(3)第六十八式单鞭(5)第六十九式下云手(8)第七十式高探马(4)第七十一式十字摆莲脚(6)第七十二式指裆捶(3)第七十三式猿猴献果(1)第七十四式六封四闭(1)第七十五式单鞭(5)第七十七式上步骑鲸(2)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4)第七十九式转身双摆莲脚(4)第八十式当门炮(2)第八^一式左转身捣碓(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划圈是洪氏太极拳的独特功法,也是洪氏的核心基本功法。
洪氏太极拳的演练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地球公转自转原理。
是洪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太极拳的基本锻炼中,强调其技击作用,和整体的配合。
这使洪氏太极拳变得有迹可循,容易理解,也成为所有太极拳中最科学的最符合生活习惯的拳种。
公转可分正手圈与反手圈,也称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
右正手圈:(面南为例)1、步法:侧马步站好,两脚分开约一肩半宽。
2、身法:身子正直,小腹下倾,尾骨微微后翻;腰活、裆圆、胯松、膝合。
3、眼法:眼看西南,平视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右手指呈瓦楞状,收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腰微向右转,右手原地自转。
紧接着自转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经下颌开向西南45度右上方;开到中指与眼平齐时(注意手臂不要挺直),松肩拐肘手掌变顺缠外下弧线,腰往左转,收肘贴肋,最后前臂和手掌随腰的旋转收于胸前,正好一圈,故称划圈。
此圈形状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如同鸡蛋。
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反手圈时大头在内,小头在外。
划圈时中指始终要斜向上扬,腰左右立体旋转。
洪式太极拳之正旋单手圈讲解(洪公讲解,刘秀文整理)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
(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
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
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
练手的正反旋手圈时要应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特别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的配合。
先说正手圈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
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
为掤捋法。
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右单云手等。
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捋法;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
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
(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
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
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第三动,身略左转一点儿立变右转,手顺缠随腰的左转往上托一点儿为挒法,如一路第二十九式上云手第三动的挒、靠、肘、挤、按法。
(此例为左手。
肘法使用起来,小臂部顺逆皆可用,侧面贴近我偏前一点儿的人,我方肘法小臂应用逆缠,贴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顺缠。
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须略扬起,不许下垂。
还有句话叫“打肘不见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离开肋部单独击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发劲。
)单手挒法兼靠法如一路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第三动作;第三动,手继续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线为按法。
手由顺缠变逆缠,应随腰的变化而变,不是手的单独翻转,而是手走s 形(因是左右手,因此有正S与反S之分);第四动,身仍右转,手继续走右前上弧线,手领肘,肘领肩回到原来的角度,为採法。
如一路第六式白鹤亮翅的第二动和第一捣碓第三动作等。
正手圈完成后的图形,如一椭圆形的鸡蛋,大头在外,小头在里。
反旋单手圈讲解(因洪公示范反旋单手圈用的是左手,文章中举例可能用的右手,特请读者注意举例的左右。
)再说反手圈假定仍依右手为例在原处:第一动,身左转,收肘齐乳,手指上扬,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第八式初收第一动,对方手在下面为捋法,如再收第二动(此例为左手,不拘左右皆可用),与一路第十五式庇身捶的第三动;第二动,身略左转立变右转,手随身的右转回到胸口前,手指上扬,为掤法,肩部为靠法,肘臂部为肘、挤法,手部为按法。
如:庇身捶二、三动作与一路第十式十字手第二动作的右靠法;与正手圈的第二动一样,肩与胯部都不许转大,要合住;第三动,身继续右转,手变逆缠,沿腹部、胯部走外上弧线,为挤法,如二路第六十一式第二动左进步挤;一路三十九式右转身蹬脚第二动;(此例均为左手)一路十字手的一动右下挤法;第四动,身继续右转,小手指上挑,在胸右前继续走外上弧线回到原处,为挤、採、按法;第四动与第一动转换处,为按法、小挒法。
如一路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第三动。
手走外上弧线时,一定要手领肘,肘领肩,不许亮肘。
反手圈完成后,亦如椭圆形鸡蛋,不过大头在里而小头在外。
练习反正旋单手圈时,眼看固定方向,胸部不许超过45度,胯部可大于45度,但尾骨不能左右摆动,而是随着腿部的一提一落,形成一螺旋的小倒三角线路。
为了说明两个单手圈的线路,只能大体划分四动,其实每一动里无论在任何部位均可根据对方的方向、高、中、低等不同角度变换各种着法。
拳式子里每个“着式”的用法,就是根据对方来力的方向而变化的。
当有了一定基础后,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会体会出来。
也就是说,反、正两个单手圈亦可大可小,真正实用起来,可小到从外形看不出圈来的。
腿部的变化,身左转,左腿必顺缠,右腿必逆缠,反之亦然,这是与生俱来的。
看似简单的两个单手圈,即包括了手的八法,手、臂部的公转与自转,腿部的顺逆自转,身体的自转等整个套路中的要求,也是手臂在整套拳中的线路。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柔韧性以及与腰裆的螺旋配合,当练起套路来,当然就圆、柔,顺随,不僵硬,还可以防止学生亮肘。
因此,我要求学生多练习划反正旋单手圈。
《王宗岳太极拳论》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之句。
所说的“着”,简单说就是太极拳的“十三式”,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及各种腿法。
所说“着熟”,是按套路从苦练、思索、实践中对“式”的运用。
“着熟”的下一步才“渐悟懂劲”,更不用说“阶及神明”了,可见正确练套路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曾提出用“速成”与“封闭”方法搞太极拳,如果不是利益驱动与普及,那就是很外行的话了。
刘成德老师讲解洪拳陈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一、划圈和手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
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
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
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
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
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
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
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动作要到位。
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
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是错误的重复。
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
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
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