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人口转变。

我们将从政策背景、政策演变、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理解这一过程中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也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popul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it has led to. We will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olicy background, policy evolution,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imp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optimiz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se polic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ize,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optimiz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pu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 birth rate,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o low birth rate, low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his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popul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in China.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1949-1960年代)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1960s)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政策历史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政策历史
人口大量向南迁徙,经济重心南移
3
两宋之际
北方战乱,宋室南迁战乱、政治 Nhomakorabea荡鼓励人口南迁,以维持政权稳定
人口进一步向南方迁移,南方成为人口、经济、政治重心
4
元末明初
朱元璋推翻元朝
政治动荡、农民起义
鼓励人口迁移至新控制的地区,加强边疆治理
明朝加强了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控制,汉人占比提高
5
清朝
满蒙联姻,定都北京
政治、军事、文化因素
鼓励人口迁移至边疆地区,以巩固统治
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开发了边疆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政策历史
序号
时间段
事件
原因
政策
影响
1
两晋之际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战乱、自然灾害、统治者政治需要
无明确政策记录,但南方相对稳定,吸引人口迁移
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带动了政治中心的南迁
2
唐中期
安史之乱
政治动荡、军事冲突
无明确政策记录,但人口为躲避战乱自发迁移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

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

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

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

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

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

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

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

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

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一、1949年-1978年: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约为5.3亿左右。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

二、1979年-199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控制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通过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为9.8亿左右。

三、1991年-2000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人口数量约为12亿左右。

四、2001年-2010年: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继续稳定增长。

政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人口数量约为13亿左右。

五、2011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使得人口寿命延长。

人口数量约为14亿左右。

六、2021年-未来:人口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将继续探索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模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人口增长缓慢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再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逐渐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优化了人口结构。

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历代中国的人口变化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比较少,人口密度也比较低。

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生育率较低。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疾病的流行等原因,人口数量也比较不稳定。

2. 奴隶社会到了奴隶社会,人口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

由于人们不再过着以捕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使用劳动工具来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育率也有所上升。

3. 封建社会到了封建社会,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由于生产方式的瓶颈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使得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没法和奴隶社会相提并论。

不过由于政府的改革措施和社会的稳定,生育率在封建社会也比较稳定,人口总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 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加。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而这也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历史上最为迅猛、规模最大的,其中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为突出。

5. 社会主义社会及市场经济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人口,使得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

而到了市场经济社会,这种限制逐渐被放宽,人口增长速度也有所回升。

综上所述,历代中国的人口变化经历了起伏跌宕,但总体趋势是人口的不断增加。

而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政府的政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口问题是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和探索。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迁:
1. 人口调控政策的出现: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出台一些限制人口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2. 秦朝的人口政策: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调控人口。

他实行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平衡人口和土地的比例。

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以便更好地统计人口和资源。

3. 隋唐时期的人口政策:在隋唐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隋朝推行了“均田”政策,限制土地的分配。

唐朝时期,唐玄宗实行了“节民法”,限制土地的转让和户籍变动,以控制人口的流动。

4. 元明时期的人口政策: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和瘟疫等因素,人口减少。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元朝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减税、奖励生育等。

明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明朝从政策上开始限制人口增长,实行了“育兵政策”,鼓励男子参军。

5. 清朝的人口政策: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流动。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一些限制婚嫁和生育的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战乱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通过调控土地、税收、户籍和婚姻等方面来控制人口数量。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口数量的增长到人口结构的转变,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

一、新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5.3亿。

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等,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才逐渐趋于稳定。

目前,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

二、人口结构的转变1. 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

2. 年龄结构的演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庞大的年轻人口和相对较少的老年人口的特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劳动力资源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变,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辟,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2. 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中国人口政策的改变和人口现状概要

中国人口政策的改变和人口现状概要

2018/10/25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2018/10/25
谢谢你的倾听!
(二)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负增长
(三)1963年——1971年
背景:饥荒问题解决 1963年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达到了 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别为43.37‰和32.70‰ 人口增长率:1963——1971年 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2018/10/25
2018/10/25
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口增长要控制。在这方面,应该立些 法,限制人口增长。”
2018/10/25
Part 3

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
1982年 起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被视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具体规定 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 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审批可 以有计划地安 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 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适当放宽一些。 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提高人口素质。
2018/10/25
Part 3
计划生育的功与过
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

功劳 使我国得以收获长达40余年的“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 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 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

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

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

“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

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

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

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

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

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

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 由此定下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胎化”,表面上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在计生实践中,“提倡”往往变成了强制。

3、稳定完善的生育政策继续抑制生育率反弹与出现转机的第三个十年。

1991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实际生育控制能力与政策间的差距,实事求是地做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切合实际地将1991~2000年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定在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2.50‰以内,即总人口2000年末控制在13亿以内。

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要完成这一人口计划,非得尽最大努力不可,否则,该计划仍会落空。

90年代末期,全国生育水平已低于更替水平,自然增长率已降低到10‰以下。

可以说:90年代是在耗用10多年时间下大力气抑制生育率反弹后,控制能力才逐步回归到久违了的1980年生育水平,然后,继续有所下降,最终呈现转机的十年。

二、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我国可以实行“三步走”的人口发展战略)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这一步已在1992年完成。

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至人口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预计这一步可在2030年前后实现。

第三步,零增长以后由于人口的惯性作用,总体人口将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届时再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这里所说的“理想适度人口”是全方位的,不仅人口的数量是适当的,而且质量是较高的,年龄、性别等的结构是合理的,同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

三、评价中国人口政策:㈠、取得的成绩: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

从l972年以来,由于开展计划生育,我国至少减少出生4亿人,我国每增加l亿人所需要的时间也因此延长了2.5—3年。

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和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每年的新增人口多出l500万人口,我国城市缺水必然更趋严重,整个环境资源会遭受更严重破坏,下一代人的生存条件必然进一步恶化。

㈡、存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国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

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第二,现行人口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在中国传统生男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导致了新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

“五普”数据表明,0~9岁男性比女性人口多1277万,约占同龄男性人口的15%。

从2005年开始,198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人群中将出现婚姻挤压现象。

到2020年左右,20~29岁婚育旺盛期的男性青年比女性多约3000万人。

这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质量。

第三,现行人口政策的推行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但由于对过早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准备不足,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生育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猛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在“五普”的时候就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7%,特别的,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结构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问题,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真正问题之所在。

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以比发达国家弱少得多的人均社会财富和长度短得多的时间来应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

㈢、在对我国生育水平分析研究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四种能描述生育政策变化时间、生育水平及死亡水平的人口发展情景分析方案:方案一:2050年以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此前保持现行政策不变,1998—205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3,死亡为正常假设,这是一个长期人口快速下降方案;方案二:2010年以前保持现状,2011年调整计划生育政策,1998—201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3,2011年以后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0,死亡为正常假设,这是一个人口慢速逐渐减少方案;方案三:考虑到漏报可能非常严重,假设1992—201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00,2011年以后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死亡为正常假设,这是一个人口趋于稳定规模方案;方案四:假设2050年男女期望寿命分别为85.5岁和90.3岁;生育假设按上述三种方案不变。

通过计算机仿真测算,可以看出:未来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下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将进入人口总数、劳动力总数和老年人口总数三大高峰。

从方案1—3来看,未来我国人口总数是一条单峰曲线,人口总数峰值在14.6—16.1亿(下世纪30或40 年代),无论那种人口发展方案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都不会突破13亿和14亿,即使按漏报最严重的方案3来看,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也就分别为12.87亿和13.94 亿,完成中长期人口规划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方案四,即生育仍为上述三种生育方案但期望寿命延长了10岁,无论那种情景,在2050年以前我国人口总数将不会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2050年时人口总数将在15—17亿之间。

60岁以上人口数在5 亿以上,而方案1—3,60岁以上人口数不足4亿。

㈣、我的观点:即紧缩生育政策不等于人口控制效果好,适当松动生育政策不等于放松人口控制或人口控制效果坏。

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紧缩或松动,而在这种紧缩或松动了的生育政策是否更符合我国国情,是否更贴近于民情,是否落在国情与民情都能接受的妥协坐标点上。

以此同时,俄罗斯正在鼓励人口增长,新西兰也在鼓励人口增加,澳大利亚、加拿大都如此。

为什么我们不借着这次经济危机的机会,将中国人口移民或者短期移民过去呢?国家可以在上述国家开辟农场,雇佣国内的劳动力,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中国安全的粮食来源,还能缓解就业的困难;同时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一些配套的服务行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