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惨重。
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一、赤潮和水华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实际上主要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宜于植物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等元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当水中这些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体过分肥沃,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
而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污染。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
(2)生活废水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生活污水的含磷量很高。
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
(3)农用肥水外流污染。
在农业上过量使用氮肥、磷肥以及畜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分解和挥发外,大部分通过排水进入水体。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 在赤潮多发区养殖某些海藻,用以吸收富余的氮和 磷,可以减少赤潮发生。
• 利用海底耕耘机在有机物堆积的底泥上拖曳,使底 泥翻转,促进有机物分解,达到改良底质的目的等。
• 应用粘土改良土质和底质环境; • 撒播石灰可起到促进有机物分解、改善底质、抑制
磷释放、防止水体营养化、灭菌消毒和防止发生硫 化氢等作用。 • 海洋清洁剂也可作为净化水质和底质的改良剂。
采样频率
A.集中采样:3~5月赤潮多发期间,1次/3天; B.半月采样:除集中观测外的其余月份,每
个月2次;
C.加频采样:在赤潮发生时,在赤潮现象集
中的地方增加站点,增加采样频次,最密 为1次/2h。
数据处理
• 赤潮发生期间:单独处理; • 其余时间:以集中观测和半月观测数据为
依据,按月份统计平均,舍弃了密集观测 的数据,以求得时间上得均衡和月均值的 真实意义。
措施;易产生二次污染,故应慎用!
2. KMnO4、NaClO 3. Cl2、H2O2、O3 4. 粘土:(较新方法) 特点:来源丰富、成本低、
无污染和吸附力强等优点
B. 化学方法
5. 有机“除草剂”:有机羧酸和有机胺等, 秸杆、海蕴;
6. 凝集剂:利用物质的胶体化学性质,使 赤潮生物凝集和沉淀,而后回收是其主 要目的。三大类;无机凝集剂(AL、Fe 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凝集剂
• 1990~1993年盐田海域赤潮多发期的3~5月 份DO变化范围较小,一般为6.5~7.5mg/l。
• 91-3-20夜光藻赤潮发生前:
• 发生后:
1.3 溶解氧与赤潮关系
图2。1。3
1.4 COD与赤潮关系
• 1991年盐田海域COD月均值 0.28~0.73mg/l,其中3~5月逐月升高。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作者简介 : 吴瑞 贞(9 5~) 女 , 16 , 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4期
Hale Waihona Puke 吴瑞贞等 :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 况及其对 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收集资 料 的时 间范 围是每 次赤 潮事 件 发生 前 7 d至 赤潮 存 在 的最后 1 ; 记 每 天 O O 、 d登 2:O O :O l :O2 :o的气 温 、 温 、 速 和气 压 观 测值 (2:0没 有 水 温 观 测 值 , O :O代 8O 、4O 、O o 水 风 0 O 以 8O 替 )并 计算 日平 均值 (2O 、8O 、4O 、OO , O :OO :O l :O2 :O测值 的算 术平 均 值 ) .
分别统 计 各次夜 光藻 赤潮 发生 前 、 阶段 ( 后 赤潮前 阶段 、 阶段 分别 指 赤潮 发 生前 连续 7 后 d
的时段 和赤 潮持 续 时段 ) 水文气 象 要素— — 风速 、 压 、 温 、 温 日均值 的 特征 量 , 括 最 大 气 气 水 包 值 、 小值 、 均值 和振 幅 ( 大值 与最 小值 之差 )然 后 统计 上 述 特征 量 在全 部 夜光 藻 赤潮 事 最 平 最 ; 件 中的变化 范 围和均 值 .
2 0世纪 7 年代尤其是 8 0 0年代中期 以来 , 赤潮问题在我 国得到 了广泛重视. 特别是近年 来, 国家 和沿 海省市 的多 个科 学基金 和科 技计 划陆续 支 持有关 赤潮 的研究 , 赤潮 的研究 有 了 使
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13卷 第4期海 洋 预 报Vol.13,No.4 1996年11月MARIN E FORECASTS Nov.,1996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管玉平1) 林一骅2) 高会旺1) 唐学玺1)(1)青岛海洋大学,青岛)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摘 要赤潮的实质是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本文初步给出了描述赤潮的基本动力学方程组,并讨论了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
数值方法既利于赤潮机理的研究又可以推动赤潮预报的发展。
关键词:赤潮,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研究,预报。
一、赤潮研究的现状赤潮是目前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大幅度增加,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危及海产养殖,其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还可以危害人类的健康,每次发生赤潮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989年8月至10月渤海湾、莱州湾发生赤潮的损失达314亿元〔1〕。
因此,该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已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对赤潮研究的海域却从渤海到南海,在海域富营养化、赤潮生物、赤潮的种类、赤潮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8〕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对赤潮的研究更加活跃,从微观的毒素毒理到宏观的对策〔9~10〕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多限于赤潮灾害的调查及其防治,而赤潮成因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更没有涉及赤潮的预报问题。
这是由于赤潮的成因相当复杂,除了赤潮生物自身的特性外,还涉及到物理、化学、水文、气象等诸多因素。
为了对赤潮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必须借助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各种过程以便从整体上探讨赤潮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了使赤潮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建立赤潮的动力模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将是历史的必然,并且这一趋势已初露端倪〔11〕。
二、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数值模拟对研究赤潮所起的作用是野外观测和实验室研究所不可替代的,野外观测的 3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46003)项目支持。
赤潮

防治 对 策
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⑴ 物理法 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⑵ 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 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 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 要是有三个方面, ⑶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 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 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 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 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 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1 方法 在深圳湾共设了蛇口鱼码头附近渔排、深圳河河口及深 圳湾口3 个采样点(图1) ,对采样点的氮、磷等营养盐及 其他水化因子进行了分析, 分析方法符合海洋调查规范
2 结果 2. 1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此次引发赤潮的浮游植物为环节 环藻( Gyrodinium instriatum) , 环节 环沟藻细胞椭圆形至卵形,腹部略扁 平,细胞长40~60μm,宽20— 23μm。 纵沟弯曲,呈S形,横沟错位,间距为细 胞长度的1/ 3。细胞上壳顶部无色素 体,细胞核位于上壳,具色素体,色素 黄褐色。 在赤潮发生期间浮游植物种类比 较单一。
防治 对 策
赤潮的预防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4、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大鹏湾赤潮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针对大鹏湾赤潮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营养盐的输入、改善 水质、控制污染源等。同时,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赤潮事件, 保障大鹏湾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实施建议
为了有效防治大鹏湾赤潮,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参 与赤潮防治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科研力度,深入研究和了解赤潮发生的机制和 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质影响
赤潮的发生可能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影响水质,同时大量死亡的藻类残骸可能会对水质产 生负面影响。
经济影响
大鹏湾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旅游区,赤潮的发生可能对渔业资源和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鹏湾环境和赤 潮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气候变化可能 改变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而人类活动则 通过排放污染物和改变水文条件等方式 影响赤潮的发生。
了赤潮的形成。
盐度变化
大鹏湾的盐度受到淡水注入、降 雨和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盐 度的变化可能影响藻类的生长和
繁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对大鹏湾环境的影响
生态影响
赤潮发生时,大量藻类死亡后分解消耗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某些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可能对鱼类、贝类等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赤潮发生与环境 因素关系的认识,但对于其具体机制仍需 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赤潮灾害,需要加 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开展 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从源头上减少 污染,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

热 TROPI象 学 报 J 0URNAL 0F 带 气 CAL M ETEOR0L0GY
V17 b. .No 2 . 2
Ap . 01 r,2 1
吴迪生 ,王文娟 ,俞胜宾,等. 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 . 20 J 热带气象学报 ,2 1 ,2 ()2 1 7 . ] 0 1 72:7 . 7 2
,
19 9 7年 1 1月一 19 9 8年 5月广东沿海赤潮 大爆发 ,
与 19 - 19 年度史上最强 的 E f 9 7 98 1 i Nio事件有关【。 文献 [— ] 5 6对广东 沿海赤潮 与海洋水文气 象关系及其 时空变化 做了初步研究 ,由于影 响赤潮 生物增 殖的因子很多 ,因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 加之在赤潮基础生物学研究 的 方面 尚存在许多不足 ,因而定量分析的难度很大 。目前国 内外 主要 从统计学角度进行赤潮发生诱 因的数值分析 , 赤 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 的研究 尚处于探索 阶段 , 本文用现 场实 测资料从 统计 学角度做 了一些分析工作 。
据不完全统计 , 0 2年发生赤潮实况见表 1 20 。福建省 发生 5次赤潮 , — 1 3 1日, 建连江近岸海 域发生 2 0k 福 0 m2
万山和赤湾港发生 ,面积进一步扩大 , 但有毒 的长崎裸 甲 藻消失 ,代 之以无毒的无纹藻和 中肋骨条藻 。6日,赤潮
面积进一步扩大 ,中肋骨条藻密度为 8 . 0 el / 8×1 cl L;7 s
适 宜生长的环境为 :温度 1 —2 ℃、盐度 2 % ~3 % 、 8 8 5 o 4 o
光照强度 1 0 65 0l、p . .【。自然地理条件 、 0~ 0 0 x H7 5~83】 ] 海 水 环 境质 量 条 件 等与 南 海赤 潮 的发 生 发 展关 系 密切
1997_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

文章编号:1007-6190(2005)02-0014-021997~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吴迪生1 黎广媚1,2 赵 雪1(1.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广州 510300;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管理系,山东青岛 266003) 摘 要:根据1997年10月~1998年5月广东沿海大规模赤潮实况,分析了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
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中国东南沿海气温、相对湿度偏高,盐度偏低,风速偏弱,海水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多),对赤潮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广东沿海;赤潮;海洋水文气象中图分类号:P732 文献标识码:B1 赤潮实况1980~2003年,广东沿岸海域发生赤潮177次。
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影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这除了与广东沿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这一根本原因有关外,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发因素。
1997年11月13日~1998年5月18日,广东沿海及香港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规模的赤潮。
此次赤潮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各个海域发生的赤潮种类不相同,分别波及广东饶平柘林湾、汕尾、大鹏湾、珠江口、阳江东平、香港等地附近海域,广东沿岸海域赤潮面积合计约2万hm2,历时6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人民币[1~2]。
2 赤潮灾害发生的海洋环境条件2.1 大尺度海洋环境条件实测资料表明:1997年1月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深(60~250m)的水温正异常达5℃以上,而且2℃正距平区向东扩张到160°W以东(图1a),随着暖池次表层水温正异常区的进一步东扩,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水温正距平逐渐为负距平所代替;1997年7月(图1b),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出现负距平现象,同时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水温正距平逐渐扩展到海洋表面,导致海表水温(SST)出现明显的正距平现象(1997年5月E L Nino事件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4 卷 第 5 期 162005 年 10 月
海洋通报
海MAR洋INE SC通IENC报E BULLETIN
Vol. 24,No.5 Oct. 22400卷5
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吴迪生1,黎广媚1,2,赵雪1,张俊峰1,庞海龙1,冯伟忠1,马毅1
( 1.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 广 州 510300;2.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 )
万元。1998 年 5 月 17-18 日大亚湾澳头发生赤潮,优势种为窄隙角毛藻 (C.affinis Lauder ),最高密度达到 1.2×106 cells /L。
2 赤潮灾害发生的海洋环境条件分析
2.1 赤潮灾害爆发时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环境条件 1997 年 11 月和 1998 年 4 月,柘林镇附近海域和珠江口附近海域赤潮爆发前后海洋站
humidity, unit: percentage; d. wind speed, unit:: m/s; e. water temperature, unit: centigrade; f. salinity, unit: permillage.
mm
%
a
10
11
12
1
m/s
2
3
4
5月
b
10
11
12
f 日
云澳 大万山
日
图 1 1997 年 11 月云澳 ( 实线带星号 ) 和 1998 年 4 月大万山 ( 虚线 ) 水文气象要素逐日平均值变化曲线 图 a ~ f 的横坐标表示日期,图 a ~ f 的纵坐标分别表示:a. 海平面气压+1 000 hPa / hPa;b. 气温 / ℃; c. 相对湿度 / %;d. 风速 / m·s-1;e. 水温 / ℃;f. 盐度
Fig.1 Day by day mean values variation curve of hyd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Yun'ao (real line) in NOV 1997 and
Dawanshan (dotted line) in Apr. 1998 Charts a~f abscissa: date; ordinate: a. sea level pressure+1000hpa, unit: hpa; b. air temperature, unit: centigrade; c. relative
1980 年 5 月至 2003 年 12 月,广东和海南沿岸海域(不包括香港海域)发生赤潮 177 次。1997 年 11 月至 1998 年 5 月,广东、香港等地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面积赤潮,广东沿 岸海域赤潮面积合计约 2 万 hm2,历时 6 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 3.5 亿元。 广东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影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这除了与 广东沿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这一根本原因有关外,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 发因素。
1 赤潮实况
1997 年 11 月 13 日至 1998 年 5 月 18 日,广东沿海及香港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规模的 赤潮,此次赤潮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各个发生的海域赤潮种类不相同,分别波及广东 饶平、柘林湾、汕尾、大鹏湾、珠江口、香港、阳江东平等地附近海域,持续近 5 个月的 赤潮给广东和香港的海洋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8 年 4 月 6—16 日和 4 月 21—25 日,珠江口大万山附近海域和深圳湾海域发生大 面积赤潮爆发期间,大万山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 图1 a~f虚线变化曲线 ) 表明: 海平气压和盐度是下降趋势,气温、海水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上升趋势,风速是减弱趋势,海 水温度 22.0 ℃ ~ 26.9 ℃ 之间,海水的盐度 26.68~30.40,气温在 22.0 ℃ ~ 27.1 ℃ 之间, 风速 0.2 ~ 4.0 m/s 偏小,气压 1 002.2 ~ 1 006.0 hPa,相对湿度 81 % ~ 94 %,降水偏少。 图 2 为广东省饶平县柘林镇附近的云澳海洋站和珠江口大万山海洋站 1997 年 10 月至1998 年 5 月的水文气象要素距平时间序列 ( 云澳 1961-1999 年,大万山 1974-1999 年 ),图 2 a~f 实线变化曲表明:广东省饶平县柘林镇附近的云澳海洋站附近海域,1997 年 10 月 和 11 月与多年平均降水偏少、风速偏弱、盐度偏低,气温、水温和相对湿度偏高。通过对比 发现云澳海洋站赤潮大爆发前一个月 ( 1997 年 10 月 ) 及爆发当月 ( 1997 年 11 月 ),降水量 异常偏少,仅占常年降水量的 4.3 %,海面风速异常偏小 ( 4.1 ~ 4.7 m/s ),海水温度比常年 异常偏高 0.9 ℃,海面气温偏高 ( 0.5 ℃ ~ 1.5 ℃ ),相对湿度偏高 ( 7 % ~ 8 % ),气压偏低 0.1 ~ 0.2 hPa,海水的盐度偏低 ( 0.4 ~ 0.9 )。这种海洋环境场条件易促成这一海域的赤潮大 爆发。1997 年 12 月开始,这一海域的降水比常年偏多,特别是 1998 年 2 月,这一海域的 降水量是常年降水量的 9 倍,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这一海域没有再次发生赤潮,降水偏多 对赤潮的发生是不利的。
水文、气象实测逐日平均值表明 ( 图 1 ):1997 年 11 月 8—15 日和 11 月 20—25 日,广东 饶平柘林湾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爆发期间,云澳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 图 1 a ~ f 实线带星号变化曲线 ) 表明:海平气压和盐度是下降趋势,气温、海水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上升 趋势,风速是减弱趋势, 海水温度 21.9 ℃ ~ 23.2 ℃,海水的盐度 29.54 ~ 32.01,气温在 22.9 ℃ ~ 23.6 ℃ 之间,风速 1.0 ~ 2.3 m/s,气压 1 008.8 ~ 1 011.8 hPa,相对湿度 83 % ~ 88 % 之 间,降水偏少。
收稿日期:20040720;收修改稿日期:20041129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4102749,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经费项目共同资助
5期
吴迪生 等: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17
多万元。1998 年 3 月 25 日前后,深圳大鹏湾发生大面积赤潮,优势种为米氏裸甲藻 (Gymnodinium cf. mikimotoi Miyake et Kominami ex Oda.),最高密度达到 6.9×106 cells /L。1998 年 4 月15 日前后[2],珠江口万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优势种为三宅裸甲藻 (Gyn mo-dinium mikimoloi ),最高密度达到 7.6×106 cells/L,另外两种优势种为斯氏多沟藻 ( Polykr ikox schwartzii) 和螺旋沟藻 ( Gyrodinium spirale ),其最高密度分别是 1.1×105 cells/L,104 ~ 105 cells /L,此次赤潮的原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1998 年 4 月 23 日至 29 日深圳湾发生了 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 (Gyrodinium instriatum )[4],面积逾 200 km2,细胞密度高达 3.8 ×106 cells /L。1998 年 5 月 13 日前后,广东阳江海域发生面积 2 万 m2 的赤潮,优势种为裸 甲藻 (Gymnodinium spp ),最高密度达到 6.9×106 cells /L,阳江东平渔港网箱养殖损失 500
1
2
3
4
5月
c
10 11
12 1
2
3
4
5月
dd
10 11
12
1
2
3
4
5月
e
10
11
12
1
2
3
4
5月
f
10
11
12
1
2
3
4
5月
图 2 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 5 月云澳海洋站 ( 实线 ) 和大万山海洋站 ( 虚线 ) 水文气象诸要素距平时间序列变化曲线 图 a ~ f 的横坐标表示时间;图 a ~ f 的纵坐标分别表示:a. 降水 / mm;b. 气温 / ℃;c. 相对湿度 / %; d. 风速 / m·s-1;e. 水温 / ℃;f. 盐度
摘 要:根据广东沿海发生赤潮的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 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 5 月广东沿海赤潮发生 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 (Phaecystis cf. globosa Scherffel ) 和三宅裸甲藻 ( Gynmodini um mikimoloi ) 最大增殖速率的发生条件为:海水温度 ( 以下均是日平均值 ) 21.9 ℃ ~ 26.9 ℃。盐度 26.68 ~ 32.01,气温 22.9 ℃ ~ 27.1 ℃、风速 0.2 ~ 4.3 m/s、气压 1 002.2 ~ 1 011.9 hPa、相对湿度 83% ~ 94 %。 认为 1997—1998 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 1998 年中国东南沿海水温和气温偏高,风 速偏弱,盐度偏低,相对湿度偏高,气压偏低,容易发生赤潮;而降水量多少对 1998 年广东沿岸海域赤 潮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发现春夏季当海平气压和盐度出现下降趋势,气温、水温和相对湿度呈上升 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时容易发生赤潮,赤潮发生海域主要位于 500 hPa 图上的副高北沿,赤潮发生海域 均位于槽前。在850 hPa 图上,华南地区则出现较强的切变线环流。地面天气图上,赤潮发生时在南岭附 近有锋面系统存在,海面风速较弱,风向偏东。 关键词:广东沿海;赤潮;海洋水文气象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92(2005)05-0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