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赠汪伦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大量积累送别诗。
教学重点:学会吟诵古诗,积累送别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模式:导、学、议、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1、谈话导入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教室里坐的老师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有朋友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朋友们打个招呼吧!师: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以诗会友,在诗歌的殿堂里尽情遨游,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
(师吟诵《望庐山瀑布》)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出示李白图)李白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飘逸洒脱,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仙”。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大量积累送别诗。
二、学、议1、出示自学提示师:孩子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16页,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议(1)师:争争就能行,试试就能赢。
谁来试着朗读一遍?(指名读)(2)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读错的字,是什么字?(出示“舟”)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能帮你准确地记住这个字。
(出示象形文字图片,师讲解每一笔像什么)(3)师:中国汉字中很多象形字都能望文生义,以后我们再见到“舟”,你的脑海中一定能出现小船的样子。
下面我们把“舟”字送到田字格中吧!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
第一笔是“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是“竖撇”,要先竖后撇,在“短撇”的下方起笔;第三笔“横折钩”横要上扬,折的时候要注意顿笔;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来书写。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带拼音注释)

《qiūtiān de túhuà》kèwén《秋天的图画》课文qiūtiān lái lā,qiūtiān lái lā,shān yějiùshìměi lìde túhuà。
líshù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ɡuàqǐjīn huánɡde dēnɡlónɡ,pínɡɡuǒlùchūhónɡhónɡde liǎn jiá,dào hǎi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fān qǐjīn sède bōlànɡ,ɡāo liánɡjǔqǐrán shāo de huǒbǎ。
shuíshǐqiūtiān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谁使秋天zhèyànɡměi lì?kàn ,lán tiān shànɡde dàyàn zuòchūle huídá,tāmén pái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chénɡyīɡèdàdàde “rén ”zì,hǎo xiànɡzài shuō——qín láo de rén mén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huàchūqiūtiān de túhuà。
画出秋天的图画。
《huánɡshān qíshí》kèwén《黄山奇石》课文wén mínɡzhōnɡwài de huánɡshān fēnɡjǐnɡqūzài wǒɡuóān huīshěnɡnán bù。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1、《秋天的图画》秋天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2、《黄山奇石》黄山奇石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子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3、《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妈妈有办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上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一株紫丁香》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说课稿

8 古诗二首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课件

庐山的香炉峰。紫色的云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
江河,河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 色的云雾。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 间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
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
垂直。 虚数,形容极高。
疑是银河落九天。
怀疑,以为。
九重天。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 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九天: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古代传说天有九重。
疑 诗义明确: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外的高空飞落下来。 似
思考:有人说“疑”字用的最好,请你分析其表达作用。
银 河
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一个“疑”,用得空灵
落 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进 九 一步刻画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
尺
思考: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
,
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
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
了一句更加气势磅礴的诗句,你想
一想是哪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银河: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是横跨天 空的一条淡淡乳白色发光带。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 的地位,有著名的传说“鹊桥相会”,其中说的天河就是 银河。
我会填:
(1)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中飞落下来 一样.
(2)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看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
(3) 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顶烟雾袅绕升腾.
三叠泉
天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五点 二十分。
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 一起来闯关吧!
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五点 二十分。
0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五点 二十分。
学写生字
楼依 黄 尽层
0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五点 二十分。
学写生字
左窄右宽 一尺多两点
楼 依 尽层
高楼
0
依偎
层级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五点 二十分。
拓展延伸
你知道王之涣的《凉州词》吗?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同学们既认识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现在请你带着感情读出诗中蕴含的味道吧。 同学们既认识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现在请你带着感情读出诗中蕴含的味道吧。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高楼 依靠 尽头
同学们既认识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现在请你带着感情读出诗中蕴含的味道吧。 同学们既认识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现在请你带着感情读出诗中蕴含的味道吧。 鹳雀楼,因为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同学们既认识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现在请你带着感情读出诗中蕴含的味道吧。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一 层 楼。
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
楼高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
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
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
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
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
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