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泪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泪囊堵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泪囊堵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泪囊堵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泪腺堵塞的患者,大多数只是没有眼泪,并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其实泪腺堵塞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可能还会影响到眼睛,鼻子以及整个面部三角区,都会被这种疾病所困扰,作为患者在平时一定要加紧治疗,要做鼻内窥镜用药,显微镜检查等方法,进行合理的诊断治疗。

★治疗方法对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前常规采用抗生素医院眼科行泪道冲洗,以排清泪囊分泌物。

患者取半坐卧位,用1%地卡因做泪点表麻,1%地卡因+1‰肾上腺素棉片按1:100000比例做术侧鼻腔表麻3次,然后用7号探针从上泪点进行泪道探通(下泪道阻塞时从下泪点进行)。

在鼻内窥镜电视显示下可窥见泪道探针(位于下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将细铜丝从泪道探针注水端插入,并穿出探针,达鼻腔,在内窥镜直视下取出铜丝至鼻外,然后将铜丝插入已制备好的硅胶管,并将铜丝穿出硅胶管,将下端结扎一小结,牵拉上端铜丝,使硅胶管上端与探通针头相对合,然后在鼻内窥镜下,缓慢向上牵拉铜丝同时退出探针,将硅胶导入泪道,并从下泪点引出硅胶管,使硅胶管翼状部进入泪囊(此时向下牵拉硅胶管有一定阻力,证明翼状部已导入泪囊),硅胶管双管粘合段留置在鼻泪管部位,最后取出铜丝,剪除泪点以外及鼻外的硅胶管,从下泪点冲洗泪道,见冲洗液从硅胶管流至鼻腔,证明手术成功。

术后予抗菌素眼水滴眼,隔日用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泪道冲洗,一周后改每周2~3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1~2次,置管留置2~3个月后拔出术式有以下优点:(1)鼻内窥镜电视显示下,术野清晰,操作简单,且便于教学;(2)适应证广,可用于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泪小管断离吻合等疾病;(3)泪囊部采用翼状固定装置,由于腰麻硅胶管柔软性能较好,在上拉硅胶管时翼状固定装置受力过程中自动叠折,因而很容易将其导入泪囊,而导入泪囊后翼状固定装置将自然打开,从而增加了置管的支撑、固定作用,增强置管的稳定性,因而无需缝合固定,不影响美容及日常生活,本组病例无置管脱出现象发生。

婴幼儿鼻泪管阻塞在社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婴幼儿鼻泪管阻塞在社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婴幼儿鼻 泪管 阻塞在 临床 上并不 少见 , 新 生儿 发病率 为 5% ~6% [1 ] 。此病由鼻泪管下端的胚胎膜未退化 或管腔被上皮 细胞碎屑阻塞所致 , 临床表现为眼分泌物多伴溢泪 , 压迫泪囊 区有黏液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 3个 月以内的婴儿泪腺发 育不成 熟 , 临床表现不典型 , 可能仅表现为眼分泌物增多伴溢泪 , 易 与结膜炎混淆而被医生 及家长忽视 , 错 过早期最 佳治疗时机 , 从而延长病程 , 增加患儿痛苦 。作者有多年眼科临床工作经验 后在社区工作期间治疗婴幼儿鼻泪管阻塞 11例 ,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2006年 9月 —2007年 3月我院收治本 辖区因 眼分泌物多经冲洗泪 道诊断为鼻泪管阻塞 6例 7眼 , 因溢泪 、 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诊断为鼻泪管 阻塞 5例 6 眼 , 共 11例 13眼 。男 6例 8眼 , 女 5例 5眼 , 年龄 15 d~16 个月 , 平均 8个月 。 112 治疗方法 患 儿均先采用 按摩法给予 治疗 , 无效者 采用 加压冲洗法 , 仍无效者采用鼻泪管探通术 。按摩法 : 使患儿仰 卧 , 固定头部 , 用拇指自内眦鼻骨处下方泪囊区由上至下轻柔 挤压泪囊 , 2次 / d, 每次 7~10下 , 滴抗 菌药 物眼 液 4次 /d, 连续 1周 。加压冲洗法 : 使患儿仰卧 , 固定头部及肢体 , 将冲 洗针头插入下泪管内 , 同时用棉签轻压上泪点出口 , 适度加压 推入冲洗液 , 观察患儿有无吞咽动作或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鼻 泪管探通术 : 表面麻醉 后 , 使患儿 仰卧位 , 固定头 部及肢体 , 选择合适管径的探针 , 用眼膏润滑前端后 , 垂直插入下泪点约 115 mm , 再将探针 转向睑缘 平行方 向 , 朝内眦 部顺 泪管方 向 推进 , 当触到骨壁时 , 将探针尾部向上旋转后再向下 、向后缓 缓进针探进鼻泪管 , 当阻力减轻 , 表明探通 , 退出探针 , 冲洗 鼻泪管 , 观察患儿有无吞咽动作或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 113 疗效判断 标准 治 愈 : 眼部 清洁 , 无分 泌物 , 无 溢泪 , 泪道冲洗通畅 ; 无效 : 溢泪及眼部仍存在分泌物 , 冲洗泪道不 畅。 2 结果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类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单纯的泪小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类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单纯的泪小

阻塞性泪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佛山市中医院眼科周蔚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单纯的泪小点闭塞或膜闭、上、下泪小管的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泪、流脓等症状,给病人带来身心的痛苦,同时作为一种潜在的感染灶,容易造成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并威胁着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

一. 泪道的解剖:泪道的部位上起自上,下泪小点,止于下鼻道外侧的鼻泪管下口。

膜型管状泪道全长约40毫米,下端较骨性管状泪道长5毫米。

泪道主要作用是导流泪液。

每16小时有0.5毫升泪液,这些泪液除湿润眼球及部分蒸发外,剩余泪液都由泪道导流入鼻腔。

要完成导流作用,除泪道通畅、泪小点位置正常外,还必须有泪道附属组织的密切配合,现分述如下;(一).泪小点:泪小点又名泪乳头,位于上,下脸缘近内毗部的结膜侧。

泪小点是整个泪道的始端,直径极小,仅0.2-0.3毫米。

上,下泪小点交错约0.5毫米,闭眼时彼此分开,不互重叠挤压,所以不影响导泪。

观察泪小点,须将眼睑翻转,如不翻转眼睑,就看到泪小点,这说明泪小点位置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上,下泪小点的开口都朝向泪湖。

圆形稍呈隆起的泪乳头,周围环绕富于弹性的结缔组织,因有环状肌纤维,故有括约肌作用。

(二).泪小管:泪小点是泪小管的开口,由泪小点起到泪囊外侧壁止,管长约10毫米。

整个泪小管又分为两部分,即1.5毫米长的垂直部和7-8毫米长的水平部。

上,下泪小管可单独进入开口于泪囊外侧壁,或先汇合成泪总管再开口于泪囊,开口部一般与睑内毗韧带水平,距囊端约2.5毫米左右。

泪小管壁极薄,内径仅为0.5毫米,有伸展性,可扩张3倍。

(三).泪囊:泪囊是一个膜状囊,是泪道的垂直膨大部分,长约12毫米,横经约6毫米,略向后倾斜,躺卧在由上颌骨额状突及泪骨共同形成的泪囊窝内。

泪囊是一个膜状囊,周围有肌膜包绕。

上端是一盲腔,叫泪囊穹隆部,外侧壁上有泪小管开口,泪囊下端移行为鼻泪管,二者以管腔变窄处为界,但标界不确切,一般从骨性鼻泪管上口算起。

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探讨

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探讨

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探讨作者:石彩凤来源:《中外医疗》 2015年第23期石彩凤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江苏苏州 215200[摘要] 目的探讨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1月共收治的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0例,将硅胶管植入泪道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共50例(61只眼)),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随诊3~12个月,症状消除,泪道冲洗通畅者48只眼(占78.69%),溢泪减轻、泪道冲洗有冲洗液入鼻但欠通畅者9只眼(占14.75%),仍有溢泪或溢脓、泪道冲洗不通者4只眼(占6.56%)。

结论泪道置管术可阻止泪道粘膜重新粘连、阻塞,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泪道置管;泪道阻塞性疾病[中图分类号] R77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056-02[作者简介] 石彩凤(198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泪道疾病,眼整形。

泪道较为细长,容易阻塞导致泪溢,造成患者痛苦,并可引起急、慢性泪囊炎,使眼部成为一个感染病灶,如果发生眼外伤或者施行眼内手术,极易引起感染,导致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严重者可致患者失明。

为探讨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2013年9月—2015年1月该院运用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0例61只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共收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0例(61只眼),其中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25例30只眼,鼻泪管阻塞(不伴有泪囊炎症)17例23只眼,慢性泪囊炎8例8只眼。

男性18例(23只眼),女性32例(38只眼) 。

术前通过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检查确定为泪道阻塞或慢性泪囊炎病人。

术前冲泪道、妥布霉素眼液滴眼,对冲洗有脓液溢出者,术前1~2周每日用妥布霉素眼液及生理盐水冲洗泪道至无脓液后再行手术。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的泪囊炎与泪道堵塞问题治疗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的泪囊炎与泪道堵塞问题治疗
特点
中医眼科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注重调节人体内部环境,采 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 灸、推拿等。
中医眼科的重要性与应用
重要性
中医眼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许多眼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和效果,尤其在慢性眼病和功能恢复 方面具有优势。
应用
中医眼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 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也为中 医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缩短疗程
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加快病情的恢复进程 ,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能够更快地恢 复视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因病致 残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患者因泪囊炎与泪道堵塞问题就诊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得到
患者张某,男,28岁,因突发泪道堵塞就诊。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内生湿热。治疗以疏风散寒、清热利湿为原 则,采用针灸和中药外敷相结合的方法,一周后症状缓解。
04 现代医学对泪囊炎与泪道 堵塞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滴眼液
用于控制泪囊炎的感染, 减轻炎症反应。
抗炎药物
用于减轻泪囊炎引起的肿 胀和疼痛,如非甾体类抗 炎药。
中医诊疗泪囊炎与泪道堵塞的原则为 “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 敷、针灸、按摩等,可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泪囊炎与泪道堵塞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李某,女,45岁,因长期流泪、眼红、眼痒等症状就诊,诊断为慢性泪囊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内 蕴。治疗以养阴清热、利湿解毒为原则,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眼科学病种特点:泪道阻塞性疾病

眼科学病种特点:泪道阻塞性疾病

泪道阻塞定义:发生于泪道排出系统任何部位的阻塞,常发生在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

病因:原因多种,包括:先天性闭锁、炎症、肿瘤、外伤、异物、药物毒性等。

症状:泪溢体征:泪道冲洗不通畅。

部分患者可有泪小点位置及形态异常。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及泪道冲洗结果,判断泪道阻塞部位。

也可行X线碘油造影、泪道探通等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鉴别。

治疗:泪道探通、泪道置管、泪囊鼻腔吻合术急性泪囊炎定义:泪囊急性炎症,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可演变成眶蜂窝织炎。

病因:由毒力强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B-溶血链球菌,或少见的白念珠球菌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泪囊炎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

症状:起病急,患眼红肿、流泪,伴脓性分泌物。

体征:泪囊区红、肿、热、痛明显,常波及眼睑及颜面部。

结膜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耳前淋巴结肿大。

局部可形成脓肿、泪囊瘦管。

严重者可演变成眶蜂窝织炎、全身脓毒血症。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诊断。

鉴别诊断:眶蜂窝织炎治疗:控制感染、缓解疼痛、使堵塞泪道重新通畅。

炎症期禁忌泪道冲洗或探通。

慢性泪囊炎定义:鼻泪管下段阻塞,泪囊内分泌物滞留导致泪囊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眼病。

病因: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堵塞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

症状:泪溢,伴有脓性分泌物。

体征:挤压泪囊区可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通畅,伴有分泌物排出。

泪囊区皮肤可有潮红、慢性湿疹表现。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诊断。

鉴别诊断:鼻泪管阻塞治疗:药物控制炎症后,手术使堵塞的泪道重新通畅。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CT-泪道造影术(CT-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CT-泪道造影术(CT-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CT-泪道造影术(CT-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甘莆英;刘琪;王耀华;黄玉婵;谭桂英;廖洪斐【摘要】目的探讨CT-泪道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dacryocystography.CT-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明确CT-DCG术前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因泪道阻塞性疾病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以泪溢为主诉的患者216例(235眼).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泪道CT-DCG检查,每人均行泪道轴位及冠状薄层CT扫描,层厚1 mm,层间距1 mm.轴位上至眶上缘,下至硬腭下鼻道顶;冠状位行多平面重建;从轴位和冠状位观察泪道及周围情况,明确泪道阻塞情况及CT造影征象.结果本研究216例235眼泪道造影均成功,发现患者均存在泪道阻塞性疾病,其中10例复发性泪囊炎,178例慢性泪囊炎,23例泪囊囊肿,5例外伤性泪囊炎.泪道狭窄6眼;高位阻塞(泪总管以上)5眼;中位阻塞(泪囊阻塞)28眼;低位阻塞(鼻泪管中上段)189眼;极低位阻塞(鼻泪管膜性段阻塞)7眼.结论 CT-DCG可提供泪道阻塞的具体位置和泪囊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检查结果是个性化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像学依据.【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3页(P264-266)【关键词】泪道阻塞性疾病;计算机断层扫描;泪道造影【作者】甘莆英;刘琪;王耀华;黄玉婵;谭桂英;廖洪斐【作者单位】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330006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医院;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泪道阻塞性疾病是泪道常见病之一,泪道冲洗是临床上检查泪道阻塞常用的方法,泪道冲洗只能大致判断阻塞位置,不能明确泪道阻塞的具体位置和泪道周边情况。

泪道疾病及治疗

泪道疾病及治疗

5.用钻头钻前泪嵴,当钻头过鼻 粘膜之前,应抽出鼻腔棉片。在 后泪嵴处将骨质通破,孔的直径 约12mm。 6.作“I”形鼻粘膜切口,形成前 后两鼻粘膜瓣。 7.用原先预置的4/0肠线,将鼻 粘膜和泪囊的后瓣相对缝合后结 扎。 8.用两根预置的4/0肠线将鼻粘膜 前瓣和泪囊前瓣吻合。缝合眼轮 匝肌、皮下组织和皮肤。七天拆 除皮肤缝线。
手术治疗包括泪道激光治疗和鼻泪道吻 合术等。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鼻泪管远端口的 Hasner瓣的膜性阻塞。有5%一7%新生儿 发病,1/3患儿为双侧,有些人出生后4~6 周,自行打开,极少数新生儿呈现一蓝色 扩张囊。囊的形成可能是羊水积留所形成 的羊膜液囊肿或者是泪囊和鼻泪管内的物 质浓缩沉积所致。
泪道疾病及治疗
概述
泪液分泌部:泪腺
泪 道:上、下泪小点和相小管、泪总管、泪囊
及鼻泪管。
几个概念: 泪液泵
泪溢:排出受阻,泪液不能流人鼻腔而溢出眼睑 之外
流泪: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 出眼睑外
泪道的解剖
泪道由 泪点、泪小管、 泪总管、泪囊、鼻泪内眼角可能出现发红,分泌物增多 并有刺激症状,一般在1-2周内消失;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4、同时还应避免将内眼角硅胶管自行拔出, 如少量脱出可自己用棉签向内眼角轻轻推回, 如脱出较多,自行复位不了可先用胶布将硅胶 管固定于鼻梁处,待白天及时到医院就诊,或 到当地医院耳鼻喉科从鼻腔把硅胶管拉回鼻腔, 千万不要从眼角处往外拉出硅胶管,更不能自 行剪断硅胶管,否则容易形成泪囊异物,或将 脓性分泌物从鼻腔带入泪囊引起慢性泪囊炎;
点。
3.将线状硅管置入泪小管内,缝 合固定在睑缘处数周。以防止愈
合粘连。
4.也可以采用激光治疗,优点是 在泪小管内不用置入硅管,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塞性泪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眼科周蔚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单纯的泪小点闭塞或膜闭、上、下泪小管的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泪、流脓等症状,给病人带来身心的痛苦,同时作为一种潜在的感染灶,容易造成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并威胁着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

一. 泪道的解剖:
泪道的部位上起自上,下泪小点,止于下鼻道外侧的鼻泪管下口。

膜型
管状泪道全长约40毫米,下端较骨性管状泪道长5毫米。

泪道主要作用是导流泪液。

每16小时有0.5毫升泪液,这些泪液除湿润眼球及部分蒸发外,剩余泪液都由泪道导流入鼻腔。

要完成导流作用,除泪道通畅、泪小点位置正常外,还必须有泪道附属组织的密切配合,现分述如下;
(一).泪小点:泪小点又名泪乳头,位于上,下脸缘近内毗部的结膜侧。

泪小点是整个泪道的始端,直径极小,仅0.2-0.3毫米。

上,下泪小点交错约0.5毫米,闭眼时彼此分开,不互重叠挤压,所以不影响导泪。

观察泪小点,须将眼睑翻转,如不翻转眼睑,就看到泪小点,这说明泪小点位置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上,下泪小点的开口都朝向泪湖。

圆形稍呈隆起的泪乳头,周围环绕富于弹性的结缔组织,因有环状肌纤维,故有括约肌作用。

(二).泪小管:泪小点是泪小管的开口,由泪小点起到泪囊外侧壁止,管长约10毫米。

整个泪小管又分为两部分,即1.5毫米长的垂直部和7-8毫米长的水平部。

上,下泪小管可单独进入开口于泪囊外侧壁,或先汇合成泪总管再开口于泪囊,开口部一般与睑内毗韧带水平,距囊端约2.5毫米左右。

泪小管壁极薄,内径仅为0.5毫米,有伸展性,可扩张3倍。

(三).泪囊:泪囊是一个膜状囊,是泪道的垂直膨大部分,长约12毫米,横经约6毫米,略向后倾斜,躺卧在由上颌骨额状突及泪骨共同形成的泪囊窝内。

泪囊是一个膜状囊,周围有肌膜包绕。

上端是一盲腔,叫泪囊穹隆部,外侧壁上有泪小管开口,泪囊下端移行为鼻泪管,二者以管腔变窄处为界,但标界不确切,一般从骨性鼻泪管上口算起。

内毗韧带由泪囊前面横过,将泪囊分成上1/3和下2/3。

在韧带下2/3泪囊部分,组织掩盖薄
弱,仅覆以少许的轮匝肌纤维,泪囊腔内压力大时,常在此膨出或溃破。

(四).鼻泪管:上接泪囊下端,下开口于下鼻道中,全长约15-18毫米。

鼻泪管横经不一,细者仅3毫米,粗者可达6毫米,一般直径4毫。

鼻泪管长度,横经,走行方向都与鼻外形有一定关系。

鼻子大,高,尖者,鼻泪管直也长;鼻子小,圆,短者,鼻泪管弯也短。

鼻泪管下端在胚胎时最容易发生闭锁畸形。

鼻泪管粘膜及骨壁周围有许多静脉从围绕,越近下口这种静脉丛越致密且成海绵状。

当泪水进入泪道以后,仅泪囊扩张,而鼻泪管则因静脉丛围绕而变窄。

静脉的单独充血肿胀就可将鼻泪管闭塞。

又如鼻炎,感冒可使粘膜肿胀,压迫闭塞鼻泪管下口,而产生流泪。

故泪管阻塞多由下部(鼻腔)的原因引起,这就是慢性泪囊炎常见的病因。

二.诊断:
(一)症状:
1.流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常有湿疹。

2.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3.可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

4.有的除流泪外,无其它症状,仅在冲洗泪道时,可见分泌物倒流出来。

(二)体征:
1.泪道冲洗:冲洗液自上、下泪小点返流,伴有多少不等的粘液脓
性分泌物。

2.泪囊造影:鼻泪管不显影,而泪囊扩张。

3.多伴有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等诱发
疾病。

泪道冲洗的方法
4. 泪道冲洗:确定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冲洗时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
(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
(3)冲洗液自下泪点注入,由上泪点返流,为泪总管阻塞;
(4)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5)冲洗液自上泪点返流,同时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三.治疗: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骨性鼻泪管上口的横径明显地较男性狭窄;引起泪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为多种感染或损伤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从而引起泪道管腔狭窄以至闭塞;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泪道各层组织的增生肥厚、慢性炎症细胞显著增生,新生毛细血管形成造成管腔狭窄和阻塞,治疗是以恢复泪道的生理功能为目的。

1、传统的泪道阻塞的治疗:(1)非手术疗法:传统的穿线、探通或插管治疗,常常只起到简单的扩张作用,或因插管穿线对局部的刺激造成新的阻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泪道阻塞。

(2)手术疗法:主要有泪囊鼻腔吻合术,鼻泪管环钻术及90年代以来发展的激光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造口术。

虽然成功率逐步提高,但因操作复杂,损伤大,颜面部遗留疤痕,复发
率高而不为患者及医生所接受。

2、自90年代以来,因国内逐渐开展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不仅对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不适合手术的泪小管、泪总管阻塞有独特之处。

泪道激光成形术的关键是确切而可靠地再通泪道,而术后反复泪道冲洗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尤其是对泪道上段的功能与效果良好者,因过去泪囊鼻腔吻合术是解决不了泪道上段的阻塞问题。

其他插管术或结膜泪囊吻合术效果也不理想,而泪道激光成形术是从泪道腔内清除泪道中的局部阻塞,恢复泪道原有的管状结构,再现其泪道的生理导泪功能。

3.Nd:YAG激光是波长1064nm的红外线激光,是一种高强度及低能量的激光,应用于临床具有方向性好,需要能量少,组织气化率高,穿透力强,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点。

用激光气化泪道阻塞物达到再通,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文献报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1028例临床分析”其结果:所有病人在激光治疗后观察半年:
(1)单纯泪小管、泪总管阻塞152例,治愈:132例,有效率86.8%(2)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346例,治愈206例,好转44例。

总有效率
72.3%
(3)泪道多处阻塞530例,治愈243例,好转164例,总有效率76.8%
结论:激光治疗泪道阻塞,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并且有组织损伤小、方便,病人无痛苦的优点,是值的肯定和推广应用的。

4.还有文献报道:“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体会(62例)”其(1)结果:62例慢性泪囊炎的患者随访6个月,60例泪道:通畅,2例泪道再阻塞,总治愈率96.8%
(2)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对泪道探痛失败和不适宜行鼻泪道置管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且手术时骨窗要作的足够大,泪囊鼻腔粘膜要确切吻合,留置胶管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5. 近几年来,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85例(216眼)各种泪道阻塞患者中,总治愈率达8
6.5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6.阻塞性泪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目的:提高其治疗效果:寻求攻克难点方法,以拓宽微创治疗泪道阻塞的适应症.
方法:⑴.泪小管阻塞——用机械或激光法再通泪小管,逆行置入全泪道型引流管。

⑵.对于先天性、外伤性泪小管缺如、畸形等疗效不佳。

⑶、泪囊源性分泌物缠绵不绝,泪囊松弛,及有闭合性脓肿等 ,在置管后要坚持不懈地清洁泪囊、鼻腔及泪道放置引流管等治疗,直到泪囊炎完全康复后再拔管或者重复置管 2—3次
⑷、鼻泪管骨性阻塞者—可用鼻腔泪囊吻合术,激光再通加置管术,或者用非常规置管术(用12号泪道探针从泪囊探通至下鼻道,从该通道逆行置入硅胶管治疗
⑸、泪道的多部位甚至是全泪道阻塞及手术吻合后、激光、置管等
术后复发者,明确所有阻塞部位的性质程度,尽可能首选置入全泪道型引流管。

包括一般泪管阻塞在内的1030只治疗效果,近期治愈率为88.2%,远期治愈率为84.5%。

7.总之,激光泪道成形术操作简便,不破坏泪道正常结构,不影响术后的导泪功能。

疗效高,颜面部不留疤痕,个别患者一次不成功,还可行再次激光治疗.我们认为,Nd:YAG激光用于泪道阻塞的治疗具有简单、方便和安全等优点,易于为病人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