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自来水厂水资源论证报告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水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生产和生活,也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旨在为保障水资源的长期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水资源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国家,201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6437亿立方米,人均总量为4614立方米,位居世界第61位。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江南等地区人均水资源数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少数干旱的地区,人均水资源数量不足千分之五。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压力。
截至2019年底,全国水资源总体压力指数为0.4,仍处于中度压力状态。
二、水资源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供应却十分有限,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水资源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化工、农药等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水体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如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
3.水资源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管理失之于宽,许多地方管理不当,缺乏有效手段使得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现象屡屡出现。
三、解决方案1.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加强水资源管理、鼓励水资源节约、提高水利用效率等措施,为水资源的长远稳定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将水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最大化。
2.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推广有关法规,强化法律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破坏等恶性行为必须以刑事立案查处,同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施,彻底解决黑臭水体、土壤修复等问题,保障水资源的纯洁。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建设公共水资源库,实现多地区水资源互通共享,优化水资源配置,达到水资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结论保障水资源长期稳定性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资源论证报告

水资源论证报告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本文将对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没有水就无法生存。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水资源的现状。
据统计,全球有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同时,由于水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减少。
针对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寻找新的水资源,增加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总的来说,水资源问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解决水资源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清洁的水资源。
桐乡市自来水厂水资源论证报告

桐乡市自来水厂水资源论证报告篇一:桐乡市自来水厂水资源论证报告1. 总论近几年来,随着桐乡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由此对用水量的需求和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桐乡市一方面存在用水量快速增长和有限的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桐乡市的供水事业中还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网分布不尽合理、乡镇取水水源污染等问题,特别是缺少一个高度统一、有机协调和覆盖全市的供水体系,使桐乡市城市化的进程及全市的给水事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桐乡市各乡镇水厂近几年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由此引发地面沉降,对防洪排涝、城市规划、航运交通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省政府办公厅于20__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调整供水结构,解决替代水源,压缩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地面沉降。
”为此桐乡市政府下达今年年底前封闭31口地下深井的目标与任务。
原来的自来水厂的供水水源与规模已经不适合目前快速的用水需求。
为解决市区、各乡镇用水供需矛盾,满足建设和进一步开发的用水要求,规划和实施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已势在必行。
因此,通过建设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增加市域的制水、供水设施,既可以满足各建设期内桐乡市域的用水量增长要求,又可建立一个高度统一、有机协调的全市供水体系,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水平。
1.1 编制目的及主要任务本报告书根据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的用水要求,按照国家、省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浙江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之规定,遵照“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提出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取水方案和可靠性分析,为取水许可的审批提供依据。
主要任务:分析计算取水口周边区域水资源量,摸清区域内的现状工业和生活用水情况,调查取水口现状水质,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工程取水对环境和其他用水用户的影响。
水资源论证报告

水资源论证报告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并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本报告将从供需矛盾、水污染和气候变化三个方面论证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首先,供需矛盾是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超过20亿人口无法获得适当的卫生设施。
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将达到70%,这将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次,水污染是水资源问题的另一个严重因素。
据统计,全球约有80%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源中,导致地下水和河流的水质不断恶化。
水污染不仅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水体中的重金属、农药和化学物质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使地区性的干旱和洪涝频发。
同时,气候变暖还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威胁到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这些变化使得水资源的预测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提高水资源预测能力等。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未来人类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桐乡市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变化历程及原因浅析

桐乡市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变化历程及原因浅析一、饮用水源取水口变化历程桐乡市城镇自来水目前主要由桐乡市凤栖供水有限公司生产供给,该公司下属水厂有果园桥水厂、运河水厂、崇福水厂,在建有同福水厂。
果园桥水厂始建于1990年,一期生产规模为2.5万吨/日,于1992年建成投产。
随着桐乡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果园桥水厂先后经过了三次扩建,分别为1993年二期2.5万吨/日扩建,1998年三期3万吨/日扩建,2003年7万吨/日扩建,现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日。
承担着梧桐、濮院、屠甸、乌镇、石门等镇(街道)的供水任务。
果园桥水厂原取水口为大运河支流康泾塘,一方面为了满足取水能力的成倍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原取水口水质较差,2004年该水厂取水口移至京杭大运河。
运河水厂位于梧桐街道北部三新村,于2005年8月动工新建,2007年5月并网供水,供水能力15万吨/日。
运河水厂水源取自京杭大运河,与果园桥水厂现用的取水口取自同一河流,两取水口相距约50米。
崇福水厂90年底供水,“八五”期间,崇福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占崇福镇中用水量的30%,占生活用水供水量的98%左右。
后扩建至4万吨/天,供崇福镇和洲泉镇居民用水。
崇福水厂取水口位于大红桥港芝村。
由于运河崇福段改道至水厂取水口上游,大红桥港的来水被截断,取水口流速变慢,水质下降,雨季时还会发生河水逆流现象,故自2007年起,该水厂关闭,仅作备用。
龙翔水厂(原名炉头镇水厂)属街道镇办企业,成立于1983年,日供水设计能力为1.5万立方米,担负镇区及10个行政村的供水任务。
取水口位于金牛塘(胜利桥)。
金牛塘南接运河宗阳庙,北至乌镇市河,是县级重要连通河道,行使行洪排涝、交通航运的功能。
由于地理环境不符合饮用水源的保护标准,2009年经各相关部门沟通后拟将该水厂关闭或转为生产工业用水。
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区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用水量需求快速增长和有限的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之间的矛盾又变得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近年地下水开采量较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桐乡市域已全面关停深井禁采地下水,全部使用地面水。
自来水建设工程水资源论证

推进节水技术应用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 ,减少浪费。
加强水质监测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供 水水质进行检测,确保供水安全。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急演 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05
自来水建设工程水资源保护措 施研究
水资源保护目标与原则
目标
确保自来水建设工程的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保障供水安全,促进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同时段的需求分布
不同时段如高峰期和平峰期的自来水需求分布不 同。
3
不同水源的供应分布
不同水源如地下水、地表水等供应的自来水分布 不同。
03
自来水建设工程水资源供应能 力评估
供水水源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地表水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具有流量稳定、水质较 好的特点。
地下水
包括潜水、承压水等,具 有开采方便、水质较好的 特点。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自来水建设工程水资源论证是指对拟建自来水工程取水、用 水、退水等环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出合 理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取水许可申请的技术报告。
目的
确保自来水建设工程符合国家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论证范围与内容
范围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01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
为了确保自来水的稳定供应,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确保水资
源的合理利用。
02
提高水质保障能力
随着自来水需求的增加,需要提高水质保障能力,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
,确保自来水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水资源论证报告

水资源论证报告水资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面。
本报告将从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水资源现状日益严峻。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7800万人因缺乏安全可靠的饮用水而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缺水问题更加突出。
据统计,非洲大陆至少有30个国家正在经历水危机。
而在中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约有50%的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其次,水资源问题的存在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缺水引发的卫生问题导致疾病的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同时,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导致粮食和商品的供应减少,加剧社会经济不稳定。
此外,水资源不均衡分布也引发了地区之间的争端和冲突,对国际安全带来了风险。
然而,针对水资源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是关键。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合理的用水定价和配额制度,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在农业用水方面实施精确灌溉。
其次,开展水资源的人工增加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建设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来补充和增加水资源供应。
此外,国际合作也十分重要,各国可以积极开展水资源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紧张问题。
综上所述,水资源短缺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面对水资源的紧张局势,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推动水资源的人工增加,同时进行国际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满足人类对清洁可靠水源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平衡

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平衡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平衡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在进行水平衡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水资源的新增供给和减少需求。
本报告将针对某地区的水平衡情况进行论证。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该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
水资源的供给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
降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补给方式,通过降水可以满足人类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而地下水是地表降水向下渗透而成,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泉直接供水。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该地区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资源储备量。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需求情况。
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类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是水资源需求中最大的部分,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灌溉。
工业用水主要用于生产活动,如制造、冶炼等。
人类生活用水则包括饮用水、洗浴和厨房用水等。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的农业面积、工业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因素。
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开发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水平衡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最后,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该地区的水平衡情况是指该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是否能够满足水资源需求的情况。
当水资源供给大于需求时,水平衡状态为过剩。
当水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时,水平衡状态为不足。
当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等时,水平衡状态为平衡。
水平衡状态的判断可以通过对地区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储备量、农业面积、工业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论证该地区的水平衡情况。
如果水资源供给大于需求,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过剩;如果水资源供给小于需求,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不足;如果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等,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论近几年来,随着桐乡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由此对用水量的需求和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桐乡市一方面存在用水量快速增长和有限的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桐乡市的供水事业中还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网分布不尽合理、乡镇取水水源污染等问题,特别是缺少一个高度统一、有机协调和覆盖全市的供水体系,使桐乡市城市化的进程及全市的给水事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桐乡市各乡镇水厂近几年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由此引发地面沉降,对防洪排涝、城市规划、航运交通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省政府办公厅于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调整供水结构,解决替代水源,压缩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地面沉降。
”为此桐乡市政府下达今年年底前封闭31口地下深井的目标与任务。
原来的自来水厂的供水水源与规模已经不适合目前快速的用水需求。
为解决市区、各乡镇用水供需矛盾,满足建设和进一步开发的用水要求,规划和实施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已势在必行。
因此,通过建设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增加市域的制水、供水设施,既可以满足各建设期桐乡市域的用水量增长要求,又可建立一个高度统一、有机协调的全市供水体系,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水平。
1.1 编制目的及主要任务本报告书根据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的用水要求,按照国家、省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之规定,遵照“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提出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取水方案和可靠性分析,为取水许可的审批提供依据。
主要任务:分析计算取水口周边区域水资源量,摸清区域的现状工业和生活用水情况,调查取水口现状水质,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工程取水对环境和其他用水用户的影响。
论证本水厂工程取水近期15万t/d、远期30万t/d,能否满足95%取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国水法》(2002年8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2002年3月)《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1993年8月)《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1995年8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饮用水卫生规》(卫法监发[2001]161号)《桐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2月)《省桐乡县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报告》(1985年4月)《桐乡市统计年鉴》(2002年)《市水资源公报》(2003年)《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项目建议书》(2004年7月)《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1.3 取水水源及取水地点根据省城乡建筑对水源及取水口方案的初步选择和分析,确定取水水源及取水地点。
供水水源:近期水源为大运河梧桐镇北段,远期与市市域境外引水相结合,将外域优质原水作为远期主要水源。
取水口位置:位于金牛城与大运河交叉口上游的运岸,此处河道宽65m。
大运河民星段上游1km、下游1km围沿河基本是农田,无重大污染源,上游距石门镇7km,受上游污水影响程度较小。
与目前在建果园桥水厂取水口合并,占地22.5亩。
(见附图)水厂厂址和用地:在梧桐街道北部三新村,在盐湖公路以西,新板桥港以东,运河以南500m处,在建绕城公路两侧南侧。
水厂总用地为352.5亩,水厂与取水口相距约2km,原水采用管网输送至水厂。
1.4 水资源论证委托及承担单位项目委托单位:桐乡市自来水公司项目承担单位:省水文勘测局2. 概况2.1 环境概况桐乡市位于省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地理座标为东径120°17′40″~120°39′45″,北纬30°28′18″~30°47′48″。
桐乡市东连市郊区,南邻市、市的余杭区,西靠德清县,总面积727km2(采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手册”面积)。
全市共有三个街道,9个建制镇,1个乡,2002年人口65.99万,人口密度913人/km2。
居民中有回、满、壮、傣等少数民族二十余,其余为汉族。
桐乡市为长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地势平坦,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平均海拔5.3m。
冲积层厚度从西南部的100m 左右,向东北逐渐增厚到180m。
境地形平坦低洼,深受人为的影响,为杭嘉湖平原中部特有的桑基圩田地貌。
桐乡市属太湖流域运河水系,河道稠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道总长2398.3km,河道面积46.3km2,河道密度3.3km/km2,河网率6.4%。
主要河道长440余km。
京杭古运河斜贯全境,是全市水利、水运的大动脉,市区东部主要河道以南北向为主,西部河道以东西向为主。
主要河道为:京杭古运河:是桐乡市最重要河道,也是杭申甲线(六级航道)的一部分,从余杭区博陆进入本市,向东北穿过全市,再入市郊区,境长41.77km,河面宽一般45-60m,最宽达80m,河底高程-0.9m-0.5m,3m水位时的过水断面约160m2。
澜溪塘:是向北排、引水的主要河道,也是杭嘉湖地区传统的排水走廊,水运上是杭申乙线(五级航道)的一段。
境长度8.79m,河面宽50-120m,河底高程–1m–1.19m,3m水位时过水断面约97m2。
金牛塘:位于桐乡市北部,是连接澜溪塘和大运河的南北向河道,该河段是东迁至桐乡宗阳庙东宗线航道的一部分,河长8.4km,目前河宽在61m左右,河底高程-0.2m。
白马塘:南端在石门镇与大运河相连,略向东北与乌镇市河相连,全长12.66km,河面宽35-50m,河底高程0至-0.5m,3m水位过水断面约45.6m2。
康泾塘:是运河以南的南北向主要河道,也是东南片抗旱引水的主要河道,北端在双桥与大运河相连,穿越市区,在起龙桥与长山河衔接,全长14.34km,河面宽35-55m,河底高程-0.5至0.5m,3m水位过水断面约47m2。
含山塘,是我市西部南北向主要河道,南段称三洞环桥港,南端在博陆与大运河相连,向北流入德清境,境全长8.2km,河面宽40-80m,河底高程-0.5至-0.7m,3m水位过水断面约60m2。
长山河:是出排工种的骨干河道,西自子庙公路桥起,穿越屠甸镇,向东流经,在海盐县澉浦镇长山入海,境全长23.1km,河面宽49.5m,河底高程-1.0m,3米水位过水断面约128m2。
桐乡市其余较大的河流主要还有永兴港、上塔庙港、大羔羊港、洞环桥港、南日港、北沙渚塘、南沙渚塘等。
表2.1 桐乡市主要河流情况表基面:吴淞注:本文高程采用吴淞基面,下同。
桐乡市在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钱塘江拗陷区杭嘉湖拗陷带,由于沉隆区基底构造,为第四系沉积物掩盖,形成杭嘉湖平原。
基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断裂带如萧山-奉贤断裂,临安-乌镇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的切割,形成中生代隆起与拗陷带相间,全市主要为下舍-桐乡拗陷带沉积白恶纪地层。
境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主要受降水入渗补给,年补给量约3074.06万m3。
含水层由海潮冲积亚粘土、亚砂土、粉砂等组成。
水位埋深0.4至3m,水质一般味淡,含微量矿物质,表层潜水年开采量约64万m3。
深层承压水含水层呈封闭状态,没有补给来源,属消耗型地下水。
境地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沉积厚度100至180m,地下含4个水层,境深井水源,主要分布在松散覆盖物质和基岩裂隙中,属第二含水层,深度在59-149m,厚度一般7-28m,深层地下水为城乡居民饮用水主要水源,也为部分重要工业企业生产用水。
现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合计2326万m3,大大超过地下水允许开采量,造成各镇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地面呈现沉降,汲水能力降低,供水电耗上升,地下水供需矛盾突出。
土壤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泽淤积土,据调查桐乡市共七个土属,其中水田六个土属:黄斑田占22.8%,小粉田占35.6%,塘田并松泥田占7.6%,堆叠泥田占27.6%,青紫泥田占4.8%,半青紫泥田占1.6%。
旱地土壤属堆叠土土属,是历史上挑田泥和开拓河道的土堆叠而成,土壤质地往往与就近水田土质相同。
桐乡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又受海洋、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基本构成了“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8℃,七月份平均气温28.2℃,一月份平均气温3.3℃;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1℃。
全市无霜期238.3天,初霜在十一月中旬,终霜在翌年三月中旬。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1.9小时。
平均降水量1212.3mm,最高年份达1652.6mm(1983),最低年份为781.2mm(1978)。
一年中有三个雨期,即四、五月份的春雨期,六、七月份的梅雨期和九月份的秋雨期。
盛夏少雨,往往形成春涝、伏旱、秋涝、冬燥。
秋季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影响,有降水过程,发生狂风暴雨,造成灾害。
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到东南风。
据《桐乡市2003年统计年鉴》显示,桐乡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国生产总值17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0%,人均GDP为26753元。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0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5.54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47亿元。
桐乡市总人口66.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3.12万人,农村人口53.01万人。
总耕地面积55.32万亩,其中水田40.69万亩,旱地14.63万亩;林果灌溉17.07万亩,人工鱼塘1.68万亩。
2.2 建设工程概况桐乡市运河水厂供水工程位于省杭喜湖平原的桐乡市,为桐乡市自来水公司新建工程,水源类型为地表水。
近期2005年,水厂规模为15万t/d,至2010年规模为30万t/d;近期工程计划2005年12月正式供水。
2.2.1 运河水厂工程地址运河水厂厂址在梧桐街道北部三新村,在盐湖公路以西,新板桥港以东,运河以南500m处,在建的绕城公路南侧。
厂址可利用面积为352.5亩。
取水口位于金牛塘与大运河交叉口上游的大运岸,果园桥水厂新取水口的西侧,运河水厂取水口总用地22.5亩,取水口设计总规模为30.0万t/d,设取水进水井,取水提升泵和配电间,土建按远期规模一次建成,设备按近期15.0万t/d规模安装。
净水厂按规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生活区、淤泥处置区、常规处理生产区、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生产区。
水厂按产水30万t/d的规模布置。
水厂一期工程(新建净水厂部分)劳动定员为53人。
2.2.2 制水工艺及主要构筑物原水经取水提升泵提升,通过原水输水管进入厂区,自流通过预处理池、反应沉淀池、砂滤池,为减少后续构筑物埋深,需要设置中间提升泵房,中间提升泵房设在砂滤池后,砂滤池出水提升后自流通过自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消毒后进入清水池,然后通过送水泵房供水至供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