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案例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案例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案例首先,我想提到的是纽约的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是一个位于曼哈顿上西城的城市更新项目,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公园。

该项目于2024年正式开放,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

该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

高线公园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个案例是伦敦的金丝雀码头。

金丝雀码头是一个位于泰晤士河河畔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域。

通过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金丝雀码头已经成为伦敦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这个项目以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价值观,旨在打造一个新的城市中心。

金丝雀码头的成功得益于其高品质的建筑和设施,以及多样化的用地利用。

如今,金丝雀码头不仅是一个繁忙的商业区域,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

第三个案例是中国的西塘古镇。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镇。

通过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西塘古镇得以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同时提升了城镇的整体品质。

该项目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引入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西塘古镇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对老旧城区的改造,我们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尽管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可能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正确的规划和管理,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的目标。

因此,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共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

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

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在城市更新领域,优秀的案例有很多,这里我们就选取其中几个经典案例进行介绍。

1. 伦敦西区燕公园伦敦西区燕公园项目是英国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该项目由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建成于1995年,是英国政府启动的“城市振兴”项目中的一个成功典范。

伦敦西区燕公园项目的核心是将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场地重新变为活力十足的公园和商业社区。

这个项目一开始面临不少争议,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伦敦西区的一块重要地标。

2. 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纽约市一项城市更新项目,是由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

该项目由建筑师詹姆斯·康多斯设计,于2009年开工,2014年完工,总长2.33公里。

这个公园提供了一个可以步行、跑步、骑自行车、观赏艺术和享受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

高线公园的创新设计和环保理念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成为了世界城市更新领域的经典案例之一。

3. 柏林泰格尔机场柏林泰格尔机场是德国柏林市的一个大型空港,也是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空军基地。

然而,这个机场自2012年关闭后就一直处于废弃状态。

为了重新利用这个废弃的机场,柏林市政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决定将这个机场改造为一个公园。

改造后的公园将拥有散步、慢跑、自行车道、户外运动设施和自然区域等多项功能,预计将于2025年落成。

4. 东京银座东京银座是一个位于日本东京中心地区的购物和娱乐区,闻名于世界。

尽管这个区域建筑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建筑和设施都在逐渐老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东京政府对银座进行了升级和改造。

改造后的银座将拥有更加凉爽的街道、更宽敞的空间、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以及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设计。

这些案例展示了在城市更新领域,创新的设计思想和营造生态友好的环境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重要路径,值得其他城市去借鉴和借鉴。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u配套措施齐全:伴随着旅游带来人群的增多,餐饮、商业、休闲 场所也不断增加,新加坡河一带不仅仅成为旅游景点区,同样也是 小吃、休闲娱乐和购物的天堂。
u社会问题引起的改造而带来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u均以参与性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主题,不仅仅是观光型的旅 游区;
u景区不仅仅吸引是的外地游客,同时也是本地人休闲娱乐的主要 场所。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18
改造的动力
因素
具体来看
政府的能力 1959年的完全自治到1965年的彻底独立,新加坡政府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
城市发展
运。特别是独立后,新加坡经济河社会的发展,为政府树立了威信,使政府有
能力制定和执行改造计划。
经济结构的 新加坡济已经转型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新加坡河岸的繁荣也告时过境迁,而
u驳 船 码 头 一 带 的 旧 仓 库 反 映 了 新 加 坡 的 历 史 ,得 以 保 存 ,但是都已改头换面,更新装 修成餐厅、酒吧和娱乐中心。现 在驳船码头是新加坡市区最新的 娱乐场所,至少有35家酒吧和餐 厅,从而成为沿河最具吸引力的 露天就餐场所,而且 由 于 靠 近 商 业 金 融 中 心 ,这 里 成 了 时 尚 上 班 一 族 的 好 去 处。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10
u这个宏大的规划中从开 始起就包含了办公与居住 建筑的开发(包括“社会” 住宅),以及一片大的城 市广场。其中规划办公面 积为55万平方米,并为 超过14000人提供住宅。 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包 括公园与一些休闲娱乐的 区域,成为了这里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
u这个工程为公众提供了 充足的活动空间,在曼哈 顿相当罕见。
河边胜景之克拉码头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23
规划依据:

城市更新 案例

城市更新 案例

城市更新案例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功能。

下面列举10个城市更新案例,以展示不同城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滨海湾地区从一个废弃的港口区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市中心。

项目包括规划和建设各种公共空间、住宅和商业建筑,以及人行道、公园和绿地等。

通过城市更新,滨海湾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新加坡的地标之一。

2. 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和周边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伦敦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和商业设施,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活动中心。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伦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3. 上海外滩城市更新上海外滩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外滩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外滩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上海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江景观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

外滩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持。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项目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一个城市公园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高架铁路,纽约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和锻炼的重要场所。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

5. 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东京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各种文化、体育和商业设施,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活动选择。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推动了东京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

6. 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巴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公共广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活力。

许多国际城市都开展了城市更新项目,下面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

1. 巴黎:法国的巴黎市对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其中包括对街道、广场和公园的改造,以及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

这些改造使得市中心地区更加宜居,吸引更多人前来游览和居住。

2. 纽约:美国的纽约市将一个老旧的码头区域改造成为了现代
化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名为“哈德逊码头”。

这个项目涉及到了许多
不同的建筑和设施,包括办公楼、酒店、公寓、公园和娱乐设施。

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得该区域成为了纽约市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经济中心。

3. 悉尼: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
更新项目,其中包括对市中心的公园、街道和建筑的改造,以及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

这些改造使得市中心地区更加适合居住和工作,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居住和投资。

这些城市更新案例都展示了城市更新的潜力和重要性。

通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前来居住、工作和投资。

- 1 -。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案例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案例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案例1. 法国马赛老旧小区改造法国马赛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将原本破旧不堪的建筑转变为新的现代化住宅。

改造过程中,市政府注重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特色,同时加入现代化的设计和设施,提升了整个小区的居住环境和品质。

2. 德国柏林老旧小区改造柏林市政府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包括建筑外观、绿化、交通等方面。

改造后的小区变得更加美观,绿化环境更好,交通更便利。

同时,市政府还注重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3. 美国纽约老旧小区改造纽约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了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改造过程中,市政府注重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4. 英国伦敦老旧小区改造伦敦市政府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设施。

改造后的小区更加现代化,居住环境更好,同时增加了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5. 澳大利亚悉尼老旧小区改造悉尼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了小区的建筑外观和绿化环境。

改造后的小区更加美观,同时加强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6. 日本东京老旧小区改造东京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设施。

改造后的小区更加现代化,增加了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市政府还注重保留小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使改造后的小区具有独特的魅力。

7. 加拿大温哥华老旧小区改造温哥华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了小区的建筑外观和绿化环境。

改造后的小区更加美观,同时加强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市政府还注重改善小区的交通状况,提供更多的便利设施和交通工具,增加了居民的出行选择。

8. 荷兰阿姆斯特丹老旧小区改造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设施。

改造后的小区更加现代化,增加了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包括东京六本木、汉堡港口新城、苏黎世西部工业区、美国猎人角南滨公园等。

1. 东京六本木:六本木新城再开发项目于2000年4月正式施工,历时三年的旧城改造,呈现出了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城区改建,被誉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

六本木新城建设项目负责人森稔当时的理念即是把六本木建设为一个垂直城市花园。

最终,一个集住宅、办公、美术馆、电影院、观光厅、会展、学术中心、商业设施乃至水稻田于一体的“城中城”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不仅如此,城市还围绕住宅、商业、文化、设计四大元素,处处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让你感受到丰富的城市文化情感。

2. 汉堡港口新城:号称欧洲现时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项目,新城内80%的项目会被要求必须满足办公、居住和公众使用三个功能。

3. 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工业区转型之代表。

4. 美国猎人角南滨公园:工业衰败地区成功地转型成为生态街区典范。

此外,还有新加坡碧山公园、法国克里希街区、荷兰蒂尔堡公共图书馆、克罗地亚“Level Up”公共平台和澳大利亚普拉汉广场等也是国外旧城改造的优秀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一)波士顿昆西市场1.概况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

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

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

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2.地方特色2.1优越的区位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3.改造亮点3.1市场调研先行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

在市场周围的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生活着超过20000名居民,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的消费需求。

3.2直面公众质询改造初期,当地居民组织和不少建筑师对改造提出异议,认为此举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

但波士顿再开发局承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令改造后的市场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来源。

3.3阶段化精细改造与一般的大拆大建不同,设计方Thomason团队和承建方Rouse Company采取了相对务实、分阶段、小规模、与保护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造,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

改造着重对市场中已有的3栋建筑进行修复,尽可能保留已有的希腊风格内部装修和小型本地特色摊档,添置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装修元素,清洗积累多年、污迹斑斑的花岗岩外墙与红色砖墙,营造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存建筑的历史精华,设计团队参照建筑原体,指导承建方进行修建、新建或功能置换,使20世纪中后叶的明净窗户、灯饰照明、广告看板、玻璃拱廊与19世纪的花岗岩建筑主体和谐共存。

3.4灵活融合功能在昆西市场的3栋建筑中,中心主楼用于食品销售和食肆经营,其中,食肆、酒吧等餐饮业态安排在首层,二层为食品零售区,围绕主楼穹顶大厅,还特意布置了可供人们闲坐休憩的区域。

其余2栋楼宇,则分布有时装、装饰品、珠宝与礼品店,而市场东西两端的户外广场则是街头表演者和街头小摊铺的经营空间,经常举行艺术公演、集会活动。

各路摊主以商品陈列、装饰着各自推车,整齐有序地排列,纷繁而不显杂乱。

以市场为中心的户外商业空间,既满足本地居民低成本经营和游客低层次消费的需要,亦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充满喜庆氛围的休闲娱乐空间。

昆西市场内部的餐饮业态和穹顶大厅3.5活化商业氛围改造后的昆西市场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了它在早期的功能(主楼为当地居民食品的主要来源),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其定位已经从过去的市级食品杂货市场变成了国际级的食品集散地、多元化的美食天堂,以及新兴的商业中心。

对于在市中心工作的上班族,这里是最热门的午餐聚脚地;对于家庭主妇而言,这里代表着最新鲜、最多选择的食品源地;对于众多年轻人和国内外的旅游者而言,这里是感受传统市井氛围、体验假日气氛、品尝各地风味菜肴的不二选择。

穹顶大厅二层挂上旧有商户的招牌,增强历史厚重感;户外的休闲业态4.借鉴之处●因地制宜,善用原有的城市海傍环境和绿化设施,创造干净清洁的滨水休闲空间;●尊重传统,完好保留3栋历史建筑及其内部的食品贸易功能,而非推倒重建、全盘取替;●改造前期充分咨询公众意见、调研市场环境,做到量力而为、精准定位;●在添置旅游功能、引入高端服务业态(如时装、珠宝、礼品等)的同时,权衡原居民和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扶持本地化、小规模的特色商户、摊贩或文化业者,令生产、经营、生活活动友好共存;●借助建筑内部的匠心设计和户外的街头艺术活动,赋予场所除商业以外的主客交往、历史教育、艺术传播、人文体验功能,展现波士顿的本土精神和国际魅力。

(二)新加坡河1.概况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之一,总长约11千米。

河流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源起,自西向东南注入新加坡海峡。

自从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于1819年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河流两岸就逐渐发展成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在莱佛士的免税政策下,设于河口的商港吸引了无数商船,货仓和商店鳞次栉比,盛极一时。

然而,随着新加坡河交通量与日俱增,河道受到严重污染。

1977年,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发起清理运动,推行包括发展排水系统、安顿沿岸贫民、清理河床垃圾、修建周边道路、配置文娱设施等一系列措施。

经过10年的努力,河道清理的计划圆满成功,水体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海洋生物也重返河流之中。

1990年代初期,新加坡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对新加坡河沿岸滨水地带,主要是驳船码头(Boat Quay)和克拉码头(Clarke Quay),进行全面整治。

1992年起,重建局开展新加坡河滨河步道工程,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古建筑群的维修更新与为商业发展提供空间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新加坡河沿岸拥有12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大量反映新加坡发展史的南洋风格建筑以及众多标志性建筑(如鱼尾狮公园、莱佛士登岸遗址、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奥马清真寺、保赤宫、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各式游船日夜穿梭于新加坡河,载着游客欣赏沿河美景、了解新加坡历史;许多水上活动,如赛龙舟,每年也都会在新加坡河上举行。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新加坡河(左图淡黄色区域)流经之处皆为新加坡闹市2.改造动机表1.新加坡河改造动机分类因素表现政治因素从1959年新加坡实施自治,到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实现独立,再到跃身“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政府的施政自由度和执行力逐步提高,使其有足够能力制定和执行河流改造计划经济因素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

8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加坡河的排污、货运压力大大降低,有资本发展旅游观光社会因素航运价值、工业价值的降低,加速了新加坡河沿岸社区的衰落,高素质居民外移而低素质居民大量进驻,引发不少治安问题,迫使政府重视环境因素发黑发臭的河水、破旧不堪的建筑、密集居住的低收入居民,对新加坡的国家形象构成负面影响;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决心以“花园城市”的理念设计城市,带动新加坡河的绿化、净化整治改造前的新加坡河3.改造亮点3.1整合区域价值以旅游产业为主线,通过对全流域的准确定位,将散布于两岸的各类景点串连到新加坡河上,达到城市更新、河流净化、旅游化改造同步实现的效果。

一方面治理新加坡河的水质,使其达到观赏水标准,新建兼具观光和通行功能的滨水步道,布置绿地广场、环境灯光和绿化小品,极大美化环境。

另一方面,对沿河历史建筑依照原貌进行修复,按商业服务的功能要求全面更新内部配置。

改造后的新加坡河沿岸,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但传统风貌却依旧浓郁,CBD的摩天大楼建筑群作为背景和城市天际线,与传统的商住民居(Shophouse)形成强烈视觉对比与时空呼应。

传统的南洋商住民居与CBD天际线相映成趣3.2保存空间尺度在严格的规划空间控制之下,沿河的传统小尺度街区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大多数沿河街区都小于150米×150米。

这种以人为尺度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渗透性和可达性,提高了人流到达沿河步道的便捷性,强化了沿河区域的公共活动强度,更使点缀其中的商业街区有效聚拢人气、提升经济效益。

驳船码头与克拉码头邻近的小尺度街区3.3人车分流,利便社群沿河交通采取“行人近河”、“慢速代步”策略,使步行系统分布于离河最近的区域,而机动车系统则围绕于行人活动区域的外围,同时布置公共汽车站、游船码头,提供人力车、水上观光、水上Taxi、船只租赁服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舒缓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

此举不但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出行选择,也保护了传统文化,扩大本地弱势社群的就业机会。

滨水步道和游船码头3.4围合感与多样性新加坡河的河滨步道并未设置宽敞的绿化带,而是借助建筑与河流之间的短距离,营造紧凑的场所围合感。

为了提供更多的餐饮和文娱活动空间,河岸的景观设计以硬质铺地为主,以树列、花圃作为不同功能区的间隔和缓冲带。

因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沿河商铺外设置了门廊供户外餐饮设施使用。

除了公共空间的围合感,新加坡河的景观改造还具有多样性:例如,位于河流上游的罗拔申码头区(Robertson Quay),多分布住宅和酒店,改造时注重私密性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利用绿化缓冲带分隔步道和餐饮客流。

而中下游的驳船码头区和克拉码头区人流量大,只通过户外家具来划分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主客交融性。

罗拔申码头与克拉码头4.借鉴之处●以人为尺度改造沿河公共基础设施和历史建筑,维持原有的步行、游船慢行系统,提高交通可达性和亲近性。

●人流与车流科学分流、互不干扰,外围的快速车行系统让位内部的慢速代步系统;大力发展水陆公共交通,实现快慢换乘、多维体验。

●以畅通无阻的滨水步道、桥梁和河道串连沿线商业设施、文化遗存和纪念建筑,靠近河道的区域优先布置公共设施和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旅游人气。

●因应沿线的功能分区和社区传统,采用不同的绿化隔离和客流缓冲手段,保障各阶层原居民生活、就业、消费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