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局部麻醉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

⒉小剂量镇静、提高痛阈
⒊应用:
局部浸润麻醉
全身麻醉与急性疼痛的镇痛
复合麻醉:吸入、静脉、镇痛药
神经阻滞、硬膜外、腰麻
⒋毒性小
酯类局麻药---长效类
丁卡因(tetracaine) 1、脂溶性高,长效药物 2、麻醉作用强(普鲁卡因10倍) 3、毒性大(普鲁卡因10~12倍) 4、用于:表面、浸润、神经阻滞、硬膜外、腰麻
**一般情况下,酰胺类比酯类起效快,弥散广, 阻滞明显,时效长
概述-分类:
根据中间链不同分类:
酯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
丙胺卡因、依替卡因
根据作用时效分类:
短效: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 中效: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 长效:丁卡因、布比卡因、
概述-药 理 作 用
神经阻滞特点:
无髓神经阻滞早于有髓神经; 与直径粗细有关; 钝性感觉—锐性感觉—运动神经 可逆性。
概述-作用机制
主要影响动作电位,对静息电位无影响 阻止钠离子的内流 具有使用依赖性(use dependence) 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
碱基——脂溶性 ——穿透膜能力强
依替卡因、罗哌卡因
概述-药 理 作 用
㈠局麻作用
⒈阻滞程度:
⑴药物剂量、浓度
⑵神经纤维类别与大小
⑶刺激强度
⒉一般规律:
痛觉→温觉→触觉→深部感觉→运动功能
⒊满意阻滞条件:
⑴足够的浓度
⑵足够的时间
⑶足够的长度
局麻药至少接触1cm的神经,以保证传导的阻滞,因为有髓纤维
的冲动能跳跃2-3个Ranvier结。
c 细胞毒性: 较高浓度→暂时影响到跨膜离子输送系统
原因:注射损伤、压迫、AD引起的缺血、感染、防腐剂、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理学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理学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 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
一、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种局部应用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使局部的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局麻作用:对混合神经产生作用时,首先痛觉销售,依次为温觉、触觉、压觉消失,最后是运动麻痹
作用机制:抑制神经膜细胞Na+内流
3.局麻药的吸收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心血管系统:降低心肌兴奋性,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和不应期延长
4. 穿透力: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二、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1.吸入性麻醉药
吸收:吸收速度受肺通气量、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血/气分布系数等的影响。

药动学特点 分布:其速度与脑/血分布系数成正比,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

消除:吸入性麻醉药主要经肺泡以原形排泄,肺通气量、脑/血、血/气分布系数较低的药物较易排出,恢复期短,苏醒快。

挥发性液体: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 挥发性气体:氧化亚氨
吸入性麻醉药
2.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极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诱导期很短,无兴奋期。

可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用药前皮下注射阿托品预防),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氯胺酮:主要抑制丘脑和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

分离麻醉剂,可引起意识和感觉的分类状态。

依托咪酯
丙泊酚
羟丁酸钠。

药理学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

药理学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

第⼗⼆章 局部⿇醉药 局部⿇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类局部应⽤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周围的药物,它们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

对各类组织都⽆损伤性影响。

「药理作⽤」 1.局⿇作⽤及作⽤机制局⿇药对任何神经,⽆论是外周或中枢、传⼊或传出、轴索或胞体、末梢或突触,都有阻断作⽤,使兴奋阈升⾼、动作电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不应期延长、直⾄完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

此时神经细胞膜仍保持正常的静息跨膜电位,但对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极化。

局⿇药在较⾼浓度时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骼肌的活动。

局⿇药对神经、肌⾁的⿇醉的顺序是:痛、温觉纤维>触、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植物神经>运动神经>⼼肌(包括传导纤维)>⾎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宫平滑肌>⾻骼肌。

神经细胞膜的除极有赖于Na+内流,当细胞外⾼Na+时可减弱局⿇药作⽤,低Na+时则增强局⿇药作⽤(以局⿇药阈浓度的增减为标准),这提⽰局⿇作⽤与阻滞细胞膜Na+通道有关。

局⿇药阻滞Na+内流的作⽤,具有使⽤依赖性(use dependence)即频率依赖性。

在静息状态下局⿇药作⽤较弱。

增加电刺激频率则局⿇药作⽤加强。

表明当神经兴奋Na+通道开放时局⿇药能与细胞膜特异部位相结合。

实验证明,将枪乌鲗轴索⽤1mmol/L普鲁卡因进⾏细胞膜内外侧同时灌流,以电压钳法测得的Na+通道峰值为指标,发现停⽌细胞膜外侧灌流并不影响普鲁卡因对Na+通道的阻滞作⽤,⽽停⽌细胞膜内侧灌流则阻滞作⽤消失。

另将普鲁卡因甲基化成为不易穿透细胞膜的季铵盐后。

在细胞膜外侧给药就失去局⿇作⽤,如注⼊细胞膜内侧仍能发挥局⿇作⽤。

因此认为局⿇药作⽤于神经细胞膜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动作电位的产⽣和传导。

进⼀步研究发现,局⿇药与Na+通道内侧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道蛋⽩质构象变化,促使Na+通道的失活状态闸门关闭,阻滞Na+内流,从⽽产⽣局⿇作⽤。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常用局麻药
利多卡因(lidocaine)
特点: 1.与普鲁卡因比,作用快、强、持久,粘膜穿透力较强,局麻时
间、效应及毒性与药物浓度有关。 2.全能麻醉药,表面、浸润、传导、腰麻及硬膜外麻均有效。 3.本品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对组织无刺激,无局部血管扩
张作用。 4.无过敏反应,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此药。 5.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 胺基在细胞膜内侧与Na+通道闸门的负电荷氨基酸残基结合 形成横桥关闭Na+通道。
• 局麻药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而两种形式存在受pH的影响。
(二)吸收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先兴奋后抑制,
初期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肌肉震颤、焦虑 甚至惊厥等,如吸收量过大,则中枢系统普遍抑制, 出现昏迷、呼吸麻痹甚至呼吸衰竭死亡
局麻药局麻作用
1 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选择性阻断感觉神经的冲 动和传导,使感觉和痛觉均消失,产生麻醉作用。
2 大剂量 (高浓度)的局麻药对各类神经纤维均有阻 断作用,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及中 柜神经系统;此外对心血管、胃肠平滑肌、骨骼肌 均有麻醉作用,此作用为局麻药所不需要的作用。
一、构效关系与分类
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由三部分组成:亲脂性芳 香基团、中间链和亲水性胺基团
依中间链的不同,局麻药可分为两大类:
酯类局麻药:中间链为酯键者构成,常用药 物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所含的对氨基化合物可 形成半抗原,以致引起变态反应
酰胺类局麻药:中间链为酰胺键者构成,常 用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局麻作用
3.局麻药对神经纤维的作用是: 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阈(或电剌激阈),降
低兴奋性及动作电位幅度,延长不应期,直至 动作电位、兴奋性、传导性、痛觉和感觉全部 丧失而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药理学 第六章 局部麻醉药

麻醉药理学 第六章 局部麻醉药

二、局麻药作用机制 (一)正常神经冲动传导功能
神经细胞传导功能的关键是动作电位的 产生和传递,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神经细胞传递 信息的基础。 1.静息膜电位 2.动作电位 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膜的通透性发生 了短暂而可逆性改变,Na+ 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 迅速增高,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去极 化),即动作电位形成,神经冲动得以传递。
表现:荨麻疹、皮疹、支气管痉挛、血 压下降、 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 防治: (1)询问过敏史和家族史 (2)过敏反应实验 皮试阳性率为40%
(3)治疗:
A.停药
pKa
[H+] 故
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
负对数为pH pKa = pH - log [碱基] [阳离子]
由上式可知,pKa值的大小取决于[碱基]与[阳离
子]之比与体内pH,因局麻药的pKa是固定的,所以 体液 pH 值的变化可影响 [ 碱基 ] 和 [ 阳离子 ] 的比值, 即影响局麻药解离型和非解离型的比值。
1.细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快,粗的神经 纤维局麻作用慢: 感觉神经纤维比运动神经纤维细,所以感 觉神经纤维先受局麻药的影响。
2.神经鞘膜的有无
无髓鞘的神经易受局麻药影响,麻药混合应用
目的:取长补短
例如:作用快局麻药 + 维持时间长局麻药
利多卡因 丁卡因
五、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局麻药阻滞神经的程度与局麻药的剂 量、浓度、神经纤维的类别等因素有关。

1).浓度从低到高: 痛觉最先消失;依次为温觉、触觉 和深部感觉,最后运动功能消失。
2).细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快, 粗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慢, 感觉神经纤维比运动神经纤维细,所以 感觉神经纤维先受局麻药的影响。 3).神经纤维鞘膜的有无: 无神经纤维鞘膜的易受局麻药的影响; 有神经纤维鞘膜的不易受局麻药的影响。

第7章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7章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毒性反应。
利多卡因(lidocaine)
特点: 1.与普鲁卡因比,作用快、强、持久,黏膜 穿透力较强,局麻时间、效应及毒性与药 物浓度有关。 2.全能麻醉药,表面、浸润、传导、腰麻及 硬膜外麻均有效。
3.本品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对组织 无刺激, 无局部血管扩张作用。
4.无过敏反应,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此药。 5.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局部麻醉药 作用强度 毒性 起效时间/min 时效/h
普鲁卡因
1
1
1-3
1
丁卡因
10 10-12
1-3
2-3
被血浆假性AchE水解成氨苯甲酸(PABA) 和二乙氨基乙醇。 3. 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做皮试。
丁卡因(tetracaine)
特点: 1.强效局麻药。局麻强度大、毒性大。 2.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也可
用于传导麻醉、腰麻、硬膜外,不用于浸润麻醉。 3.因药物穿透力强,易吸收,而且代谢慢,易发生
询问变态反应史和家庭史,麻醉前做试敏,用药时可 先给予小剂量,若病人无特殊主诉和异常再给予适当量。
另外局麻前给以适当巴比妥类药物,使局麻药分解加 快,一旦发生变态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抢救。
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procaine,奴佛卡因,Novocaine)
特点: 1. 亲脂性低,黏膜穿透力弱,不能用于表面麻醉。 2. 本品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因为普鲁卡因进入血循环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操作方法: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 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
适用范围:腹部及下肢手术 常用药物:利多卡因、丁卡因、普鲁卡因 危险:呼吸麻痹、血压下降 预防:取头低位或事先用麻黄碱
5 硬膜外麻醉

麻醉药理学 局部麻醉药(6.1.1)--局麻药的分类和构效关系、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麻醉药理学  局部麻醉药(6.1.1)--局麻药的分类和构效关系、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由由酯酯键键或或酰酰胺胺键键组组成成,, 决决定定局局麻麻药药的的分分类类..代代谢谢途途径径 并并影影响响作作用用强强度度 一一定定范范围围内内链链长长者者麻麻醉醉强强度度增增加加
决决定定局局麻麻药药 的的亲亲水水疏疏脂脂 性性,,影影响响药药 物物分分子子 的的
解解离离度度
局麻药的分类
依中间 链的不 同
1884 年由眼科 大夫 Carl Koller 首次报 告用于眼科表面 麻醉
1884 年外科大 夫 William Halsted 首次应 用 cocaine 作 局部浸润和神经 阻滞 1898 德国神经 外科医生 August Bier 首
理想的局麻药应具 备
理化性质稳定,易长期保存
局部刺激小,对组织无损伤
脂溶性的大小与局麻药的 作用强度相关
蛋白结合率则与局麻药的作 用时效相关
总之,酰胺类局麻药起效快、阻滞明显 、时效长,临床应用较酯类局麻药广泛
常用局麻药的理化性质和麻醉作 用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
静 息 电 位 ( resting potential) 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
起效快,作用强,能满足各种手术所需的 时效 毒性反应小,过敏反应少,无快速耐受
现有局麻药无一个完全符合所有理想条 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 分类和构效关系 二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三 药理作用 四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五 体内过程 六 不良反应
一、分类和构效关

基本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芳香基团
中间链
氨基团
亲亲脂脂疏疏水水的的 主主要要结结构构 与与麻麻醉醉药药的的 脂脂溶溶性性相相关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血管收缩情况:
为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 药在作用部位的滞留时间,应用 局麻药时,一般都加入微量肾上 腺素以收缩血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局麻药的代谢;
(1)普鲁卡因主要在血浆中被胆碱酯酶 水解失效,水解产物有对氨苯甲酸和二 乙氨基乙醇。前者能减弱磺胺药的抗菌 效应,故两药不宜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亲水性的烷胺基——仲胺或 叔胺,具有中等强度碱性,有利 于制成水溶性盐类。在正常体液 中均离子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中间连接部分,以酯键形式 结合成芳香酯类如普鲁卡因,或 酰胺类如利多卡因。酯类药物在 血浆中被酯酶水解,而酰胺类药 物则较稳定,不易分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局麻药应用方法
1、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 选用表面穿透力强的药物喷或涂在黏膜 表面,使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产生麻醉。 常用于咽喉、鼻腔、眼睛、呼吸道与尿 道手术。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naesthesia):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四节、局麻药的吸收作用
局麻药一般为局部用药,但最终 仍会被吸收入循环系统到达体内 各器官,干扰所有能产生电兴奋 的组织细胞,产生毒性反应,主 要是中枢神经和心血管方面的反 应。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中枢神经系统:
小剂量局麻药可引起镇静、痛阈值 提高、头昏、眩晕、以至知觉迟钝、 意识模糊。实验证明局麻药引起的 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 苯二氮类作用于边缘系统能加强 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其对抗 局麻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较巴比妥 类更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十章、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 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 传导的药物。在保持意识清醒的情 况下,可逆地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 失。最早应用的局麻药是生物碱可 卡因Cocaine,1904年人工合成பைடு நூலகம் 鲁卡因procaine,1943年合成利多 卡因lidocaine。
(2)后者能增强洋地黄作用,使洋地黄 在常用量时即出现毒性反应,故服用洋 地黄制剂的病人慎用。
(3)酰胺类局麻药主要经肝P-450酶代 谢,肝功障碍或肝血流量降低时,代谢 减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局麻药的代谢
4、体位与比重:腰麻时病人体位与药液 比重可影响药液的水平面。增加药液的 比重,使药液下沉,避免药物上升,扩 散进入颅腔危及呼吸而发生意外。临床 用抽出病人的脑脊液溶解药物,加葡萄 糖,使药液比重高于脑脊液,麻醉将安 全有效。
用于四肢及口腔手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珠网膜下腔麻醉
(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 将药物注入珠网膜下腔,使脊神经支配 的区域产生麻醉,麻醉范围较广。适用 于下腹部及下肢的手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六节、临床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procaine(奴佛卡因,novocaine)
用途: (1)穿透力差,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 (2)浸润麻醉用0.25%--0.5%等渗液;传导麻醉用 1%--2% 溶液;硬膜外麻醉用2%--4%溶液。 (3)珠网膜下腔麻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机制:
局麻药从膜内侧阻断Na+通道,抑制了 动作电位的发生和传导,从而发挥局 部麻醉作用,单纯细胞膜外给药无效。 局麻药对Na+通道的阻断作用与Na+通 道的状态有关:Na+通道越开放,则局 麻药结合越强,局麻作用越强;而Na+ 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时,局麻药的作用 减弱。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心血管系统:
主要是血管扩张和心脏抑制。小 剂量的局麻药也可能引起死亡, 原因可能与局麻药抑制心脏正常 起搏点引起室颤等有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五节、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1、局麻组织pH :在体内呈离子型 (RNH+)和非离子型(RN)两种形式 存在。RN脂溶性高,容易穿过神经细胞 膜。RN进入神经细胞后,由于细胞内pH (7.08)较细胞外液pH(7.4)低,又变 成带电荷的阳离子,并与膜内侧的阴电 荷联结而发挥麻醉作用。当细胞外液pH 降低时,能透过细胞膜的RN很少,因此 局麻效果降低。
5、硬脊膜外麻醉
(epidural anaesthesia):将 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过此 腔穿出椎间孔的脊神经根麻醉。 可用于颈部到下肢的手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局麻药的化学结构与分类
局麻药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1、亲脂性芳香族环或杂环,使
药物与作用部位更易结合并且减 少酯酶或肝酶的破坏,能增加药 效,延长作用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三节、局麻作用与作用机制
1、作用:局麻药对任何神经元都有阻断 作用。但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对局麻药 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在完整神经上,敏 感性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反比,即神经 纤维愈粗,所需的局麻药浓度愈大。局 麻药对外周神经麻醉作用依次为痛觉、 感觉、运动。局麻作用可以完全消失, 药物对神经组织无伤害性刺激,无后遗 效应。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不良反应:
常用量很少出现反应,大量吸收 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 抑制。及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 应。
将药物注射于手术野皮下或 手术区各层组织里,使感觉 神经末梢受药物浸润后产生 局麻作用。常用于浅表小手 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于神经干或神经丛周围,阻断
神经冲动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