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0-3岁婴幼儿“成长俱乐部”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徐红英

完成时间2006.2—2007.2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单位及职务、职称杭州市紫荆幼儿园园长中高通讯地址及电话上塘路紫荆家园内

课题名称: 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引子

许多研究者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指出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学前教育要下延到0岁。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了有关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三岁以下婴幼儿教养问题,学前教育从零岁开始成为现实。

我国大部分0-3岁婴幼儿靠祖辈、父母或保姆抚养,婴幼儿的教育场所基于家庭中,接受来自带养人员的单独养育,缺乏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祖辈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带孩子;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层次偏低,以照顾儿童生活为主的保护者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更多关注孩子的体魄健康与发育;年轻的母亲在产假期中照看子女,她们不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科学养育子女的经验,常常感到育儿的困惑,没有来自外界的教育援助。从家庭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误区看,寻求一种拓展式的合作互助教育模式,对家庭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让低龄幼儿接受科学的养育,已迫在眉睫。

我园过去三年的家园合作研究,吸引了一部分家长参与我们的教育工作,因为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活动慢慢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小群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试图通过“成长互助团”,以低龄教育开发为宗旨,邀请支持教育事业的家长及热心人士,与教师共同确立教育目标,根据婴幼儿成长需要,运用各类资源,为家长、孩子提供游戏学习、交流合作等活动平台,拓展早期教养内容和方法,改变婴幼儿教育现状,做好托幼衔接,提升低龄幼儿带养人员的家教能力,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一)构建“成长互助团”是最终促进婴幼儿发展的一种选择。

家长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认识定格于3岁后的幼儿园中,大部分婴幼儿失去了3年很有价值的教育机会,由于带养人员抚养方法的不当,造成婴幼儿行为偏差。目前国家教育机构还没有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学前教育的专业,低龄儿童的教育存在着盲点,教育现状滞后。据相关资料显示,48.9% 的家庭希望有专业人员对婴幼儿教育进行指导,对专业育婴人员的需求非常大。随着“教育社会化”发展,婴幼儿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的发展由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影响,教育形式和场所逐渐拓展,由“单向型教育”向“多元化教育”转变。作为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如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学习方法,同伴、家长和教师所起的教育作用不可比拟。因此,建立在家庭之上的文化互助教育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发展,更影响人智力发展乃至整个人格发展。“互助团”的开设,为社区适龄儿童家庭带来了适时适宜的家教指导,根据婴儿发展水平,对0-3岁婴儿进行生活照料、护理及教育。同时,锻炼孩子的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完成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是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良好选择。

(二)构建成长互助团是充分发挥亲子间家庭间同伴间家园间互动作用的场所

幼儿个体心理呈现多样性及复杂性,在目前社会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前提下,家长、孩子、教师间要相互合作,本着平等、友好、互助的原则,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家庭教育状况等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助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激发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

合作。同时,各小组之间要有统一的合作意识,开展相互观摩、学习研讨、交流指导活动,借助特定教育模式,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丰富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成长互助团”互助式教育,让孩子、家长、教师在合作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通过自身互助行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构建“成长互助团”是幼儿园为散居低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平台。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强调家园共育的今天,孩子、家长、教师间或三者间往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受到限制,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互动模式,让幼儿园成为提供早期教育指导、大面积提高0-3岁儿童教育整体水平的最佳途径,使园内现有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同时,我们的互助教育基地,既适宜婴幼儿健康发展,又能满足一般收入家庭的需要,具有免费的普及教育的意义。互助团充分发挥教育示范、辐射和服务作用,通过专题讲座、观摩交流、亲子游戏等多形式系列活动,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科学育儿方式,让人类初始阶段的教育得以提升,让每个孩子得到成长的支点,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成长互助团的建构是一种新型的、顺应家长需要的互动模式,它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为早期教育提供平台,提高实效,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本课题研究本着尊重、和谐和互助原则,进行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整合资源对低龄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独生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缩短入园时的适应期。同时,充分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和相互合作,以家庭为核心,扩展接触层面,增进亲师沟通,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和技能,使家长逐步成为自己孩子合格的教育者,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及社会教育化。通过建构“成长互助团”,逐步完善其运行机制,丰富学前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构建互助团的运行模式、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以及结对教育的有效组织策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最终达到促进0-3岁婴幼儿最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综述

1、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合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稳定性和变化性。亲子间相互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对儿童的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西方学者瓦克斯在许多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社会交往能力和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研究指出,儿童出生时建立的母婴依恋关系对其稍大后的依从行为、情感、意志力的发展,与人合作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间关系密切;而儿童的出世极其发展水平反过来对父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安德森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同伴交往的社会作用。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关于成人自我的论著中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家庭、同伴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其中儿童能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得到语言技巧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同伴交往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地探索,促进情绪的社会化。社会测量表明,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表现友好、谦虚的品质以及低焦虑,对社会适应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成长互助团中,通过交往,构建幼儿间、家长间、亲子间互助、和谐的氛围,鼓励成员间的相互正面作用,使孩子逐渐远离孤独与冲突,产生信任和归属感,更好发挥各自潜在优势,进行互补迁移、互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