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

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

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第一首诗起联谓牡丹往年植于曲江苑圃之繁华情景已不可复追,今日乃忽于此西州风雨之中相值,喻往岁进士登第、曲江游赏、得意尽欢之盛况已不可再,今日竟沦落寄此泾州也。

三承二,四承一,谓今日处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当年置身曲江苑圃时罗荐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应上“未可追”)。

五六正写“败”字,谓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为雨败后,花事已阑,有似佳人之怅卧遥帷,意兴阑珊,精采全无矣。

末联诸家多从何焯、冯浩之说,谓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

此解固似可通,然细按亦觉可疑。

盖此二章专写“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处处以曲江下苑与西州回中相对照,以见沦落天涯之恨。

既云“章台街里芳菲伴”,则彼等固身处京华,春风得意者,岂有沦落之恨?然则“且问宫腰损几枝”者,谓其日日舞于春风之中,恐不免瘦损宫腰也。

“宫腰损几枝”非言其失意,乃谓其得意也。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的注释及赏析篇一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才会结束。

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

但:只。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夜吟:夜晚吟诗。

蓬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

这里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殷勤:情深意厚。

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赏析】诗的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

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古诗翻译及简析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古诗翻译及简析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古诗翻译及简析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简析: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无题》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七言爱情诗。

全诗以“别”字为诗眼,整体氛围绵缈深沉而不晦涩,语言华丽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全诗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痛苦、失望,但又缠绵、执着的情感。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相互衔接,纵向地展现出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

这首诗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深处的绵邈深情,情感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令人感动。

李商隐诗词及注解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

李商隐诗词及注解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

李商隐诗词及注解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李商隐诗词及注解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精选篇1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诗词及注解5篇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李商隐诗词及注解_李商隐著名诗翻译注释精选篇2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

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

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当年李商隐再次应吏部试被录取,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个职务虽为九品上阶,却是个清要之职,很容易升为翰林学士或知制诰之类。

可是,由于朋党倾轧,他马上又被调补弘农(今河南灵宝)尉。

按唐制,县尉只是个卑微的俗吏,低于县令、县丞和主簿,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

弘农属上县,但尉职亦不过从九品上阶,每日里在官府中趋走,待黄昏又要封存官印,清点囚徒。

仅这些就足以让李商隐不堪忍受,况且还要他亲自处理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

所以李商隐做不好县尉几乎是在他赴任之前就已成定局。

事实上也是如此,《新唐书》本传说他“调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

终因“活狱”(即减免受冤囚徒的刑罚)而冒犯了上司。

就在这种情形下他愤而辞职,这首诗就是当时他写给州刺史“乞假”的。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

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

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

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篇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是往往没有确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曹丕《燕歌行》)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曾有“别易会难得”的句子,但本诗更胜一筹。

本句“别亦难”的“难”字,不仅是难以割舍之难,还是痛苦得难以禁受之难。

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也同眼前这花朵一样凋残,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自己痛苦的泪水,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大意】傍晚感到不舒适,驱车登上乐游原。

夕阳余辉无限好,可惜只是近黄昏。

【赏析】李商隐共写三首《乐游原》诗,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一首五言绝句。

这三首诗,在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详注》里都是属于写作年代不详的不编年诗。

在这三首诗中,这首五言绝句写得最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但是,对于它的主旨所在,历来众说纷纭。

冯浩认为,《乐游原》七绝“与五绝同慨”。

即是说李商隐这两首诗的主旨是相同的。

李商隐《乐游原》七绝诗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可以清晰地看到,此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据《长安志》记载,乐游原居于京城最高处,四望宽敞,京城之内,可以俯视指掌。

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长安士女都登临乐游原玩赏。

李商隐这首七绝写他登临乐游原,举目所见,原上树木丛生,远处天空出现一道彩虹,又被高大的树木隔断,只能看见一半。

鸣蝉四起,西风阵阵,颇有一些凉意。

一轮红日,滚滚西沉,快要落山了。

羲和,是神话中为太阳赶车的神。

虞泉,指黄昏。

此诗最后两句是说,羲和驾驭着太阳奔跑,一直到黄昏才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调转头向东方升起。

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余辉的留恋之意,写得颇有情趣,想象力也很丰富。

显然,对
夕阳余辉的留恋,正是这首七绝诗的主旨所在。

本文来源网络搜索,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李商隐《碧城三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碧城三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碧城三首唐·李商隐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注释1.碧城:道教传为元始天尊之所居,后引申指仙人、道隐、女冠居处。

《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元始天尊居紫云之胭,碧霞为城。

”十二:极写多。

阑干:栏杆。

江淹《西洲曲》:“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极写阑干曲折。

2.犀(xī)辟尘埃:指女冠华贵高雅,头上插着犀角簪,一尘不染。

犀,指犀角。

辟,辟除。

《述异记》:“却尘犀,海兽也。

然其角辟尘。

致之于座,尘埃不入。

”玉辟寒:传说玉性温润,可以辟寒。

3.阆(làng)苑:神仙居处。

此借指道观。

《续仙传·殷七七传》:“此花在人间已逾百年,非久即归阆苑去。

”4.附鹤:道教传仙道以鹤传书,称鹤信。

李洞《赠王凤二山人》:“山兄望鹤信。

”禇载《赠通士》:“惟教鹤探丹丘信。

”女床:山名。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

”5.星沉海底:即星没,谓天将晓。

当窗见,与下“隔座看”均形容碧城之高峻。

6.雨:兼取“云雨”之意。

雨过河源,隐喻欢会既毕。

7.晓珠:晨露。

8.水晶盘:水晶制成之圆盘,此喻指圆月。

9.可怜:可爱。

10.玉池:字面意思可指玉阳山下玉溪。

王金珠《欢闻歌》:“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

”田田:《采莲》:“江南可采莲,荷叶正田田。

鱼戏莲叶间。

”11.萧史:用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萧史典故,此处喻指男主人公,当系道流。

刘向12.《列仙传》:“萧史者,善吹箫。

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三首》赏析李商隐(约811一859)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自其祖辈起,移居郑州荥阳。

他的先祖是李唐王室旁支,然而自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

其父李嗣先任县令,后为使府幕僚,携家在浙江东、西道辗转谋生,最后客死他乡。

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

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他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

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大和三年(829)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陶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

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大和六年(832)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二、三年。

这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又赴科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

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

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

商隐是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陶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

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即与此有关。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

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

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

不久唐武宗死。

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

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

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元年、二年(847、848)在桂林郑亚幕;三年至五年(849-851)春,在徐州卢弘止幕;五年冬至十年(851--856),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

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

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均不久。

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

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

这年岁尾或下年年初,寂寞地在郑州逝世,享年不足五十。

李商隐生前曾自编《樊南四六甲集》和《乙集》各二十卷,后皆散佚。

后人搜集其遗文(包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较详。

李商隐的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为三卷。

原本早已佚失,现存六百首左右,是后人陆续搜求而得。

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但早期注本均已佚失。

现存的笺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标点本下简称冯《注》)和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下简称刘、余《集解》)最为详尽赅博。

此外还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李商隐尚有杂著数种,其中除《杂纂》片断地保留于《说郛》外,其余均已佚失。

关于李商隐的生年有三说:清冯浩《玉溪生年谱》(下简称冯《谱》)定为元和八年(81 3);清钱振伦《玉溪生年谱订误》定为元和六年(811);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下简称张《笺》)定为元和七年(812)。

今人董乃斌《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载《文学遗产增刊》。

李商隐诗三首赏析《无题二首》(之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释:①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

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

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

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

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

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第十四辑)认为钱说最为可信。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