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word导学案

合集下载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师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尊敬教师、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互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2. 尊敬教师的重要性3. 学习方法与技巧4.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5. 实践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尊敬教师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彼此的经验。

3.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教师互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老师领进门》相关内容。

2. 课件:教师角色和作用的图片、案例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

4. 教学视频或音频:有关尊敬教师的感人故事或实例。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您提供具体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尊敬教师的感人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2. 讲解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尊敬教师的必要性。

3. 讨论学习方法与技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实践练习: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培养他们与教师的互动能力。

七、课堂管理1. 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表扬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并鼓励他们改正。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尊敬教师的感悟文章,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2. 设计一个关于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并反馈意见。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师领进门教案浙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师领进门教案浙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师领进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教诲,培养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深刻的师生情感。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写作手法。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教诲。

(2)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增进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浙教版语文六上《老师领进门》word教案2

浙教版语文六上《老师领进门》word教案2

老师领进门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并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词语的意思。

能用“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写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理解词句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初步感悟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老师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感受作者尊重老师,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准备:了解作者刘绍棠,学生搜集赞美老师的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你还记得那些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2.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

(读课题)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3.刘绍棠简介: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

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就是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

大家想像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过渡:他是不是就是你们想象中的老师呢?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大门呢?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节读课文,提醒读好儿化音。

三、再读课文、边思边读1.默读思考: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把我领进了什么门?2.交流:(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的;善讲故事的;谦虚的;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板书:文学创作之门(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老师领进门》word版教案【可编辑】

《老师领进门》word版教案【可编辑】

《老师领进门》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训练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一篇短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短文阅读:选一篇适合学生程度的短文,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短文内容。

阅读理解训练:针对短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第二课时:文学作品欣赏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讲解:选一篇适合学生程度的文学作品,向学生讲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第三课时:写作技巧训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写作技巧讲解: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写作技巧,进行一篇短文写作练习。

4. 第四课时:作文互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作文互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互相交换作文。

作文互评: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给出建议。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总结。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反馈和建议。

六、第六课时:阅读策略深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内容:策略介绍: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猜词义、总结等。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阅读一篇难度较高的文章。

七、第七课时: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老师领进门”的含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解“老师领进门”的含义及学习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尊敬老师的必要性。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探索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师领进门”的含义及学习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尊敬老师的必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探索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准备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老师领进门”的含义及学习的重要性。

3. 分析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尊敬老师的必要性。

4. 分组讨论,探索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尊敬老师和发挥自我学习能力。

2. 开展“优秀学生表彰”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3. 开展课后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学习方法、尊敬老师和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改进。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尊敬老师和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引导。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老师领进门》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案

《老师领进门》《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之一作者:方丽春一、老师领进门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教师简介刘绍棠,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2、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40年的小学老师,心情如何?(激动不已)他们的交谈中,大作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谢谢、感谢)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谁来读读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4、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田老师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5、同学们,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6、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还可以从哪看出来?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谈体会、朗读指导。

二、修行靠自身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老师领进门”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学习成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老师领进门”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成语卡片、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老师领进门”。

2. 讲解成语:讲解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3. 例句展示:给出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成语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5. 实践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运用成语的语言表达,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发言、讨论。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运用成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成语“老师领进门”的含义和用法。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成语“老师领进门”的图片、例句等。

2. 准备成语卡片,用于学生小组讨论和实践环节。

3. 准备黑板,用于展示学生上台展示的成语表达。

4.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老师领进门”。

2. 第二步:讲解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3. 第三步:给出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成语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4. 第四步: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5. 第五步: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运用成语的语言表达,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老师领进门》教案(杨春香).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老师领进门》教案(杨春香).doc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最后讣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惰,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 窗前》。

结(梳理归纳)拓 展 学 习(深入探拓展延伸,农达运丿h1>你能猎测-•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 著名作家刘绍棠O2*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 件出示作者简介)3、 我”是小才人:一位著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 到了 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血),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 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4、 齐读第8小节。

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学牛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 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 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引导点拨训练H 读(学习诊断)1、 谈体会.朗读指导2、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儿句话。

(让学 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 都很好的、充做个小作家3、 我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 养教育了我们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 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

学牛有感情朗读后谈体会,写话。

讣学生在与文 本、作者的对话 中,真切感受到 田老师是一位 文笔和口才都 很好的、充满爱 心的老师。

)学生齐唱 结束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领进门》教学参考案例
学习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恭恭敬敬”等词语的意思。

3、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

4、摘录、感情朗读文中描写“我”专心听课,尊敬老师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流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
师:昨天晚上,我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家人都问我找啥。

你们说我找啥?能找到吗?还好过了十年,二十年,也搬了很多次家,竟然还能找到我的宝贝。

知道是什么吗?都是很早前我和我的老师们,我和我的学生们的照片、贺卡、信件什么的。

看着一张张照片,读着一封封发黄的信,我感觉,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也是《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感受。

齐读课题。

二、学生谈感受
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

是不是感觉挺简单易懂的?谁来简单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
1、感受有深浅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文章,读出自己的感受
来。

请你再读读课文,在你脑海里是否会印下几幅难忘的画面呢?
2、你脑海里留下了几幅画面?哪几幅?交流:一幅画面,是一年级开学第一天,
老师上课的情景。

另一幅画面,是时隔四十年后的一天,师生相遇的情景。

3、你能给自己描述的(脑海中的)画面取个名字吗?板书上学上课路
遇(敬礼)四、品读第二大段
1、上课画面中的小男孩,也就是作者,当时多大了?六岁。

按理说,很多记忆都会随着岁月流逝渐渐淡忘,甚至完全消失。

但是,这四十年前的第一课却还深深地印在一个中年男子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难忘的一课,建议你再读课文
的3到6自然段,在这难忘的第一课中令你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什么?看来这个镜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幻灯出示: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一起读。

哪里看出我很入迷?是呀,我真的入了迷。

我为什么这么入迷?田老师故事讲得好。

你能用课文中的成语来形容一下吗?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谁还能连词成段?你有像作者这样入迷的时候吗?谁能读得让我们也入迷?板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如果我们将这个镜头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

时间,生接(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地点,(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人物,(四个年级却只有一个班的学生,是邻近几个村子里合并起来的。

)就是在当时教育备受摧残的情况下,田老师却将孩子们领进了一道门。

在门里,有的只是激情,有的只是快乐,有的只是痴迷。

是什么让老师和学生如此投入,如此着迷?只是一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数字诗。

是怎样的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让我入迷的难道仅仅是这首诗吗?是故事。

让我如此入迷的仅仅是一个故事吗?让我入迷的是什么呢?上千个故事。

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谁来读一读?齐读。

你读懂了什么?(春雨点点滴滴都被泥土吸收了,比喻田老师教的知识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

可能还会使你想到杜甫的哪一首诗?会背吗?出示《春夜喜雨》,一起诵一遍。

3、怎样的一位先生。

师:现在你想来夸一夸这位田老师吗?(循循善诱;博学多才;口才文笔好;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能随机应变;热爱自己的职业;深受学生喜爱……)
五、品读课第三大段
导语:刚才我们被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和一群天真的孩子所吸引。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四十年后的那一次路遇。

1、四十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
边的那棵老桩树可能已经不在了,曾经破烂不堪的教室已焕然一新了。

老师、学生都有哪些改变呢?(当年帅气的老师已经白发苍苍,要拄着拐杖行走了。

而那年幼稚嫩的孩子们也已长大)那一个曾经被故事迷住的小男孩,现在又
如何呢?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刘绍棠。

你了解刘绍棠吗?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2、四十年,很多东西已经改变。

原来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大文学
家。

但是,孩子们,有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不变的是什么呢?(对老师的那份尊敬)
孩子们,在家乡村边上,当作者见到阔别四十年的老师,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刘绍棠,你的心情怎样?
让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怀着激动的、感激的心情,饱含深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吧!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师接读:出示: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3、如果你就是功成名就的刘绍棠你会对恩师说些什么呢?能联系课题说一说吗?
4、老师面对曾经这么小的学生一下子窜成这么高,而且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可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什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无心是他当初并不规定孩子们长大后一定成为什么人)老师在当时真的是无心的吗?(有心)是呀,道是无心却有心。

他当初煞费苦心地编很多故事。

出示: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是啊,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啊!
5、现在,你还想再来夸夸这位田老师吗?(谦虚,虚怀若谷不居功自傲)
6、“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是那么谦逊,那么淡然,但分明又是那么深沉,那么厚重。

作者是永远也抹不去心头的感激之情,他在课文最后深情地写到——(师先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背后是一个问号,读成什么标点,味道感觉就出来了?谁来读?一起读。

7、老师读过刘绍棠的一些作品,他曾经在作品中这样赞美老师
——轻轻吟诵
六、师:孩子们,很多时候,读别人的文章,还能读出自己。

不久,我们就将告别母校了,回忆往事,肯定有些事,有些画面是不能忘记的,孩子们,让我们对着我们的老师,送上我们最想说的话,也可以写在纸上送给你的老师!
设计意图:
《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这样的:让学生充分感知田老师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作为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三个句子。

根据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以“变”与“不变”展开,紧紧抓住一条情感主线“难忘师恩”。

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块,基于学生已预习过课文,我以谈自己的读后感来引入,激发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悟。

第二块,读出画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及结构。

第三块,品读“上课”这一部分,主要抓住两句话来重点感知田老师的形象。

第一句是“听得入了迷”这一句,让学生反复,并联系实际体会田老师讲故事的妙处,掌握三个成语,并指导朗读。

第二句是“春雨点点入土”这一句,通过本义、喻义的理解,以及杜甫诗句的拓展复习,感悟田老师教学“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第四块,品读“路遇”这一部分,主要抓住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句,在道是无心却有心的理解时,我采用“反复”的方法,重新调出前面一个重点句“春雨点点入土”来搭桥铺路: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
来插柳柳成荫啊!对理解这句话及再次感悟田老师的形象起到一种前呼后应、水到渠成的效果。

最后的拓展:刘绍棠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读来让人非常感动,我想会使整个主线的师生情推向一个高潮。

课后反思:
1、任何成功的,能打动人心的课例,到最后无不会出现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达到一种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2、一堂课35分钟,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一种现场感,在多次反复研读文本后,目标定位要“准”、“实”、“精”。

“准”就是要联系作者写作中心,考虑学生实际;“实”就是符合课程标准,体现三维目标;“精”就是少而精。

3、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像一位作家、就像一位编剧,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和才华。

教学设计贵在一个“巧”字,“巧”往往和“小”字在一起,因此,教学设计的切入口一定要小,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并用这条线贯穿课的始末。

4、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设计再巧妙,也只是个预设,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我在教学第四板块时,本想让学生先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本义及比喻义,接着让学生仔细体味田老师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最后准备重新调出前面一个重点句“春雨点点入土”来,让学生懂得“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可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一位学生在说比喻意义时,直接说出了“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设计好的程序被打乱,令我一下子措手不及。

当时我没有办法,只得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往下讲,索性把机会让这位学生,让他把这个道理多讲了一遍。

在评课时,我说自己这个地方有点乱了阵脚,可有经验的老师,却说这恰好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我豁然开朗。

傅春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