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羊的文化
羊的寓意,你知道吗?中国文化中和平与友善的象征,深度解读

羊的寓意,你知道吗?中国文化中和平与友善的象征,深度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象征着和平、温顺和吉祥。
羊的特性与这些象征意义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秉持的友善和谅解的态度。
羊的基本特性是和平与温顺。
在农耕社会中,羊是重要的家畜之一,它们以草为食,不与其他动物争斗,因此被视为和平的象征。
同时,羊的性格温顺,不轻易发怒,这也使得人们将其视为温和与柔顺的代表。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羊都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人们相信拥有羊就拥有了和平与繁荣。
羊也象征着吉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中秋节等,羊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相信羊能带来好运,驱赶邪恶。
在一些地方,还有在新年期间送羊的习俗,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中,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这些特性如何被引申到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们追求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羊的和平、温顺的特性,正是这种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羊身上学习到很多。
例如,面对冲突和分歧,我们应该像羊一样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暴力或者争吵。
面对他人,我们应该像羊一样,保持友善和谅解的态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羊的象征意义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一些企业的文化中,羊的形象被用来传达和平、团结的理念。
在一些公益活动中,羊的形象被用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提倡和平与友善。
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深远而广泛,它不仅代表了和平、温顺和吉祥,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借鉴羊的精神,倡导和平与友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羊的象征意义的应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和平、友善、和谐的社会,就像羊所象征的那样。
羊文化相关素材

羊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
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
岁月悠悠,“羊的基因”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流连于国人言语行动之间。
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藏品中品赏源远流长的羊文化典故,感受先民们对羊的那份情感依恋。
一、“羊”有关的成语与典故1.瘦羊博士据说古时东汉安丘人甄宇,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担任博士。
一年年底,皇帝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
因为羊的大小肥瘦不等,大家感到很难分配,于是有人主张把羊全部宰杀,然后用秤平均分肉。
甄宇听后感到十分羞耻,自己带头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
这事传了出来,洛阳城里的人纷纷赞扬甄宇,并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名“瘦羊博士”。
后人有诗赞曰:“官卑岂愿乘肥马,食俭惟知取瘦羊”。
(见韦居安《梅诗话》)后来用瘦羊博士表示对大公无私的人的敬意。
2.羝羊触藩: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
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
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中有“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进退两难。
”3.亡羊补牢亡:是逃亡、丢失的意思;牢:关牲口的栏圈。
丢失了羊,赶忙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
4.羊续悬鱼《后汉书·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
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
”后因用“羊续悬鱼”作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
5.多歧亡羊《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十二生肖羊的来历

十二生肖羊的来历在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时间的分类和记录。
其中,十二生肖羊作为其中的一种,其来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索十二生肖羊的来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黄帝纪年的起点。
根据中国传统的纪法,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其纪年始于公元前2698年。
据史书记载,黄帝相当重视兽类,他认为人类的生肖应该与动物进行对应。
于是,他倡导了十二生肖的概念并将每一种动物与某一年份进行绑定。
那么,为什么羊会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和民间传说。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十二生肖最初只有十一个,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和狗。
然而,在一个特定的年份,有一种野兽——狼,想方设法混进了十一生肖的行列中。
狼此时还只是一个小幼崽,看起来十分天真无邪,各种花样扮酷逗乐家族成员。
他们因此对狼入侵十分失望,于是赶走了它。
可是,赶走的时候不小心把狼吓到了,于是那只小狼溜走了。
期间,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假扮羊。
于是,小狼着装、学习羊的习性,终于成功偷换了自己的身份。
于是,它就成了中国黄帝纪年的十二生肖之一——羊。
羊作为生肖之一,寓意着仁慈、勤劳和善良。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羊是农田作物保护的重要力量。
羊在草原上吃草,能帮助保护农作物免受野兽侵害;同时,羊毛是一种重要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保暖的衣物和家居用品。
除了这些正面的意义外,羊在中国文化中还有许多习俗和寓意。
在农村,羊往往象征着财富和繁荣,人们常常使用"吉祥"一词与"羊"音相似,用羊的形象代表美好的祝福。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亲手制作羊纸贴、羊毛绒玩具等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也许有人会疑问,中国十二生肖到底有多少种说法?为什么会有人说羊应该是改成绵羊?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争议。
实际上,十二生肖的形制并没有统一规定,各种说法或因地域、或因时间、或因文化差异不一而异。
羊文化

642019.10羊文化【起源与传播】我国绵羊驯养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来源于不同类型的野生绵羊。
世界家羊开始驯化源于西亚,随着游牧民族的迁徙,被带到非洲、欧洲和亚洲各地。
羊从西亚驯化中心向欧洲的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爱情海向北到达匈牙利盆地,二是通过海上运输从西亚到达南欧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约在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非洲传播。
向亚洲其他地区的传播途径也有两条:一是从波斯、阿富汗通过中亚地区到达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另一条是通过卡帕山口到达印巴次大陆,再传到东南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
【饮食文化】我国有着悠久、丰富多彩的羊肉饮食文化,先秦的羊炙,汉代的羊脍,魏晋南北朝的炮羊肉,隋唐五代的羊肉羹面、生羊脍,宋代的烧羊肉,元代的羊骨粥、炙羊心,明代的炒羊肚、烹羊,清代的煨羊脑、冻羊肉、红煨羊排等流传久远。
说起羊肉,人们就会提起极具地方特色和风味、誉满国内外的新疆烤羊肉串、兰州手抓羊肉、西安羊肉泡馍、内蒙古烤全羊、北京东来顺涮羊肉、成都羊肉汤锅、苏州藏书全羊席、重庆烤全羊等。
【文学价值】羊因性格温顺、善良,且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蕴。
所以“善” “义” “美” “祥”等字才会都从“羊”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吉羊(祥)”之语。
《诗经·召南》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用以表达文王的德政和善良的品性;《易卦》有“三羊(阳)开泰”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岁初美好的祝愿。
【艺术价值】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岩画、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岩画中,绵羊是刻画最多的一种动物,有羊猎图、牧羊图,也有表现羊在草原上嬉戏的母子同乐图、人羊共嬉图、双羊角力图等,内容非常丰富。
刻有羊形纹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显得非常华贵,同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四羊方尊等就是铸有突起绵羊头的青铜礼器;在原始彩陶中有关羊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河姆渡的陶羊,用夸张手法塑造羊的臀部,以显示其肥壮的体态,给人们朴实、健美的感觉。
(苏咏农)·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羊的寓意吉祥语

羊的寓意吉祥语
羊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因此也衍生出许多与吉祥、幸运和繁荣相关的吉祥语。
这些吉祥语不仅流传于民间,也被人们广泛用于新春祝福、庆祝节日和表达美好祝愿的场合。
首先,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之一。
羊在汉字文化中与“祥”字形状相似,因此常被用来代表吉祥、繁荣和幸福。
一个著名的吉祥语就是“羊羊得意”,意为人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此外,还有“黄羊白羊争花开”,寓意着美好事物的竞争和丰收。
其次,羊在农耕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也被视为幸运和繁荣的象征。
一个常见的吉祥语是“羊年丰收”,这是对农业丰收和家庭幸福的期盼和祝愿。
羊还被视为富贵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有“一羊贵百羊来”的说法,表示一个人的成功会吸引更多的财富和幸福。
此外,羊还象征着和谐与友善。
羊是温顺而友好的动物,人们常常用“百善孝为先,世界太平羊年旺”来表达对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个吉祥语强调孝道和和睦的重要性,并祈求新年带来和平与繁荣。
总的来说,羊的寓意吉祥语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幸运和繁荣的期
盼和祝愿。
这些吉祥语通过与羊的形象和特征相联系,向人们传达了积极的态度和愿望。
无论是在新春祝福还是其他庆祝活动中,这些吉祥语都充满了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
关于羊的历史典故

关于羊的历史典故羊是人类所驯养的最重要的家畜之一,它不仅提供肉、奶、毛等物质财富,还带来了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羊的历史典故。
一、“羊入故宫,瑶池有怒”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残留下来的气息汇聚成了凡间的黄帝和炎帝。
这两位神话中的帝王分别代表了中国的南北两个文化传统,黄帝代表华北文明,炎帝代表华南文明。
其中,黄帝最爱养羊,他的“八牧”之一就是“羊”,“养羊之功日见iel”;而炎帝最厌恶羊,因为相传有一天,炎帝在天界看到羊进入了他的光明居所——瑶池,心生不满,发怒于此,“羊入故宫,瑶池有怒”,在绵羊的天敌——豺狼的怂恿下,将羊从天界逐出。
二、神兽“羊角匕首”在中亚草原地区,曾经有一个部族叫“兽首部落”,他们信奉的主神名叫“天狼星”,是一只只能通过羚羊头观测到的星星,而羚羊也成为了他们的图腾,与神秘的天狼星相互凝聚,之后创造出了羊角匕首。
羊角匕首是中亚草原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是以羊角制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武器,非常精美,而且在制造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据传,羊角匕首可以赋予人神秘力量,使他们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并且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神兵利器。
三、牛羊闹建康南朝梁永安元年(526年),在南朝梁的建康城内,一位叫作“小沙门”(即和尚)的人偷了牛,结果遭到了众人的追杀。
他逃到了商业城市莘塍,但遇到了一群牛羊在门口乱闹,使他无法入内。
“小沙门”虽然解释过去,但店主们仍然怀疑他是贼,当场打死。
在这场牛羊闹建康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牛、羊这样的家畜也是非常重视的。
四、羊年春节习俗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农历的十二生肖之一的羊,也经常出现在中国新年的风俗和习俗中。
除夕夜,中国人会在门口张贴福字,人们在家里吃团圆饭,观看春晚,互相拜年等等。
而在一些南方地区,还会有放鞭炮、打夜戏等节目。
此外,中国人还有贴春联、讲解头文化、给红包等等独特的新年风俗。
五、“黄羊赍(jī)酒”传说在历史上,黄羊赍酒是指将黄羊肉剁碎后放入酒中,使其吸收黄羊肉的精华,酿制成的一种名贵美酒。
羊文化

羊的个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
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
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中国古代一种独角怪兽獬豸也被认为与羊有关,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
因此,后世以独角兽表示法律与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大吉羊(祥)”,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在这里,羊与祥不仅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赋予的上述种种秉性使然。
羊是带角的动物。
角是许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类创造的神里许多带角,如中国古代战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带角的神与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为人头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习见用羊角、牛角、鹿角为饰物,其含义有:1、最早头上戴角、身披兽皮是为了狩猎时诱惑野兽的需要;2、氏族节庆日,参加舞蹈的人头上戴双角或有角假面;3、阶级分化后,部落酋长、显贵才戴羊角,有表示权力与尊荣之意;4、巫师礼神作法戴羊角帽;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约有四十余种字形,字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双角。
古人有“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的说法,羊是各种艺术形式着力表现的对象。
新石器时代有陶塑的羊,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山西曲沃北赵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晋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东汉有百戏吉祥画像石、东晋瓷器中有羊首壶。
清代喜欢用三羊组成工艺品,意寓“三羊(阳)开泰”。
《易》中称羊者有三卦:〈兑〉为羊、〈夬〉中九四有“牵羊悔亡”、〈归妹〉上六有“士刲羊,无血。
”羊在易学家的研究中被借为“阳”的象征符号。
夏历正月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属三阳,“正月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阳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属“阳”。
十二生肖羊

十二生肖羊十二生肖中的羊,又称为绵羊或者山羊,它代表了中国农历中的某个年份。
在中国文化中,羊被赋予了吉祥和平和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与羊有关的文化传说、习俗、特点以及著名的人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羊是十二生肖中最柔和和顺从的动物之一。
它被认为是温顺、善良、谦逊和善解人意的代表。
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一直被视为象征着吉祥与幸福的生肖。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羊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这个故事中,白骨精变身为一只羊,企图引诱孙悟空上当受骗。
然而,孙悟空识破了她的伪装,并最终将她打败,拯救了村民们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伪装和欺骗,并且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除了传说外,羊还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羊在中国农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上,羊被用作农民的力量源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羊毛、肉食和皮革。
因此,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并不会将羊视为食物,而是将它们视为家畜和劳动力的代表。
除了文化传说和农业角色,羊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制作羊形状的灯笼来装饰家庭,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放羊节”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把羊带到山上放牧,以祈求丰收和好运。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与羊有关的著名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杨洪基。
他的诗作记录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他常常用羊和羊毛等元素来描述他的思考和情感。
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总之,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其形象一样温和而和谐。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幸福和团结的追求。
无论是在传说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农业和节庆习俗中,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中国农村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心中的祥瑞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羊的文化羊的图腾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
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
中华人文祖伏羲、炎帝都与“羊”有着“血缘关系”,“三皇”中的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图腾。
据考,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八卦”;尧舜时代的大法官皋陶曾借助独角神羊断案,从而实现古代司法公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羊的基因”几乎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已经有了养羊的记载。
《楚辞·天问》中云,夏启在征服了有扈氏以后,把俘虏罚作“牧竖”,强迫他们“牧夫牛羊”,即成为牧畜的奴隶,这段史料讲明,夏朝已出现饲养牛羊的奴隶了。
到了商代,中国的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畜牧在商代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牛、羊、猪、犬、鸡”这个六畜概念已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代的养羊业到了比较发达的水平。
产生于周代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三百零五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
《无羊》篇反映周宣王时期的养羊业相当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对羊的繁殖和经济价值更为重视了,如《礼记》记载:“大夫无故不杀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等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发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喂养。
人类倘若不会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将永远处于渔猎采集的原始阶段,文明也就无从产生。
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革命。
这次大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居住方式也开始由游徒过渡到定居,从而逐步告别从动物界遗留下来的本能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方式。
“五羊衔谷”的神话相传发生在我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不久,畜牧业已很发达的周朝。
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离不开物质基础,在我国首先是畜牧业发展,羊最早被驯化,从而解决了先民们饥饿和美餐问题。
从吃鱼到吃羊,是中华饮食文明进步的巨大转变。
因此,羊对炎黄祖先的活动、生活最重要。
从渔猎时代的野生动物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到懂得收养有了猎物的累积进入畜牧时期,食物有了积蓄。
“畜”就是食物积“蓄”的开始,五畜成为养生食物的主食,其中以羊为主。
羊的文字羊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民俗民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外,从中国汉字的字源、语源等文字学的研究中,我们同样能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
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畜”为字根的汉字中,羊部字数最多:字数依次为:羊部45文;豕部36文;犬部33文;牛部20文;马部21文;鸡部3文。
其中羊部字占明显优势,其余次之。
羊在六畜中占据头等地位,就为中国古代人首先将情感价值投入并凝聚到羊身上提供了物质基础。
殷商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生发的重要时期。
殷人对羊的特别关注也必将使羊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塑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整合和沉淀,最迟不晚于西汉,一些关于羊的文化观念最终定型,现将其荦荦大者列举于此:“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義”……渗透着“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祥:羊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有关,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渊源极早。
《墨子#明鬼下》云: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以取羊。
这里的羊字就是祥的意思。
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面、吉祥,二字常写作:吉羊。
许慎《说文#羊部》云:羊,祥也。
《示部》祥下说:福也。
从示羊声,一曰善。
王国维《观堂集林》也说:祥,古文作羊。
从古文羊、祥通用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羊显然是吉祥的象征。
羊优异的膳食品质则会强化人们对羊的情感,从而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仁义的规范,甚至视为神化的图腾和宗教的圣物。
其意为:吉也,从言从羊。
羊被视为仁义祥物,原因应首先在于羊性温顺,易于驯养,并可为人们提供鲜美的滋味和丰富的营养。
在崇尚甚至迷信自然的时代,羊的这种品格极易被神化,或被寄予种种美好的想象,或视为神物、或视为精灵。
古代的祭祀活动将羊作为三大用牲之一,用以作为人、天沟通的使者,其原因也在这里。
養:養字源于羊。
《说文#食部》:養,供養也。
从食羊声,,古文養。
许慎把養字视为形声字,但分析養字的原始结构,它又是一个会意字,乃一人献羊之象,其字根就是羊。
,当时,豢养的家畜主要有羊、豕(猪)、犬、牛、马、鸡六畜,羊居首位。
其原因在于,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
正因为如此,意指,膳食的“羞”字和意为供养的“養”字都把羊作为它们的字根。
所以王筠说::凡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
六畜之中,人们选择羊作为给膳之主,是因为羊易于豢养。
很显然,羊的宜养性是大型的牛、马和以饲料为食的猪所无法比拟的。
而其所提供的膳食品质和数量又是犬和鸡这些小型家畜、家禽也无法比拟的。
与養字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是羞字,其原始意思与養相似,《说文#丑部》云:羞,进献也。
从羊,羊所进也。
不过,前者意思倾向于由食物带来的滋养,所以有供养之意;后者则倾向于指食物本身,所以羞乃馐的本字,,食物的总称。
至于羔、羹等字,更是直接由羊字派生出来。
善:《说文》有“美与善同义”之说。
“善”(古与膳相通)是口中有羊,“用膳”就是吃羊饱肚子,从“月”表明当时是以肉食为主食。
善为会意字,有竞言羊或羊竞言之意,但不论从哪个方面讲,善字都与羊字关系密切。
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在中国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真善美是连在一起的。
学者臧克和在研究这一问题是,提出了较系统的看法。
他指出:我国古代人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与饮食、与自身的繁衍、与物产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
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
《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解释道,《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
在古人的观念里,羊是美善的象征。
《诗经》中有一手首篇名为“羔羊”的诗,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
美:羊天生丽质,模样可爱。
但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首先是从吃起源的。
“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识,即味觉审美意识,是人类其它审美的先河。
对味觉审美的崇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因此“美”——上为“羊”,下为“火”,其对“美”的诠释可想而知。
“美”字起源另一说法是源于古人劳动或喜庆时,头戴羊角载歌载舞之人,所谓“羊大为美”。
味觉和视觉两方面看到了羊与美的关联,但是仍旧不够全面。
从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况看,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形成与羊的确关系密切,美字不仅产生于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同时还产生于对羊的精神感受。
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是直观的,精神感受是意象的。
它们尽管都是美产生的重要条件,但后者似乎更为重要。
所以,董仲舒先生说:盖人以羊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义。
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
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先生在《关于美》一书中指出汉语美字中的羊字一定要和《论语》中告朔之饩羊联系起来理解,是牺牲的象征。
他说:美比作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还要高一级,美相当于宗教里所说的圣,美是与圣具有同等高度的概念,甚至是作为宗教里的道德而存在的最高概念。
在他看来,美是羊这种牺牲的衍生,因而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
此话不无道理。
義:羊不仅是中国传统中的道德楷模,也民中国传统礼仪法则。
关于义的含义,《说文》云:己之威仪也。
因此,義实际上是仪则、法度的含义。
就字形分析,義是由羊和我组成的会意字。
其意为我把羊置于头顶,人羊一体,羊的品质也就内化为我的品质,于是我就像羊一样有了仪则,有了法度。
我之为羊为什么就有了仪则、法度的含义?从分析法的字源意义中可以找到答案。
法的原文做灋是个会意字。
《说文》云: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灋从廌廌即獬豸,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羊,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本领。
古典文献对此记载甚详,《尔雅翼#廌》云:廌似山羊,一角,一名神羊,一名獬,东北荒中兽也。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总以其角去触那理亏的一方。
所以在古代法制文化中,羊(廌)是法度的象征,是公平、公证执法和避除邪恶的象征。
獬豸(神羊)公证执法,因此羊是有“义”之物。
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群:《诗经》有“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说文》徐铉注:“羊性好群。
”由此产生“群众”,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群体的特征。
群——合群,是羊的一个重要特性。
佛教中有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
更行重要的,羊群而不党,“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与当下要么一盘散沙,要么“结党营私”相比,是中华民族最应该坚守的。
当然,由羊引出的汉字还有很多很多,如羊同阳,羊同鲜,羊同和,等等。
阳光温暖大地,它于人太重要了,有太阳才有生命;而羊象征吉祥,有羊才能万事如意。
中国古代被称为“八音之首”的羯鼓,是用羊皮为材料。
原始人在劳动之余,戴上羊角,边歌边舞。
其“五音十二律”是我国早期的音乐系统理论。
五音是依据牛、羊、鸡、猪和马“五畜”发出的声音表示五声音阶,其中羊叫的声音为“商”。
因羊秉性温和,合群不党,善良随和,吉祥如意,而乐是“天地之和”,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是为大德大美。
由此,中国人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总与羊有关,如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供胎儿生命的液体称为“羊水”。
在动物学上,还把“羊膜动物”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划分标准。
“羊灯”,更是一种吉祥器物,亦称“金羊灯”。
《艺文类聚》中“金羊载耀,作明以续”,说的就是羊灯照明吉祥万象。
羊车,是古代宫中的小车,即“祥车”,取吉祥之意……“五羊衔谷”与“三羊开泰”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伟大。
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送上台,羊则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
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人类面黄饥瘦。
有一天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