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陆游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答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答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培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陆游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陆游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陆游专题练【题文】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看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D15.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1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15.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陆游《秋思》(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陆游《秋思》(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陆游《秋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

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陆游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宋朝历代帝王。

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得病之久,颔联写孤独愁苦,都是为了表现诗人晚景之落魄。

B.诗人选择的“昏灯”“寒雨”等意象富有表现力,与意境的整体色彩、情调很吻合。

C.颈联写中原关河和历代贤君,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在不言中,尽显诗歌含蓄之美。

D.诗歌塑造了一个年迈多病却依然心忧国家黎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4.诗作是如何紧扣“秋思”展开的?请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思陆游黄落梧桐覆井床,莎根日夜泣寒螀。

老生窥镜鬓成雪,俊鹘掣鞴①天欲霜。

破虏谁持白羽扇?从军曾拥绿沈枪②。

壮心自笑何时豁③,梦遶祁连古战场。

【注释】①鞴(bèi):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

②绿沈枪: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枪名。

③豁:舍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以梧桐叶发黄而飘落、寒蝉在低矮的灌木莎根日日夜夜啼鸣来表现“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学生版)陆游高考诗歌鉴赏

(学生版)陆游高考诗歌鉴赏

陆游诗歌鉴赏练习【陆游简介】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作品精选精练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

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千里斜阳钟欲暝。

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

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

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5.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解答】(14)B.“虚写”“苦盼自己音信”错,应为词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

(15)“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

词人借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之情,抒情效果强烈。

答案:(14)B
(15)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

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

译文:
路上,箫声悲凉,寒食节临近。

春雨飘过园林,花气荡漾,芳香润泽。

天地悠悠,斜阳无限,钟声响起,天就要黑了。

站在高处,望眼欲穿,渴盼南楼音信。

我几乎走遍了海角天涯。

三十年间,处处是遗憾。

上天啊,你若有情,最终我会向你请教。

怎忍心让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染我的双鬓。

赏析:
上片写离开小益时所见所闻,有哀景,有乐景,而末句则似有未了之愿,留下悬念,令人牵念。

下片回顾人生,“三十”“无处无”写“遗恨”之长,之遍布,突出壮志时时处处难酬。

最后问天打算,忍心让我在苦苦相思之中慢慢变老?属虚写,表现己之苦闷,心之沉痛,显现实之残酷。

将感情推向高潮,深深感染我们读者。

这首词写得十分婉约,表面上只是抒发了离情别绪,突出的是个人的相思之苦。

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离开小益,南郑在望,诗人希望“天”能“有情”地过问他和王炎北伐中原的抗战事业!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①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⒐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⒑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5分)
⒐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分);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
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境遇(3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 D”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

⒑⑴①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分)
②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⑵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 C”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

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一16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

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5、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
14、C
15、虚实结合,卒章显志。

(2分)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2分)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之念的思想感情。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