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物联网模式的机房环境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的研制

基于物联网模式的机房环境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的研制
GAO a g XU a g L u ng o Z Xin , Y n , I a —u , HANG u gj n L U inh i Y Y n - , I Ja -u u
( e ig u xn y a c n ier g o,t,evc et , e ig 0 0 0 hn ) B in n igu r f gnei . dS ri C ne B in 0 0 ia j Y Tf E i nC L e r j 1 C
Ab t a t Th n e e ft i g l b h e r ai e t1 e ’ e e o m e t i h s c e d n e n t n e d T rd Th s s r c : e I t m t n swil et ek y a e n x y a Sd v l p o h n 5 r n wh c u c e sI tr e d l a sI wo l . i a p p ra m sa p c a c t n o m o e e v r n n fu m a n d i h y c a e i ts e i ll ai fr o o e t n io me t n n e h g wa ompu e o m n p c a a e o n n wn o t rr o a d s e i l s f k o c u t e wo k n n io e t fc mp t rr o i i , e h e a e o c p i n o t m e fTh n s t r l i a y s u y h r i g e v r m n o o u e o m n tme us st e r l t d c n e to fI e t i g o p e i n r t d n o m

森林防火远程监控

森林防火远程监控

3.指挥中心视频会议、通信调度、中控系 3.指挥中心视频会议、通信调度、中控系 统部分。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采用市、县两级 指挥中心进行调度,可将整个中控系统分 为总指挥中心视频会议、通信调度、中控 系统部分和分指挥中心视频会议、通信调 度、中控系统部分。通过广域网和专线传 输方式,根据各部分实际的应用职能来分 配权限。
以上方式虽各有千秋,但存在成本高昂、 监管不全、发现滞后等缺陷。如何利用有 限的资金,提高森林防火效率一直是困扰 森林管护人员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 研究目标、 的关键性问题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分析已有的森林防火远程监控技术及信息 系统,针对现行的技术手段, 系统,针对现行的技术手段,完善基于远程监 控技术的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 控技术的森林防我国现有的各类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 统,分析不足. 统,分析不足. 研究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各个 组成部分的实现功能. 组成部分的实现功能. 研究传输系统,设计优质高效的传输系统。 研究将3S技术、林火自动识别技术、红 研究将3S技术、林火自动识别技术、红 外热成像技术与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相 结合,优化系统。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所使用的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占 很大比重的传输系统, 很大比重的传输系统,是决定整个森林防火 远程监控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 远程监控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通 过研究目前所使用的传输系统, 过研究目前所使用的传输系统,选取优质高 效性价比高的传输系统, 效性价比高的传输系统,从而整体提高森林 防火远程系统的使用效率. 防火远程系统的使用效率.
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投入该项目的地区实施以后明显降低了段但已投入该项目的地区实施以后明显降低了火灾发生率系统可靠的运行也减少了林业管理火灾发生率系统可靠的运行也减少了林业管理过程中不必要资源的投入减少了林地损失和对过程中不必要资源的投入减少了林地损失和对生态的破坏并大大减少了林业维护成本扑火生态的破坏并大大减少了林业维护成本扑火费用和降低火灾损耗

边坡远程监控系统在工程中应用的探讨

边坡远程监控系统在工程中应用的探讨
!仪 器
监 控 中心 :
计算机

图 1 监 控 系统 工 作流 程 示 意 图
2 现场 测试 系统
现场测试工 作在野 外 ,主要 由供 电模 块 ,控 制和 数据 处理 、采集模块 ,数据收发模块三部分构成 :
或者采用 太阳能 目 池设计 电源模块 ;采用 蓄电池需 要定期
能 及 时 掌 握 边 坡 的变 化 动 态 ,省 时 、省 力 、费 用 少 且 安 全 ; 动 态 监 测 边 坡 ,能 够 按 照 所 设 定 预 警 限 值 进 行 预 警 ,遇 到 问题及时解决。
据处理 和传输部分将 指令 进行 处理 并传 给监控 中心无 线 收 发部分 ,监控 中心无 线 收发部 分将 指令 发送 至远端无 线 收 发部分 ,然后指令 经过解 调 和处理 由控 制部分 发 出控 制指
因此 ,边坡 工 程 事 故 已 逐 渐 演 变 成 为 我 国工 程 建 设 中 的 重
要 问题 。
边坡远程监控是 边坡 工程 中一种 新兴 技术 手段 ,综 合 了工程地质 、工程 测量 、信 号 系统 、计算 机等 多方 面 的专 业知识 。其具有诸 多优 点 :数据 采集 更加简 便 ,从 现 场采 集仪器直接传人 计算 机 ;技术 人 员不必 经常 亲临 现场 ,就
令 ,启 动 现 场 测 试 仪 器 ,现 场 测 试 仪 器 测 得 的应 力 、应 变 、
位移等参数被采 集到 后 ,经 过数据 处理 并调 制经 由远端无 线收发部分发送 出去 ,监控 中心无 线收发 系统接 收到信号 ,
并 经 过 数 据 处 理 传 送 给 监 控 中心 计 算 机 。 该 过 程 的双 向交 互 使 得 监 控 的 自由 度 增 大 , 同 时 还 可 以对 数 据 的 采 集 原 则 和 频 率 进 行 自定 义 。

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密码学与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密码学与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密码学与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监控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数据的隐私安全,密码学技术成为远程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密码学与数据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远程监控系统中的数据隐私保护需求远程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获取大量的实时数据,并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然而,这些数据中可能包含着用户的隐私信息,包括住宅、企业或公共场所的实时图像、视频和其他关键信息。

因此,保护这些数据的隐私安全成为远程监控系统的重要任务。

首先,远程监控系统需要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这意味着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查看这些数据,未经许可的第三方无法获得或篡改数据。

其次,数据的完整性也十分重要。

远程监控系统需要能够检测和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篡改、删除和伪造等操作,确保接收到的数据是完全可信的。

最后,远程监控系统还需要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这意味着该系统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和容错能力,能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继续运行,并保证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可用。

二、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密码学技术密码学技术是保护远程监控系统中数据隐私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密码算法和密钥管理机制,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和认证等操作,从而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 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加密是密码学技术的基础,它通过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未授权的第三方无法解读加密后的数据。

远程监控系统中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操作。

它具有高效性和低计算开销的特点,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和传输。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AES、DES和3DES等。

非对称加密算法则使用一对密钥,包括公钥和私钥。

公钥用于加密数据,而私钥用于解密数据。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研究1. 内容概览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监控与维护管理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机械设备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检查、定期维护和故障后维修,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部署在机械设备上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时收集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环境、性能参数等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监控平台进行分析处理。

系统还具备故障诊断和安全预警功能,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或潜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发出警报,指导现场人员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本文还探讨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共性和差异,并针对特定行业和应用场景提出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证明了该系统在提高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是实现机械设备智能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工业生产水平和设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管理水平。

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已经在许多企业和工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统稳定性不高、数据传输速度慢、故障诊断准确率不高等。

研究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一种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机械设备远程监测与维修管理系统。

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综述

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综述

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综述智能安防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系统通过结合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天候、高效率的安全保障。

本文将从视频监控技术和视频分析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一、视频监控技术1. 高清视频采集:随着高清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设备越来越智能化。

高清视频采集可以提供更清晰、更真实的图像,有助于有效监控和安全防范。

2. 网络传输: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将监控画面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

采用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可以提高监控画面的稳定性和实时性,使监控系统更加可靠。

3. 多摄像头融合:智能安防系统中同时使用多个摄像头进行监控,可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视野。

通过对多个摄像头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监控信息。

4. 远程监控: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远程地点的视频监控。

远程监控技术使得监控中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监控,有效提高安全警戒能力,防范安全风险。

二、视频分析技术1. 运动检测: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监控画面进行实时分析,可以检测到突发事件或者异常情况。

运动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比对画面之间的差异,快速发现移动物体,并及时报警。

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智能安防系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

通过对监控画面中的人脸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准确识别出特定目标的身份信息。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和人员管理领域。

3. 行为分析:智能安防系统可以对监控画面中的人员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对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判断人员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智能视频分析:智能视频分析是智能安防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对监控画面进行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可以实现对复杂场景和复杂事件的智能分析和判断。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三、发展趋势和应用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安防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分析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数据化。

高压输电线路危险点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综述论文

高压输电线路危险点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综述论文

高压输电线路危险点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的综述[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俱增,迅速增加的输电线路给线路运行人员带来大量的巡视维护工作量,对交叉跨越、人员活动密集地、自然灾害区域等地的线路危险点的观察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简述了输电线路危险点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其构成和技术特点。

系统运行结果表明:现场监控装置对电力杆塔、线路现场的图像、气象信息进行采集、压缩、分组后,通过gprs/cdma无线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运行人员在监控中心就可全面了解线路危险点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 输电线路;监控中心;巡视维护0.引言近年全国外破等事故逐年上升,暴露出传统的巡视方式也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安全需求。

因此,急需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帮助线路运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但受通信方式、图像压缩技术以及电源技术的制约,高压线路的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发展极为缓慢。

国外曾开展过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输电线路的铁塔上安装多部摄像机,分别监控不同的对象,同时测量环境的温度、湿度、降雨量。

将图像及数据通过光纤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现场图像及相关数据决定是否检修,对线路管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输电线路比较分散、距离长,架设光纤成本高,只能在几条实验线路上选几个点安装设备,不适合普及化应用,成本高、实施难度大。

为了避免线路外力破坏事故发生,故采用输电线路危险点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对输电线路存在的危险点进行了有效的监控,确保了线路的安全稳定的运行。

该套系统集成了气象条件监测(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雪以及气压等),采用高性能摄像机,低功耗云台及特殊传感器,借助gprs/cdma网络平台进行现场图片拍摄。

杆塔分机实行超低功耗设计,利用太阳能和蓄电池充电工作方式,可实现对高压线路及环境参数的全天候监测。

给线路工区及时了解现场信息,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效地减少由于导线覆冰、洪水冲刷、不良地质、火灾、导线舞动、通道树木长高、线路大跨越、导线悬挂异物、线路周围建筑施工、塔材被盗等危险点因素引起的电力事故,实现可控、在控、能控。

云计算监控研究综述

云计算监控研究综述

云计算监控研究综述李君【期刊名称】《信息通信技术》【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云系统多种多样的实现技术使得云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准确、精细的监控措施经营、管理日益复杂的云系统。

文章从云计算的功能出发,分析其对监控的需求,重点对资源监控、SLA监控、能耗监控与安全监控四个方面的关键监控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指明云计算监控研究的重要方向:多角度监控、通用标准化监控、多层次监控。

%The variety of cloud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 makes i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re complex. So it is required to use monitoring measures to accurately and precisely operate and manage increasingly complex cloud systems.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cloud computing features, then analyzes the needs of the cloud monitoring, focuses on resource monitoring, SLA monitoring, energy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urveil ance monitoring in depth. Final y, we identify several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omprehensive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cloud monitoring, universal standardized cloud monitoring, cloud monitoring across multiple service layers.【总页数】5页(P25-29)【作者】李君【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云计算系统可靠性研究综述 [J], 段文雪; 胡铭; 周琼; 吴庭明; 周俊龙; 刘晓; 魏同权; 陈铭松2.云计算在金融业的应用研究综述 [J], 石刚3.云计算在金融业的应用研究综述 [J], 石刚4.云计算环境任务调度方法研究综述 [J], 田倬璟;黄震春;张益农5.情报学领域云计算发展态势研究综述 [J], 张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综述Abstract: Beginn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technology in industry, the general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f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based on Internet is concern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combined with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technology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y current stat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system in detail, aswell. Finally,some ways of remot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were introduced.Keywords: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network, GPRS,Web,Embedded internet1.远程监控系统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产行为、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作为生活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即监控技术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在该系统中, 计算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功能。

在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 大量的物理量、环境参数、工艺数据、特性参数需要进行实时检测、监督管理和自动控制。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设备的分布越来越离散。

单一的, 各自独立的监测系统已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于是便产生了分布式系统。

这种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使系统资源分配趋于合理。

但是由于目前运行的绝大多数分布式监测系统还只是在局域网上, 通常的测控仅局限于同一地点, 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Internet 能实现资源的共享, 从而使人们有能力解决以前在极有限的资源下很难解决的问题, 为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

远程监控是本地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如Internet/ Intranet, 对远端进行监视和控制, 完成对分散控制网络的状态监控及设备的诊断维护等功能。

我们通常把能够实现远程监控的通信媒体、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称为远程监控系统。

在现场设备分布广泛或数据不易采集的场合, 要能够及时地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有效控制, 这就是远程监控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需求。

2.远程监控系统功能分析(1)采集与处理功能: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各种模拟或数字量进行检测、采样和必要的预处理,并且以一定的形式输出,如打印报表、显示屏和电视等,为生产人员提供详实的数据,帮助他们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生产情况;(2)监督功能:将检测到的实时数据、还有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发出的指令和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计算等二次加工,并分别作为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加以存储;(3)管理功能:利用己有的有效数据、图像、报表等对工况进行分析、故障诊断、险情预测,并以声光电的形式对故障和突发事件报警;(4)控制功能: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根据事先决定的控制策略形成控制输出,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

基于B/S和C/S的远程监控系统是以网络作为通信平台的监控系统,以HTTP技术为基础,具有简单、高效等优点,已经成为信息网络的一种最普遍应用的信息交互平台[2]。

利用网络通信技术Socket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及面向对象等软件技术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用户管理、设备监控数据显示及报警等模块,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局域网资源和广域网资源,以最高的性能价格比,以信息的实时获取和实时控制为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及任务的综合共享和全局一体化的管理。

例如: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提供给服务器,并由服务器发送到各个节点客户机,工作人员在客户机端(一般为远端)便可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及运行情况。

简单地讲,对企业来说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以及进行实时控制的问题。

正是它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得以飞速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监控将更多地应用在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管理和维护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可用率,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3. 远程监控系统所具备的优点对于传统产业,目前工业上各种监控设备大多还是有线方式传输,这无疑给设备的安装、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有线技术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它们过多的依赖控制室和远端现场之间的物理连线,尤其是当被监控部分所处环境恶劣、现场噪音干扰大、工作人员不宜停留的工作场所,采用有线传输模式显然会付出更大价。

[3]借助于远程监控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网(Intranet)与控制网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对生产、运营情况的随时掌握,把生产运营状况同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可以建立网络范围内的监控数据和网上知识资源库。

通过远程监控可以实现现场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快速集中,获得现场监控数据,为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远程监控,技术人员无须亲临现场或恶劣的环境就可以监视并控制生产系统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各种参数,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

虚拟。

地出现在许多监控地点,方便地利用本地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对远程对象进行高级过程控制,以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营,从而减少值守工作人员,最终实现远端的无人或少人值守,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4]。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呈跨地域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国内外远程监控系统的现状远程监控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外都展开了积极的研究。

[5]-[6]1997年1月,首届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诊断工作会议由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主办,有来自30个公司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代表到会。

会议主要讨论了有关远程监控系统开放式体系、诊断信息规程、传输协议及对用户的合法限制等,并对未来技术发展作了展望。

由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基Internet的下一代远程监控诊断示范系统,这项工作同时也得到了制造业、计算机业和仪器仪表业的Sun、HP、Boeing、Intel、Ford等12家大公司的热情支持和通力配合。

之后,由这些公司共同推出了一个实验性的系统Testbed。

Testbed用嵌入式Web组网、用实时JA、,A和Bayesian Net初步形成在Internet范围内的信息监控和诊断推理。

许多大公司也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了Internet的功能,著名的National Instruments 公司也在它的产品Lab Windows/CVI以及Lab VIEW中加入了网络通讯处理模块,因而可以通过WWW、FTP、E.mail方式在网络范围内进行监控数据的传送。

法国“ALARM”研究组对生产过程的智能报警和监控系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在多个项目中进行了应用。

国内对于远程监控技术也开展了积极的研究。

目前,西安交大、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已取得了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如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大型旋转机械计算机状态监测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RMMD”、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汽轮机工况监测和诊断系统KBGMD”、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微计算机化机组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MMMDES”等。

5.国内外远程监控系统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监控范围的扩大,监控系统由过去的单机监控过渡到现在的网络监控,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通信技术不足的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是远程监控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然而,目前网络通信一般简单采用Socket技术,甚至FTP 或E.Mail等,这些技术无论在传输的数据量、编程的灵活性还是安全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对于现场多个端点的数据采集,会大大增加编程的复杂度,不能满足远程监控技术对网络通信的需求;其次,网络通信中多种结构并存的问题。

目前的远程监控系统结构大多比较复杂,分布距离远,而且还存在着不同局域网,不同平台,甚至在同一局域网中的操作平台以及编程语言也可能有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集成网络中的不同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而这些问题采用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

[7]6.国内、外常用的几种远程监测技术:(1) pSTN(publieSwitehedTelephoneNetwork):即公用交换电话网络。

利用现有的电话网进行数据通信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只需在监测终端和管理中心主机各加装调制解调器即可,这种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精度高、传输误码率低等特点。

主机对监测终端的呼叫可以通过拨号,由交换机自动完成也可租用专线,但费用高。

采用租用电话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时,线路连接时间较长,通常需几秒到几十秒。

这使得管理中心无法对设备实时监控,而且当监测终端数目较多时,租用电话线路多,其费用也昂贵,因此不适合大容量系统。

[8]由于这种方式依赖于现有的电话网,对于尚未铺设电话线路或无法铺设电话线路的地区则不适用,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2)电力线载波: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优点是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资源,无需架设通信线路,并且没有占用频率资源,运行成本较低。

其缺点是容量小,传输速率较低,信号衰减大,抗干扰能力差,通信距离短,可靠性较差。

另外,需配备用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电力通信专用模块。

[9]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国产模块功能一般,而性能较优的国外模块及配套设备存在价格偏高,开发利用效率低等诸多不利因素。

(3)数传电台:对于地理位置偏僻、布局分散、难以进行有线通信的监测设备,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通信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其特点是传输频带较宽,通信距离一般为几十公里,还可通过中继站延伸到更远。

[10]但是利用数传电台进行无线数据通信仍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

产品硬件部分成本高,使得这种通信方式的使用场合受到一定的限制,大用户的无线电监控,如果频点选择不合理,相邻的两个信道会相互产生干扰。

另外数传距离短,其维修费用也较高。

(4)小功率射频芯片:小功率射频芯片是内部带有天线的芯片,芯片中存储有能够识别目标的信息。

其信息解码由解读器完成,解读器由发送器、接收仪、控制模块组成。

它通过接收标签发出的无线电波来实现数据的接收与读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