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考查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
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适当的工具记录并分析、整理信息。
2、教学难点:对学生的实践调查采取有效的指导。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活动一
一、明确生物的分类
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
细菌真菌病毒
学生分类
活动二
二、认识微生物
1、教材P4—5各种微生物的形状
2、微生物的作用
除草防冻发电采油吃石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习惯。
活动
重难点
考察校园生物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活动一
一、针对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1——2项创建绿色校园的方案。(指导学生看行动指南,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
学生看行动指南,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
活动二
二、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发表讲演,介绍自己的设计图,展示设计模型。
安全教育:在马路上行走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不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追车、扒车、强行拦车。
三、学生自由操作、回答。
活动评价
×××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册次
六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活动主题
第二单元声音与乐器 探索声音 第二课时
复备人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活动目标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调查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综合运用实地考察、信息咨询等方法,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最新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共37页)

最新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共37页)

最新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共37页)目录1.人的性状2.我们的生长发育3.脑的保健4.人类的进化5.幼苗和阳光6.猫头鹰和农田7.树木与人8.制作生物生存环境的模型9.植物的运动10.动物的运动11.人体的运动12.各种各样的运动13.地壳的运动14.地震和火山15.地表的变化16.变化的星空17.有趣的科学考察活动18.植物的考察19.动物的考察20.山地的考察21.河流的考察人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的很多特性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重要特性之一。

2.学生对周围人群进行调查,从众多的事实中寻找有关性状特征的共同规律。

3.进行科学资料查找.阅读,从中寻找对规律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的很多特性是祖辈遗传下来的。

初步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三、教学难点通过资料查找认识遗传学必要的相关知识。

四、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人的性状特征的图片.遗传方面的资料等。

(2)学生准备:自己与家庭的照片,课前的调查记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大家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你注意过每个同学的脸型和五官吗?你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吗?人群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脸型,五官的长相也不同。

人体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二)提出问题,观察:1.提出问题:人的性状具体有什么不同?2.通过观察,你都发现人的性状有哪些不同?(三)调查11.展开调查:自己的性状和父母亲的性状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根据知道的各种性状特征画好调查表,并回家进行调查。

3.将你调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

4.通过调查父母亲的性状你有什么发现?(四)调查21.看看父亲的性状有哪些和祖父母的相似。

还可以看看母亲的性状有哪些和外祖父母的相似。

2.将你这次调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

3.通过这次调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五)思考:1.为什么有的性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而父母亲没有?为什么有的性状父母亲都有,而自己却没有?2.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性状的相同和不同?(六)总结1.通过大家广泛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的性状是通过基因由父母亲传递给下一代的。

六年级上册研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研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研学教案【六年级上册研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六年级上册的研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匡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次研学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语文、数学和社会四个学科的内容,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科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分量和重力的概念;- 掌握测量物体分量的方法;- 理解物体的分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 语文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自然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数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字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目标:- 通过参观社会机构,使学生了解社会组织的运作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科学课:a.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分量,并引导学生思量分量与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b. 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测量物体分量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天平和称重器,记录测量结果,并与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c.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子验结果,理解物体的分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分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2. 语文课:a.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公园进行观察和体验,让学生观察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漂亮。

b.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景物,撰写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和感受表达。

c. 互评交流:学生互相交换文章,进行互评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3. 数学课:a. 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超市购物,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进行价格比较和计算,培养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b. 分析讨论:回到教室后,引导学生分析购物过程中的数学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总结数学运算技巧。

c. 小结: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综和实践活动:探究生态环境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综和实践活动:探究生态环境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综和实践活动:探究生态环境的教案一、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责任。

3.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

二、活动过程1.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在课前,老师可以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先了解生态环境现状。

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在课堂上讲解。

2.实地考察考察地点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公园、小区的绿化带等地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

考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空气的质量:用空气检测仪测量。

(2)水环境的状况:参考水的颜色、气味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多少、有无小生物的出现等。

(3)生物类的情况:参考不同种类生物的数量和活动。

(4)植被覆盖状况:参考地表覆盖程度,以及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

(5)环境的噪音状况:可以使用噪声计测量噪声分贝。

学生可以记录下他们的考察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收集的数据整理起来,让他们分析并汇总成报告。

4.探讨环境问题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行动计划。

5.宣传环保在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广播等活动,让他们的心灵深深地被环保所感染,将环保的意识灌输在他们的思想中。

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并分享这次活动的好处和收获。

三、教学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探究环境问题,锻炼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教育建议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环保,并将一些最新的环保方法带回家中行动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老师可以在之后将他们的宣传海报、广播等收集下来,并张贴在学校的公共区域,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做好环保工作。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活动手册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活动手册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活动手册
一、课程学习
1. 科学思维与探究
1) 探究室实验:学习实验操作的整套流程,注意安全防护;
2) 相关知识讨论:每个实验后依据相应理论知识进行讨论;
3) 思维活动:借助科技的帮助进行思维活动,运用多种思维模式解决
实际问题;
4) 艺术技能指导:学习抽象思维、视觉创意、多元思维及表达技能,
结合课堂实际应用;
2. 具体课程内容
1)探究结构:研究形状、建筑物与季节性天气变化;
2)机械制作:理解机械工程原理及周边物品运作原理,设计机械制作;
3)环境保护:学习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及回收技术,探究与预防环境
污染的相关知识;
4)科技考察:学习科技及其影响,科技发展历程及其原理;
5)动物观察:介绍动物的分类、保护和养护的相关知识,学习动物的生态系统和行为特征。

二、比赛及活动
1.参加市县科技比赛;
2.开展课外活动调研;
3.参观科技产业文化园;
4.参加科技节:学术科技作品展示、比赛、实验演示动手活动等;5.科技文化讲座及SSTA等认证考试;
6.参加技术展览,科技成果大会等活动;
7.参加省级及国家级技术学会活动,参与国际技术交流;
8.参与科普节目、科技体验日、科技实践活动等;
9.参加青少年发明大赛;
10.参加中小学科技研讨会等活动。

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学习。

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方法(3周)-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结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第二章:物质与能量(3周)-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不同形态的能量及其转换-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化第三章:生物的特征与分类(4周)- 生命的特征和生活需要-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人类的身体构造和功能第四章:地球与宇宙(3周)-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日、月、地球的运动关系- 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第五章:科学与环境(3周)-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环保行动的参与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与示范2.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3. 实验设计和实施4. 观察和数据记录5.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6. 展示和交流成果评价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2. 实验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报告3. 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5. 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注意事项: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团队合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调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实用性。

5. 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积极探求真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1. 单元一:生物多样性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介绍、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学习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片进行分类,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

2. 单元二:营养与食物教学内容: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概念介绍,食物的分类和作用,以及儿童营养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食物的分类和作用,并讨论儿童营养的重要性。

3. 单元三:健康与饮食教学内容: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学习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并研究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学习活动: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学习合理饮食的原则,并研究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 单元四:物体与能源教学内容:学习物体与能源的关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学习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物体与能源的关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并讨论可持续利用能源的重要性。

5. 单元五:生物与环境教学内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和模型等。

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考察探究》全部说课稿(含4个主题活动)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考察探究》全部说课稿(含4个主题活动)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考察探究》全部说课稿(含4个主题活动)一. 教材分析《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以“考察探究”为主题,包含四个主题活动。

整个单元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观察不细致、思考不深入、探究方法不恰当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运用观察、思考、探究的方法,完成四个主题活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运用观察、思考、探究的方法,完成四个主题活动。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主题。

2.主题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3.主题活动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4.主题活动三: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主题活动四: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探究方法。

主要包括活动主题和关键步骤。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细致程度、思考深入程度、探究方法运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考查方案
本学期授课已结束,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现针对六(4)班、六(5)班学生实际,制定出本学期科学考核方案:
一、期末考查内容:“纸桥过车”
1. 考核任务及办法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用A4白纸、双面胶带和工具制作一座跨度为100厘米、桥面宽度不小于15厘米的桥梁,可以让一定重量的小车通过。

2. 材料和工具
学生自带工具:剪刀,直尺,铅笔,20张A4白纸,双面胶三卷。

3.测试阶段
①称重(纸桥重量不能大于20张A4白和双面胶三卷的重量之和)
②测试(小车上添加的砝码由学生自定)。

二、考核考查标准
根据素质教育对学生科学的要求,在考核中,除小车顺利过桥外,老师会根据桥的美观等其它条件,综合评定给分。

1.作品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

(成绩比例为90%)
2.设计草图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3.作品的创意好,设计有新意,造型美观。

(2、3项综合成绩比例为10%)
三.考核成绩评定
本次考核评定的方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优秀:”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为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