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新方向新题型精编[2020年最新]

合集下载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精编拟试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精编拟试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专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考点解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

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

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命题角度】名篇名句默写为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原文,还要能够理解其意思。

在最新模拟试题中,《师说》和《离骚》出现的频率很高,且出现了将6句合并在一个文段内考查的新题型。

【方法点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需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题精选】一.(2020·湘赣皖十五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

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

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01页古代诗文阅读…………10页语言文字运用…………14页写作……………………17页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2020年新题型整套练习试题(结合新高考考纲)

2020年新题型整套练习试题(结合新高考考纲)

高考模拟试题(结合新高考考纲详细解说)高考风向标:山东省、海南省这一次模考也被视作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未来高考的命题思路、考查形式、试题结构、出题重点,基本由此确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考纲解读:(1)第1小题属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2)第2小题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3)第3小题属于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

三道选择题里前两道题都中规中矩,是保留了之前论述类文本的第1、3题,而第3题虽然考查了一个合理论据的选择,但是其实是之前论述类文本第2题的变种(借鉴天津卷实用类中题目)。

(4)第4小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问题,提示我们去关注论证方法、论证逻辑;(5)第5小题问“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与“实用类文本”的传统问答题比较类似,选择立场自圆其说即可。

3. 文章字数现代文阅读Ⅰ材料阅读量2100字,阅读量增加较大。

需提高阅读效率,保证做题节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B.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C.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中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情绪。

D.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选本,它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唐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风采,又有各具特色的作家个人风格。

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或罗贯中)编著的长篇小说,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原因。

B.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讲述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畸形儿卡西莫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D.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和彷徨。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体诗是唐代以前形成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它不讲究平仄和韵律,也不要求字数、句数固定。

其中《诗经》、《离骚》等楚辞作品都是古体诗的代表作。

B.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形成的诗歌形式,它在字数、韵脚、声调、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

C.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它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试卷全国通用参考答案与解析(8页)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试卷全国通用参考答案与解析(8页)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试卷全国通用参考答案与解析语文新题仿真试卷1.解析:选D。

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2.解析:选C。

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最后一段是总说,且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3.解析:选B。

A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中国武术本身就带有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只是更加艺术化了。

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4.解析:选B。

“原因在于这些科普形式欠直观形象”于文无据。

5.解析:选A。

B项“但因环保科普力度加大”强加因果。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落实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工作,增强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只是促进民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渠道之一。

D项“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表述错误,原文只说“是行政力量的重要补充”。

6.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中所给的材料。

从材料一中“在家庭场所……在公共场所……在工作场所……”可知,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中,公民践行环保的比例要低于家庭场所,因此要缩小乃至消除公民践行环保行为存在的场景差异,增强公民在公共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环保意识。

从“在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通知有关部门”“大部分受访者……‘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等可知,要增强公民通过环保行为影响他人、监督他人的环保意识。

从“不论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在工作学习中……而文化水平与公民参与环保行为的深度存在关联”可知,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水平。

从材料二中“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可知,要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训练【题目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句子的内容结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强调的主体不同;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节奏韵律);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前后文的内容衔接紧密度)等;语言风格与原文的整体风格对应;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注意灵活处理。

1.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

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

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语言艺术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语言艺术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创新题解【考点解读】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散文关于语言方面的试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方面:1、理解词语的含义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3、鉴赏语言的特色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方法指导】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一、理解文本重要词语、语句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