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和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收支之一。
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把握中国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的定义及作用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综合反映,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单方面转移等。
国际收支反映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以下特点: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贸易顺差为62亿元人民币,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
主要收支项目表现(1)商品和服务贸易2022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总额为2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4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为8万亿元人民币。
(2)资本流动2022年,中国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对外投资为16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虽然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顺差过大、外债风险上升和资本流动不稳定等。
贸易顺差过大过大的贸易顺差会导致国内资源净流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过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增加贸易摩擦的风险。
外债风险上升随着外债规模的扩大,外债风险也在上升。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外债偿付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流动不稳定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净流入主要依靠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而对外投资较少。
这导致了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内部平衡策略(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2)促进对外投资,推动资本流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压力。
外部平衡策略(1)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降低外债风险。
(2)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减少贸易摩擦。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1. 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国际收支失衡这个话题。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进进出出的钱不太平衡。
想象一下,你一个月收入一万块,结果花了两万,这可就尴尬了。
国际收支失衡也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的比出口的多,或者外资流出得比流入得快,最后就形成了收支失衡。
这背后有啥原因呢?咱们来一探究竟。
1.1 经济结构问题首先,经济结构问题是个大坑。
我国的某些产业发展得快,可有些却相对滞后。
这就像一个班里的同学,有的人数学特好,有的人连加减法都搞不明白。
我们依赖于某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却在日常消费品上依赖进口,像是智能手机、奢侈品等。
这种“挑食”的经济结构,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那么“靠谱”。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全球经济放缓,咱们的出口就受影响,导致国际收支更加失衡。
1.2 外部环境变化说到外部环境,真是变幻莫测。
你根本没办法预测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
比如,有时候美国一声“枪响”,整个国际市场都得抖三抖。
美元汇率波动、贸易变化,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结果,我们进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一来二去,就更加加重了收支失衡的压力。
就好比你准备去旅游,结果一场大雨把你的一切计划打乱,回家只能默默流泪。
2. 应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好吧,讲完原因,咱们也得想想对策。
别担心,解决问题总比抱怨要实在多了。
首先,咱们得调整经济结构。
这就像给班里的同学补习,把弱项提高上去。
国家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这样,咱们的出口就能变得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也会增强。
2.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不是说说而已。
这就像小孩学走路,要摔几跤才能站稳。
国家可以通过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
比如,像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企业,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等到大家都能自给自足时,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收支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工具,它记录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与效劳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影响本国国内的经济运行,也会影响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对外经济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增长、就业和物价没有到达均衡状态,必然会反映到国际收支上来;如果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就不可能真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就不可能真正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一直保持总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的幅度有一定波动。
主要表现在各个记账工程差额的波动,尤其以经常工程和资本和金融工程的变动最为突出。
自2005-2011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但顺差的规模有所减少。
2011年,我国经常工程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
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国际收支从1999年以来的持续“双顺差〞转为“经常工程顺差、资本和金融工程逆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自主调节、自我平衡。
但这与市场主体根据境内外利差、汇差等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务运作,由以往的“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转向“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的顺周期变化密切相关,国际收支自我平衡的根底还不结实。
2013 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重新反弹。
经常工程顺差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1187 亿美元,增长7.0倍;国际收支总顺差2171 亿美元,增长1.4 倍。
其中跨境资本流动出现较大波动。
2012 年底以来,在主要兴旺经济体相继加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缓中企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入压力显著增加。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政策调控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政策调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国际收支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收支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境内居民与外国和外国居民之间的经济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资本流动和转移支付三个方面。
随着国际收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政策调控也日益重要。
第一部分: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根据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尽管受到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在2019年仍保持着顺差状态,但顺差规模已经不断收缩。
2020年,中国国际收支形势更为严峻,一季度经常账户顺差大幅收缩,资本账户逆差规模再次扩大。
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顺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这是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流动: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资本流动逐渐活跃。
2019年,资本账户逆差继续扩大,显示出对外开放的一定承压。
(3)转移支付:受贸易关系、投资和移民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转移支付呈逆差状态。
第二部分:政策调控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政策调控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形势,政策调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强化市场化力度,实现逐步自主的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2)进出口政策:中国的进出口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收支。
如通过调整进口报关单罚款的规模,鼓励企业进口更多好的产品;通过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出口。
(3)资本管制政策:随着资本流动的活跃,中国政府逐渐开放资本市场并提高对外资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跨境金融监管,避免潜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尽管中国国际收支的形势更为严峻,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
具体来说,我国贸易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撑,但投资项目逆差逐渐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压力。
其他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益;国际收支平衡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持续顺差;二是我国实施积极的外汇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三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
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货币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政策方面,应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贸易伙伴范围,以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调控息息相关。
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既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加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
只有内外兼修,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成员。
随之而来的是宠物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宠物医疗保险也逐渐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就我国宠物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宠物医疗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涉足宠物医疗保险领域,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在保险种类方面,主要包括宠物疾病险、意外伤害险、全寿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在理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赔程序繁琐、理赔金额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宠物医疗保险的信心和满意度。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收支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1.1 收支概况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顺差格局。
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数据显示,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23707.8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305.67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为4393.18亿美元。
而服务贸易方面,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为7522.4亿美元,支出为4740.6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781.8亿美元。
另外,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方面,中国的资本流入量占到了总资本流入量的94.4%,2018年实际使用外资为1394亿美元,同比增长、6.0%。
1.2 问题与风险尽管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整体来看是比较稳健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风险。
首先,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面临严重的市场萎缩风险。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依赖性,有着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只脚站在进口、一只脚站在出口”的风险。
此外,资本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二、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2.1 扩大内需和转型升级中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进出口贸易依赖性过大,一旦出口市场变差,整个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需要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和数量,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生产置换上下功夫,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还可以促进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扩大设施和技术输出,优化货物流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体系和机制,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互惠互利。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和意义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分析1. 贸易顺差规模逐年扩大2. 金融账户逆差较大3. 汇率问题引发的国际收支压力三、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应对措施1. 优化贸易结构,推进消费升级2.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促进双赢3. 适时调整汇率政策,保护国内利益四、政策的效果及进一步完善1. 贸易政策调整切实有效2. 金融合作成效显著3. 汇率政策调整频繁五、国际收支困境下的我国企业——案例分析1. 某太阳能制造企业面临贸易反倾销压力2. 某物流企业因汇率问题短期亏损3. 某电商企业对外融资难度加大六、结论和建议国际收支的概念和意义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收支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旅游、汇款等方面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国际收支的数据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竞争力,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者评估该国信用和风险的重要依据。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分析1. 贸易顺差规模逐年扩大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一直逐年扩大,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2018年我国贸易顺差为35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9.9%和15.8%。
然而,贸易顺差规模扩大也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单一和对外依赖度较高的问题。
2. 金融账户逆差较大国际收支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货币市场工具投资和银行存款等。
我国金融账户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意味着外资流出多于流入,这一现象主要受到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3. 汇率问题引发的国际收支压力汇率问题对我国国际收支也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国际收支压力明显增加。
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货物征收加征关税,更加加剧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对我国贸易依赖性较高的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应对措施1. 优化贸易结构,推进消费升级为了降低我国国际收支压力,应当加强对出口的引导,推进消费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增加进口品和相关产业的比重。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宏观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
首先,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这反映了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将其生产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十年中不断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FDI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汇收入。
中国通过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国家的债券来投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支付的能力,还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的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逐渐改变了其固定汇率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转变。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发展和的背景下逐渐放松,人民币允许更大程度的浮动。
这一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多项积极的变化。
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和对策摘要:乘着全球化这股浪潮,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势不可挡,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括出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并对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对策一引言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二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顺差规模有所减少。
表1—1为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表1—2为2005年到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从两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
货物贸易顺差略有下降。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9038亿美元,进口16603亿美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20%和25%;货物贸易顺差2435亿美元,下降4%。
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82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3%;服务贸易支出2381亿美元,增长了23%;逆差552亿美元,增长77%。
全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188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 %,延续了2007年以来见顶回落的走势。
收益项目逆差下降。
2011年,收益项目收入1446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了2%;支出1565亿美元,下降7%;逆差119亿美元,下降54%。
其中,投资收益逆差268亿美元,下降30%;职工报酬净流入150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3%。
直接投资顺差下降。
2011年,直接投资顺差1704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了8%。
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201亿美元,下降1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97亿美元,下降14%。
证券投资净流入较快下降。
2011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196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8%。
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回流62亿美元,2010年为净流出76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34亿美元,减少58%。
其他投资净流入大幅下降。
2011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入255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65%。
其中,我国企业和银行对外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1668亿美元,增长43%境外对我国企业和银行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净增加1923亿美元,增长2%。
储备资产增长放缓。
2011年,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动影响,我国新增储备资产3878亿美元。
其中,外汇储增加3848亿美元,较2010年少增847亿美元,低于2007-2010年均增加4477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头寸净增加34亿美元。
净误差与遗漏额为负。
2011年,净误差与遗漏为借方35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远低于±5%的国际标准。
误差与遗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各种数据在统计口径、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一致。
2001年以来,净误差与遗漏有5年出现在借方、6年在贷方,方向是随机的,与“热钱”流出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1年单位:亿美元项目行次差额贷方借方一.经常项目 1 2,017 22,868 20,851A.货物和服务 2 1,883 20,867 18,983a.货物 3 2,435 19,038 16,603b.服务 4 -552 1,828 2,3811.运输 5 -449 356 8042.旅游 6 -241 485 7263.通讯服务7 5 17 124.建筑服务8 110 147 375.保险服务9 -167 30 1976.金融服务10 1 8 7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1 83 122 38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12 -140 7 1479.咨询13 98 284 18610.广告、宣传14 12 40 2811.电影、音像15 -3 1 412.其它商业服务16 140 323 18313.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17 -3 8 11B.收益18 -119 1,446 1,5651.职工报酬19 150 166 162.投资收益20 -268 1,280 1,549C.经常转移21 253 556 3031.各级政府22 -26 0 262.其它部门23 278 556 277二.资本和金融项目24 2,211 13,982 11,772A.资本项目25 54 56 2B. 金融项目26 2,156 13,926 11,7701. 直接投资27 1,704 2,717 1,012 1.1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28 -497 174 6711.2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29 2,201 2,543 3412. 证券投资30 196 519 323 2.1 资产31 62 255 192 2.1.1 股本证券32 11 112 101 2.1.2 债务证券33 51 143 91 2.1.2.1 (中)长期债券34 50 137 88 2.1.2.2 货币市场工具35 2 5 4 2.2 负债36 134 265 131 2.2.1 股本证券37 53 152 99 2.2.2 债务证券38 81 113 32 2.2.2.1 (中)长期债券39 30 61 322.2.2.2 货币市场工具40 51 51 03. 其它投资41 255 10,690 10,4353.1 资产42 -1,668 1,088 2,756 3.1.1 贸易信贷43 -710 0 710长期44 -14 0 14 短期45 -695 0 695 3.1.2 贷款46 -453 61 513长期47 -433 8 441 短期48 -20 53 73 3.1.3 货币和存款49 -987 501 1,489 3.1.4 其它资产50 482 526 44长期51 0 0 0 短期52 482 526 44 3.2 负债53 1,923 9,602 7,679 3.2.1 贸易信贷54 380 454 74长期55 6 8 1 短期56 374 447 73 3.2.2 贷款57 1,051 7,343 6,292长期58 130 538 408 短期59 920 6,805 5,884 3.2.3 货币和存款60 483 1,719 1,237 3.2.4 其它负债61 10 86 76长期62 -15 24 39 短期63 24 61 37三. 储备资产64 -3,878 10 3,8883.1 货币黄金65 0 0 0 3.2 特别提款权66 5 5 0 3.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67 -34 6 40 3.4 外汇68 -3,848 0 3,8483.5 其它债权69 0 0 0四.净误差与遗漏70 -350 0 350表1—1三形成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原因1、储蓄率过高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
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
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
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2、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
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
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3、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
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
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四正对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对策1、由于双顺差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消费不足,高储蓄而引发生产过剩。
因此,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就是一个解决之道。
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法有很多。
从根本入手,大力发展我国经济以及生产力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同时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制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国家还可以通过类似“黄金周”等政策来刺激国内消费2、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型战略。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
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 , 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