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必无受利地一定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亡:________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________③若躇步跐蹈跐蹈:________④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1)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

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⑴热水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不逾矩________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⑤不舍昼夜________(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②静以修身________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辅佐。

“饭”,动词。

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子: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⑵① 最终;② 介词表目的,来;③ 吃饭;④ 辅佐⑶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⑷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 ________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1)丘;春秋(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3)为学与修身(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

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⑶为学与修身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