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名词解释和讨论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斗彩:先用青花颜料在胎底上勾出纹样的轮廓,再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然后在青花轮廓线间填色,后加温烧彩,取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斗艳争奇的艺术效果。
2、青铜器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器具。
主要产于夏商周三代。
3、联珠纹是在团纹的四周边饰以若干小圆圈,如同联珠而得名。
4、彩陶答: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5、仕女画答: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6、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锈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制作,俗称“绣花”。
7、马踏匈奴答: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8、画像石答: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9、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答: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10、昭陵六骏答: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11、帛画答: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①黑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龙山文化黑中的蛋壳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盆①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盆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年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艺术的杰作,出土于大通上家寨。
②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教师编制考试《美术史》简答、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简答题和名词解释1.从作品题材和审美感受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画《捣练图》与油画《拾穗者》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1)《捣练图》是我国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的代表作之一,《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2)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在绘画劳动的场面,人物动作生动和谐,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气息是自然真实的。
(3)不同之处:《捣练图》是工笔重彩画,是以描绘宫廷侍女劳动为题材的,画面人物较多,且分为三个部分,设色沉着素雅,人物线条工细劲健,体现出古代宫廷绘画的高贵雅丽之特色。
而《拾穗者》是布面油彩,是以社会底层普通的劳动人民为对象,描绘的是三个妇女在弯腰捡拾遗漏下来的麦穗的瞬间,色调以暗黄色为主,画面空间较大,画面氛围温馨感人,淳朴实在,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2.美术史: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等各方面。
3.列举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
答:(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
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
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等。
(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
美国学者苏珊.朗格从符号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于克罗齐的“表现说”做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名族的巫术仪式活动。
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
中国美术史 名词解释 及 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14、名词解释: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铸像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相,是目前所知的重要的一批先秦独立圆雕作品,1986年夏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出土有一批人头像、神面具……最著名的是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和一个特大神面具。
其形象符合文献记载的纵目人蚕丛氏一致。
作者用浪漫手法夸张强调视听的特意功能,构成奇特的造型。
为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16、名词解释:楚国画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代表作有《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它代表了先秦绘画的水平和特征。
人物皆作正立和侧立,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
24、名词解释: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是东汉晚期的墓室壁画。
代表作有《举孝廉时》、《宁城幕府》该墓壁画创面宏阔,描绘了墓主由“举孝廉”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全部仕宦经历。
内容涉及仪仗、宴饮、古圣先贤等。
人物众多,全面生动的展现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社会风貌,如同一部形象的东汉社会百科全书。
绘画风格率意洒脱,线条圆润流转,渲染赋彩技巧熟练,人物的身份、姿态、神情的刻画生动入微,车马造型简练概括,尤富意趣。
25、名词解释:马王堆1号的汉墓帛画该为西汉前期湖南长沙的一座墓。
代表作是棺盖上覆盖的《引魂升天图》,T字型帛画,描绘了阴府、人间、昆仑、天庭的景象,展现了墓主人死后成仙的过程。
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和永生的丧葬信仰。
帛画保存完好,构图饱满,布局对称,线条刚劲,布局对称,线条刚劲,设色沉着。
人物造型秉承战国样式,表现为侧面或者正侧面,装饰气息明显减弱。
28、名词解释: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中。
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的墓地祠堂之一,监狱东汉桓帝元嘉五年(公元151年)。
画像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拜谒庖厨等图像。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简单论述题教师考试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简单论述题教师考试简述题中国部分1、简述原始彩陶的形象特征,装饰特点仰韶文化:A半坡彩陶圆底和平底为主,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鼓腹罐风格朴实厚重红底黑彩,纹样朴素,多是抽象几何纹样和较复杂的动物图形,尤以鱼纹著称B庙底沟彩陶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有沿边多弧线组成的花瓣式连续图案C马厂彩陶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蛙形纹四大圆圈式构图,极少锯齿纹,单色条纹多马家窑文化:A马家窑彩陶花纹繁密,以黑彩绘于橙黄器表之上,多漩涡图案,以等粗的圆曲线条反复盘绕,均匀对称波状纹,漩涡纹,弦纹B半山彩陶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稳重大方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和漩涡纹,几何纹,螺旋纹,波状纹,折线纹,网格纹3、谈谈原始雕塑的形象特征我国原始时代雕塑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单独的圆雕作品,一类是器物的附饰。
以表现动物和人物为主,以随意捏塑的作品居多,手法粗简,造型幼稚。
审美与功用合一。
风格:造型写实体现观念:生殖崇拜,祈求丰收,母系氏族权威象征,巫术崇拜玉雕主要是审美功用。
4、青铜艺术的造型和艺术特征夏代:早期无花纹,拙朴商代:鼎盛(第一高峰)二里冈:薄胎,少纹饰,深腹,空足,上粗下细数量大增,种类复杂,单类器型丰富多姿,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缛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凤鸟纹,乳钉纹殷墟:大型化,厚重化倾向西周:变革酒器减少,石器礼器增多,铭文加长,宗教性的神秘气息减弱,纹饰与造型也渐趋粗率简朴环带纹,重环纹,鳞纹,窃曲纹,鸟纹纹饰不再给人神秘恐怖,而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装饰性强春秋:再生出现了清新流畅,纤巧华丽的新风格,铸造上向玲珑剔透发展战国:世俗(第二高峰)精致灵巧,造型随意多样使用错金银,镂刻,鎏金等装饰技术纹饰大量描绘人物活动,现实生活场景5、秦汉时期雕塑艺术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名词解释1,图拉真纪念柱罗马帝国时代的建筑。
是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炫耀远征达基亚人而于公元113年建成的。
设计者为阿布罗德洛斯。
纪念柱为大理石,总高43米,盘绕柱面的23匝浮雕饰带总长200米,上面采用连续性叙事法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全部战役,刻画了2500多个人物形象。
柱顶原为图拉真皇帝的铜像,后改为圣彼得像。
该纪念柱是罗马纪念碑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图拉真纪念柱上的浮雕,为人们提供了独创的罗马雕塑体裁,也就是叙述历史的浮雕范例,展示了罗马人击败西亚人的战争情况。
雕刻家使用了以真实环境来表达时间的方法,把多瑙河的流水,罗马军队和达西亚人的冲突,以及罗马人胜利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
2,驯维世3,岩间圣母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
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作品名称:《岩间圣母》创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 意大利)创作时期:第一幅约作于1483~1490年间,另一幅约作于1508年创作题材:宗教类作品类型:油画第一幅作品规格:第一幅为198×123厘米,第二幅为189.5X119.5厘米,现收藏地:第一幅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另一幅则收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在米兰完成的第一幅绘画作品,这幅作品极其复杂,展现画家美学思想的“纯宗教”思想。
此前由于在佛罗伦萨没有完成《博士来拜》,早已形成这种美学理念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美术史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风格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犹指风度品格。
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
”在文艺领域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之中。
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同时,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又是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
2、名词解释:意境答: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受众(观众和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共鸣。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到了后期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如社会生活等客观因素进而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等唯心主义倾向。
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名词解释:主题答:亦称“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
主题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深度,生活经历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名词解释:题材答: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绘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们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受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阶级产场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型)盆内壁绘有两个人雨复合纹样,人面圆形,头戴尖冠,耳朵的位置绘有两尾鱼,嘴里衔着两尾鱼。
两个人面之间还绘有两尾鱼。
人面装饰性较强,其含义难以明辨,有图腾符号说、祈求鱼猎丰产说、生殖繁衍象征说等。
2.鹳鱼石斧图:(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陶缸表面绘有一只大鹳,鹳嘴里衔着一尾鱼,旁边还绘有一把巨大的石斧,斧上装饰有“X”纹。
鹳粗脚硕身、大眼长喙,身躯涂白色,眼睛用褐色勾绘;鱼和斧用褐色画出轮廓,内涂白色。
图像衬托在淡橙色的缸体底色上,非常醒目。
其图像含义不明,目前主要有两种推测意见,一种认为是当时渔猎经济生活的反映;一种认为它是以鹳和鱼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部落间战争结果的见证,以在纪念死者的功绩。
3.黑陶:(新石器时代)是指泥坯在土窑烧制的最后阶段,从窑顶注水熄灭木炭,经烟熏渗碳后形成的陶器。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烧制工艺和器物造型上,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特别发达,其高足杯胎壁薄如蛋壳,器表黑亮光洁,造型优美典雅。
4.史盘墙: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史盘墙腹部一周饰凤鸟纹,圈足上铸窃曲纹,盘内底部铸长达284字的铭文。
器物造型凝练,纹饰典雅,充分展现了西周中晚起青铜器的风格面貌。
5.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型的时刻。
目前所见汉代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相关,包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棺椁。
汉画像石的雕刻形式有阴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其中减地平雕加阴线刻、浅浮雕、阴线刻最常见,凹面刻、高浮雕少见,透雕罕见。
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日月天象、天神地祇、仙灵祥瑞、现实生活、历史故事以及葛洪装饰纹样,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习俗、礼仪、道德等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的各个领域。
6.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之一,建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
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烈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拜谒庖厨、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
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有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7.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前后,北魏至唐、北宋开窟造像不断。
最具代表性的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
8.秀骨清像:(南宋刘宋时期)陆探微的人物画以“秀骨清像”为特征,创造了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以致蔚然成风,影响广泛。
9.卫协:西晋人,与张默并称为画圣,他绘画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对六朝画风的形成颇具影响。
10.吴道子:出身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擅长于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
早年用用笔较为工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用笔轻重多变,流畅而又有顿挫,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是画面“天衣飞扬,面壁风动”的艺术效果。
他的“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是后世白描的先驱。
吴道子创造的宗教绘画样式被称为“吴家样”。
吴道子的真迹虽已无存,但从北宋《送子天王图》等作品中仍可窥见其艺术风格。
11.《游春图》:(展子虞)《游春图》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其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用墨线勾画出山石的形体和结构,在施以青绿,尚无皴法。
画面山峦重叠、水波浩渺,确有“咫尺千里”的效果。
画中景物比例得当,人物、建筑、游船、树木描绘一丝不苟。
画面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感。
展子虏的青绿山水直接影响了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12.《溪山行旅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杰作,以全景式构图描绘俊伟屹立的远山、一泻千里的瀑布,近景则以淙淙溪水、缓进行旅,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3.《鹊华秋色图》:(赵孟頫)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14.《富春山居图》:(黄公望)该卷是画家晚年应其友人郑无用之请而创作的力作,《富春山居图》卷,描绘的是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绮丽风光,画家并不拘泥于对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注重把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呈现出生机勃勃、无穷变幻的诗情画意。
在具体画法上,黄公望采用“三远”并用的构图法则,并有机结合长卷形制加以构图,全卷疏密有致,笔法取自董源、巨然而就更加简括,山石多皴少染,笔墨纷披,充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水准。
深入论述题1.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特色进行概述。
答:良渚文化的玉雕十分发达,作品亦特别丰富,包括独立圆雕、透雕以及用浮雕和线刻装饰的器具,其中最具特色的器物首推玉琮。
玉琮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器表有规律地雕刻着16组神兽复合图像,每组图象上部为一头戴羽冠的神,下面是双目圆睁、大鼻阔嘴的怪兽。
器物造型周正,图像诡秘,层次分明,雕刻精细。
器物只要用于祭祀,有巫师御神兽的形象,图像具有沟通天地的象征意义。
2.试论述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的艺术特点。
答: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装饰绘画。
首先,半坡类型彩陶中最具特色的是变形纹和人面鱼纹图案,不仅展现了早期图绘艺术的构思理念和造型模式,还传达史前巫术、信仰方面的某些信息。
例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特点,人面圆形,头戴尖冠,嘴里衔鱼,两个人面之间绘有两尾鱼,装饰性强,象征渔猎丰产,生殖繁衍。
接着是庙底沟类型,最常见的图纹是鸟纹和花瓣纹,如河南陜县出土的花瓣纹盘,纹样线条圆润,黑白分明、虚实相间,处理手法极为恰当合理。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出现大量花瓣图案,似乎表明他很可能是当地氏族部落的一种图腾符号。
3.试论述夏商西周时代青铜器艺术的主要类型与风格演变。
答:夏:开始步入青铜时代,出现了早期的青铜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早期的青铜器造型简单,制造粗糙,无纹样,简略。
商:到了商代前期器物种类明显增多,铸造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采用带状装饰,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简洁疏郎。
到了晚期青铜器上出现了铭文,对事件的纪念、追溯的文字记载。
到了商后期和西周种类数量空前丰富,纹饰浮雕繁缛瑰奇,铸造精良,造型美观大方,纹饰细腻华丽。
青铜器成为一种礼器,成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在数量跟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春秋:礼崩乐坏,礼器的数量和实际地位也逐渐下降,无礼乐制度的约束,器型开始多种多类。
战国:到了春秋晚期跟战国时期,青铜器开始变得实用性跟生活化,纹饰以场面事件为题材,画面清晰流畅,极富时代特色,是时代韵味和趣味的变化。
4.试分析秦始皇陵园陪葬坑出土的各类陶俑、铜车马、石质铠甲、青铜水禽与模拟河流等艺术文物呈现的思想观念。
答: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的思想、神仙信仰、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等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普遍信仰,身为一代帝王的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死后同样拥有这样的地位与权势,就修建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内,俑群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势憾人,把秦汉美术风格浑厚质朴、深沉雄大、富于力量、运动、气势充满帝国时代的自信与活力,把秦汉社会的生活和物资文明方方面面的充分展现出来。
秦始皇陵园内涵极为丰富,如同一个虚拟的地下皇朝,其布局完全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各种生活娱乐、官僚机构、提供保护的将士兵佣,江河湖海等,所有社会场面再现出来。
5.试分析西汉时代陶俑的题材、风格特色与思想观念。
答:西汉陶俑题材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有士卒佣、侍从佣,歌舞佣,大规模的兵马俑从葬之风仍然很盛,陶俑深受难楚艺术影响,造型上注意大貌,不拘泥于细节,总体风格与战国楚佣一脉相承。
6.试对西汉时期陵墓雕塑艺术的风格进行分析。
答:西汉时期陵墓雕塑为大型石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道常村。
墓区中现存大型石雕14件,有石虎、石象、石卧牛、石猪、石鱼、石蟾蜍、石卧马、石跃马、胡人抱熊、马踏匈奴石雕等,全部的石雕都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集圆雕,浮雕,刻线一体,使作品充满体量感和力度观,风格厚重沉稳、质朴大气。
从石雕的分布、题材和陵墓的空间结构综合判断,位于冢下的石雕,如马踏匈奴为典型的纪念性塑雕,而位于冢上的雕塑与陵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传说中的博山景象,似与神仙信仰有关。
霍去病墓是典型的纪念碑式雕塑,作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
7.试回答汉代画像石出土的四大区域;并深入论述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题材特色与思想观念。
答:四大区域:①山东、江苏北部②河南南阳、湖北北部③四川地区④陕西、晋南北部地区画像石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性的石刻,生产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目前所见汉代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有关,包括画像石墓室、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门阙、画像石棺椁。
汉画像石的雕刻风格形式有①阴线刻②浅浮雕③高浮雕④透雕⑤凹面阴线刻⑥凸面阳线刻(减地平雕)。
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日月天象、天神地祗、仙灵祥瑞、现实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各种装饰纹样,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习俗、礼仪、道德等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的各个领域。
例如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建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
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烈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拜谒庖厨、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
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有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8.试回答顾恺之的具体生活年代,并对该画家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答: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出身士族。
精通诗文书画,性情痴黠各半,时称“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尤其注重眼睛的刻画,他深刻的知道眼睛对于刻画人物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顾恺之也运用其他手法,如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就是形象“神明殊胜”。
作为中国画重要表现形式的线描,在顾恺之的笔下有所创新发展,“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这种非常流畅飘逸的线描,通称“高古游丝描”。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9.试分析北魏时期,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之演变特征。
并进而归纳促使这种演变的原因。
答:特征:云冈石窟第一期:①宗教与王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