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原有地主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人等新阶级。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参考: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列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1)列强入侵,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2)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财富,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4)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5)破坏了中华文明利:(1)利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的传入,利于解放人民的思想(3)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根基(4)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腐朽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4)在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5)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民主化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

戊戌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第一站。

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其背景是保国保教保种,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此维新派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这些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

第二,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变法运动中,颁发了一系列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货币制度,主张以工立国即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等,使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某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

它所提倡的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广设新式报刊,建立学会等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变革。

维新派倡新学西学,反对旧学中学,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学说,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批评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

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新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与新的社会舆论一起,成为维新时代的重要遗产。

这些新内容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问题: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案:原因: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下令发起的一场改革,旨在振兴中国、实现现代化。

然而,戊戌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 现代化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标志着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

它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积极寻求现代化的出路。

2. 法治和政治体制改革:这次运动试图建立起现代法治体系和政治制度,包括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实行官制改革等。

这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思想启蒙: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教育和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改革,包括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文化著作、传播新思想等。

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1. 保守势力的反对:运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包括皇族、官僚和旧制度的捍卫者。

他们担心改革会削弱他们的特权和地位,积极阻挠改革进程。

2. 外部压力:运动发生时,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如八国联军入侵和列强的干涉。

这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转移注意力和资源,应对外部威胁,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3. 改革速度过快:运动的改革速度过快,导致政府难以有效实施和控制。

一些改革措施未能得到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导致混乱和反弹。

4. 领导层内部矛盾:运动的领导层存在内部矛盾和争斗,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战略。

这使得运动内部不稳定,难以有效推进改革。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1. 坚定的领导和政治稳定:改革需要坚定的领导,政府需要保持稳定,以便有效推进改革。

内部的分歧和政治动荡会影响改革进程。

2. 适度的改革速度:改革需要适度的速度,要确保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避免出现混乱和反弹。

维新运动实践心得

维新运动实践心得

一、引言维新运动,又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关于维新运动的实践活动,现将实践心得分享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学习借鉴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三、实践过程1. 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19世纪末,清朝政府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2. 学习维新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了维新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了解到,维新运动主张变法图强,推行宪政,改革教育,发展实业,强化国防。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分析维新运动的成败原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对维新运动的成败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认识到,维新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1)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保守势力强大,对改革持抵制态度;(2)维新派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未能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3)维新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改革措施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4. 总结维新运动的启示通过对维新运动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启示:(1)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目标;(2)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政治联盟;(3)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四、实践心得1. 增强了历史使命感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论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戊戌变法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当时中国出路的一次早期探索,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及束缚之下,从而迫切的寻求出路。

当时日本成功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他们认识到这将是一条出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将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虽对当时的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进行变法。

但这次运动最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等通过发生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而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历时仅一百零三天。

维新派和守旧派围绕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展开了论战。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民权之说无一益而又百害”,将西方科技斥之为“奇技淫巧”,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变法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军事政治等方面。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是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要求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立宪制代替,符合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

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 年公车上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

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I、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织,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批封建专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II、失败原因:
1、客观: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难以取胜。

2、主观: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却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第三,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III、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I、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织,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
过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批封建专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II、失败原因:
1、客观: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难以取胜。

2、主观: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却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III、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