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变压器温升计算公式

变压器温升计算公式

干式变压器损耗产生的热量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散发到周围冷却介质中。

由于绕组、铁心结构型式的不同,绕组、铁心的温升计算也不尽相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试验和经验。

一般温升计算的经验公式为:n kq τ= (1)式中:τ—绕组或铁心对周围环境的温升k 、n —经验系数q —绕组或铁心有效表面热负荷由于干式变压器的结构型式的不同,铁心、绕组的相对位置的不同,经验公式的取值也不同。

干式变压器温升的一般原理是:干式变压器的损耗转换为热量,这些热量一部分由表面向周围冷却介质散发出去,另一部分则提高了变压器本身的温度;当在一定时间内,干式变压器本身温度不再升高时,变压器进入稳定状态,其最后温升为τ时,则:P aS τ= 或变形为:/P aS τ= (2)式中:P —干式变压器的总损耗,WS —冷却面积,2ma —散热系数,即干式变压器的温升为1℃时,每秒从单位面积上所发散的热量 另外,假设干式变压器的损耗全部用来提高变压器本身的温度,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热量损失或发散于周围的冷却介质中,该过程为绝热过程,则有:PT CG τ= 或变形为/PT CG τ= (3)式中:T —时间常数C —比热G —质量,kg假设干式变压器处于理想的稳定状态,此时干式变压器的温度升高将为最大,即温升最大,称其为稳态温升。

由式(2)与式(3)可知,干式变压器的稳态温升可以等效为一条直线。

实际上,由式(1)可知干式变压器的温升是一条指数曲线,在计算干式变压器的暂态温升时,将其等效为直线是不准确的。

将式(2)代入式(3),可得:/T CG aS = (4)由式(4)可知,干式变压器的T 为一固定数值,即时间常数。

在此时间内,当无散热时,a 为常数,当0t =时,0t ττ=,则: //0(1)t T t T t e e τττ--=-+ (5)式(5)表明,当0t ττ>时,表示t 时刻温升大于初始温升,故式(5)代表干式变压器的发热过程;反之,当0t ττ<时,表示t 时刻温升小于初始温升,式(5)代表干式变压器的冷却过程。

变压器设计-温升篇

变压器设计-温升篇

13
附GB1094.2 温升试验技术(电阻法)
14
附GB1094.2 温升试验技术(电 阻法)
15
附GB1094.2 温升试验技术(电阻法)
16
附GB1094.2 温升试验技术(电阻法)
17
THANKS!
18
q j2
式中:
K * P r2 K 2 * S j 2
Pr1 ——外绕组电阻损耗(参考温度时),W;
Pr 2 ——内绕组电阻损耗(参考温度时),W; K ——由参考温度换算到温升试验时绕组温度的系数,H级取1.086;
S jw1 ——外绕组外表面积,m² ;
11
二 温升计算
S jn1 ——外绕组内表面积,m²; S j 2 ——内绕组表面积,m² ;
二 温升计算
2. 内绕组表面积计算 内绕组各表面均为非裸露部分的表面积,按下式计算:
S j 2 m *H X 2*106 * (2 * * rj 2 N * bt )
式中:m、N、 同上述说明;
H X 2 ——内绕组电抗高度;
r j 2 ——内绕组各表面(包括内、中、外各与空气接触表面)的半径。
K 2 ——外绕组及内绕组轴向气道有效散热系数. K1 、
4. 绕组温升计算 ℃ ℃
外绕组:
1 K1 * q j10.8
内绕组:
2 K 2 * q j 2 0.8
式中:
1 ——外绕组温升,K;
2
K1
——外绕组温升计算系数,经验设计验证取值 0.4; ——内绕组温升,K;
12
变压器设计-温升
1
内容 Content
一 温升相关标准 二 温升计算

模拟负载法下矿用干式变压器线圈温升的计算过程

模拟负载法下矿用干式变压器线圈温升的计算过程

• 64•模拟负载法下矿用干式变压器线圈温升的计算过程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少杰引言:依据现场变压器模拟负载法下所得数据,本文对其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0.前言依据JB/T 3955-2006《矿用一般型电力变压器》和GB/T1094.11-2007《电力变压器第11部分:干式变压器》等标准规定。

线圈温升试验可采用模拟负载法:即可先进行绕组短路试验,直到铁心和绕组温度达到稳定为止,然后进行空载试验,直到铁心和绕组温度达到稳定为止[1]。

标准虽然给出了方法,但还是有很多初学者不知道怎么得出具体的结果,在此,本文给出了答案。

1.试验数据根据GB14048.1-2012第8.3.3.3.1条要求,试验中,周围空气温度应在+10℃~+40℃之间,其变化应不超过10K [2]。

经现场负载试验实测得:冷态环境温度:T 1=10.2℃;热态环境温度:T 2=11.9℃;实测冷态线圈电阻值:R 1=1.179Ω。

查表得线圈材质电阻温度系数:另温升稳定后,实测热态电阻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负载下热态电阻值序号时间电阻值,Ω11′ 1.60121′30″ 1.59732′ 1.59142′30″ 1.58753′ 1.58363′30″ 1.57974′ 1.57684′30″ 1.57295′ 1.569105′30″ 1.566116′ 1.563126′30″ 1.561137′ 1.559147′30″ 1.557158′ 1.555168′30″ 1.553179′ 1.552189′30″ 1.5501910′1.549其中时间为试验结束后电源切断瞬间开始计时的时刻时间,测量数据为19组,满足一般线圈测量数据大于10组要求。

根据上述数据,利用武汉高压研究所外推法温升计算程序可得出电源切断瞬间零时刻的热态电阻值R 2=1.6138Ω,如图1所示。

图1负载下热态电阻温升曲线同理,经现场空载试验实测可得:冷态环境温度:T 1=10.2℃;热态环境温度:T 2=11.9℃;冷态线圈电阻值:R 1=1.179Ω;另温升稳定后,实测热态电阻数据如表2所示。

关于配电变压器温升的试验方法分析与比较

关于配电变压器温升的试验方法分析与比较

1.前言为了有效对变压器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检验,都要对变压器进行温升试验。

变压器对温度往往比较敏感,如果变压器的温升过快,就会对绝缘材料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一旦超过标准的范围,就会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变压器温升试验概述在变压器的试验过程中,温升试验是所需工作量最大且最为费时的一项试验。

通过该试验的验证,能够有效衡量变压器的设计质量,检查变压器各部分的温升是否可以满足变压器的实际使用要求,为变压器的进一步设计优化,可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变压器的类型种类较大,需要选用针对性的温升试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变压器温升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变压器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冷却系统是否正常发挥了作用。

配电变压器温升试验主要是为了检测顶层油温和高低压绕组的温升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协议书的要求。

其在试验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施加总耗阶段和额定电流阶段。

在施加总耗损阶段,主要是为了测量油顶层温升[2]。

在第二个阶段,当顶层温升测定完成后,可以施加额定电流一个小时,然后迅速切断电源,并打开短路接线,对高低压的电阻值进行测量。

然后基于上述的测量数据,有效计算出变压器额定频率、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低压绕组的平均温升等。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干式变压器两种常用的温升试验方法,及模拟负载法和相互负载法。

3.模拟负载法模拟负载法进行干式变压器的温升试验需要分步来进行。

首先进行空载试验,让励磁铁芯发热,等到温度稳定后再进行短路试验,直到其温度稳定为止,分别测出在空载试验下的绕组温升和短路状态下的绕组温升。

最后根据两个阶段的温升,算出总温升。

空载温升试验,采用的是一侧开路,另一侧加额定电压的方法。

将温度计布置造需要测量的点上,然后让铁芯因为空载损耗而发热,直到保持温度的稳定。

由于在空载试验的过程中,绕组并不发热,铁芯和绕组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并不能有效显示出来,测得的值也只是一个参考值,不能作为实际温升进行考核。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之“模拟负载法”1.试验方法:模拟负载法。

2.试验原理:通过短路试验和空载试验的组合来确定的。

3.试验目的:是验证变压器冷却能力,能否将由总损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达到热平衡时使变压器绕组(平均)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升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同时还要通过红热扫描观测电路联结点、铁心及结构件、绕组等是否有局部过热。

4.试验接线图:5.试验过程:在额定电压下连续进行的空载试验应一直持续到绕组和铁心的稳定状态,然后测量各个线圈的温升Δθe;立即进行短路试验,此时一个线圈由开路变成短路,另一个线圈输入额定电流,直到绕组和铁心稳定为止,然后测量各个线圈的温升Δθc。

(试验顺序可以互换) 绕组温升:Δθc(Δθe)=R2/R1(T+θ1)-( T+θ2)各个线圈的总温升:Δθc’=Δθc [1+(Δθe /Δθc)1/k1]k1式中:Δθc’--绕组总温升;Δθc—短路试验下的绕组温升;Δθe—空载试验下的绕组温升;T—温度系数,铜时为:235铝时为:225R1、R2、θ1、θ2—冷态电阻、热态电阻、冷电阻环温、热电阻环温;k1—对于自冷式为0.8;对于风冷式为0.9。

备注:由于某种原因,施加电流没有达到额定电流时折算:I rΔθr=Δθ×(-)qIt式中:Δθr、Δθt-额定电流下、试验电流下的绕组温升;I r、I t-额定电流、试验电流;(I t >0.9I r)q-AN:1.6、AF:1.8。

首先要测冷电阻并准确的记录绕组温度,接线方式分别同空载试验和负载试验。

负载状态下试验的电流应尽可能接近额定持续电流,并不小于此值的90%,电流应持续直到变压器任何部分每小时的温度上升少于2K。

测量高、低压热电阻并准确的记录绕组温度,记录数据并计算结果。

检验绕组的温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温升试验分接位置的选择:a. 对分接范围在±5%以内,且额定容量不超过2500kVA的变压器,如无特殊要求,温升试验选在主分接上进行。

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平均温度

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平均温度

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平均温度
摘要:
一、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温度升高
1.短路对绕组温度的影响
2.绕组温度的变化趋势
3.影响绕组温度的因素
二、干式变压器绕组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
1.计算绕组平均温度的公式
2.计算中涉及到的参数及其含义
3.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三、降低绕组温度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参数
2.改进冷却系统设计
3.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正文:
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平均温度会显著升高,这对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和设备寿命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短路发生后,绕组温度会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与短路类型、短路位置、变压器参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绕组温度的影响,对于分析和预测变压器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绕组温度的变化,需要计算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的绕组平均温度。

计算平均温度时,通常采用以下公式:
T_avg = (T1 + T2 + T3 + ...+ Tn) / n
其中,T_avg表示绕组平均温度,T1、T2、T3...Tn表示各个测量点的温度,n表示测量点的数量。

在计算中,需要考虑绕组的热容量、热传导系数、表面辐射系数等因素,这些参数对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改进冷却系统设计和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措施,降低绕组温度。

例如,可以优化冷却风道设计,提高冷却效果;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合理调整负载,避免长时间过载运行等。

总之,干式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平均温度的计算及降低措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讲解

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讲解

小型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1. 小型变压器温升计算(无气道)本计算方法按《电子变压器手册》计算公式编制,适用于绕组间无气道的小型变压器温升计算。

1.1将铁芯和绕组当成一个发热整体计算绕组温升。

1.2 散热面只取外表面,散热系数一般取0.9。

1.3 计算公式:τ=539/ KS * ((PO + PK)/(SCU * 0.01 + 1.5 * SFE * 0.01/KR))^0.8式中:KS——散热系数。

无气道,取0.9SCU——线圈散热面mm2SFE——铁芯散热面mm2KR——热平衡系数KR = 1.414 *(1/(1+1/(1.5 * SFE / SCU * PK/PO)))^0.5 2.小型变压器温升计算(有气道)本计算方法按《电子变压器手册》计算公式编制,适用于10kVA以下绕组间有气道的小型变压器温升计算。

2.1将铁芯和绕组温升分开计算。

2.2 散热系数KS外绕组取0.95,内绕组:当气道=10~12时取0.5;18~20时取0.66。

2.3 三相变压器的绕组散热面按3相的面积。

2.4 各次级间无气道时当成一个计算单元。

2.5计算公式:τ=539/ KS * (PK/(SCU * 0.01))^0.83. 中小型变压器温升计算本计算适用于10kVA以上干式变压器的温升计算。

按干式电力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公式。

3.1 铁芯和绕组温升分开计算。

3.2 散热系数由气道宽度和绕组高度确定。

3.3 三相变压器的绕组散热面按3相的面积。

3.4 各次级间无气道时当成一个计算单元。

3.5 计算公式:按电力变压器计算公式。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

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一、引言干式变压器是一种常见的变压器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内部没有绝缘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环境。

为了确保干式变压器的安全运行,需要对其进行温升试验,以验证其绝缘系统的可靠性和散热系统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二、试验目的干式变压器温升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变压器在额定负载条件下的温升情况,以确认其绝缘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并且散热系统是否能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温度。

通过试验结果,可以评估变压器的负载能力和散热性能,为变压器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

三、试验设备和仪器1. 温度计:用于测量变压器的温度变化。

2. 负载箱:用于提供变压器的额定负载。

3. 电流表和电压表:用于测量变压器的负载电流和电压。

4. 试验台和支架:用于固定和支撑变压器。

四、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变压器放置在试验台上,并确保其稳固。

清理变压器表面的灰尘和杂物,保证散热通道畅通。

2. 接线将负载箱与变压器连接,根据变压器的额定电流和电压设定合适的负载。

确保接线牢固可靠,避免接触不良或短路。

3. 测量初始温度在试验开始前,用温度计测量变压器的各个部位的初始温度。

包括变压器的绕组、铁心和外壳的温度。

4. 施加负载按照变压器的额定负载要求,调节负载箱的负载电流和电压。

在负载稳定后,开始计时。

5. 温度测量在试验过程中,定时测量变压器各部位的温度变化。

根据试验要求,可以选择在固定时间间隔内测量,或在负载达到稳定后进行测量。

6. 试验结束试验时间结束后,停止负载,并记录变压器各部位的最终温度。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变压器的温升值。

五、试验注意事项1.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和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 温度计的选择要准确可靠,能够测量变压器表面和内部的温度。

3. 负载箱的负载要符合变压器的额定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负载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4. 温度测量要准确,避免测量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式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方法分析傅华强 20031发热与散热的平衡—绕组的稳定温升绕组上的损耗功率是绕组温升的热源,这是比较好算的.而绕组的散热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绕组内部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传到绕组的表面,在表面则通过对流和幅射的方式传到外界环境中去.当绕组的发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就是绕组的稳定温升。

绕组的散热是一个复杂过程。

影响绕组散热的主要因素:绕组温度;绝缘层厚;绕组外包绝缘厚:绕组外包绝缘材料的散热性能;散热气道的宽度和长度;气流速度;铁芯和相邻绕组散热的影响等。

因而绕组温升计算随其所用绝缘材料和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2 绕组温升计算的数学模型绕组的稳定温升一般用一个简化的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结构和绝缘材料的绕组所用系数是不同的。

公式运用的温度范围也是有限定的。

如: τ= K Q XQ = W/SS=∑ αi S i式中:τ—绕组温升;K—系数;X—与散热效果有关的系数,散热越好X的值越小;Q— 绕组的单位热负荷 W/m2W—参考温度下的绕组损耗功率 WS— 等效散热面 m2S i— 绕组散热面 m2αi— 散热系数2.1 不同结构型式的变压器所用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

2.2 干式变压器的散热主要是对流和幅射完成的,非包封变压器的传导温升所占比例很小,因而有些计算公式将层绝缘与外绝缘造成的传导引起的温升计算省略了,有些公式还要加上传导引起的温升,如西欧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的计算公式。

2.3 黑体面的热量幅射与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比例的,在一个不大的温度段,对流和幅射对散热的综合影响造成的温升式中系数X—与散热效果有关的系数,散热越好X的值越小.如油浸变压器层式绕组温升X值取0.8,而强迫油循环时X取0.7,饼式绕组X取0.6。

一般干式变压器X值取0.8,当温升在80K 左右时,由于温度高时散热效率高,在一些计算公式中X取0.75,因而当温升在100—125K时,X的取值应该再小些。

2.4 当温升范围较大时,用一个计算公式会首尾不能兼顾,需要用两个以上的公式,它们的X值不同,即斜率不同。

实际上是由几条直线组成的近似曲线。

2.5 绕组的单位热负荷Q 是指在无遮盖的单位散热面上的功率(W/m2),有气道的散热面,则要确定气道的散热系数。

2.6如果计算所得温升离参考温度很远,由于计算所用绕组损耗功率离实际功率差得太大而误差很大,则应调整计算绕组损耗功率所用的参考温度。

3 确定数学模型的工厂方法最实用的确定数学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典型变压器的温升试验。

无气道绕组的温升是最基本的,如绕在厚绝缘筒上的外线圈。

线圈外部的面积大小就是有效散热面,先算出热负荷Q值,由试验所得温升与Q值在双对数座标纸上打点,最少要有3个试验数据,即可在对数坐标纸上连成一条合理的直线,从这条直线上确定公式的两个系数K和X。

τ= K Q Xτ1K = ————Q1 XLgτ2 - Lgτ1Lgτ2/τ1X =———————— = ————Lg Q2 - Lg Q1Lg Q2/Q1式中:τ1,τ2——取直线上两产品的温升Q1,Q2——相应的单位热负荷τ——所求产品的温升Q——所求产品的单位热负荷确定内线圈和有气道面的等效散热面,先要确定气道的散热系数。

算出热负荷Q值,由试验所得温升与Q值在双对数座标纸上打点,最少要有3个试验数据,做法与上同。

应注意的是这条直线只能在一定的温度段中误差才是可以接受的。

超出范围直线的斜率是不同的,实际上是由很多的折线组成的曲线。

另一要注意的是计算的散热面积一定要与实际制造的相符。

4 一些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公式4.1我国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不进行传导温升计算)内绕组的温升(τ)计算公式τ= 0.33 Q 0.8外绕组的温升(τ)计算公式τ= 0.30 Q 0.84.2 西欧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的计算公式(进行传导温升计算,不分内外绕组)以温升80K 时温升为基础计算的,(温升超过80K过多时,可能误差较大,)经换算后公式如下τ= 0.475 Q 0.75此外,两者的气道散热系数不同。

4.4 我国外绕组饼式绕组的温升(τ)计算公式程序中散热面积计算公式SX1W = 3.14159 * D33 * (B1 + 0.3) * M1 * 0.000001SX1N = (3.14159 * D11 - CTG * CBG) * (B1 + 0.3) * M1 * 0.000001 SX1S = (6.28318 * R1 - CTG * CBG) * (A1 + 0.3) * N9 * 2 * M1 * 0.000001 程序中气道散热系数计算公式KS1W = 1——外表面散热系数KS1N = 0.56 * ((CZ / 2 - 1.5) ^ 1.6 / H1) ^ 0.25——内表面散热系数KS1S = 1.73 * (1 + C1 / ((A1 + 0.3) * N9) - (1 + (C1 / ((A1 + 0.3) * N9) ^ 2) ^ 0.5))——横向气道宽度散热系数等效散热面计算公式SY1W = SX1W * KS1WSY1N = SX1N * KS1NSY1S = SX1S * KS1SSY1 = SY1W + SY1N + SY1S单位热负荷Q = W/S,具体计算公式为Q1 = (P1 * 1.2258 + PELD / 1.2258) / 3 / SY1程序中的温升计算公式为T1S = Int(0.31 * Q1 ^ 0.8 * 10) / 10附:两种温升计算方法比较1 我国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我国现使用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是解放初期沈变所从苏联翻译过来的,以后经过国内的实践对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比较明显的是将温升τ= 0.36 q0.8 的系数0.36改为内绕组为0.33,外绕组为0.30。

另外取消了温升校正,即忽略了铁芯和绕组间相互的影响,计算简化,当然计算误差也会大些。

1.1内绕组的温升(τ)计算基本公式τ= 0.33 q0.8q = W/S式中:q— 铁心或内绕组的单位热负荷 W/m2W— 损耗功率 WS— 等效散热面 m21.2外绕组的温升(τ)计算基本公式τ= 0.30 q0.81.3散热表面的散热系数1.3.1 绕组内部竖直表面散热系数____4αi= 0.56 √ a i1.6/H i式中: a i— 绕组平均气道宽H i— 绕组高1.3.2 内部绕组水平表面散热系数____βN=1.1[1+L N/F N-√1+(L N/F N)2 ]式中: L N— 水平气道高度F N— 绕组辐向尺寸1.3.3 外部绕组水平表面散热系数____βW=1.73[1+L W/F W-√1+(L W/F W)2 ]式中: L W— 水平气道高度F W— 绕组辐向尺寸1.4绕组有效散热面积1.4.1 层式绕组等效散热面 S YiS Yi =∑ αi S i式中:S i— 绕组散热面αi— 散热系数1.4.2 饼式绕组等效散热面 S YiS i =∑ αi S i + ∑βi S i2 西欧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按热交换的热传导和对流、辐射的方式分别进行温升计算。

2.1 热传导热传导是假设每层铜导线的温度一样,通过绝缘层逐层将热量传递到表面。

从内向外绝缘层传递的热量是逐层增加,为此要算出绝缘层的等效厚度。

2.1.1 绝缘层等效厚度 Jd层数n为偶数时Jd=J W + J(2+4+6+•••+(n-2))/n层数n为奇数时Jd=J W + J(1+3+5+•••+(n-2))/n2.1.2 热传导温升τ1τ1=W/S K Jd (K)式中:W— 绕组中产生损耗115K (W)S— 绕组总的散热面 (cm2)K— 传导系数的倒数 K=50 (℃ mm/W)Jd— 绝缘等效厚度 (mm)2.2 对流/辐射给出绕组温升80K 时的外表面的单位热负荷为9.3 W/dm2 (930 W/m2)。

同时给出一组曲线族,可查到不同绕组高度和气道宽度下在80K的单位热负荷。

首先算出各散热面在80K时的热负荷之和,然后与绕组损耗功率比较算出绕组的温升。

τ2=(W/W80)0.75×80 (K)式中:W— 绕组中产生的损耗(115K) (W)W80— 各散热面在80K时的热负荷之和(W)2.3 绕组温升 ττ=τ1+τ2 (K)3 两种计算方法比较3.1 中国的计算方法有温升校正,即对铁心、内外绕组温度的相互影响进行校正,西欧的没有。

3.2 西欧的计算方法有层绝缘造成的传导温升计算,将传导温升与对流/辐射温升两部分相加得出总温升。

中国的计算公式中没有考虑绝缘厚度的影响,传导温升与对流/辐射温升没有分开计算。

3.3 外绕组外表面(无遮盖)在80K时的表面热负荷西欧计算为930 W/m2,中国按0.36 q0.8公式计算为860W/m2.反之,根据西欧绕组温升80K 时的外表面的单位热负荷为9.3 W/dm2 (930 W/m2 )换算公式为80=K×9300.75K=80/9300.75=0.475即τ= 0.475 q0.75据沈变所技术权威人士刘裕华说:对于大容量产品(750kVA以上)计算值偏高,实测值偏低。

如一台2000 kVA干式变压器计算值为110K,实测值为80-90K。

为此,现在已修改公式,据崔立君说:外绕组改为0.32 q0.8,内绕组改为0.34 q0.8。

3.4 气道宽度散热系数____4中国计算公式为0.56 √ a11.6/H1,西欧的计算是根据气道宽度(a)与绕组高度(H)查曲线族。

将两者经换算后的比较列于下表,从表中可看出,西欧的气道散热系数比中国公式大。

绕组高 气道宽 中国系数西欧系数两者差(%)1500 15 0.275 0.29 5.41500 20 0.28 0.387 381500 25 0.39 0.45 15750 15 0.315 0.403 28750 20 0.33 0.468 42750 25 0.34 0.472 393.5国外提供按西欧公式计算的温升值和实验值: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1600kVA 6/0.4kV实测值 保证值 计算值高压绕组 92 100 86低压绕组 97 100 973000kVA 15/6kV实测值 保证值 计算值高压绕组 97 100 80低压绕组 99 100 923.6 我厂的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的温升试验结果与按西欧公式计算的温升值最相近,符合使用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