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

合集下载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能够使文章既优美又深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表现方法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交流掌握四种表达方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后的表达作用教学流程:一、导入。

1、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都喜爱在维也纳森林中漫步,施特劳斯更是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世界名曲。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森林,经能够神奇地激发起音乐家无限的艺术灵感?2、呈现维也纳的电子幻灯图片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划生词,交流疏通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圈划你认为有意义,值得体会的关键语句。

3、交流: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是否有具概括性的关键语句?三、把握主题、理清脉络。

1、全文中哪一句话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起到揭示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作用?2、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3、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1-6小节: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品味语言。

1、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

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2、学生交流,教师深入,合作归纳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1)正确认读生字,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理解词语,积累美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课文,探究并说说:维也纳森林有何特点。

学前准备教师:维也纳森林的分光的风光图片,和乐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读课文)新设计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积累句子,读课文(重)。

概括维也纳森林的特点(难点)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维也纳森林迷人风光的图片,配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学生欣赏)问题谈论:欣赏着维也纳森林的迷人风光,听着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你有何感受?(学生谈自己的真实感受)2、导入过渡:维也纳的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当代作曲家冯骥才一起去欣赏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吧!【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提示:交流自己的预习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收获)通过“你问我答”解决小组问题:预设:生字“盔”“骤”“赐”笔顺及书写“颁领”“赐锡”“榆愉”生词的区别生词:眩惑:迷惑,沉溺。

张目:睁眼清爽宜人:清洁凉爽,会人心意。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够达到的地方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或军队整齐威严。

【测试】合作检测1、听写生字:盔甲、榆树、骤然、恩赐、颁布、逞强、飞禽、灼热、花蒂、接纳、公顷、柏树2、根据词义写词语:①向远处看()②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③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斯文。

()④看到美好的事而心情愉快。

( )⑤表示事情发生的迅速。

()⑥显示自己的能力强并向超过别人。

3、补充词语(抢答)奇()异()披()戴()高()()岭温文()()()()宜人风雨()()【讲授】合作探究问:通过预习和我们充分的朗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呢?从哪儿知道的?(指导交流,把握课文中有价值知识点。

)【活动】课堂小结课文学到此,你对维也纳的森林有何感受呢?(交流,我们下节细细的品味我们的感受)【作业】作业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第二课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第二课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第二课
时冀教版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

教学资料 .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2 2、楼兰的忧郁教案 5 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 7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 12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13 6、早晨教案 15 7、葵花之最教案 19 9、寓言两则教案 21 揠苗助长教案 21 刻舟求剑教案 23 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 24 11、我的母亲教案 26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30 13、祥子买车教案 33 14、养花教案 35 15、母鸡教案 37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 38 18、秋天的思念教案 41 教学资料 . 20、勇气教案 43 21、再见了,亲人教案 44 22、桥梁远景图教案 47 23、黄河象教案 50 25、科学梦想之父教案 53 26、蟋蟀的住宅教案 54 27、古诗三首(特童)教案 57 28、风筝教案 59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言语文字的根底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打算: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资料 .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肯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翻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公布:公布,公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量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安排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和气。 目力所及:视力能到达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齐整威严。 教学资料 .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会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3教案 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3教案 冀教版
十、综合练习
布置作业: 书写
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学文本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在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内容。小组交流,准备发也纳森林的特点:覆盖面广, 景色美,作用大。
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材简要分析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冯骥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文本
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流读,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认识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进行理解。
四、交流研讨
1.小组内交流易读错的字和预习中知识点,听写生字,把不明白的词语弄明白。
五、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是:炙热 颁布
温文尔雅
学生可能提不出的词语是:清爽宜人
学完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一课时
引入
学习目标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专项训练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小结
综合训练
二课时
引入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综合训练
小结
反思
以作者的感受为线,圈画,朗读,讨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在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体会森林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四、质疑答疑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2|冀教版 (共44张)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2|冀教版  (共44张)
作者列举了维也纳人生活中的两个细节——爱护草地 和不使用汽车空调,表现他们对环境的爱护。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 歌吗?
思考(重点):“这”指代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
(1)“这”指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2)这句话用反 问增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友用使我们对绿色的维也 纳有了更深的了解。
点拨:设置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在描写的基础上可以有 适当的说明,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让我们直接了 解到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广和维也纳人很早就有环保意识 等内容。
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 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在大瀑布脚下。他们模仿当 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将要消失的大 瀑布。
这次行动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 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 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 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 不再重演!
拓展: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森林、爱护环境呢? _示__例__:__我__们__应__该__增__强_保__护__环__境__的__意__识__,__从__我__做__起__,__从__身__边____ _的__小__事__做__起__,__还__要__进_行__保__护__环__境__的__宣__传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这雄奇的景观,竟然在逐渐消失。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一座世界上最 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 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的许多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维也纳丛林的故事》教课方案(简单指引)教课目的:1、在频频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丛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觉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风采。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在频频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认识维也纳丛林的特点,并感觉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课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课时间: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丛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认识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以后的又一首有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以后有如何的感觉呢?奥地利的国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必定感觉丛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同跟从中国今世作家冯骥才去感觉维也纳丛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

1、翻开书籍,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并借助工具理解它们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领会了维也纳丛林的魅力。

思虑:(1)维也纳丛林有哪些特点?2)要修业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领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①风景美;②面积广;③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有关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觉。

(1)风景美。

1“放眼眺,海无,每一棵都是一色的浪花。

多少棵才成海一无无的丛林?”“也人的眼睛成天城市的异彩纷呈所眩惑,此刻得色真是一种化眼睛和心灵的色。

”“丛林之是大片大片的开花的牧草,很看土的色。

”指朗,出也丛林的美。

(2)面广。

“也的丛林究竟有多大?有人40平方千米⋯⋯整个领土的44%被丛林覆盖。

”“丛林相,能找到也丛林的?”是一个反句,把它成述句怎么?反句的作用是什么?着自己的感觉着一。

3)作用大。

丛林拥有降温的作用。

“丛林不令人心悦目,奇特地着气温。

”“在也,无太阳怎灼,只需站在里,便马上清爽宜人。

”“我在游也郊野一座皇家⋯⋯林更是烟,真是壮!”合我身的案例来一一象生的原由。

比如:打,夏天下雷雨,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水遇形成的水蒸气即烟)4、疑:皇家何建在此?明也空气清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三、作业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①颁布了《森林法》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

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二、读读背背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①仿写句子▲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景色美特点面积广作用大①颁布了《森林法》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办法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觉得很成功。

根据本课的特点:形散神聚。

我先让学生小组内找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在找出维也纳人为了维护森林采取的办法。

学生兴趣高涨。

是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做环保小标兵。

我想:我们也应该保护环境、树木。

让仅有的资源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每一花草树木,让绿色更加苍翠;让绿色更加茂密;让绿色充满阳光。

让我们在绿色森林中饱览群书、吸收氧气,更好地去创建美好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习题精选快乐起飞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请为下列加下划线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公顷(qǐng qīng)颁发(pān bān)柏树(bǎi bó)骤然(zhòu jù)眺望(tiào tiǎo)炫目(xuánxuàn)三、找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分别给它们组词。

顷()榆()赐()颁()()()()()四、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宜人温()尔()层层()()()()所及无边()()赏心()()1.森林上空,树叶(),密不透风。

2.今天天气晴朗,只要(),那些远山上的树木,都看的清清楚楚。

3.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真是()。

自由翱翔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森林不单使人(),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

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也会很快凉爽下来。

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

1.找出本段的一个中心句,抄写在下面。

2.仿照黑体字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

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清脆,每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1.作者到山中都拜访了哪些好朋友呢?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有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吗?写写你的经历和感受吧。

多彩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森林从市西部向南绵延达数十公里,因斯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名闻全球。

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扬名世界的传世之作。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斯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幽静的丛林中找到灵感的。

森林中布吕尔小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酒馆门前挂的小灯,无疑在告诉人们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就诞生在此。

维也纳森林属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微风袭过,松涛阵阵,鸟儿的啼鸣,泉水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流连忘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