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岩体力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 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   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20101Z10课程名称:矿山地质/ Mine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适用专业:采矿与岩土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徐九华等主编地质学》(第4版)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重要参考书:夏邦栋等主编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2宋春青等主编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04侯德义等主编矿山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4 一般性参考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找矿勘探学》等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矿山地质》作为采矿与岩土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掌握矿山地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各种矿山工程问题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矿山开采实践解决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矿山地质问题。

开展矿山地质》课程教学,可使学生了解采矿、岩土等领域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该职业的职场特点,掌握工程相关的基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技能,提高其矿山开采、岩土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矿山地质》是地质学与矿冶工程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介于地质与采矿学科之间的边缘应用学科,涉及一系列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的地质问题及相应的资源经济问题。

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1、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能够有效的在团队和工业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2、应用最新的技术和工程工具解决矿山地质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3、能在矿山地质的实际问题中展示出相关的专业技能;4、了解社会环境中的技术和工程解决方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2、分析矿体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矿石质量和储量的能力;3、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预报和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4、形成工程思维和系统的理念;5、具备在艰苦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通过团队合作,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有效沟通的能力。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02《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该课程全面反映了我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适当介绍了可借鉴的国外相关理论和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煤矿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规律,回采工作面围岩结构及其移动、破坏规律,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矿山压力的控制方法等。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针对矿山生产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合理设计回采工作面顶板和巷道围岩的控制方法,掌握防治顶板事故和冲击地压预测、预防技术。

了解矿山压力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矿山压力问题的能力。

二、适用专业采矿工程。

三、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岩石力学。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控制等基本概念,了解研究矿山压力的目的、意义。

2.掌握开采空间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规律,原岩应力、构造应力、支承压力、极限平衡状态、超前支承压力、残余支承压力等概念,岩体内的弹性变形能。

3.掌握回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竖三带”与“横三区”;掌握直接顶的稳定性,老顶岩层“梁”与“板”模型,老顶岩层破断块体形成的“砌体梁”结构及其稳定性;了解“关键层”理论、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以及底板岩层破坏规律。

4.掌握回采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及其来压步距;掌握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因素,顶板压力的构成及其估算,老顶来压预报方法。

5.掌握直接顶分类与老顶分级。

掌握工作面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工作面支架的基本类型和性能,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构成及其估算;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支架的特点及其适应条件。

掌握综采工作面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综放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教学大纲

《矿⼭压⼒及岩层控制》教学⼤纲《矿⼭压⼒及岩层控制》教学⽂件⼀、课程⼤纲(⼀)⼤纲说明1.课程的任务本课程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门重要的必修课。

《矿⼭压⼒及岩层控制》主要介绍了回采⼯作⾯和采区巷道矿⼭压⼒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对矿⼭压⼒的产⽣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个较为全⾯的了解,为学⽣以后的⽣产实践奠定较为全⾯⽽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以矿⼭压⼒基本概念的讲解为前体,突出矿压与岩层控制的具体应⽤。

将课程模块化分为采煤⼯作⾯和掘进⼯作⾯,每⼀部分均简要阐述原理,⽽后重点分析⼯作⾯的矿⼭压⼒显现规律,最终落脚于矿⼭压⼒的控制。

3.教学⽅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采⽤远程教学和⾯授辅导相结合的⽅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收看⽹上的IP课件和⽹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授辅导考虑学⽣在职和成⼈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媒体使⽤和教学过程建议1.课程教学总时数和学分本课程3学分,共24学时,开设于第三学期。

2.教学媒体(1)⽂字教材⽂字教材采⽤《矿⼭压⼒与岩层控制》,主编:蒋⾦泉。

中国矿业⼤学出版社(2007年11⽉版)。

(2)压缩流媒体(IP)课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录制系统讲解的视频课件。

IP课件总学时为24学时。

3.教学环节(1)⾯授辅导与⾃学⾯授辅导依据教学⼤纲,密切配合IP课件和教学辅导资源,采⽤重点讲解、专题讨论、答疑等⽅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和基本⽅法训练,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2)考试成绩本课程采⽤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3次(最少)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4.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绪论(2学时)(1)了解矿⼭压⼒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矿山岩石力学

矿山岩石力学
l破碎岩石力学——为掘进、钻井及爆破工程服务的岩体力 学,主要是研究岩石的切割和破碎理论以及岩体动力学 特性。
第22页,本讲稿共22页
第7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岩体的特征
1、岩体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材料。 2、岩体内存在着原始应力场。
主要包括重力和地质构造力,重力场是以铅垂应力为主 ,构造应力场通常是以水平应力为主。 3、岩体内存在着一个裂隙系统。
岩体既是断裂的又是连续的,岩体是断裂与连续的统 一体,可称之为裂隙介质或准连续介质。当岩体应力超过 其强度时,就会使原有断裂进一步扩展,形成新的断裂。 而旧断裂的扩展与新断裂的形成,又均会导致岩体内的应 力重新分布。
矿山岩石力学
第1页,本讲稿共22页
教材及参考书
1. 矿山岩体力学(主要教材) 高延法,张庆松主编.徐州: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矿山岩石力学(主要教材、作业) 李通林等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 社 1991年1月第1版 3. 岩石力学基础 耶格、库克 高教出版社 4. 矿山岩体力学 郑永学编著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年10月第1版 5. 岩体力学,王文星编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6. 岩石力学与工程 蔡美峰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7. 岩体力学 沈明荣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第1版 8. 矿山岩体力学 高磊等编著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79年7 月第1版 9. 矿山岩石力学 华安增编著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0年5月第1版
在此阶段更加深入地研究岩石的破坏机理。
第15页,本讲稿共22页
(3)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该阶段是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岩石力 学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将岩体视为弹塑性介质, 应用弹塑性力学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应力、应变和位 移,确定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 同作用的理论。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受到 重视。在弹塑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流变理论,将某 些岩体视为带粘性的介质,考虑时间因素对岩体应 力、应变和位移的影响。

矿山岩体力学概论

矿山岩体力学概论

5 岩石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
(5) 岩体力学性质:变形与强度特征及其原位测试;岩 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与经验估计;影响岩体力学性 质的主要因素;岩体中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规律及岩
体的水力学特征。 (6)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测量理论与方法。 (7)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8)岩石工程稳定性维护技术。 (9)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10)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 试验与原位监测技术。
工程决策支持系统迅速发展; (4)非线性科学的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分叉和 混沌理论); (5)不确定性理论的应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
矿山岩体力学特点
(1)采深大
(2)采矿工程支护多为临时结构物 (3)采矿地下工程位置受矿物埋藏点限制
(4)采掘工作面不断移动
(5)煤矿开采煤岩经常受瓦斯气体作用与影响 1969年顿巴斯加加林煤矿,突出煤量14000 t,瓦斯25万m3。 1975年四川天府三汇坝一矿,突出煤量12780 t,瓦斯140万m3。
2 岩石力学特点
(2)多学科共同的应用基础:相关工程领域有
采矿工程 土木建筑 水利水电 铁道工程 公路工程 地质工程 地震工程 石油工程 地下工程 海洋工程。
3 岩石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采矿工程方面)
(1)露天采矿边坡设计及稳定加固; (2)井工开采巷道和采场围岩控制,特别是软岩巷道和
深部开采矿压控制;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and rock masses; it is that branch of mechanics concerned with the
response of rock and rock masses to the force fields of their physical environment. (美国岩石力学委员会, 1964,1974)

《矿山岩体力学》课程知识要点

《矿山岩体力学》课程知识要点

《岩石力学》课程知识要点一、基本概念1.岩石力学2.应力3.正应力/normal stress component :应力在其作用截面的法线方向的分量。

4.剪应力/shear stress component :应力在其作用截面的切线方向的分量。

5.体力: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力。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6.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7.内力:物体本身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8.正面:外法线沿着坐标轴的正方向的截面。

正面上的应力分量与坐标轴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

9.负面:外法线是沿着坐标轴的负方向的截面。

负面上的应力分量与坐标轴方向相反为正,反之为负。

10.应力变换公式11.主平面:单元体剪应力等于零的截面。

12.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13.三维主应力方程与应力不变量:321231222222230()2()P P P xx yy zz xx yy yy zz zz xx xy yz zx xx yy zz xy yz zx xx yz yy zx zz xy I I I I I I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σ1,σ2,σ3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14.主应力之间相互正交条件:,,1,()21,()21,()2y x z x y z y y x x xy z y y z z yz z x x z z zx z u u x y z u u u u y x x y u u u u z y y z u u u uz z x εεεγγγ⎧∂∂===⎪∂∂∂⎪⎪∂∂∂∂=+Ω=-⎪⎪∂∂∂∂⎨∂∂∂∂⎪=+Ω=-⎪∂∂∂∂⎪∂∂∂∂⎪=+Ω=-⎪∂∂∂:(P28)()()()111111,,,x x y z y y z x z zx y xy xy yz yz xz xz E E E G G G εσμσσεσμσσεσμσσγτγτγτ⎧⎡⎤=-+⎪⎣⎦⎪⎪⎡⎤=-+⎣⎦⎪⎨⎪⎡⎤=-+⎣⎦⎪⎪⎪===⎩(i)沿坐标轴正向作用的力和位移分量为正;(ii)收缩正应变为正;(iii)压缩正应力为正; (iV)若截面内法线相对于坐标的原点向内指,则截面上剪应力方向相对于坐标原点向内为正,反之亦然。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岩石力学与工程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课程编码:6312F003 学分:2 总学时:36说 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认识和掌握岩石系统的力学行为和工程功能的科学。

通过系统讲授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原岩应力确定方法;岩体力学试验方法等基本知识,具有解决岩体工程(包括:地下工程、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实践问题的基本技能,并了解岩石力学学科发展的动态。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全面的掌握岩石、岩体力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以该知识为起点,学习、掌握岩石地下工程、岩石边坡工程和岩石地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先修课程要求】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时,使得学生在岩石、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评判与测量、岩体地应力的分布特定及量测方式、常见岩石地下工程、岩石边坡工程和岩石地基工程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

为后续的专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实验4学时等。

学生自主学习21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学时分配】学 时 安 排序号内 容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实践课时习题课时小计1 绪论 4 42 岩体的物理力学特征 4 2 63 岩体的力学特性 6 2 84 岩体地应力及其测量方法 2 25 岩石地下工程6 66 岩石边坡工程 6 67 岩石地基工程 4 4总 计 32 4 36【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岩石力学》张永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参考书:【1】《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 《岩石力学》吴德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3】 《岩石力学试验教程》付志亮,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版大纲内容第一部分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将该章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个部分。

033013(030027)《岩体力学》同济大学教学大纲(含教学内容,使用课本等)

033013(030027)《岩体力学》同济大学教学大纲(含教学内容,使用课本等)

《岩体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137 学分:3 总学时:51+13(0.75周)实验:大纲执笔人:沈明荣大纲审核人:石振明本课程有配套实验课030027《岩体力学实验》,0学分,13(0.75周)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属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岩石、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能,了解岩石的动力学特性,熟练掌握有关的强度理论,岩体分类的基本方法,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及其规律,了解初始应力状态的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岩体力学在峒室工程、边坡工程、岩基工程中的应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岩石、结构面、岩体的力学特性,能够熟练应用岩石、结构面、岩体的强度理论,对其进行评价,并应用这些基本理论,评价峒室的二次应力状态和掌握围岩压力理论及其围岩的松动压力、形变压力的计算,初步了解新奥法的基本概念,了解边坡的破坏机理和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熟悉岩基的破坏模式及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三、课程基本内容(一)绪言介绍岩体力学的定义及其不关的基本概念、简介目前常用的岩体分类方法,并根据岩体力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掌握学习、研究岩体力学的方法。

(二)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介绍岩石的基本物理、水理性质。

岩石在拉伸、单向压缩、剪切、三向压缩应力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以及有关岩石常用的几种强度理论,简单叙述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的试验方法及其相应各参数的求解方法。

(三)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能介绍描述结构面的方法,结构面在正应力、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常用的评价规则、不规则齿形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理论及其正确地运用这些强度理论,评价具有结构面的岩体强度、以及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四)岩石的动力学基础简单介绍波动方程和超声波波速及其影响因素。

(五)工程岩体分类介绍工程岩体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几个简单的分类和我国的分类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矿山岩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矿山岩体力学,Mine Rock Mechanics
课程编码:011046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
学时数: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践学时:8 ;机动学时:0 ;学分数:3 ;
编写人:;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课,是关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试验方法的一门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岩石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实验方法);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使学生得到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训练,从而具有从事矿山生产和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从事矿山开采和设计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面特征及强度特征;岩石的基本力学实验研究方法、岩体的质量评价及其分类理论方法、地应力及其测量理论和方法、岩石的流变理论和强度理论、岩石地下工程围岩压力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岩石地基承载能力与稳定性。

在学生掌握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岩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第二章岩体力学性质
第三章地应力及其测量
第四章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
第五章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
第六章岩石地下工程
第七章岩石地基工程
第八章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
后续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煤矿开采学》等。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弹性力学》,吴家龙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矿山岩石力学》,李通林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3.《岩石力学简明教程》,李世平编,中国矿大出版社,1986.
4.《岩体力学》,沈明荣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矿山岩体力学》,[波兰]M.鲍莱茨基,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
6.《地下采矿岩石力学》,[澳]B.H.G.布雷迪等,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7.《岩石的力学性质》,尤明庆著,地质出版社,2007.
8.《岩石力学基础》,耶格,科学出版社,1981.
参考网站:
1. 西北工业大学弹性力学网络课程:/jp2005/21/txlx/default.htm
参考期刊:
1.煤炭学报
2.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岩土力学学报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课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平时考核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等表现综合评定。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14个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
1.教学目的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是矿山岩体力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基本物理性质及表征参数,理解岩石受力变形的基本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岩石的力学性质。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概述;岩石的基本构成和地质分类;岩石物理性质、岩块的基本力学性质(变形、强度、分类);岩石力学性质的测定(压、拉、剪、三轴等),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二章岩体力学性质(6学时)
1.教学目的
岩体力学性质是矿山岩体力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岩体的基本物理特征,理解岩体受力变形的基本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岩体结构面及其性质;岩体的变形特性;岩体的强度特征等。

(2)教学难点
岩体的变形特性及其强度特征。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岩体结构面的基本类型、了解岩体结构面及其充填特征;岩体的力学、变形、强度特征;理解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分类。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三章地应力及其测量(6学时)
1.教学目的
掌握地应力测量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步骤。

(2)教学难点
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地应力的概念,地应力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四章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8学时)
1.教学目的
掌握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的流变理论及强度理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的流变理论及其强度理论。

(2)教学难点
岩石的流变理论及强度理论。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综述;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岩石流变理论;岩石强度理论。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五章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4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介绍几种数值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数值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综述;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及位移反分析法。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六章岩石地下工程(6学时)
1.教学目的
掌握地下工程围岩应力分布的解析方法;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控制,掌握基本的围岩工程监测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围岩压力与控制。

(2)教学难点
地下工程围岩应力解析法;围岩压力与控制。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综述;岩石地下工程围岩应力解析法分析;围岩压力与控制;岩石地下工程的监测;软岩工程。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七章岩石地基工程(2学时)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岩石地基沉降;岩石地基承载能力;岩石地基的稳定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地基工程承载力确定。

(2)教学难点
地基承载力确定。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综述;地基承载力确定;建筑物岩石地基;岩石路基;水工构筑物的岩石地基。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第八章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2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岩石力学问题的研究方向。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岩石力学的发展方向及研究手段。

(2)教学难点
岩石力学的发展方向。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引言;岩石力学问题的不确定性分析;岩石力学系统的只能分析方法;岩石细观力学研究;岩石断裂损伤研究等。

5.教学要求
预习,认真听课作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四、课程设计要求
本课程无课程设计。

五、实验要求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巩固同学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认识及掌握基本力学测试方法。

(二)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表
(三)考核方式
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分五级记实验成绩,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学结束后,将实验总分计入平时成绩。

六、实习要求
本课程无实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