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厘米的认识 实践活动(一)

合集下载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指名板演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例3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图见书本)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

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

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

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我会数:1、数出1厘米:(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1、米和厘米的认识2、实践活动(1)3、表内乘法和除法(1)4、观察物体5、平移与旋转6、表内乘法和除法(2)7、统计和可能8、实践活动(2)9、总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

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

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

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需要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那么要怎么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课型:重点课模式:结构式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教学意图: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二、新课(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

1cm就是1厘米。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这是一份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方案。

本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一:度量长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分米、厘米进行长度的度量,能够合理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

材料:一把尺子、一条合适长度的绳子、一张厚纸板、一支笔、一张白纸步骤: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

2.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路线,记录起点和终点。

3.将绳子拉直并测量其长度,使用尺子将绳子长度转换为米、分米和厘米,并记录结果。

4.将白纸对折成一条线,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结果。

5.将厚纸板依次分割成5块,每块长度相等,使用尺子测量每块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6.小组讨论并总结,使用哪种单位更方便度量不同的物体。

实践活动二:认识角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角度工具(量角器、圆规等),能够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材料:量角器、圆规、一张纸板、一支铅笔步骤: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

2.每个小组在纸板上随意画一条直线。

3.选择其中一组的成员作为起始点,用量角器和圆规测量与该直线垂直的角和与该直线成锐角和钝角的角度,并记录结果。

4.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测量其他组成员画的直线上对应的角度,并记录结果。

5.小组讨论并总结,什么角度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正确的数值表示角度大小。

实践活动三:体验数字游戏目标:学生通过参与数字游戏,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材料:纸牌、骰子、计分表步骤: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

2.每个小组从纸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将数字与玩家的分数对应。

3.每个玩家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进行相应的计算。

4.每个小组根据规则进行计分。

5.小组讨论并总结,通过哪些计算规则能够获得更多的分数。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们能够从彼此的思考和观点中互相学习和成长,促进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技巧的培养。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们在授课完毕后总会鱼有很多感悟,那么对于小学生授课《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你能够喜欢!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

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

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

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

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

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

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

身体上的尺子(实践活动课)

身体上的尺子(实践活动课)

身体上的尺子(实践活动课)《身体上的“尺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身体上的“尺子”是研究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

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实际操作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

本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脚长、一庹长、一拃长等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并初步体验到身体尺和身高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

然后,教材还设计让学生运用步、庹、拃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乐趣。

并且通过活动后的议一议,让学生进一步获得用拃……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很方便、测量长度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等活动经验与体会。

【教学目标】:1.认识“身体尺”,了解“身体尺”的含义;2.通过测量,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通过与1米的比较,加深对各个“身体尺”的理解;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主动应用于糊口。

【讲授重难点】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说话导入新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米有多长?2、我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尺子,可是,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3、是的,我们人身体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几把尺子啊?今天我们就和人人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

(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研究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糊口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研究乐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一)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1、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你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字上加了个引号呢?小结:你们说的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但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和厘米的认识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掌握测量方法,使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胶棒、曲别针、铅笔。

请同学们从三件不同的物品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一量课本的长度。

2、教师指导:作为标准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4、引导学生思考:(1)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利用不同参照物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标准不统一。

)(2)量同一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由于同学们用的标准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

)5、要想知道物品的长度,我们可以选同一样物品进行测量——尺子。

引导学生想到: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二)新课:例11、出示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都做了统一的规定。

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在黑板上画出)投影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3)厘米是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6、说一说,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单位大约是1厘米?例2(P4)1、看图:请同学们观察,谁测量的方法正确?为什么?(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再看铅笔的右端对着几,那么这枝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另外两种方法错在哪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量你一支铅笔的长度。

量时要把被量的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上标有“0”的刻度线,然后再看被量的物体的另一端点,所对准的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厘米,被量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

3、做47页“量一量、填一填”。

先估计一下再量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三)练一练1、学生独立读准尺子上的刻度。

P4、12、用尺子量量你的语文课本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几厘米?(1)、先估计一下有多长;(2)、再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的对吗?四、作业:用尺子量量你家水杯的高,看比1厘米高还是比1厘米低?五、课后小结:1、在认识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有多长之后,先让学生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活动,增强学生的估计能力。

2、在学生测量活动中,加强学生推理估计的能力。

如短的物体可以用手掌作为测量标准,长的物体可以用自己的手臂、自己的身高作为标准。

3、多练习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

谁还记得测量的方法。

(二)新授:1、现在,我们想知道黑板的长度,谁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用20厘米长的尺子进行测量)2、得出结果后,用这把尺子量,你有什么感受?(麻烦)3、请你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米尺)。

感觉怎么样?(比较省事)4、生活中,我们量较长的路程或较高的物体的长度,就要用米作单位。

(1)老师: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

米的符号是“m ”,1m 就是1米。

(2)让学生伸平两臂,相互之间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3)在米尺上指出1米、2米、3米的长度。

(4)老师:10厘米10厘米的数,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1米=100厘米或1 m =100 cm5、介绍常用的量长度的工具:卷尺、皮尺。

6、练习测量:(1)、用尺子相互量一量身高,1米到你身体的什么地方?学生四人一组来做,可以先讨论一下怎么量身高,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进行测量。

(2)、用尺子量一量你家的桌子的高,看比1米高还是比1米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怎么量,再作为家庭作业完成。

(3)、先看一看1米有多长,然后估计一下教室的黑板长有几米几分米,再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几米几分米?7、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

(1)圆珠笔长12分米。

()(2)楼房高30厘米。

()(3)短跳绳长2米。

()(4)一棵树高16厘米。

()(5)一个暖水瓶高41厘米。

()(6)桌子高12米。

()(7)一本书长20厘米。

()8、填空:1米=()厘米100厘米=()米2米=()厘米400厘米=()米3米=()分米500厘米=()米五、作业:用尺子量一量你家冰箱、防盗门的高。

六、板书设计:米和厘米的认识米的符号是“m ”,1m 就是1米。

1 m =100 cm课后小结:1、根据实际区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用于不同物体,加强练习。

2、注意看清数字再填单位,如门高2()和门高200()单位不一样。

第三课时一、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二、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的测量,画出线段。

三、教学过程:1、用笔在黑板上描画出语文书的一条边,移开物体。

这是一条线段,可以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测量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呢?(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线段的右端对着几,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练习测量。

P7量一量(1)(2)4、你能试着画出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吗?(1)学生动手画线段。

(2)你是怎样画出线段的?(画线段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5、练习画线段。

(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12厘米长的线段。

(3)画一条比9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四、作业:画一条自定长度的线段。

五、课后小结:线段有两个端点,要标注明确所画线段的长度,以保证所画线段正确。

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米、厘米的知识。

2、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米、厘米的知识。

2、掌握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填空:1m=()cm 6m=()cm700cm=()m 300cm=()m2、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铅笔盒长21()2、一课树高6()3、跳绳长5()4、教室门高2(),宽95()3、计算:6cm+5cm=()cm 15cm-9cm=()cm 31m+20m=()m 31m-20m=()m4、量一量下面各图中每一条边的长度。

5、量一量。

(1)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6、P9、6(1)学生先独立做。

(2)你是怎样想的?7、怎样测量头围呢?(卷尺,绳子、纸条)四、作业:回家为爸爸、妈妈测量身高。

量茶叶筒一周的长,可以怎样量?请你拿一个茶叶筒,试着量一量。

五、课后小结:实践活动(一)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长度单位的地方,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在活动中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米和厘米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5人)2、给小组起个名字3、准备好测量工具(二)活动准备1、明确活动目的2、安排好小组分工(三)组织测量活动1、同学间进行交流:(1)怎样量衣长、裤长才准(2)确定本组的测量方法2、学生动手测量,根据自己的衣长,裤长的数据来确定自己选择校服的型号。

动手填下列表格。

3、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全班交流,在黑板上画出表格进行统计。

4、回答问题。

(1)全班订()号校服的人最多。

(2)订()号校服的比订()号的多()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5、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1)今天有什么收获(2)有什么想法四、作业给爸爸妈妈量身高。

五、课后小结:1、测量衣长和裤长时比较顺利,就是要嘱咐学生看清厘米和寸再读数。

2、学生在通过标准确定型号时有困难,要带着学生做一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