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期末复习数学易错题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一、选择题1.摩托车开始行驶时,油箱中有油4升,如果每小时耗油0.5升,那么油箱中余油量y (升)与它工作时间t (时)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2.下列四个实数:223,0.1010017π,3,,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若b >0,则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4.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沿x 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20次,点A 依次落在点1A 、2A 、3A 、4A …2020A 的位置上,则点2020A 的坐标为( )A .2019,0()B .2019,1()C .2020,0()D .2020,1()5.若2149x kx ++是完全平方式,则实数k 的值为( ) A .43B .13C .43±D .13±6.20.3•、227-38(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7.已知点M (1,a )和点N (2,b )是一次函数y =-2x +1图象上的两点,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 ) A .a >bB .a =bC .a <bD .以上都不对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直线34y x =-+沿x 轴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直线函数表达式为( ) A .31y x =-+B .32y x =-+C .31y x =--D .32y x =--9.下列交通标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线段AB 的两个点坐标分别为A (﹣1,﹣1),B (1,2).平移线段AB ,得到线段A ′B ′.已知点A ′的坐标为(3,1),则点B ′的坐标为( ) A .(4,4)B .(5,4)C .(6,4)D .(5,3)二、填空题11.已知实数x 、y 满足|3|20x y ++-=,则代数式()2019x y +的值为______.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坐标为______. 13.4的平方根是 .14.如图,在ABC ∆中,90C =∠,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若ADC 60∠=,2CD =,则ABC ∆周长等于__________.15.等边三角形有_____条对称轴.16.如图,在Rt ABC △中,90B ∠=︒,30A ∠=︒,DE 垂直平分斜边AC ,交AB 于D ,E 是垂足,连接CD ,若1BD =,则AC 的长是__________.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直线y=-2x+3沿y 轴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后,得到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18.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2cm ,则它的周长为_____. 19.一次函数y =2x -4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20.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点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难题整理含答案+易错题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难题整理含答案+易错题及答案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整理一、选择题3、正确说法的个数有(C)3个。
改写: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只有一个;中位数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也可能不是;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众数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5、正确说法的个数有(D)4个。
改写:数轴上的点要么表示有理数,要么表示无理数;实数a的倒数是1/a;带根号a的数都是无理数;两个绝对值不相等的无理数,其和、差、积、商仍是无理数。
6、答案为(B)m2+1.改写:设自然数为n,则n的算术平方根为m,即m^2≤n<(m+1)^2,因此n的范围为m^2≤n≤m^2+2m,与n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为m^2+2m+1=(m+1)^2.二、填空题11、样本容量为(240÷100)×=7500,正常视力的初中生人数为(0.16÷100)×=48.12、b(10+a)的值为(根号10-3)×(根号10+3)=10-9=1.13、-.36-1/2=-1.86.14、该图形的面积为∆ABC的面积减去∆ADC的面积,即(1/2)×12×5-(1/2)×3×4=21.15、根据勾股定理,BD=5,所以该图形的面积为(1/2)×12×5=30.16、解方程可得x=2.17、由不等式组得x>a且x>b,所以a<b。
18、甲管的注水速率为1/6,乙管的注水速率为1/x,两管同时开的注水速率为1/3,因此1/6+1/x=1/3,解方程可得x=9.三、解答题20、计算:1)因式分解题略。
2)已知$\frac{a-b}{a+b}=9$,$\frac{a-b}{a+b}=49$,求$a+b$和$ab$的值。
由$\frac{a+b}{a-b}=\frac{1}{9}$,得$a+b+2ab=9$(1)。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一只蚂蚁从点A 沿数轴向右直爬行2个单位到达点B ,点A 表示-2,设点B 所表示的数为m ,则1m -+(m+6)的值为 ( )A .3B .5C .7D .9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C 在x 轴上,点C 的坐标为(1,0),2AC -=.将Rt ABC ∆先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变换后点A 的对应点坐标是( )A .(1,2)-B .(4,2)-C .(3,2)D .(2,2)3.7的平方根是( ) A .±7 B .7 C .-7D .7 4.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48.0110⨯,精确到( )A .万位B .百位C .百分位D .个位5.我们定义: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条边长是3,那么这个三角形称作帅气等腰三角形.已知ABC ∆中,32AB =5AC =,7BC =,在ABC ∆所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将ABC ∆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若其中一个三角形是帅气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可画( )A .0条B .1条C .2条D .3条6.施工队要铺设1000米的管道,因在中考期间需停工2天,每天要比原计划多施工30米才能按时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施工x 米,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1000100030x x -+=2 B .1000100030x x -+=2 C .1000100030x x --=2 D .1000100030x x--=2 7.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则一次函数y x k =+的图象大致是()A .B .C .D .8.如图, Rt ABC 中,90,B ED ∠=︒垂直平分,AC ED 交AC 于点D ,交BC 于点E .已知ABC 的周长为24,ABE 的周长为14,则AC 的长( )A .10B .14C .24D .159.小明体重为 48.96 kg ,这个数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值为( )A .48 kgB .48.9 kgC .49 kgD .49.0 kg 10.已知点(,)P a b 在第四象限,且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的距离为6,则点P 的坐标是( )A .(3,6)-B .(6,3)-C .(3,6)-D .()3,3-或(6,6)- 二、填空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1,a )在直线y =2x +2与直线y =2x +4之间,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12.如图,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的A 地出发向南偏西45º的方向行驶50海里到达B 地,再由B 地向北偏西15º的方向行驶50海里到达C 地,则A 、C 两地相距____海里.13.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关于x 的不等式kx -m +b >0的解集是____.14.计算222m m m+--的结果是___________ 15.在ABC ∆中,13AC BC ==, 10AB =,则ABC ∆面积为_______. 16.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a ,化简:a 244a a +-+=_____.17.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__________.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次函数312y x =-+的图像经过111(,)P x y ,222(,)P x y 两点,若12x x >,则1y ______________2y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AB 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是A (-4,-1),B (1,1),将线段AB 平移后得到线段A B ''(点A 的对应点为A '),若点A '的坐标为(-2,2)则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20.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三、解答题21.(本题满分10分) 如图,直线23y x =+与x 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 .(1)求△AOB 的面积;(2)过B 点作直线BP 与x 轴相交于P ,△ABP 的面积是92,求点P 的坐标. 2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问题:分解因式:3245x x +-.解答:把1x =带入多项式3245x x +-,发现此多项式的值为0,由此确定多项式3245x x +-中有因式()1x -,于是可设()()322451x x x x mx n +-=-++,分别求出m ,n 的值.再代入()()322451x x x x mx n +-=-++,就容易分解多项式3245x x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试根法”.(1)求上述式子中m ,n 的值;(2)请你用“试根法”分解因式:3299x x x +--.23.某公司购买了一批A 、B 型芯片,其中A 型芯片的单价比B 型芯片的单价少9元,已知该公司用3120元购买A 型芯片的条数与用4200元购买B 型芯片的条数相等. (1)求该公司购买的A 、B 型芯片的单价各是多少元?(2)若两种芯片共购买了200条,且购买的总费用为6280元,求购买了多少条A 型芯片?24.如图,M 、N 两个村庄落在落在两条相交公路AO 、BO 内部,这两条公路的交点是O ,现在要建立一所中学C ,要求它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到两条公路的距离也相等.试利用尺规找出中学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4,0)、B (0,3).(1)求AB 的长为____.(2)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BP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四、压轴题26.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以AD 为一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AD AE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 D 在线段BC 上时,求证:BD CE =.(2)如图,若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BCE α∠=,BAC β∠=.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理由.(3)如图,当点D 在线段BC 上,90BAC ∠=︒,4BC =,求DCE S 最大值.27.如图,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A <90°,CD 是△ABC 的高,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CD 与 BE 交于点 P .当∠A 的大小变化时,△EPC 的形状也随之改变.(1)当∠A =44°时,求∠BPD 的度数;(2)设∠A =x °,∠EPC =y °,求变量 y 与 x 的关系式;(3)当△EPC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 的度数.28.如图,在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D 点在边BC 上运动(不与B ,C 重合),点E 在边AB 的延长线上,点F 在边AC 的延长线上,AD DE DF ==. (1)若30AED ∠=︒,则ADB =∠______.(2)求证:BED CDF △≌△.(3)试说明点D 在BC 边上从点B 至点C 的运动过程中,BED 的周长l 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l 的值,若变,请求出l 的取值范围.29.在Rt ABC 中,ACB =∠90°,30A ∠=︒,点D 是AB 的中点,连结CD .(1)如图①,BC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请写出理由;(2)如图②,若P 是线段CB 上一动点(点P 不与点B 、C 重合),连结DP ,将线段DP 绕点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 ,连结BF ,请猜想BF ,BP ,BD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点P 是线段CB 延长线上一动点,按照(2)中的作法,请在图③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BF ,BP ,BD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30.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ECD =90°,点D 在边AB 上,点E 在边AC 的左侧,连接AE .(1)求证:AE =BD ;(2)试探究线段AD 、BD 与CD 之间的数量关系;(3)过点C 作CF ⊥DE 交AB 于点F ,若BD :AF =1:2,CD 36,求线段AB 的长.【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解:意,得+2∴0<m<1,∴|m-1|+(m+6)=1-m+m+6=7,故选C.【点睛】本题了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绝对值的意义.关键是根据题意求出m的值,确定m的范围.2.D解析:D【解析】【分析】先求出A点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所得到的的坐标A',再求出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坐标A'',A''即为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坐标.【详解】∆先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点坐标为A'(-1,2),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将Rt ABC度,则A'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加上3个单位长度,故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坐标是A''(2,2).【点睛】本题考察点的坐标的变换及平移.3.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乘方运算,可得一个正数的平方根.【详解】)2=7,∴7.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根,利用了乘方运算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4.B解析:B【解析】【分析】由于48.0110⨯=80100,观察数字1所在的数位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48.0110⨯=80100,数字1在百位上,∴ 近似数48.0110⨯精确到百位,故选 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5.B解析:B【解析】【分析】先根据各边的长度画出三角形ABC ,作AD ⊥B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D ,BD ,结合图形可分析出结果.【详解】已知如图,所做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作AD ⊥B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 2-CD 2=AB 2-BD 2所以设CD=x,则BD=7-x所以52-x 2=(2-(7-x )2解得x=4所以CD=4,BD=3,所以,在直角三角形ADC 中3==所以AD=BD=3所以三角形ABD 是帅气等腰三角形 假如从点C 或B 作直线,不能作出含有边长为3的等腰三角形故符合条件的直线只有直线AD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设计与作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注意第二问的分类讨论的思想,不要丢解.6.A解析:A【解析】分析:设原计划每天施工x 米,则实际每天施工(x+30)米,根据:原计划所用时间﹣实际所用时间=2,列出方程即可.详解:设原计划每天施工x 米,则实际每天施工(x+30)米,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000100030x x -+=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7.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即可求出k 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即可判断.【详解】解:∵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0k >∵一次函数y x k =+中,1>0, 0k >∴一次函数y x k =+经过一、二、三象限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与各项系数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8.A解析:A【解析】【分析】首先依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CE;接下来,依据AE=CE可将△ABE的周长为:14转化为AB+BC=14,求解即可.【详解】∵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CE,∴△ABE的周长为:AB+BE+AE=AB+BE+CE=AB+BC∵ABC的周长为24,ABE的周长为14∴AB+BC=14∴AC=24-14=10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9.D解析:D【解析】【分析】把百分位上的数字6进行四舍五入即可.【详解】解:48.96≈49.0(精确到十分位).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似数:近似数与精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精确到哪位,就是对它后边的一位进行四舍五入.10.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纵坐标的长度,到y轴的距离等于横坐标的长度确定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得解.【详解】∵点在第四象限且到x轴距离为3,到y轴距离为6,∴点的横坐标是6,纵坐标是-3,∴点的坐标为(6,-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熟记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纵坐标的长度,到y 轴的距离等于横坐标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解析】【分析】计算出当P 在直线上时a 的值,再计算出当P 在直线上时a 的值,即可得答案.【详解】解:当P 在直线上时,,当P 在直线上时,,则.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与解析:0a 2<<【解析】【分析】计算出当P 在直线y 2x 2=+上时a 的值,再计算出当P 在直线y 2x 4=+上时a 的值,即可得答案.【详解】解:当P 在直线y 2x 2=+上时,()a 212220=⨯-+=-+=,当P 在直线y 2x 4=+上时,()a 214242=⨯-+=-+=,则0a 2<<.故答案为0a 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键是掌握函数图象经过的点,必能使解析式左右相等.12.50【解析】【分析】由已知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从而不难求得AC 的距离.【详解】解:∵点B 在点A 的南偏西45°方向上,点C 在点B 的北偏西15°方向上, ∴∠ABC=45°+15°=60解析:50【解析】【分析】由已知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从而不难求得AC 的距离.【详解】解:∵点B 在点A 的南偏西45°方向上,点C 在点B 的北偏西15°方向上,∴∠ABC=45°+15°=60°∵AB=BC=50,∴△ABC 是等边三角形,∴AC=50;故答案为:5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方向角问题,能够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3.【解析】【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点(,m )可知,由图像可知,当时,,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有图像可知,一次函数y=kx+b 经过点(,m ),则当时,,由图像可知,解析:3x <-【解析】【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点(3-,m )可知,由图像可知,当x 3<-时,kx b m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有图像可知,一次函数y=kx+b 经过点(3-,m ),则当x 3=-时,kx b m +=,由图像可知,当x 3<-时,kx b m +>,∴0kx m b -+>的解集是:3x <-;故答案为:3x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利用数形结合求出不等式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1.【解析】【分析】原式变形后,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分式加减法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找出最简公分解析:-1.【解析】【分析】原式变形后,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222m m m +--=222 1.2222m m m m m m m ---==-=----- 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分式加减法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找出最简公分母. 15.6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为等腰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边的高,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作出AB 边上的高CD∵AC=BC=13, AB=10,∴△ABC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6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ABC ∆为等腰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边的高,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作出AB 边上的高CD∵AC=BC=13, AB=10,∴△ABC 是等腰三角形,∴AD=BD=5,根据勾股定理 CD 2=AC 2-AD 2, 22135-,12ABC SCD AB =⋅=112102⨯⨯=60, 故答案为:60.【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关键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高.1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以及结合数轴得出a 的取值范围进而化简即可.【详解】由数轴可得:0<a <2,则a+=a+=a+(2﹣a )=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析:【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以及结合数轴得出a 的取值范围进而化简即可.【详解】由数轴可得:0<a <2,则2a 4a 4-+22a -()(2﹣a )=2.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得出a 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17.40°【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80°-100°)=40°故答案为:40°.【点睛解析:40°【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0︒∴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2(180°-100°)=40°故答案为:4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掌握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8.<【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判断.【详解】∵一次函数中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x1>x2,∴y1<y2.故答案为:<.【点睛解析:<【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判断.【详解】∵一次函数312y x=-+中k=32-<0,∴y随x的增大而减小,∵x1>x2,∴y1<y2.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y=kx+b,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19.(3,4)【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点A和点A′的坐标得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数量,然后根据平移法则得出点B′的坐标.详解:∵A的坐标为(-4,-1),A′的坐标为(-2,2),∴平移法则为:先向解析:(3,4)【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点A和点A′的坐标得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数量,然后根据平移法则得出点B′的坐标.详解:∵A的坐标为(-4,-1),A′的坐标为(-2,2),∴平移法则为: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点B′的坐标为(3,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段的平移法则,属于基础题型.线段的平移法则就是点的平移法则,属于基础题型.20.75【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可得解.【详解】依题意知,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当顶角=30°时,两底角的和=180°-30°=150°.所以每个底角=75°.故答案解析:75【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可得解.【详解】依题意知,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当顶角=30°时,两底角的和=180°-30°=150°.所以每个底角=75°.故答案为75.考点:三角形内角和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已知角为顶角,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计算即可.三、解答题21.(1)94 ;(2)P(1.5,0) 或 (-4.5,0) 【解析】【分析】(1)分别求直线与x,y 轴交点坐标,再求面积.(2)利用面积,可求得P 点距离A 点的距离,求出P 点坐标.【详解】(1) 由x=0得:y=3,即:B (0,3).由y=0得:2x+3=0,解得:32x =-∴OA =32,OB =3 . ∴△AOB 的面积:1393224⨯⨯=. (2) ∵△ABP 的面积是92, OB =3 3922AP ∴= ∴AP =3∴P (1.5,0) 或 (-4.5,0)【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22.(1)5m =,5n =;(2)()()()133x x x ++-【解析】【分析】(1)先找出一个x 的值,进而找出一个因式,再将多项式设成分解因式的形式,即可得出结论;(2)先找出x=-1时,得出多项式的值,进而找出一个因式,再将多项式设成分解因式的形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把1x =带入多项式3245x x +-,发现此多项式的值为0,∴多项式3245x x +-中有因式()1x -,于是可设322451xx x x mx n , 得出:3232451x x x m x n m x n ,∴14m ,0n m,∴5m =,5n =, (2)把1x =-代入3299x x x +--,多项式的值为0,∴多项式3299x x x +--中有因式()1x +,于是可设322329911x x x x x mx n x m x n m x n ,∴11m +=,9n m,9n =- ∴0m =,9n =-,∴3229133991x x x x x x x x【点睛】此题是分解因式,主要考查了试根法分解因式的理解和掌握,解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试根法分解因式.23.(1)A 型芯片的单价为26元/条,B 型芯片的单价为35元/条;(2)80.【解析】【分析】(1)设B 型芯片的单价为x 元/条,则A 型芯片的单价为(x ﹣9)元/条,根据数量=总价÷单价结合用3120元购买A 型芯片的条数与用4200元购买B 型芯片的条数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 的分式方程,解之经检验后即可得出结论;(2)设购买a 条A 型芯片,则购买(200﹣a )条B 型芯片,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可得出关于a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设B 型芯片的单价为x 元/条,则A 型芯片的单价为(x ﹣9)元/条,根据题意得: 312042009x x=-, 解得:x =35,经检验,x =35是原方程的解,∴x ﹣9=26.答:A 型芯片的单价为26元/条,B 型芯片的单价为35元/条.(2)设购买a 条A 型芯片,则购买(200﹣a )条B 型芯片,根据题意得:26a +35(200﹣a )=6280,解得:a =80.答:购买了80条A 型芯片.【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分式方程;(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4.作图见解析.【解析】【分析】先连接MN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出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DE ,再作出∠AOB 的平分线OF ,DE 与OF 相交于C 点,则点C 即为所求. 【详解】点C 为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与∠AOB 的平分线的交点,则点C 到点M 、N 的距离相等,到AO 、BO 的距离也相等,作图如下:. 【点睛】此题考查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地应用角平分线的作法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作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5.(1)5;(2)(0,8),(0,-3),(0,-2),70,6⎛⎫-⎪⎝⎭,(9,0),(-1,0),(-4,0),7,08⎛⎫⎪⎝⎭;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A 、B 两点坐标得出OA 、OB 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AB 的长(2)分三种情况,AB=AP ,AB=BP ,AP=BP ,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和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出点P 坐标.【详解】解:(1) ∵A (4,0)、B (0,3).∴OA=3,OB=4, 22435AB ∴=+=(2)当点P 在y 轴上时 当AB=BP 时, 此时OP=3+5=8或OP=5-3=2,∴P 点坐标为(0,8)或(0,-2);当AB=AP 时,此时OP=BO=3,∴P 点坐标为;(0,-3);当AP=BP 时,设P(0,x),∴2224(3)x x +=-7:6x =-;∴P 点坐标为70,6⎛⎫- ⎪⎝⎭ 当点P 在x 轴上时当AB=AP 时, 此时OP=4+5=9或OP=5-4=1,∴P 点坐标为(9,0)或(-1,0);当AB=BP 时,此时OP=AO=4,∴P 点坐标为(-4,0);当AP=BP 时,设P(x ,0),∴2223(4)x x +=- :78x =;∴P 点坐标为7,08⎛⎫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为:(0,8),(0,-3),(0,-2),70,6⎛⎫-⎪⎝⎭,(9,0),(-1,0),(-4,0),7,0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性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和勾股定理,学生只要掌握这些知识点,解决此问题就会变得轻而易举,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题过程中不要出现漏解现象.四、压轴题26.(1)见解析;(2)αβ=,理由见解析;(3)2【解析】【分析】(1)证明()ABD ACE SAS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 CE =;(2)同(1)先证明()ABD ACE SAS ≅△△,得到∠ACE=∠ABD ,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外角和定理用不同的方法表示∠ACE ,得到α和β关系式;(3) 同(1)先证明()ABD ACE SAS ≅△△,得到ABC ADCE S S ∆=四边形,那么DCE ADE ADCE S S S ∆∆=-四边形,当AD BC ⊥时,ADE S ∆最小,即DCE S ∆最大.【详解】解:(1)∵BAC DAE ∠=∠,∴BAC DAC DAE DAC ∠-∠=∠-∠,∴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ABD ACE SAS ≅△△,∴BD CE =;(2)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ACE=∠ABD ,∠BCE=α,∴∠ACE=∠ ACB+∠BCE=∠ACB+α,在ABC 中,∵AB= AC ,∠BAC=β,∴∠ACB=∠ABC =12(180°-β)= 90°-12β, ∴∠ABD= 180°-∠ABC= 90°+12β, ∴∠ACE=∠ACB +α= 90°-12β+α, ∵∠ACE=∠ABD = 90°+12β, ∴90°-12β+α= 90°+12β, ∴α = β;(3)如图,过A 做AH BC ⊥于点H ,∵AB AC =,90BAC ∠=︒,∴45ABC ∠=︒,122BH AH BC ===, 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AEC ABD S S ∆∆∴=,AEC ADC ABD ADC S S S S ∆∆∆∆+=+, 即142ABC ADCE S S BC AH ∆==⋅=四边形, ∴DCE ADE ADCE S S S ∆∆=-四边形,当ADE S ∆最小时,DCE S ∆最大,∴当AD BC ⊥2AD =,时最小,2122ADE S AD ∆==, 422DCE S ∆∴=-=最大.【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第一问中的那组全等三角形,后面的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证明的.27.(1)56°;(2)y=454x +;(3)36°或1807°.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等腰△ABC 的底角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E 的度数,再根据高的定义得到∠BDC=90°,从而可得∠BPD ;(2)按照(1)中计算过程,即可得到∠A 与∠EPC 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3)分①若EP=EC ,②若PC=PE ,③若CP=CE ,三种情况,利用∠ABC+∠BCD=90°,以及y=454x +解出x 即可. 【详解】 解:(1)∵AB=AC ,∠A=44°,∴∠ABC=∠ACB=(180-44)÷2=68°,∵CD ⊥AB ,∴∠BDC=90°,∵BE 平分∠ABC ,∴∠ABE=∠CBE=34°,∴∠BPD =90-34=56°;(2)∵∠A =x °, ∴∠ABC=(180°-x°)÷2=(902x -)°, 由(1)可得:∠ABP=12∠ABC=(454x -)°,∠BDC=90°, ∴∠EPC =y °=∠BPD=90°-(454x -)°=(454x +)°,即y 与 x 的关系式为y=454x +; (3)①若EP=EC ,则∠ECP=∠EPC=y , 而∠ABC=∠ACB=902x -,∠ABC+∠BCD=90°, 则有:902x -+(902x --y )=90°,又y=454x +, ∴902x -+902x --(454x +)=90°, 解得:x=36°;②若PC=PE ,则∠PCE=∠PEC=(180-y )÷2=902y -, 由①得:∠ABC+∠BCD=90°, ∴902x -+[902x --(902y -)]=90,又y=454x +, 解得:x=1807°; ③若CP=CE , 则∠EPC=∠PEC=y ,∠PCE=180-2y ,由①得:∠ABC+∠BCD=90°, ∴902x -+902x --(180-2y )=90,又y=454x +, 解得:x=0,不符合, 综上:当△EPC 是等腰三角形时,∠A 的度数为36°或1807°.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高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有一定难度,关键是找到角之间的等量关系.28.(1)90°;(2)证明见解析;(3)变化,24l +≤<.【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ACB=6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DAE=∠DEA=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解;(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CDF=∠DEA 和∠EDB=∠DFA ,由此可利用“ASA”证明全等;(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l =2+AD ,根据AD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出l 的取值范围.【详解】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AB=AC=BC=2,∠ABC=∠ACB=60°,∵AD=DE∴∠DAE=∠DEA=30°,∴∠ADB=180°-∠BAD-∠ABD=90°,故答案为:90°;(2)∵AD=DE=DF ,∴∠DAE=∠DEA ,∠DAF=∠DFA ,∵∠DAE+∠DAF=∠BAC=60°,∴∠DEA+∠DFA=60°,∵∠ABC=∠DEA+∠EDB=60°,∴∠EDB=∠DFA ,∵∠ACB=∠DFA+∠CDF=60°,∴∠CDF=∠DEA ,在△BDE 和△CFD 中∵CDF DEA DE DF EDB DFA ∠=∠⎧⎪=⎨⎪∠=∠⎩,∴△BDE ≌△CFD (ASA )(3)∵△BDE ≌△CFD ,∴BE=CD ,∴l =BD+BE+DE=BD+CD+AD=BC+AD=2+AD ,当D 点在C 或B 点时,AD=AC=AB=2,此时B 、D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构成三角形,2+AD=4;当D 点在BC 的中点时,∵AB=AC ,∴BD=112BC =,AD ==此时22l AD =+=综上可知24l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是解决此问的关键;(2)中注意角之间的转换;(3)中注意临界点是否可取.29.(1)BC BD =,理由见解析;(2)BF BP BD +=,证明见解析;(3)BF BP BD +=.【解析】【分析】(1)利用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12BC AB =,即可得出结论; (2)同(1)的方法得出BC BD =进而得出BCD ∆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利用旋转全等模型易证DCP DBF ∆≅∆,得出CP BF =即可解答;(3)同(2)的方法得出结论.【详解】解:(1)90ACB ∠=︒,30A ∠=︒,60CBA ∴∠=︒,12BC AB =, 点D 是AB 的中点,BC BD ∴=,故答案为:BC BD =;(2)BF BP BD +=,理由:90ACB ∠=︒,30A ∠=︒,60CBA ∴∠=︒,12BC AB =, 点D 是AB 的中点,BC BD ∴=,DBC ∴∆是等边三角形,60CDB ∴∠=︒,DC DB =,线段DP 绕点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 ,60PDF ∴∠=︒,DP DF =,CDB PDB PDF PDB ∴∠-∠=∠-∠,CDP BDF ∴∠=∠,在DCP ∆和DBF ∆中, DC DB CDP BDF DP DF =⎧⎪∠=∠⎨⎪=⎩,DCP DBF ∴∆≅∆,CP BF ∴=,CP BP BC +=,BF BP BC ∴+=,BC BD =,BF BP BD ∴+=;(3)如图③,BF BD BP =+,理由:90ACB ∠=︒,30A ∠=︒,60CBA ∴∠=︒,12BC AB =, 点D 是AB 的中点,BC BD ∴=,DBC ∴∆是等边三角形,60CDB ∴∠=︒,DC DB =,线段DP 绕点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 ,60PDF ∴∠=︒,DP DF =,CDB PDB PDF PDB ∴∠+∠=∠+∠,CDP BDF ∴∠=∠,在DCP ∆和DBF ∆中, DC DB CDP BDF DP DF =⎧⎪∠=∠⎨⎪=⎩,DCP DBF ∴∆≅∆,CP BF ∴=,CP BC BP =+,BF BC BP ∴=+,BC BD =,BF BD BP ∴=+.【点睛】 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解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DCP DBF ∆≅∆,是一道中等难度的中考常考题.30.(1)见解析;(2)BD 2+AD 2=2CD 2;(3)AB =2+4.【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CE ≌△BCD 即可得到结论;(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即可证得结论;(3)连接EF ,设BD =x ,利用(1)、(2)求出EF=3x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证明:∵△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EC =DC ,∠ACB =∠ECD =90°∴∠ACB ﹣∠ACD =∠ECD ﹣∠ACD∴∠ACE =∠BCD ,∴△ACE ≌△BCD (SAS ),∴AE =BD .(2)解:由(1)得△ACE ≌△BCD ,∴∠CAE =∠CBD ,又∵△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B =∠CBA =∠CAE =45°,∴∠EAD =90°,在Rt △ADE 中,AE 2+AD 2=ED 2,且AE =BD , ∴BD 2+AD 2=ED 2,∵ED =2CD ,∴BD 2+AD 2=2CD 2,(3)解:连接EF ,设BD =x ,∵BD :AF =1:2AF =2x ,∵△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 ⊥DE ,∴DF =EF ,由 (1)、(2)可得,在Rt △FAE 中,EF 22AF AE +22(22)x x +3x ,∵AE 2+AD 2=2CD 2,∴222(223)2(36)x x x ++=,解得x =1,∴AB =2+4.【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是 ( )A 圆B 正方形C 等腰梯形D 线段【错解】D .【错解剖解】不能误认为线段只有一条对称轴,它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它的垂直平分线和它所在的直线。
【正确答案】C .2、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错解】选D .【错解剖析】错选D 的原因是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当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确答案】选C .3、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A /C /,高AD =A /D /,则∠C 和∠C /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以上都不对.【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够正确画出图形理解题意,并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正确答案】C .4、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于F ,M 为AD 上任意一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DE =DF . (B )ME =MF .(C )AE =AF . (D )BD =DC .AB DE BC EF AC DF ===,,AB DE B E BC EF =∠=∠=,,B E BC EF C F ∠=∠=∠=∠,,AB DE AC DF B E ==∠=∠,,ABC DEF △≌△M F E D C B A【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正确审题,本题是选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D5、如图,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中,ABC △的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在田字格上画与ABC △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且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这样的三角形(不包含ABC △本身)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错解】B .【错解剖析】直接用图中已有的线为对称轴,只能找到两种,而把对角线作为对称轴的情况忽视了.【正确答案】D .6、如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大致是( )【错解】A .【错解剖析】操作时把剪下的位置弄错.【正确答案】C .7、在正方形ABCD 中,满足ΔPAB ,ΔPBC ,ΔPCD ,ΔPAD 均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 )个.A 、6个B 、7个C 、8个D 、9个ABC【错解】A .【错解剖析】解:(1)、如图一,当AB ,BC ,CD ,DA 分别为等腰三角形ΔPAB ,ΔPBC ,ΔPCD ,ΔPAD 的底边时,P 点为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的交点P 1 .(2)、如图二,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A 与D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2和P 3 .(3)、如图三,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B 与C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B 为圆心,以BA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4和P 5 .与(2)和(3)同理如图三、四、五得到以当AD ,BC 分别为ΔPAD 和ΔPBC 的腰而AB 和C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另外四个位置为P 6,P 7 ,P 8 和P 9 .【正确答案】D .8、计算()4323b a --的结果是( )A .12881b a B.7612b a C.7612b a - D.12881b a -【错解】: 选A 或B 或C .【错解剖析】: 幂的乘方运算运算错误和符号错误.【正确答案】:选D .9、下列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A .6332x x x =⋅B .623)(x x -=-C .33125)5(x x =D .55x x x =÷.【错解】:D【错解剖析】:本题考查整式乘除运算,其基础是幂的运算。
青岛版数学期末复习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选(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选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所述几何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 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 两个等边三角形C. 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都是8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 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2.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学生速度的2倍.设骑车学生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 10x −102x=20B. 102x−10x=20C. 10x−102x=13D. 102x−10x=133.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4;③∠B=∠DCE;④AD//BC且∠B=∠D.其中,能推出AB//DC的是()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①③④4.若分式x2−1x−1的值为0,则x的值为()A. −1B. 0C. 1D. ±15.关于一组数据:1,5,6,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平均数是4B. 众数是5C. 中位数是6D. 方差是3.26.如图,已知:∠MON=30°,点A1、A2、A3、…在射线ON上,点B1、B2、B3、…在射线OM上,△A1B1A2、△A2B2A3、△A3B3A4、…均为等边三角形,若OA1=1,则△A9B9A10的边长为()A. 32B. 64C. 128D. 2567.对于命题“若a2>b2,则a>b”,下面四组关于a,b的值中,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 a=3,b=2B. a=−3,b=2C. a=3,b=−1D. a=−1,b=38.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 与CD交于点Q,连接PQ.以下六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 BQ;④DE=DP;⑤∠AOB=60°;⑥OC平分∠AOE.其中不正确的的个数为()A. 0B. 1C. 2D. 39.若a+b+c=0,且abc≠0,则a(1b +1c)+b(1a+1c)+c(1a+1b)的值为()A. 1B. 0C. −1D. −3二、填空题10.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点.若BD平分∠ABC,则∠A=______°.11.若分式方程:3+2−kxx−3=13−x无解,则k=______.12. △ABC 中,AB =5,AC =3,AD 是△ABC 的中线,设AD 长为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13. 已知x 3=y 4=z 5≠0,则2x−y x+2y−3z =______. 三、解答题14. (1)先化简,再求值:(x −1−3x+1)÷x 2+4x+4x+1,其中x =13. (2)解方程:x x−1−32−2x =−2.15. 如图,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AE 平分∠BAC ,若∠B =42°,∠C =70°,求∠AEC 和∠DAE 的度数.16.如图,点E在AB上,∠CEB=∠B,∠1=∠2=∠3,求证:CD=CA.17.如图,点E正方形ABCD外一点,点F是线段AE上一点,△E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EBF=90°,连接CE、CF.(1)求证:△ABF≌△CBE;(2)判断△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8. 已知△ABC 和△DEF 为等腰三角形,AB =AC ,DE =DF ,∠BAC =∠EDF ,点E 在AB 上,点F 在射线AC 上.(1)如图1,若∠BAC =60°,点F 与点C 重合,求证:AF =AE +AD ;(2)如图2,若AD =AB ,求证:AF =AE +BC .19. 阅读下列材料:通过小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可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而假分数都可化为带分数,如:83=6+23=2+23=223.我们定义:在分式中,对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假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小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真分式”.如x−1x+1,x 2x−1这样的分式就是假分式;再如:3x+1,2xx 2+1这样的分式就是真分式.类似的,假分式也可以化为带分式(即: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如:x−1x+1=(x+1)−2x+1=1−2x+1;解决下列问题:(1)分式2是______分式(填“真”或“假”);x(2)将假分式x2−1化为带分式;x+2(3)如果x为整数,分式2x−1的值为整数,求所有符合条件的x的值.x+120.为厉行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今年3月以来,“共享单车”(俗称“小黄车”)登陆我市中心城区,某公司拟在甲、乙两个街道社区投放一批“小黄车”,这批自行车包括A、B两种不同款型,请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单价该公司早期在甲街区进行了试点投放,共投放A、B两型自行车各50辆,投放成本共计7500元,其中B型车的成本单价比A型车高10元,A、B两型自行车的单价各是多少?问题2:投放方式该公司决定采取如下投放方式:甲街区每1000人投放a辆“小黄车”,乙街区每1000人投放8a+240辆“小黄车”,按照这种投放方式,甲街区共投放a1500辆,乙街区共投放1200辆,如果两个街区共有15万人,试求a的值.21.甲、乙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中位数/环众数/环方差环甲a7 7 1.2乙7 b8 c(1)写出表格中a,b,c的值;(2)分别运用表中的四个统计量,简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22.如图,在△ABC中,∠ACB=90°,AC=BC,△ABC的高CD与角平分线AE相交点F,过点C作CH⊥AE于G,交AB于H.(1)求∠BCH的度数;(2)求证:CE=BH.23.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E,过点B作BF//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CD=BF;(2)求证:AD⊥CF;(3)连接AF,试判断△ACF的形状.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题时要确定各角、边的对应关系.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对选项这个进行判断.(如:SAS、ASA、AAS、HL等)【解答】解:A.因为没有指出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则无法判定其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因为没有指出其边长相等,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必须有边的参与,故本选项错误;C.因为没有说明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故本选项错误.D.因为符合SAS,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根据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可以得到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解答】解:由题意可得,10 x −102x=13,故选:C.3.【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即可得到正确的选项.【解答】解:①∵∠1=∠2,∴AB//DC,本选项符合题意;②∵∠3=∠4,∴AD//CB,本选项不符合题意;③∵∠B=∠DCE,∴AB//CD,本选项符合题意;④∵AD//BE,∴∠BAD+∠B=180°,∵∠B=∠D,∴∠BAD+∠D=180°,∴AB//CD,本选项符合题意,则符合题意的选项为①③④.故选D.4.【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直接利用分式的值为零则分子为零,分母不等于零,进而得出答案.【解答】的值为0,解:∵分式x2−1x−1∴x2−1=0,x−1≠0,解得:x=−1.故选A.5.【答案】C【解析】解:A、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6+3+5)÷5=4,故本选项正确;B、5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5,故本选项正确;C、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3,5,5,6,最中间的数是5,则中位数是5,故本选项错误;[(1−4)2+(5−4)2+(6−4)2+(3−4)2+(5−D、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54)2]=3.2,故本选项正确;故选:C.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再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判断即可.本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6.【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图形规律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已知得出A3B3=4B1A2,A4B4=8B1A2,A5B5=16B1A2进而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1B1//A2B2//A3B3,以及A2B2=2B1A2,得出A3B3=4B1A2=4,A4B4=8B1A2=8,A5B5= 16B1A2…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A1B1A2是等边三角形,∴A1B1=A2B1,∠3=∠4=∠12=60°,∴∠2=120°,∵∠MON=30°,∴∠1=180°−120°−30°=30°,又∵∠3=60°,∴∠5=180°−60°−30°=90°,∵∠MON=∠1=30°,∴OA1=A1B1=1,∴A2B1=1,∵△A2B2A3、△A3B3A4是等边三角形,∴∠11=∠10=60°,∠13=60°,∵∠4=∠12=60°,∴A1B1//A2B2//A3B3,B1A2//B2A3,∴∠1=∠6=∠7=30°,∠5=∠8=90°,∴A2B2=2B1A2,B3A3=2B2A3,∴A3B3=4B1A2=4,A4B4=8B1A2=8,A5B5=16B1A2=16,…∴△A n B n A n+1的边长为2n−1,∴△A9B9A10的边长为29−1=28=256.故选:D.7.【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假命题的判断,举反例是说明假命题不成立的常用方法,但需要注意所举反例需要满足命题的题设,但结论不成立.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即a、b的值满足a2>b2,但a>b不成立,把四个选项中的a、b的值分别代入验证即可.【解答】解:在A中,a2=9,b2=4,且3>2,满足“若a2>b2,则a>b”,故A 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B中,a2=9,b2=4,且−3<2,此时虽然满足a2>b2,但a>b不成立,故B选项中a、b的值可以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C中,a2=9,b2=1,且3>−1,满足“若a2>b2,则a>b”,故C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D中,a2=1,b2=9,且−1<3,此时满足a2<b2,得出a<b,即意味着命题“若a2>b2,则a>b”成立,故D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故选B.8.【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熟练应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证明①可先证明△ACD≌△BCE,已有:AB=BC,CD=CE,易得∠ACD=∠BCE,其他的证明需要通过①得到,再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分别进行证明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①∵△ABC和△CDE为等边三角形∴AC=BC,CD=CE,∠BCA=∠DCE=60°,∴∠ACD=∠BCE,∴△ACD≌△BCE,∴AD=BE,故①正确;由△ACD≌△BCE,得∠CBE=∠CAD进而可求证△CQB≌△CPA,∴AP=BQ,故③正确;又∵∠PCQ=60°,CQ=CP,可知△PCQ为等边三角形,∴∠PQC=∠DCE=60°,∴PQ//AE,②正确;∵∠QCP=60°,∠DPC=∠BCA+∠PAC>60°,∴PD≠CD,∴DE≠DP,故④错误;∵BC//DE,∴∠CBE=∠BED,∵∠CBE=∠DAE,∴∠AOB=∠OAE+∠AEO=60°,故⑤正确;所以∠AOE=120°,∠OAC=∠OCD,∴∠DCE=∠AOC=60°,∴OC平分∠AOE,故⑥正确,故正确的有①②③⑤⑥,共5个,不正确的只有1个.故选B.9.【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混合运算有关知识,由已知得:a+b=−c,b+c=−a,a+c=−b,再将所求的式子去括号后,同分母加在一起,分别将所求的式子整体代入约分即可.【解答】解:∵a+b+c=0,∴a+b=−c,b+c=−a,a+c=−b,a(1b +1c)+b(1a+1c)+c(1a+1b),=ab +ac+ba+bc+ca+cb,=a+cb +b+ca+a+bc,=−bb +−aa+−cc,=−1−1−1,=−3,故选D.10.【答案】36【解析】解:∵AB=AC,∴∠C=∠AB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点.∴∠A=∠ABD,∵BD平分∠ABC,∴∠ABD=∠DBC,∴∠C=2∠A=∠ABC,设∠A为x,可得:x+x+x+2x=180°,解得:x=36°,故答案为:36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D=BD,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ABD,然后表示出∠ABC,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可得∠C=∠ABC,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注意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11.【答案】3或1【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分式方程无解分两种情况:整式方程本身无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是: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无解,或解这个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使原方程的分母等于0.【解答】解:方程去分母得:3(x−3)+2−kx=−1,整理得(3−k)x=6,当整式方程无解时,3−k=0即k=3,当分式方程无解时,x=3,此时3−k=2,k=1,所以k=3或1时,原方程无解.故答案为:3或1.12.【答案】1<m<4【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属于基础题,辅助线的作法是关键.作辅助线,构建△AEC,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EC−AC<AE<AC+EC,即5−3<2m<5+3,所以1<m<4.【解答】解:延长AD至E,使AD=DE,连接CE,则AE=2m,∵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DB和△EDC中,∵{AD=DE∠ADB=∠EDC BD=CD,∴△ADB≌△EDC,∴EC=AB=5,在△AEC中,EC−AC<AE<AC+EC,即5−3<2m<5+3,∴1<m<4,故答案为1<m<4.13.【答案】−12【解析】解:∵x3=y4=z5≠0,∴设x=3a,y=4a,z=5a,∴2x−yx+2y−3z =6a−4a3a+8a−15a=2a−4a=−12.故答案为:−12.根据题意设x=3a,y=4a,z=5a,进而代入求出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比例的性质,假设出未知数进而代入求出是解题关键.14.【答案】解:(1)原式=(x+1)(x−1)−3x+1⋅x+1(x+2)2=(x+2)(x−2)x+1⋅x+1(x+2)2=x−2x+2,当x=13时,原式=13−213+2=−57;(2)方程整理得:xx−1+32(x−1)=−2,去分母得:2x+3=−4x+4,移项合并得:6x=1,解得:x=16,经检验x=16是分式方程的解.【解析】(1)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方程减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得到最简结果,把x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2)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以及解分式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15.【答案】解:∵∠B=42°,∠C=70°,∴∠BAC=180°−∠B−∠C=68°,∵AE是角平分线,∴∠EAC=12∠BAC=34°.∵AD是高,∠C=70°,∴∠DAC=90°−∠C=20°,∴∠DAE=∠EAC−∠DAC=34°−20°=14°,∠AEC=90°−14°=76°.【解析】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平分线的性质,高线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的度数,在Rt△ADC中,可求得∠DAC的度数,AE是角平分线,有∠EAC=12∠BAC,故∠DAE=∠EAC−∠DAC.16.【答案】证明:如图,∵∠1=∠3,∠CFD=∠EFA,∴180°−∠1−∠CFD=180°−∠3−∠EFA,即∠D=∠A,∵∠1=∠2,∴∠1+∠ACE=∠2+∠ACE,即∠DCE=∠ACB,又∵∠CEB=∠B,∴CE=CB,在△DCE和△ACB中,∵{∠D=∠A∠DCE=∠ACB CE=CB,∴△DCE≌△ACB(AAS),∴CD=C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角对等边有关知识,由∠1=∠3、∠CFD=∠EFA知∠D=∠A,由∠1=∠2知∠DCE=∠ACB,由∠CEB=∠B知CE=CB,从而证△DCE≌△ACB得CD=CA.17.【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B,∠ABC=90°,∵△E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EBF=90°,∴BE=BF,∴∠ABC −∠CBF =∠EBF −∠CBF ,∴∠ABF =∠CBE .在△ABF 和△CBE 中,有{AB =CB∠ABF =∠CBE BF =BE,∴△ABF≌△CBE(SAS).(2)解:△CEF 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E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E =∠FEB =45°,∴∠AFB =180°−∠BFE =135°,又∵△ABF≌△CBE ,∴∠CEB =∠AFB =135°,∴∠CEF =∠CEB −∠FEB =135°−45°=90°,∴△CEF 是直角三角形.【解析】(1)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可得出AB =CB ,∠ABC =90°,再由△E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出BE =BF ,通过角的计算可得出∠ABF =∠CBE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即可证出△ABF≌△CBE ;(2)根据△E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出∠BFE =∠FEB ,通过角的计算可得出∠AFB =135°,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CEB =∠AFB =135°,通过角的计算即可得出∠CEF =90°,从而得出△CEF 是直角三角形.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角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判定定理SAS 证明△ABF≌△CBE ;(2)通过角的计算得出∠CEF =90°.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不大,解决该题型题目时,通过正方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边,再通过角的计算找出相等的角,以此来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是关键.18.【答案】证明:(1)∵∠BAC =∠EDF =60°,∴△ABC 、△DEF 为等边三角形,∴∠BCE +∠ACE =∠DCA +∠ECA =60°,在△BCE 和△ACD 中{BC =AC∠BCE =∠ACD CE =CD∴△BCE≌△ACD(SAS),∴AD =BE ,∴AE +AD =AE +BE =AB =AF ;(2)在FA 上截取FM =AE ,连接DM ,∵∠BAC =∠EDF ,∴∠AED =∠MFD ,在△AED 和△MFD 中{AE =MF ∠AED =∠MFD ED =DF,∴△AED≌△MFD(SAS),∴DA =DM =AB =AC ,∠ADE =∠MDF ,∴∠ADE +∠EDM =∠MDF +∠EDM ,即∠ADM =∠EDF =∠BAC ,在△ABC 和△DAM 中,{AB =DA ∠BAC =∠ADM AC =DM,∴△ABC≌△DAM(SAS),∴AM =BC ,∴AE+BC=FM+AM=AF.即AF=AE+BC.【解析】(1)由∠BAC=∠EDF=60°,推出△ABC、△DEF为等边三角形,于是得到∠BCE+∠ACE=∠DCA+∠ECA=60°,推出△BCE≌△ACD(S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BE,即可得到结论;(2)在FA上截取FM=AE,连接DM,推出△AED≌△MFD(S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A=DM=AB=AC,∠ADE=∠MDF,证得∠ADM=∠EDF=∠BAC,推出△ABC≌△DAM(S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M=BC,即可得到结论.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9.【答案】解:(1)真;(2)原式=x2+2x−2x−1x+2=x−2x+1x+2=x−2(x+2)−3x+2=x−2+3x+2;(3)原式=2(x+1)−3x+1=2−3x+1,由x为整数,分式的值为整数,得到x+1=−1,−3,1,3,解得:x=−2,−4,0,2,则所有符合条件的x值为0,−2,2,−4.【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1)利用题中的新定义判断即可;(2)根据题中的方法把原式化为带分式即可;(3)原式化为带分式,根据x 与分式的值都为整数,求出x 即可.【解答】解:(1)分式2x 是真分式;故答案为真;(2)见答案;(3)见答案.20.【答案】解:问题1设A 型车的成本单价为x 元,则B 型车的成本单价为(x +10)元,依题意得50x +50(x +10)=7500,解得x =70,∴x +10=80,答:A 、B 两型自行车的单价分别是70元和80元;问题2由题可得,1500a ×1000+12008a+240a×1000=150000,解得a =15,经检验:a =15是所列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故a 的值为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分式方程的应用,解题时注意: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审清题意,找相等关系是着眼点,要学会分析题意,提高理解能力.问题1:设A型车的成本单价为x元,则B型车的成本单价为(x+10)元,根据成本共计7500元,列方程求解即可;问题2:根据两个街区共有15万人,列出分式方程进行求解并检验即可.21.【答案】解:(1)甲的平均成绩a=5×1+6×2+7×4+8×2+9×11+2+4+2+1=7(环),∵乙射击的成绩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3、4、6、7、7、8、8、8、9、10,∴乙射击成绩的中位数b=7+82=7.5(环),其方差c=110×[(3−7)2+(4−7)2+(6−7)2+2×(7−7)2+3×(8−7)2+ (9−7)2+(10−7)2]=110×(16+9+1+3+4+9)=4.2;(2)从平均成绩看甲、乙二人的成绩相等均为7环,从中位数看甲射中7环以上的次数小于乙,从众数看甲射中7环的次数最多而乙射中8环的次数最多,从方差看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综合以上各因素,若选派一名队员参加比赛的话,可选择乙参赛,因为乙获得高分的可能更大.【解析】(1)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平均分即可;将乙的成绩从小到大重新排列,用中位数的定义直接写出中位数即可;根据乙的平均数利用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2)结合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方差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方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理解方差的概念,能够根据计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22.【答案】解:(1)∵∠ACB=90°,AC=BC,∴∠CAB=∠B=45°,∵AE是△ABC的角平分线,∠CAB=22.5°,∴∠CAE=12∴∠AEC=90°−∠CAE=67.5°,∵CH⊥AE于G,∴∠CGE=90°,∴∠BCH=90°−∠AEC=90°−67.5°=22.5°;(2)证明:∵∠ACB=90°,AC=BC,CD是△ABC的高,∴∠ACD=1∠ACB=45°,2∴∠CFE=∠CAE+∠ACD=22.5°+45°=67.5°,∴∠CFE=∠AEC,∴CF=CE,在△ACF和△CBH中,∴△ACF≌△CBH(ASA),∴CF=BH,∴CE=BH.【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做好本题还要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从而得出边和角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得:∠CAB =∠B =45°,由角平分线得:∠CAE =22.5°,从而计算出∠AEC 的度数,并在直角△CGE 中根据两锐角互余求出∠BCH 的度数;(2)先证明△CFE 是等腰三角形,得:CE =CF ,再证明△ACF≌△CBH ,得CF =BH ,所以CE =BH .23.【答案】(1)证明:∵AC//BF ,且∠ACB =90°,∴∠CBF =90°,又AC =BC ,∴∠DBA =45°,∵DE ⊥AB ,∴∠DEB =∠BEF =∠DBF =90°,∴∠BDE =∠BFE =45°,∴BD =BF ,又D 为BC 中点,∴CD =BD ,∴CD =BF ;(2)证明:由(1)可知CD =BF ,且CA =CB ,∠ACB =∠CBF =90°,在△ACD 和△CBF 中{CD =BF ∠ACD =∠CBF AC =BC∴△ACD≌△CFB(SAS),∴∠CAD =∠BCF ,∵∠ACB=90°,∴∠CAD+∠CDA=90°,∴∠BCF+∠CDA=90°,∴∠CGD=90°,∴AD⊥CF;(3)解:由(2)可知△ACD≌△CBF,∴AD=CF,由(1)可知AB垂直平分DF,∴AD=AF,∴AF=CF,∴△ACF为等腰三角形.【解析】(1)由平行可求得∠CBF=90°,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求得BF=BD,可得BF=CD;(2)结合(1)的结论,可证明△ACD≌△CBF,可得∠DCG=∠CAD,可证明∠CGD= 90°,可得结论;(3)由(2)可得CF=AD,又AB垂直平分DF,可得AD=AF,可证明CF=AF,可知△ACF为等腰三角形.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和HL)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八年级上册数学常见易错题(内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常见易错题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是 ( )A 圆B 正方形C 等腰梯形D 线段【错解】D .【错解剖解】不能误认为线段只有一条对称轴,它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它的垂直平分线和它所在的直线。
【正确答案】C .2、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错解】选D .【错解剖析】错选D 的原因是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当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确答案】选C .3、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A /C /,高AD =A /D /,则∠C 和∠C /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以上都不对.【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够正确画出图形理解题意,并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正确答案】C .4、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于F ,M 为AD 上任意一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DE =DF . (B )ME =MF .(C )AE =AF . (D )BD =DC .AB DE BC EF AC DF ===,,AB DE B E BC EF =∠=∠=,,B E BC EF C F ∠=∠=∠=∠,,AB DE AC DF B E ==∠=∠,,ABC DEF △≌△M F E D C B A【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正确审题,本题是选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D5、如图,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中,ABC △的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在田字格上画与ABC △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且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这样的三角形(不包含ABC △本身)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错解】B .【错解剖析】直接用图中已有的线为对称轴,只能找到两种,而把对角线作为对称轴的情况忽视了.【正确答案】D .6、如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大致是( )【错解】A .【错解剖析】操作时把剪下的位置弄错.【正确答案】C .7、在正方形ABCD 中,满足ΔPAB ,ΔPBC ,ΔPCD ,ΔPAD 均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 )个.A 、6个B 、7个C 、8个D 、9个ABC【错解】A .【错解剖析】解:(1)、如图一,当AB ,BC ,CD ,DA 分别为等腰三角形ΔPAB ,ΔPBC ,ΔPCD ,ΔPAD 的底边时,P 点为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的交点P 1 .(2)、如图二,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A 与D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2和P 3 .(3)、如图三,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B 与C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B 为圆心,以BA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4和P 5 .与(2)和(3)同理如图三、四、五得到以当AD ,BC 分别为ΔPAD 和ΔPBC 的腰而AB 和C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另外四个位置为P 6,P 7 ,P 8 和P 9 .【正确答案】D .8、计算()4323b a --的结果是( )A .12881b a B.7612b a C.7612b a - D.12881b a -【错解】: 选A 或B 或C .【错解剖析】: 幂的乘方运算运算错误和符号错误.【正确答案】:选D .9、下列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A .6332x x x =⋅B .623)(x x -=-C .33125)5(x x =D .55x x x =÷.【错解】:D【错解剖析】:本题考查整式乘除运算,其基础是幂的运算。
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1.一机器人以0.3m/s的速度在平地上按下图中的步骤行走,那么该机器人从开始到停止所需时间为__s.【答案】160.【解析】试题分析:该机器人所经过的路径是一个正多边形,利用360°除以45°,即可求得正多边形的边数,即可求得周长,利用周长除以速度即可求得所需时间.试题解析:360÷45=8,则所走的路程是:6×8=48m,则所用时间是:48÷0.3=160s.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2.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则较小的锐角是_______.【答案】30°【解析】【分析】设较小的锐角是x,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较小的锐角是x,则另一个锐角是2x,由题意得,x+2x=90°,解得x=30°,即此三角形中最小的角是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该知识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3.如图,已知AB∥DE,∠ABC=80°,∠CDE=140°,则∠BCD=_____.【答案】40°【解析】试题分析:延长DE 交BC 于F 点,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知∠ABC=BFD ∠=80°,由此可得100DFC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BCD ∠=EDC ∠-FD C ∠=40°.故答案为:40°.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答案】11或13【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3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解:有两种情况:①腰长为3,底边长为5,三边为:3,3,5可构成三角形,周长=3+3+5=11;②腰长为5,底边长为3,三边为:5,5,3可构成三角形,周长=5+5+3=13.故答案为:11或13.【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5.∠A=65º,∠B=75º,将纸片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 外,若∠2=20º,则∠1的度数为 _______.【答案】100°【解析】【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出∠C=180°-∠A-∠B=180°-65°-75°=40°;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C′=∠C=40°,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得∠3+∠2+∠5+∠C′=180°,∠5=∠4+∠C=∠4+40°,即可得到∠3+∠4=80°,然后利用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出∠1.【详解】如图,∵∠A=65°,∠B=75°,∴∠C=180°-∠A-∠B=180°-65°-75°=40°;又∵将三角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外,∴∠C′=∠C=40°,而∠3+∠2+∠5+∠C′=180°,∠5=∠4+∠C=∠4+40°,∠2=20°,∴∠3+20°+∠4+40°+40°=180°,∴∠3+∠4=80°,∴∠1=180°-80°=100°.故答案是:100°.【点睛】考查了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也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6.如图,已知长方形纸片的一条边经过直角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顶点,若长方形纸片的一组对边与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交成∠1,∠2,则∠2-∠1=____.【答案】90°【解析】【分析】【详解】如图:∵∠2+∠3=180°,∴∠3=180°﹣∠2.∵直尺的两边互相平行,∴∠4=∠3,∴∠4=180°﹣∠2.∵∠4+∠1=90°,∴180°﹣∠2+∠1=90°,即∠2﹣∠1=90°.故答案为90°.二、八年级数学三角形选择题(难)7.如图,AB⊥BC,AE平分∠BAD交BC于点E,AE⊥DE,∠1+∠2=90°,M、N分别是BA、CD延长线上的点,∠EAM和∠EDN的平分线交于点F,∠F的度数为()A.120°B.135°C.150°D.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1+∠2=90°得出∠EAM+∠EDN的度数,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EAF+∠EDF的度数,根据AE⊥DE可得出∠3+∠4的度数,进而可得出∠FAD+∠FDA的度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2=90°,∴∠EAM+∠EDN=360°-90°=270°.∵∠EAM和∠EDN的平分线交于点F,∴∠EAF+∠EDF=12×270°=135°.∵AE⊥DE,∴∠3+∠4=90°,∴∠FAD+∠FDA=135°-90°=45°,∴∠F=180°-(∠FAD+∠FDA)=180-45°=135°.故选B.【点睛】本题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的和为2100°则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A.104条B.90条C.77条D.65条【答案】C【解析】【分析】n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n-︒,即内角和一定是180度的整数倍,即可求解,据此可以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在根据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条数公式()32n n-计算即可.【详解】解:22100180113÷=,则正多边形的边数是11+2+1=14.∴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314143==7722n n--条.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求多边形的边数,解答时要会根据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要注意每一个内角都应当大于0︒而小于180度.同时要牢记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公式()32n n-.9.如图,ABC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AB,BC,CA得到111A B C.再分别倍长A1B1,B1C1,C1A1得到222A B C.…… 按此规律,倍长2018次后得到的201820182018A B C的面积为()A.20176B.20186C.20187D.20188【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求出第一次倍长后△A1B1C1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7倍,依此类推写出即可.详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A1B1C、△AB1C、△AB1C1、△ABC1、△A1BC1、△ABC的面积都相等,所以,S△A1B1C1=7S△ABC,同理S△A2B2C2=7S△A1B1C1=72S△ABC,依此类推,S△AnBnCn=7n S△ABC.∵△ABC的面积为1,∴S△AnBnCn=7n,∴S△A2018B2018C2018=72018.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记∠AEB为∠1,∠ADC为∠2,则∠A、∠1与∠2的数量关系,结论正确的是()A.∠1=∠2+∠A B.∠1=2∠A+∠2C.∠1=2∠2+2∠A D.2∠1=∠2+∠A【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如图在∆ABC中,∠A+∠B+∠C=180°,折叠之后在∆ADF中,∠A+∠2+∠3=180°,∴∠B+∠C=∠2+∠3,∠3=180°-∠A-∠2,又在四边形BCFE中∠B+∠C+∠1+∠3=360°,∴∠2+∠3+∠1+∠3=360°∴∠2+∠1+2∠3=∠2+∠1+2(180°-∠A-∠2)=360°,∴∠2+∠1-2∠A-2∠2=0,∴∠1=2∠A+∠2.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的理解及掌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易错试题汇总(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位于第二象限,点A 的坐标是(﹣2,3),先把△ABC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 1B 1C 1,再作与△A 1B 1C 1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则点A 的对应点A 2的坐标是( )A .(-3,2)B .(2,-3)C .(1,-2)D .(-1,2) 2.若点P 在y 轴负半轴上,则点P 的坐标有可能是( )A .()1,0-B .()0,2-C .()3,0D .()0,4 3.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案的是( )A .B .C .D .4.对函数31y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的图象过点(3,1)-B .y 值随着x 值增大而减小C .它的图象经过第二象限D .它的图象与y 轴交于负半轴 5.某种鲸的体重约为,关于这个近似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精确到百分位B .精确到0.01C .精确到千分位D .精确到千位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36a a a ⋅=B .235()a a -=-C .109(0)a a a a ÷=≠D .4222()()bc bc b c -÷-=-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2)P 到原点的距离是( )A .1B 3C .2D 58.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31,结果是( )A .53.110-⨯B .63.110-⨯C .60.3110-⨯D .73110-⨯ 9.如图,一次函数(0)y kx b k =+>的图象过点(0,2),则不等式20kx b +->的解集是( )A .0x >B .0x <C .2x <D .2x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B .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C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D .无理数一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二、填空题11.49的平方根为_______ 12.函数1y=x 2-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13.若关于x 的分式方程122x x a x x --=--有增根,则a 的值_____________. 14.已知,点(,1)A a 和点(3,)B b 关于原点O 对称,则+a b 的值为__________.15.如图,在△ABC 中,∠ACB=90°,AC=BC=4,O 是BC 的中点,P 是射线AO 上的一个动点,则当∠BPC=90°时,AP 的长为______.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的坐标为(0,4),直线y =34x -3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M 是直线AB 上的一个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________.1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76°,则底角等于__________.18.点A (2,-3)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__.19.用四舍五入法将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_____.20.当x =_____时,分式22x x x-+值为0. 三、解答题2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B AD C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OE AB OF CB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OE OF =.22.(1)计算:()()021320192π-+-+- (2)解方程:2416x =23.如图,一次函数()40y kx k k =+≠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且经过点()2C m ,.(1)当92m =时; ①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②BD 平分ABO ∠交x 轴于点D ,求点D 的坐标;(2)若△AOC 为等腰三角形,求k 的值;(3)若直线42y px p =-+也经过点C ,且24p ≤<,求k 的取值范围.24.如图(1)所示,在A ,B 两地间有一车站C ,甲汽车从A 地出发经C 站匀速驶往B 地,乙汽车从B 地出发经C 站匀速驶往A 地,两车速度相同.如图(2)是两辆汽车行驶时离C 站的路程y (千米)与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1)填空:a=km,b=h,AB两地的距离为km;(2)求线段PM、MN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自变量取值范围不用写);(3)求行驶时间x满足什么条件时,甲、乙两车距离车站C的路程之和最小?25.已知A、B两地之间有一条270千米的公路,甲、乙两车同时出发,甲车以每小时60千米/时的速度沿此公路从A地匀速开往B地,乙车从B地沿此公路匀速开往A地,两车分别到达目的地后停止甲、乙两车相距的路程y(千米)与甲车的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乙年的速度为______千米/时,a=_____,b=______.(2)求甲、乙两车相遇后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四、压轴题26.(1)探索发现:如图1,已知Rt△ABC中,∠ACB=90°,AC=BC,直线l过点C,过点A作AD⊥l,过点B作BE⊥l,垂足分别为D、E.求证:AD=CE,CD=BE.(2)迁移应用:如图2,将一块等腰直角的三角板MON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三角板的一个锐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O重合,另两个顶点均落在第一象限内,已知点M的坐标为(1,3),求点N的坐标.(3)拓展应用: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直线y=﹣3x+3与y轴交于点P,与x轴交于点Q,将直线PQ绕P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所得的直线交x轴于点R.求点R的坐标.27.(1)问题发现:如图1,△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①请直接写出∠AEB 的度数为_____;②试猜想线段AD 与线段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拓展探究:图2, △ACB 和△DCE 均为等腰三角形,∠ACB =∠DCE =90°,点A 、D 、E 在同-直线上, CM 为△DCE 中DE 边上的高,连接BE ,请判断∠AEB 的度数线段CM 、A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8.如图1,直线MN 与直线AB 、CD 分别交于点E 、F ,∠1与∠2互补.(1)试判断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EP 与CD 交于点G ,点H 是MN 上一点,且GH ⊥EG ,求证:PF ∥GH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 ,K 是GH 上一点使∠PHK =∠HPK ,作PQ 平分∠EPK ,求∠HPQ 的度数.29.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两点A (a ,b ),B (c ,d ),若点T (x ,y )满足x =3+a c ,y =3+b d ,那么称点T 是点A 和B 的融合点.例如:M (﹣1,8),N (4,﹣2),则点T (1,2)是点M 和N 的融合点.如图,已知点D (3,0),点E 是直线y =x +2上任意一点,点T (x ,y )是点D 和E 的融合点.(1)若点E 的纵坐标是6,则点T 的坐标为 ;(2)求点T (x ,y )的纵坐标y 与横坐标x 的函数关系式:(3)若直线ET 交x 轴于点H ,当△DTH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E 的坐标.30.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42,0)A ,(0,42)B ,C 为AB 的中点,P 是线段AB 上一动点,D 是线段OA 上一点,且PO PD =,DE AB ⊥于E .(1)求OAB ∠的度数;(2)当点P 运动时,PE 的值是否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PE 的值. (3)若45OPD ∠=︒,求点D 的坐标.【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分析】首先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A 1B 1C 1,进而利用关于x 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到△A 2B 2C 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如图所示:点A 的对应点A 2的坐标是:(2,﹣3).故选B .2.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y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为0,然后根据题意求解.【详解】解:∵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又因为点P在y轴负半轴上,∴(0,-2)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本题的解题关键.3.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逐项识别即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以某条直线为对称轴,经过轴对称能与图形的另一部分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详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B、C、D都是轴对称图形.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识别,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对每一项进行判断筛选即可.【详解】A 将x=3代入31y x =-得:3×3-1=8,A 选项错;B .一次函数k >0,y 值随着x 值增大而增大,B 选项错;C .一次函数k >0,y 值随着x 值增大而增大,当x=0时,y=-1,故此函数的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C 选项错;D .当x=0时,y=-1,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交于负半轴,D 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5.D解析:D【解析】【分析】先写出其原数,看看近似数的最末一位在原数什么数位上,那么它就是精确到了哪个数位.【详解】解:1.36×105kg =136000kg 的最后一位的6表示6千,即精确到千位.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似数,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精确度是解题关键.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应当看末位数字实际在哪一位,即可得出答案.6.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进行计算即可.【详解】A. a 2⋅a 3=a 5,故A 错误;B. (−a 2)3=−a 6,故B 错误;C. a 10÷a 9=a(a≠0),故C 正确;D. (−bc)4÷(−bc)2=b 2c 2,故D 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相关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的运算.7.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1)点P(x ,y)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 ,y)到y 轴的距离等于|x|;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详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2)P =故选:D【点睛】考核知识点:勾股定理.理解点的坐标意义是关键.8.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10(1||10)na a ⨯≤<(n 为整数)即可求解【详解】0.000031-5=3.110⨯,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小于1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熟练掌握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9.A解析:A【解析】【分析】由图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为(0,2),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由此得出当x >0时,y >2,进而可得解.【详解】根据图示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为(0,2),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即当x >0时函数值y 的范围是y >2;因而当不等式kx+b-2>0时,x 的取值范围是x >0.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解题时,认真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0.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判断各选项即可.【详解】A 2=,是有理数,错误;B中,例如π,是无理数,错误;C中,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错误;D正确,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无理数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无理数的定义,注意含有π和根号开不尽的数通常为无理数.二、填空题11.【解析】【分析】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详解】∵,∴的平方根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方根的定义,熟练掌握平方根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区别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解析:2 3【解析】【分析】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详解】∵224=39⎛⎫±⎪⎝⎭,∴49的平方根是±23,故答案为±2 3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根的定义,熟练掌握平方根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区别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正值为算术平方根.12..【解析】试题分析:由已知:x-2≠0,解得x≠2;考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解析:x 2≠.【解析】试题分析:由已知:x-2≠0,解得x≠2;考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3.4【解析】【分析】方程第二个分母提取-1变形后,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表示出方程的解,令方程的解为2,即可求出a 的值.【详解】方程变形得:,去分母得:x+x-a=x-2,解得:x=a-解析:4【解析】【分析】方程第二个分母提取-1变形后,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表示出方程的解,令方程的解为2,即可求出a 的值.【详解】 方程变形得:+122x x a x x -=--, 去分母得:x+x-a=x-2,解得:x=a-2, ∵方程122x x a x x--=--有增根, ∴x=2,即a-2=2,解得:a=4,故答案为:4.【点睛】 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增根,增根问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让最简公分母为0确定增根;②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③把增根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得相关字母的值.14.【解析】【分析】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点和点关于原点对称,∴,,∴;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记解析:4-【解析】【分析】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点(,1)A a 和点(3,)B b 关于原点O 对称,∴3a =-,1b =-,∴3(1)4a b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x ,-y ),即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横纵坐标都变成相反数,比较简单.15.22【解析】【分析】在Rt△AOC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O 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OP 的长度,由线段间的关系即可得出AP 的长度.【详解】解:依照题意画解析:±2【解析】【分析】在Rt △AOC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O 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OP 的长度,由线段间的关系即可得出AP 的长度.【详解】解:依照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ACB=90°,AC=BC=4,O 是BC 的中点,∴CO=BO=12BC=2, ∵∠BPC=90°,O 是BC 的中点,∴OP=12BC=2,∴AP=AO-OP=25-2,或AP=AO+OP=25+2.故答案为:25 2.【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以及勾股定理,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OP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16.【解析】【分析】认真审题,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PM⊥AB时线段PM最短,分别求出PB、OB、OA、AB的长度,利用△PBM∽△ABO,即可求出本题的答案【详解】解:如图,过点P作PM⊥AB,解析:28 5【解析】【分析】认真审题,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PM⊥AB时线段PM最短,分别求出PB、OB、OA、AB的长度,利用△PBM∽△ABO,即可求出本题的答案【详解】解:如图,过点P作PM⊥AB,则:∠PMB=90°,当PM⊥AB时,PM最短,因为直线y=34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可得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0,﹣3),在Rt△AOB中,AO=4,BO=3,5=,∵∠BMP=∠AOB=90°,∠B=∠B,PB=OP+OB=7,∴△PBM∽△ABO,∴PB PMAB AO=,即:754PM =,所以可得:PM=285.17.52°【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76°,∴底角为:,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解析:52°【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76°,∴底角为:11=104=52 22⨯︒︒⨯︒︒(180-76),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计算角度.18.(2,3)【解析】【分析】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 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解答.【详解】解:点A(2,-3)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3).故答案为:(2,3).【点睛解析:(2,3)【解析】【分析】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 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解答.【详解】解:点A(2,-3)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3).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对称点的坐标规律:(1)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19.03【解析】【分析】把千分位上的数字5进行四舍五入即可.【详解】解: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2.03.故答案为:2.03.【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解析:03【解析】【分析】把千分位上的数字5进行四舍五入即可.【详解】解: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2.03.故答案为:2.03.【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面一位,进行四舍五入计算即可.20.2【解析】分母为0没意义,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1)分子=0;(2)分母≠0,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要使分式有意义,则分母不为0,即x2+x=x解析:2【解析】【分析】分母为0没意义,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1)分子=0;(2)分母≠0,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要使分式有意义,则分母不为0,即x 2+x =x (x +1)≠0,所以x ≠0或x ≠﹣1;而分式值为0,即分子2﹣x =0,解得:x =2,符合题意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即可解题.三、解答题21.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欲证明OE=OF ,只需推知BD 平分∠ABC ,所以通过全等三角形△ABD ≌△CBD (SSS )的对应角相等得到∠ABD=∠CBD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详解】在△ABD 和△CBD 中,AB CB AD CD BD BD =⎧⎪=⎨⎪=⎩,∴△ABD ≌△CBD (SSS ),∴∠ABD=∠CBD ,∴BD 平分∠ABC .又∵OE ⊥AB ,OF ⊥CB ,∴OE=O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22.(12;(2)122,2x x ==-.【解析】(1)先化简绝对值、利用零指数幂法则计算、化简二次根式,最后计算加减法即可得到结果;(2)先变形为24x =,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012019π-+-+112++=2(2)2416x =∴24x =∴122,2x x ==-【点睛】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本题的关键.23.(1)①334y x =+;②(-32,0);(2) k =(3) 113k -<≤-. 【解析】【分析】(1)①把x=2,y=92代入4y kx k =+中求出k 值即可; ②作DE ⊥AB 于E ,先求出点A 、点B 坐标,继而求出OA 、OB 、AB 的长度,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OD=DE,于是BE=OB 可求BE 、AE 的长,然后在Rt AED ∆中用勾股定理可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OD 的长;(2)求得点A 坐标是(-4,0),点C 坐标是(2,6k ),由△AOC 为等腰三角形,可知OC=OA=4,故2222(6)4k +=,解方程即可;(3) 由直线42y px p =-+经过点C ()2m ,, 得242m p p =-+=22p -+,由(2)知6m k =,故226p k -+=,用k 表示p 代入24p ≤<中得到关于k 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详解】解:(1)当92m =时,点C 坐标是922⎛⎫ ⎪⎝⎭,, ①把x=2,y=92代入4y kx k =+中, 得9242k k =+,解得34k =, 所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334y x =+; ②如图,BD 平分ABO ∠交x 轴于点D ,作DE ⊥AB 于E ,∵在334y x =+中,当x=0时,y=3;当y=0时,x=-4, ∴点A 坐标是(-4,0),点B 坐标是(0,3),∴OA=4,OB=3, ∴22345AB +=,∵BD 平分ABO ∠, DE ⊥AB, DO ⊥OB,∴OD=DE,∵BD=BD,∴OBD EBD ∆≅∆,∴BE=OB=3,∴AE=AB-BE=5-3=2,∵在Rt AED ∆中,222AE DE AD +=,∴2222(4)OD OD +=-,∴OD= 32, ∴点D 坐标是(-32,0), (2) ∵在4y kx k =+中,当y=0时,x=-4;当x=2时,y=6k , ∴点A 坐标是(-4,0),点C 坐标是(2,6k ), ∵△AOC 为等腰三角形,∴OC=OA=4,∴2222(6)4k +=,∴13k =,233k =-(不合题意,舍去),∴3k =. (3) ∵直线42y px p =-+经过点C ()2m ,,∴242m p p =-+=22p -+,由(2)知6m k =,∴226p k -+=,∴13p k =-,∵24p ≤<,∴2134k ≤-<, ∴113k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是关键.24.(1)120,2,420;(2)线段PM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60x +300,线段MN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60x ﹣300;(3)行驶时间x 满足2≤x ≤5时,甲、乙两车距离车站C 的路程之和最小.【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a 、b 的值以及AB 两地之间的距离;(2)根据(1)中的结果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线段PM 、MN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根据题意,可以写出甲、乙两车距离车站C 的路程之和和s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答本题.【详解】(1)两车的速度为:300÷5=60km/h ,a =60×(7﹣5)=120,b =7﹣5=2,AB 两地的距离是:300+120=420.故答案为:120,2,420;(2)设线段PM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kx +b , 30050b k b =⎧⎨+=⎩,得60300k b =-⎧⎨=⎩, 即线段PM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60x +300;设线段MN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mx +n ,507120m n m n +=⎧⎨+=⎩,得60300m n =⎧⎨=-⎩, 即线段MN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60x ﹣300;(3)设DE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cx +d ,12020d c d =⎧⎨+=⎩,得60120c d =-⎧⎨=⎩, 即DE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60x +120,设EF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ex +f ,207300e f c f +=⎧⎨+=⎩,得60120e f =⎧⎨=-⎩, 即EF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60x ﹣120,设甲、乙两车距离车站C 的路程之和为skm ,当0≤x ≤2时,s =(﹣60x +300)+(﹣60x +120)=﹣120x +420,则当x =2时,s 取得最小值,此时s =180,当2<x ≤5时,s =(﹣60x +300)+(60x ﹣120)=180,当5≤x ≤7时,s =(60x ﹣300)+(60x ﹣120)=120x ﹣420,则当x =5时,s 取得最小值,此时s =180,由上可得:行驶时间x 满足2≤x ≤5时,甲、乙两车距离车站C 的路程之和最小.【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25.(1)75;3.6;4.5;(2) 当2 3.6x <≤时,135270y x =-;当3.6 4.5x <≤时,60y x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两车2小时候相遇,根据路程和为270千米即可求出乙车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确定a 、b 的值;(2)根据图像可知相遇后图像分为两段,将相遇后点的坐标和分段处以及到达B 地后的坐标分别表示出来,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解决即可;【详解】解:(1)乙车的速度为:(270-60×2)÷2=75(千米/时);a =270÷75=3.6,b=270÷60=4.5故答案为:75;3.6;4.5;(2)60×3.6=216(千米),如图,可得(2,0)M ,(3.6,216)N ,(4.5,270)Q .设当2 3.6x <≤时的解析式为11y k x b =+,1111203.6216k b k b +=⎧⎨+=⎩, 解得11135270k b =⎧⎨=-⎩ ∴当2 3.6x <≤时,135270y x =-,设当3.6 4.5x <≤时的解析式为22y k x b =+,则22223.62164.5270k b k b +=⎧⎨+=⎩, 解得22600k b =⎧⎨=⎩, 当3.6 4.5x <≤时,60y x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段函数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读懂函数图像,从函数图像中找到相关的量,能够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四、压轴题26.(1)见解析(2)(4,2)(3)(6,0)【解析】【分析】(1)先判断出∠ACB=∠ADC ,再判断出∠CAD=∠BCE ,进而判断出△ACD ≌△CBE ,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MF=NG ,OF=MG ,进而得出MF=1,OF=3,即可求出FG=MF+MG=1+3=4,即可得出结论;(3)先求出OP=3,由y=0得x=1,进而得出Q (1,0),OQ=1,再判断出PQ=SQ ,即可判断出OH=4,SH=0Q=1,进而求出直线PR 的解析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ACB=90°,AD⊥l∴∠ACB=∠ADC∵∠ACE=∠ADC+∠CAD,∠ACE=∠ACB+∠BCE∴∠CAD=∠BCE,∵∠ADC=∠CEB=90°,AC=BC∴△ACD≌△CBE,∴AD=CE,CD=BE,(2)解:如图2,过点M作MF⊥y轴,垂足为F,过点N作NG⊥MF,交FM的延长线于G,由已知得OM=ON,且∠OMN=90°∴由(1)得MF=NG,OF=MG,∵M(1,3)∴MF=1,OF=3∴MG=3,NG=1∴FG=MF+MG=1+3=4,∴OF﹣NG=3﹣1=2,∴点N的坐标为(4,2),(3)如图3,过点Q作QS⊥PQ,交PR于S,过点S作SH⊥x轴于H,对于直线y=﹣3x+3,由x=0得y=3∴P(0,3),∴OP=3由y=0得x=1,∴Q(1,0),OQ=1,∵∠QPR=45°∴∠PSQ=45°=∠QPS∴PQ=SQ∴由(1)得SH=OQ,QH=OP∴OH =OQ+QH =OQ+OP =3+1=4,SH =OQ =1∴S (4,1),设直线PR 为y =kx+b ,则341b k b =⎧⎨+=⎩ ,解得1k 2b 3⎧=-⎪⎨⎪=⎩ ∴直线PR 为y =﹣12x+3 由y =0得,x =6∴R (6,0).【点睛】本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27.(1)①60°;②AD=BE.证明见解析;(2)∠AEB =90°;AE=2CM+B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由条件△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易证△ACD ≌△BCE ,从而得到:AD=BE ,∠ADC=∠BEC .由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可求出∠ADC ,从而可以求出∠AEB 的度数.②由△ACD ≌△BCE ,可得AD=BE ;(2)首先根据△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C=BC ,CD=CE ,∠ACB=∠DCE=90°,据此判断出∠ACD=∠BCE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出△ACD ≌△BCE ,即可判断出BE=AD ,∠BEC=∠ADC ,进而判断出∠AEB 的度数为90°;根据DCE=90°,CD=CE ,CM ⊥DE ,可得CM=DM=EM ,所以DE=DM+EM=2CM ,据此判断出AE=BE+2CM .【详解】(1)①∵∠ACB=∠DCE ,∠DCB=∠DCB ,∴∠ACD=∠BCE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AD=BE ,∠CEB=∠ADC=180°−∠CDE=120°,∴∠AEB=∠CEB−∠CED=60°;②AD=BE.证明:∵△ACD ≌△BCE ,∴AD=BE .(2)∠AEB =90°;AE=2CM+BE ;理由如下:∵△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AC = BC , CD = CE , ∠ACB =∠DCB =∠DCE -∠DCB , 即∠ACD = ∠BCE ,∴△ACD ≌△BCE ,∴AD = BE ,∠BEC = ∠ADC=135°.∴∠AEB =∠BEC -∠CED =135°- 45°= 90°.在等腰直角△DCE 中,CM 为斜边DE 上的高,∴CM =DM= ME ,∴DE = 2CM .∴AE = DE+AD=2CM+BE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解题时需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相似问题.28.(1)AB ∥CD ,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45°.【解析】【分析】(1)利用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可以推知同旁内角∠AEF 、∠CFE 互补,所以易证AB ∥CD ;(2)利用(1)中平行线的性质推知∠BEF+∠EFD=180°;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得∠EPF=90°,即EG ⊥PF ,故结合已知条件GH ⊥EG ,易证PF ∥GH ; (3)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90902KPG PKG HPK ︒︒∠=-∠=-∠;然后由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推知1452QPK EPK HPK ︒∠=∠=+∠;最后根据图形中的角与角间的和差关系求得∠HPQ =45°.【详解】(1)AB ∥CD ,理由如下:∵∠1与∠2互补,∴∠1+∠2=180°,又∵∠1=∠AEF ,∠2=∠CFE ,∴∠AEF +∠CFE =180°,∴AB ∥CD ;(2)由(1)知,AB ∥CD ,∴∠BEF +∠EFD =180°.又∵∠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 ∴1()902FEP EFP BEF EFD ︒∠+∠=∠+∠= ∴∠EPF =90°,即EG ⊥PF .∵GH ⊥EG ,∴PF ∥GH ;(3)∵∠PHK =∠HPK ,∴∠PKG =2∠HPK .又∵GH ⊥EG ,∴∠KPG =90°﹣∠PKG =90°﹣2∠HPK ,∴∠EPK =180°﹣∠KPG =90°+2∠HPK .∵PQ 平分∠EPK , ∴1452QPK EPK HPK ︒∠=∠=+∠, ∴∠HPQ =∠QPK ﹣∠HPK =45°.答:∠HPQ 的度数为45°.【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运用.29.(1)(73,2);(2)y =x ﹣13;(3)E 的坐标为(32,72)或(6,8) 【解析】【分析】(1)把点E 的纵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出横坐标,得到点E 的坐标,根据融合点的定义求求解即可;(2)设点E 的坐标为(a ,a+2),根据融合点的定义用a 表示出x 、y ,整理得到答案;(3)分∠THD=90°、∠TDH=90°、∠DTH=90°三种情况,根据融合点的定义解答.【详解】解:(1)∵点E 是直线y =x +2上一点,点E 的纵坐标是6,∴x +2=6,解得,x =4,∴点E 的坐标是(4,6),∵点T (x ,y )是点D 和E 的融合点,∴x =343+=73,y =063+=2, ∴点T 的坐标为(73,2), 故答案为:(73,2); (2)设点E 的坐标为(a ,a +2),∵点T (x ,y )是点D 和E 的融合点,∴x =33a +,y =023a ++, 解得,a =3x ﹣3,a =3y ﹣2,∴3x ﹣3=3y ﹣2,整理得,y =x ﹣13; (3)设点E 的坐标为(a ,a +2),则点T的坐标为(33a+,23a+),当∠THD=90°时,点E与点T的横坐标相同,∴33a+=a,解得,a=32,此时点E的坐标为(32,72),当∠TDH=90°时,点T与点D的横坐标相同,∴33a+=3,解得,a=6,此时点E的坐标为(6,8),当∠DTH=90°时,该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当△DTH为直角三角形时,点E的坐标为(32,72)或(6,8)【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融合点的定义,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30.(1)45°;(2)PE的值不变,PE=4,理由见详解;(3)D(8-,0).【解析】【分析】(1)根据A,(0,B,得△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OAB的度数;(2)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C=∠BOC=45°,OC⊥AB,再证明△POC≌△DP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C=PE,即可得到答案;(3)证明△POB≌△DPA,得到PA=OB=,DA=PB,进而得OD的值,即可求出点D的坐标.【详解】(1)A,(0,B,∴OA=OB=∵∠AOB=90°,∴△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B=45°;(2)PE的值不变,理由如下:∵△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为AB的中点,∴∠AOC=∠BOC=45°,OC⊥AB,∵PO=PD ,∴∠POD=∠PDO ,∵D 是线段OA 上一点,∴点P 在线段BC 上,∵∠POD=45°+∠POC ,∠PDO=45°+∠DPE ,∴∠POC=∠DPE ,在△POC 和△DPE 中,90POC DPE OCP PED PO PD ∠=∠⎧⎪∠=∠=︒⎨⎪=⎩,∴△POC ≅△DPE(AAS),∴OC=PE ,∵OC=12AB=12××=4, ∴PE=4;(3)∵OP=PD ,∴∠POD=∠PDO=(180°−45°)÷2=67.5°,∴∠APD=∠PDO−∠A=22.5°,∠BOP=90°−∠POD=22.5°,∴∠APD=∠BOP ,在△POB 和△DPA 中,OBP PAD BOP APD OP PD ∠=∠⎧⎪∠=∠⎨⎪=⎩∴△POB ≌△DPA(AAS),∴PA=OB=DA=PB ,∴DA=PB=-,∴OD=OA−DA=8-,∴点D 的坐标为(8,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图形与坐标,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小刚根据学习“数与式”的经验,想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下面二次根式的运 算规律.
以下是小刚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具体运算,发现规律.
特例 1: 1 1 1 ;特例 2: 1 1 2 ;特例 3: 1 1 3 ;
24 2
39 3
4 16 4
特例 4:
.(举一个符合上述运算特征的例子)
想法 1:利用 AD 是∠EDF 的角平分线,构造△ADF 的全等三角形,然后通过等腰三 角形的相关知识获证.
想法 2:利用 AD 是∠EDF 的角平分线,构造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然后通 过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获证.
想法 3:将△AC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至△ABG,使得 AC 和 AB 重合,然后通过全等三 角形的相关知识获证.
A.保持不变
B.先变小后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一直变大
6.如图,点 D 是线段 AB 上一点,CAB ADE ABF 90 ,AC BD ,AD BF ,
AB DE .若 AEB ,则 CEF
.(用含 的式子表示)
7.分式中,在分子、分母都是整式的情况下,如果分子的次数低于分母的次数,称这样的
(1)如图 1,点 P 在运动过程中,∠EAD=
,写出 PC 和 AE 的数量关
系
;
(2)如图 2,连接 BE. 如果 AB=4,CP= 2 ,求出此时 BE 的长.
5.如图,等腰 ABC 中,AB AC , MN 是边 BC 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 M 不与点 B 重合, 点 N 不与点 C 重合),且 MN 1 BC , MD BC 交 AB 于点 D , NE BC 交 AC 于 2 点 E ,在 MN 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 BMD 和 CNE 的面积之和
13 35 5 7
9 11
= 1(1 1)+ 1(1 1 )+ 1(1 1 )+ L 1(1 1 )
21 3 23 5 25 7
2 9 11
= 1(1 1 + 1 1 1 1 +L 1 1 )
21 3 3 5 5 7
9 11
= 1(1 1 ) 2 1 11
5
=.
11
以上方法为裂项求和法,请参考以上做法完成:
(2)若分式 x2 的值为整数,求 x 的整数值. x 1
8.在等边 ABC 外作射线 AD ,使得 AD 和 AC 在直线 AB 的两侧, BAD ( 0 180 ),点 B 关于直线 AD 的对称点为 P ,连接 PB , PC .
(1)依题意补全图 1;
(2)在图 1 中,求 BPC 的度数;
八年级上册期末易错题汇编
1. 已知:在 Rt△ABC 中,∠C=90º,BC=1,AC= 3 ,点 D 是斜边 AB 的中点,
点 E 是边 AC 上一点,则 DE+BE 的最小值为
A.2
B. 3 1
C. 3
D. 2 3
2. 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神秘而美妙,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如图
所示,AB 为 Rt△ABC 的斜边,四边形 ABGM,APQC,BCDE 均为正方
…….
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明证明 AE=AF.(一种方法即可) A
E
F
B
D
C
15.如图,△ABC 中,∠ACB=90°,AC=BC.在△ABC 外侧作直线 CP,点 A 关于直线 CP 的对称点为 D,连接 AD,BD,其中 BD 交直线 CP 于点 E.
“如意数”.
(1) 若 a 2, b 1, 直接写出 a, b 的“如意数” c ; (2) 如果 a m 4, b m ,求 a, b 的“如意数” c ,并证明“如意数” c 0 (3)已知 a=x2 1(x 0) ,且 a, b 的“如意数” c x3 3x2 1, ,则 b (用含 x 的式子表示)
11.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 ABC 的外侧作直线 AP,点 C 关于直线 AP 的对称点为点 D,连接 AD,BD,其中 BD 交直线 AP 于点 E.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若∠PAC=20°,求∠AEB 的度数; (3)连结 CE,写出 AE, BE,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
2
1
4
+
4
1
6
=
;
(2)当 1 1 1 L x 6 时,最后一项 x =
.
13 35 57
13
4. 在等腰△ABC 中,AB=AC,∠BAC=45º,CD 是△ABC 的高,P 是线段 AC(不包括端点 A ,C)上一动点,以 DP 为一腰,D 为直角顶点(D、P、E 三点逆时针)作等腰直角 △DPE,连接 AE.
形,四边形 RFHN 是长方形,若 BC=3,AC=4,则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
是
.
3. 阅读下面计算 1 + 1 + 1 +L 1 的过程,然后填空.
13 35 5 7
9 11
解:∵
1 1
3
=
1(1 21
1 3
),
1 3
5
=
1(1 23
1 5
),…,
9
1 11
=
1(1 29
1 ), 11
∴ 1 + 1 + 1 +L 1
(3)直接写出使得 PBC 是等腰三角形的 的值.
9.如图,点 P 是∠AOB 内任意一点,且∠AOB=40°,点 M 和点 N 分别是射线 OA 和射线 OB 上的动点,当△PMN 周长取最小值时,则∠MPN 的度数为( )
A.140°
B.100°
C.50°
D. 40°
10.定义:任意两个数 a, b ,按规则 c ab a b 扩充得到一个新数 c ,称所得的新数 c 为
4
3x2
分式为真分式.例如,分式
,
是真分式.如果分子的次数不低于分母的次数,
x 2 x3 4x
x 1 x2
称这样的分式为假分式.例如,分式 , 是假分式.
x 1 x 1
一个假分式可以化为一个整式与一个真分式的和.例如,
x 1 (x 1) 2 x 1 x 1
1
x
2
1
.
2x 1 (1)将假分式 x 1 化为一个整式与一个真分式的和;
(2)观察、归纳,得出猜想. 如果 n 为正整数,用含 n 的式子表示这个运算规律: .
(3)证明猜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1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 D 是 BC 边上一动点,点 E,F 分别在 AB,AC 边上, 连接 AD,DE,DF,且∠ADE =∠A,始终有 AE=AF.小明把这个 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