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质检测与调控.

合集下载

水质管理技巧养殖水体的调控与维护

水质管理技巧养殖水体的调控与维护

水质管理技巧养殖水体的调控与维护水质管理技巧:养殖水体的调控与维护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水质管理成为保障养殖水体健康的关键。

良好的水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疾病发生率。

本文将介绍水质管理的技巧,包括调控与维护。

一、水质调控1. 建立合适的水体环境保证养殖水体周围的环境干净,避免有害物质进入。

可以采用隔离带、过滤网等措施,防止沉积物和杂质进入养殖水体。

2. 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饲料残留增加。

过多的饲料残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

3.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水体的温度、溶解氧、水位、PH值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4.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氧气供应不足。

根据养殖品种和水质条件,制定合适的养殖密度标准。

二、水质维护1. 定期换水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换水可以有效清除养殖废物、饲料残留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质量。

2. 防止有毒物质污染注意防止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包括农药、化肥等。

使用农药和化肥时要注意使用方法和使用量,避免带入水体。

3. 积极预防水体疾病加强养殖水体的疾病预防工作,避免疾病引发水质恶化。

定期检查养殖环境,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保持水质清洁。

4. 种植浮游植物适量种植浮游植物,如水葫芦、水藻等。

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质量。

综上所述,水质管理是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维护,可以保持养殖水体的健康和稳定,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类型和水质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技巧,确保水体环境达到优良状态。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养殖、繁殖和生长,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问题一直是限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养殖水质的监测和调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探讨了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的方法和技术。

一、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养殖水质监测是指对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评估水体的质量。

监测水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水产养殖的正常运行:养殖水质的不合格会对水产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通过监测水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2.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养殖水质的恶化容易滋生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引发水产养殖中的传染病。

定期监测水质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 提高养殖效益: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改善养殖环境对养殖动物的压力,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养殖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养殖水质监测,目前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可供选择,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实验室分析等。

采样可以通过采集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从而得出水质评估结果。

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是需要时间和专业设备。

2. 在线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设置传感器和仪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温度、溶解氧、浊度、PH值等指标。

在线监测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实时、便捷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3. 智能监测系统:智能监测系统是将传感器和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实现对养殖水质的多个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

智能监测系统具有自动化、高效性和精准度高等特点,为养殖水质的监测和调控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可靠的手段。

三、养殖水质调控的方法和技术养殖水质调控是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和稳定水质的过程。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水产养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水质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水产养殖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和稳定性,必须进行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监测指标和调控方法。

一、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养殖水质的监测对于水产养殖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养殖水质的监测可以帮助检测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

其次,养殖水质的监测有助于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过高的营养物质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并对养殖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养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监测营养物质的含量,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养殖水体的营养物质平衡,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最后,养殖水质的监测还可以通过监测pH值、氧气含量等指标,判断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和酸碱度情况,从而保证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合适的pH值和氧气含量是养殖水体中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

二、常见养殖水质监测指标1. 温度温度是养殖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温对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养殖对象来设置适宜的水温范围。

2. pH值pH值是判断水体酸碱度的指标。

不同的水产动物对pH值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pH值在6.5-8.5之间对于大多数水产动物是适宜的。

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水产动物的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3. 溶解氧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指标。

水产动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正常的呼吸和代谢。

过低的溶解氧含量会导致水产动物窒息甚至死亡。

因此,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不低于5mg/L。

4. 水体浊度水体的浊度是由于悬浮颗粒物而引起的,可以通过测量光线的透过度来判断。

淡水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

淡水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

淡水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淡水养殖业在我国发展迅速。

然而,由于水质污染等问题,淡水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介绍淡水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提高水质质量,保证养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水质监测的重要性水质是决定养殖业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养殖业中的鱼类、虾类等生物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的不达标会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因此,水质监测是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施水质监测能及时了解水质现状,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通过持续监测各项水质指标,可以提前预防水质问题的发生,保证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而且,水质监测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发现潜在的水质危害因素,保证生物健康和产品安全。

二、水质监测的方法1. 水质化学指标检测水质的化学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氧、氨氮、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等。

通过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化学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有机物等含量,评估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微生物检测水质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程度。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PCR法等。

通过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水质中的病原菌、藻类等有害生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精确调控。

3. 水质浊度检测浊度是水中悬浮物质的浓度,是水体透明度的反映。

通过浊度检测可以了解水质中的固体悬浮物质含量,评估水体清洁程度和浊度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三、水质调控的措施1. 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饲料是控制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的饲料投喂会导致残留饵料在水中积累,产生有机废物,从而引发水质问题。

因此,养殖户需要根据养殖动物的需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

2. 水体换水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可以有效稀释含有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水,降低水质的污染程度。

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和水质监测结果,合理安排水体的换水周期和比例。

3. 水质净化器的应用水质净化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杂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与调控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与调控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与调控方法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良好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本文将从监测方法及调控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养殖水质监测方法1.物理参数监测物理参数监测是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中,水温、溶解氧、浊度、PH值等是常用的物理参数指标。

水温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溶解氧是水生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浊度影响养殖环境中的光照透过率,PH值则与水生生物的生理代谢密切相关。

通过实时监测和定期采样分析这些物理参数,可以掌握养殖水体的基本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水质的稳定。

2.化学参数监测除物理参数外,化学参数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化学参数的监测对于掌握水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中过高的氨氮含量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和养殖结果,亚硝酸盐与硝酸盐则是氨氮的代谢产物,其含量的监测可以判断水质中氮循环的情况。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化学参数,可以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及排污量,保证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控制。

3.生物学参数监测生物学参数监测是判断养殖水质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常见的生物学参数包括水生动植物数量、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物量等。

合理的鱼类密度和适宜的种植物组成对于保持水体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生物学参数,能够了解养殖环境中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调控措施,维持良好的养殖水质。

二、养殖水质调控方法1.合理饲料管理水产养殖中的饲料管理对于减少养殖废物、提高养殖效率非常重要。

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可减少过剩饲料的产生,避免废料过多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应注意选择优质饲料,改善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浪费。

2.定期养殖水体清理定期清理养殖水体中的废物和淤泥对于水质的改善至关重要。

清理底泥和杂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负荷,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养殖渔业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之而来的养殖活动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质、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水质监测与调控在养殖渔业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质监测的必要性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监测是判断水体是否适宜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氨氮、pH值等指标,可以了解水体的养殖适宜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

良好的水质监测可以确保养殖场的健康运营,降低疾病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品质。

二、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1. 溶解氧监测溶解氧是水体中重要的氧气指标之一,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影响。

过低的溶解氧含量会导致养殖物体窒息而死亡。

采用溶解氧仪、溶解氧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可以对水体中的溶解氧进行精确监测。

合理监测溶解氧含量,在必要时进行增氧处理,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

2. 温度监测温度是水质中的基本指标之一,对养殖物种的生长和代谢有着直接影响。

合理控制水温,可以促进产仔和饲料消化吸收,提高养殖效益。

温度监测可以借助温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确保水质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3. 氨氮监测氨氮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养殖底泥和养殖废水。

高浓度的氨氮对水生生物有害,并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华爆发等问题。

通过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可以及时发现过高的氨氮浓度,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

4. pH值监测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对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养殖环境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pH值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增强养殖物种的抗病能力。

通过pH测定仪等设备进行pH值监测,可以及时调整酸碱度,维持水体稳定。

三、水质调控的方法与措施1. 水质调控剂的使用针对不同的水质问题,可以选择合适的水质调控剂。

例如,针对高氨氮,可使用硫酸铜、硝态氮等处理剂进行调控;针对高氮磷比例,可使用草鱼等底栖动物进行生物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检测与监测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检测与监测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检测与监测方法在水产养殖业中,水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水质检测与监测是保证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检测与监测方法,以及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一、水质检测方法1.物理监测方法水质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溶解氧、电导率、pH值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监测。

(1)温度监测温度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基础的物理指标之一。

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温度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2)溶解氧监测溶解氧是水体中养殖动物呼吸的重要物质,直接影响其生长和存活。

常用的溶解氧检测仪器有氧电极法、光电法、电化学法等。

溶解氧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体中的缺氧问题,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养殖物种的健康。

(3)电导率监测水体的电导率是指水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是反映水体导电性能的指标。

电导率的监测可以了解水质的盐度、含盐情况,对鱼类生长、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pH值监测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pH检测仪器有玻璃电极法、电导法等。

pH值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的酸碱度,掌握水体的稳定性和养殖环境的变化。

2.化学监测方法化学监测主要关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养殖物种的健康和生长。

(1)营养物质监测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指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等。

常用的营养物质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营养物质的监测可以控制饲养量和投料量,避免水体中过高的养分浓度引发的污染问题。

(2)有害物质监测有害物质主要指水体中的有机物、农药残留和药物残留等。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有害物质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体中的污染问题,减少对养殖物种的危害。

(3)重金属监测重金属对水生生物有较强的毒性作用,需要定期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活动,而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水质监测技术1. 水质监测的目的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水体中各种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2. 常用的水质监测方法(1)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是指在养殖场进行现场监测,一般使用便携式水质测试仪器,如多合一水质测试仪、溶解氧仪等。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迅速,但准确性相对较低。

(2)实验室分析法:实验室分析法是指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可以借助更为精确的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

这种方法的准确性较高,但需要等待测试结果,不太适合于实时监测。

3. 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水质监测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比如养殖水池的水质监测、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以及出水口的水质监测等。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确保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

二、水质调控技术1. 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控技术来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

水质调控可以通过改善水源、合理投喂、增氧通风等方式进行。

2. 水质调控的方法与措施(1)改善水源:选择清洁的水源对于保持水质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筛网、过滤器等装置来除去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保持水质的清洁。

(2)合理投喂:合理投喂是维持水质平衡的关键。

过度投喂会导致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的积累,而投喂不足则会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物种和生长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

(3)增氧通风:水中的溶解氧对于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增设氧气喷头、曝气装置等方式增加氧气的溶解度,保持水中氧气含量的稳定。

3. 水质调控技术的案例(1)利用生态过滤技术:生态过滤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可以净化养殖池水体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圆筛藻 旋链角毛藻. 系带舟形藻
三角藻
颗粒直链藻.
水中的藻类主要是以硅藻为主,生活在此水色中的养殖对象 活力强,体色光泽,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这种水 色是水产养殖的理想水色。
Page 16
优良水色
这类水色透明度在20-30厘米时肥度适中。藻相主要是绿藻 门的小球藻、绿球藻、十字藻、衣藻等,水质嫩爽。绿藻 能大量吸收氮肥减少氮的含量。一般该类水色一天内有两 个变化,表现规律是清晨淡而午后浓些。
施肥八忌
1、忌闷热天气施肥 3、忌化肥单施 5、忌固态化肥干施 7、忌一次施肥过量
2、忌浑水施肥 4、忌盲目施肥 6、忌厌食时施肥 8、忌用药同时施肥
老水
老水的特点
老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严重 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死亡期,颜色发黄或大量出现 微囊藻和粘球藻水华;藻类是不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 低的种类。 1.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或超过120毫克/升,浮 游动物生物量小于1毫克/升。 2.透明度指标:池塘小于20厘米,湖泊、水库小于30厘米。 3.营养物指标:有效氮:2毫克/升以上;有效磷0.01毫克/升 以下。 4.老水的颜色:蓝绿、铜绿、酱色、黑色、灰白、雾白。 5.老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祼藻门、绿球藻目、团藻目衰老 期的种类或微囊藻属、粘球藻属、隐球藻属种类为优势种; 浮游动物只有原生动物的纤毛虫。
低端致死温度(oC) 6-7 0-4 0-10 0-10 7-12 2 2-9 13
高端致死温度(oC) 23-26 22-26 31-36 35-40 36-42 32 35 35
温度管理:测量
水下温度计适用于水深40米以内的水温测量。将水温计 投入水中至待测深度,感温5分钟后迅速上提并立即读数。 从水温计离开水面至读数完毕不超过20秒,读数完毕后, 将筒内水倒净。
Page 36
调解改良水质的方法
三、施无机肥 在喂饲料或施有机肥为主的养殖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投饵 施肥后,有机质积累过多,有些营养元素有效成份不足,营养 不均衡,物质循环速度慢,水质老化。这些水体通常需要施速 效无机肥料(主要是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补充缺乏的营养 物质,使水体营养达到平衡,加速物质循环,使水质转为肥、 活、嫩、爽。 四、生物方法 当水中有机物质积累过多,水质有老化趋势或已经老化,向水 中泼洒微生态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 复合生物制剂等)加速矿化分解有机质,消耗水中积累的过量 物质(主要是氮),加速水体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调节水质。 五、调整放养模式
经验表明: 铵盐和光合细菌有利于绿藻的生长; 硅酸盐则有利于硅藻的生长,并有抑制黄色鞭毛藻的生长。 藻类所需的氮元,以氨态氮最易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待浓 度低至某种程度时,再吸收硝酸态氮,至于亚硝酸态氮则 较少吸收甚或不吸收。 产品的特性也会影响藻类的生长,如投放酸性的磷酸钙和 酸臭的生物制剂,PH值过低则会抑制藻类生长。
不良水色
Page 20
不良水色
主要是一些鞭毛藻类(如裸藻、隐藻等)形成。主要原因是投 饵量过大,有机物过多导致水体发黑。这种水色底质恶化, 极易发生水变而导致养殖动物缺氧和氨氮、亚硝酸盐中毒。 此类水色不适宜水产养殖,必须处理。
Page 21
不良水色
黄色水:含甲藻等鞭毛藻。 池水中浮游动物繁殖过剩,
Page 38
3.沉淀剂一些化学物质的溶液泼洒入水中后,絮凝、沉淀有 机质和毒物,从而达到在一段时间内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 的沉淀剂有石膏和明矾等。 4.除毒剂有些物质能中和水体中产生的毒物(如硫化氢等), 从而改良水质。常用的有硫酸亚铁。 5.杀藻剂当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时,用杀藻剂杀灭蓝藻,净 化水质。常用的杀藻剂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 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
温度管理:测量
地点:测量应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 远离池埂,不在流动小的浅处测量 温度计球部应插入水面以下15-45 厘米深处
时间和频度 每次测量应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进
行,为了确定可能的应激,应在极 端时段测量水温 热天:在下午测量 冷天:在早晨测量
水温的调控
小水体的水温调控方法 搭遮阳棚; 使用增温设备(低温季节使用热水锅炉、电加热棒); 使用制冷设备(高温时用制冷机):在鲍鱼和石斑鱼 育苗生产应用较多。
养殖水质检测与调控
养殖水质指标
水质:是指水和其中
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 出来的物理学、化学
PH
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是判断水 氨氮 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温度
溶氧
水质
亚硝酸盐氮
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
透明度
水色
浮游生物 硫化物
水质指标与调控方法
1、温度
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可分为以下三类:
更高的代谢速率将会增加: 营养需求 氧的需求 废物的产生
2019/8/31
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性
生存耐受温度范围 最适生长温度
生 长 死亡
死亡
低端致死温度
2019/8/31
高端致死温度
几种水产动物的温度耐受范围
种类 三文鱼 虹鳟 鲤鱼 沟鲶 罗非鱼 海鲈 美国红鱼 斑节虾
适宜温度(oC) 12-16 10-16 23-27 26-30 28-32 22-27 22-25 28-33
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如:四大家鱼、真 鲷。 热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冷水性鱼类:一般认为,冷水性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为0~ 20℃,最适温度为12~18℃,如:虹鳟 、大马哈鱼、鳕鱼。
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 加,摄食增加,生长加快。
34Page 34
水体老化的原因
1. 溶氧不足 2. 有机物积累过多 3. 氮、磷比例不当:适当的氮磷比是5~12:1 4.代谢废物特别是氨积累太多 5.偏酸或偏碱 6.缺乏营养元素
35Page 35
调解改良水质的方法
一、加水换水 在水很肥或水质有老化趋势时,可通过加水或换水改善水质。 二、增氧 1.物理方法增氧用机械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速氧溶解于 水中,通常使用各种增氧机、水泵充水、气泵向水中充气等都 是物理方法增氧。是调节改良水质最经济、最有效、最常用的 方法。 2.化学方法增氧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增加水中溶 氧的方法。化学增氧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但作用时间较短, 通常在发生重浮头,紧急抢救时使用。
Page 17
优良水色
该类水色是硅藻和绿藻的共生水色,二 者俱备,水质稳定。是养殖过程中难得的 好水色。这类水色如果天气稳定可维持较 长的时间。
此类水色浓度较大,透明度低、藻类丰富、 水质较肥、多见于养殖中后期,透明度在10 厘米左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水中悬 浮颗粒少;有利于减缓对虾、蟹环对环境与 气候变化的应激反应。
用药过量、水位较浅或养殖动物生病后不断的搅动 水体引起的浑浊,属于真浊。
池水澄清见底,透明度很大,这种水色出现的原因:池底 长青苔,大量消耗水体养料,使池水变瘦,水体浮游生物 繁殖不起来。
Page 24
衡量水色的标准 —— 肥、活、嫩、爽
肥:水中具有适当密度的单细胞藻类,透明度适中 (30~50 cm) 活:水色及透明度在一天中有所变化。 嫩:水色亮绿、不发暗,藻类生长旺盛不老化 爽:水色清爽、不浑浊,没有过多的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性 有机物,池面没有堆积不散的泡沫或漂浮物
水体中积存大量有机物经细 藻类被浮游动物吃后,浮游
菌分解,PH值下降时产生
动物过度活动造成水体缺氧
此种水色,此种不适宜养殖。 此种水极易染病,存活力下
降,不适合养殖。
Page 22
不良水色
Page 23
不良色
水体藻类较多,以硅藻、褐藻、黄丝藻、盘星藻、 绿球藻为主,有机悬浮颗粒也较多,这种水色一般 不缺氧,属于假浊。
Page 18
不良水色
Page 19
此类水色绿藻或微囊藻大量繁殖,透明度 低、水色浓浊。在池塘的下风处,水表层 有少量绿色漂浮的藻类。此类水色不稳定, 藻类易死亡,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藻类死 亡后在池塘表面漂浮一层黑色或灰色浮膜。
灰绿、灰蓝或暗绿色属不良水色,水体中 有害藻类浓度大,多数藻类已死亡分解, 水面漂浮片状物质,水质浑浊,水带有粘 性,开增氧机后泛起的水花久久不散像洗 衣粉的泡沫。
化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优缺点
1、化肥 优点:无致病菌污染,培藻迅速。 缺点:①营养不均衡,肥力后劲不足②水质不稳定,容易倒藻③ 对水产动物易产生应激反应。 2、有机肥 优点:营养全面较均衡,肥力后劲足,作用时效长,肥水较稳定。 缺点:①分解慢,肥效迟,水色变化慢②容易有致病菌污染③分 解时耗氧大,易缺氧“泛塘”。
3、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是由有机肥经有益微生物充分发酵,由原先大分 子有机质,分解为小分子有机质,便于藻类吸收,由于有益 微生物的优势发酵,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减少了致病 菌的污染。 优点:①营养全面较均衡。 ②培藻迅速,且肥力后劲足,作用时效长,肥水较稳定。 ③进入水体不耗氧。 ④无致病菌污染。 缺点:生产成本较高,市价相对高一些。
养殖用水的水色主要决定于水中浮游植物种群及其生物 量的多少,次要是水中悬浮物和溶解物的影响。
常见水色
黄褐色水系:包括淡黄色、淡褐色、黄褐色水体。 绿色水系:包括淡绿色、黄绿色水体。 红色水体: 黑褐色(酱色)水体; 白浊色水体: 澄清色水体:
以上水色哪些适合水产养殖?
优良水色
调解改良水质的方法
六、化学方法 1.生石灰是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最广泛、最多的一种水质调节改 良剂,主要作用是调节PH值,硬度、碱度、增加钙离子。用量为 5~15kg/亩,晴天上午9点左右使用,不宜在下午作用。 2.络合剂、螯合剂将这些物质洒入水中,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 生成络和螯合反应,形成络合物和螯合物。一方面缓冲pH值,减 少营养元素(如磷)的沉淀,另一方面降低水中毒物(如重金属 离子)浓度和毒性,达到调节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的络合剂、 螯合剂有活性腐殖酸、粘土、膨润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