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合集下载

第五讲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第五讲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1) 比较下列两组物质的熔点高低(填“>” 或“<”) > SiC_____Si < SiCl4 _____ SiO2
由提供的键能数据可以看出Si-C键能 大于Si-Si键,大于Si-O键,大于Si-Cl键, 且SiO2为原子晶体,而SiCl4为分子晶体,因 此它们的熔沸点高低是: SiC>Si,SiCl4<SiO2;
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__kJ/mol
(3) 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高温
SiCl4(g)+2H2(g) = Si(s)+4HCl(g) +236 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__kJ/mol H=4×360+2×436-4×1/2×176-4×431
=+236kJ/mol
[在线探究]
应物) ② △H值
与书写形式有
稀的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为57.3kJ/mol ③Q放 =n× △H
SO2、H2O(l)、
P2O5等②Q放 =n× △H
备注
关 ③用键能表

比较的相对大小时要考虑其数值的“+”或“-”的问题
例:通常状况下,单斜硫和正交硫是硫的两种固态的同素 异形体。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S(s,单斜) + O2(g) → SO2 (g) ;△H= - 297.16kJ /
例1. (05 江苏) 氢气(H2)、一氧化碳(CO)、
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
为:
H 2 (g ) CO ( g ) 1 2 1 2
C 8 H 18 ( 1 )
O 2 ( g ) H 2 O ( 1 ); O 2 ( g ) CO 2 ( 1 );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⑸Δ H的计算方法
Δ H = E旧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 E新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

Δ H = E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 E生成物的键能之

Δ H = E生成物的总能量 - E反应物的总能

实验测得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 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 何解释184.6kJ?
不同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其焓H也不 相同。焓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之一,不能测量。
焓变: ⑴ 定义: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⑵ 符号: 物 ⑶单位: 影响因素:
Δ H = H生成物 - H反应
物质的量、温度、压强、状态..... ⑷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一般反应都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系统的 压力等于外界压力,即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 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我们常 用焓变Δ H来表示反应热。
2.中和热的测定
/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4795aa2956ef31d104f46fe
2.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 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 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 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步骤 思考1:为什么杯口相平?碎纸条的作用
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 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
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 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 的目的。若换用隔热、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如 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思考2:为什么不用环形铁搅拌棒? 铁与盐酸之间会发生反应,另外铁的导热性 好,这样都会造成热量的损失。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考点一:焓变反应热一、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

符号:△H,单位:一般采用kJ/mol。

2、产生的原因:⑴微观角度: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生成物分子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相等,使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

如下表实例一般规律理论值:△H=-183KJ/mol △H=实验值:△H=-184.6K J/mol理论推算:△H=E1-E2⑴吸热反应:ΔH为“____”或ΔH____0。

⑵放热反应:ΔH为“____”或ΔH____0。

计算:ΔH=E(反应物分子键能总和)-E(生成物分子键能总和)实验测定:在恒压条件测定⑵宏观角度: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就是反应,此时的ΔH<0;反之,则为反应,此时的ΔH>0。

即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填“<”或“>,下同)”生成物的总能量,ΔH0。

该过程能转化为能。

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ΔH0。

该过程能转化能。

⑶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分子内部的键能(或晶格能)越大,物质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填“低”或“高”下同);分子内部的键能(或晶格能)越小,物质越不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类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宏观)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微观)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表示方法△H<O△H=E(生成物)-E(反应物)△H>O△H=E(生成物)-E(反应物)图示E(反应物)>E(生成物)E(反应物)>E(生成物)常见反应⑴大多数化合反应⑵所有的燃烧反应⑶酸碱中和反应⑷金属与酸的反应⑸缓慢氧化⑹铝热反应⑴大多数分解反应⑵盐的水解反应⑶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⑷C和CO2、C和H2O(g)的反应实例H2(g) + Cl2(g) =2HCl (g);△H=-184.6 KJ/mol C(s) + H2O(g) =CO(g) + H2(g);△H=+131.3KJ/mol从物质的角度: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化学键角度: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从能量的角度:释放或储存能量的过程。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变的过程,其中涉及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热量的吸收或释放来衡量。

热量是物质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化学反应的重要能量因素。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各类化学反应类型的能量变化。

一、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我们使用ΔH表示反应的焓变,即反应前后系统的能量变化。

例如,当燃烧甲烷(CH4)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时,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写为:CH4 + 2O2 → CO2 + 2H2O ΔH = -890.3 kJ/mol这里的ΔH = -890.3 kJ/mol表示每摩尔甲烷燃烧产生的热量为-890.3千焦耳。

负号表示燃烧过程是放热的,即释放能量。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基于ΔH的正负值,我们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 吸热反应:当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时,ΔH为正数。

这意味着反应物吸收了外界的热量,从而使反应产生的产物具有更高的能量。

吸热反应的一个例子是水的蒸发过程:H2O(l) → H2O(g) ΔH = +40.7 kJ/mol这里的ΔH = +40.7 kJ/mol表示每摩尔水蒸发所需的热量为40.7千焦耳。

正号表示蒸发过程是吸热的,即吸收能量。

2. 放热反应:当化学反应释放热量时,ΔH为负数。

这意味着反应物释放了能量,从而使反应产生的产物具有较低的能量。

放热反应的一个例子是燃烧反应:C(s) + O2(g) → CO2(g) ΔH = -393.5 kJ/mol这里的ΔH = -393.5 kJ/mol表示每摩尔氧化碳所释放的热量为393.5千焦耳。

负号表示燃烧过程是放热的,即释放能量。

三、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类型除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还具有其他几种能量变化类型:1. 吸附反应:当反应物从溶液或气体中吸附到固体表面时,会释放出能量,这些反应通常是放热的。

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08

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08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空气不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产热少,浪 费资源,产生CO、烟尘等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太过过量会带走热量。降低热量利用率。 4、采用粉碎固体燃料的目的是为了增大燃料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 5、(1)、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2)、产生大量烟尘;生成SO2形成酸雨。
1.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常见属于放热反应的有: A.所有的燃烧,爆炸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置换水或酸中氢 规律:能够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 一般为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
常见属于吸热反应的有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B.
C.
C + CO2 = 2CO
C + H2O = CO + H2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问题] 1.什么是化石燃料?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燃料燃烧时,若空气不足或过量, 会造成什么后果?
4.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5.煤直接燃烧有那些弊端?
天然气这些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 层下,在地壳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非再生能源。 (1)适当过量的空气; 2、充分燃烧条件:
c
D)
D.水煤气
小结
§1-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 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 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D.
Ba(OH)2. 8H2O 和 NH4Cl 反应
规律:需要持续加热的化学反应,一般 为吸热反应。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能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能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反应发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反应结果的展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能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情况。

1.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外界的热量,使得反应物的能量增加,产品的能量减少。

吸热反应常常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容器感觉到的温度会增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化学荧光棒的使用,当我们搓动荧光棒时,其中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吸热反应,会感觉到荧光棒变热。

2.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使得反应物的能量减少,产品的能量增加。

放热反应常常伴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容器感觉到的温度会下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火焰的燃烧,当我们点燃火焰时,其中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放热反应,可以感受到周围的温度上升。

二、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适用性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项基本定律,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

化学反应涉及的能量变化不会产生或消失,而是从一个形式转化为另一个形式,并在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

例如,当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以及光能。

这意味着,燃料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光亮的总和应该等于燃料本身所含有的化学能。

如果我们将燃烧反应放在一个绝缘容器中进行,那么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能量,我们将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同样,当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产物时,反应前后的能量总量应该保持不变。

如果反应物在反应前的总能量为X,而生成的产物在反应后的总能量为Y,那么X应该等于Y。

三、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化学反应的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反应中,反应物需要克服能垒,即初始能量,才能发生化学变化。

吸热反应需要外界供给足够的能量才能克服反应物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它们解离并重新组合成产物。

七年级化学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

七年级化学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

七年级化学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化学能(Chemical Energy)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

化学能不具体属于某一种物质,而是由于物质分子的组成和结构而产生的一种能量形式。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的转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

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经历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的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1.1. 反应物与产物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是指开始反应前存在的物质,产物是指化学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新物质。

以硫酸和钠碱为例,硫酸和钠碱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其中,硫酸和钠碱就是反应物,而硫酸钠和水就是产物。

1.2. 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两种情况。

放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的反应。

例如,燃烧反应就属于放热反应。

当木材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光能。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例如,溶解硫酸铵时,需耗费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这是因为溶解硫酸铵的过程是一吸热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体现为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能量差异。

当反应物的能量高于产物时,反应会放热;当反应物的能量低于产物时,反应会吸热。

二、化学能的转化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是指反应物和产物之间化学能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一部分化学能被释放出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光能等。

2.1. 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高于产物的化学能,因此反应时会释放出能量。

这样的反应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A +B →C +D + 热量热量代表着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例如,火柴点燃木材时,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得木材燃烧。

2.2.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低于产物的化学能,因此反应时会吸收能量。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班级 姓名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过程。

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释放能量。

任何化学反应都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①放出能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②吸收能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或者放热。

3、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④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自然氧化(如食物腐败)。

常见的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②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右图是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①锌片(负极反应):22Zn e Zn -+-=,发生氧化反应;铜片(正极反应):222H e H +-+=↑,发生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Zn 2++H 2↑②该装置中,电子由锌片出发,通过导线到铜片,电流由铜片出发,经过导线到锌片。

③该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④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的原电池中,一般比较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相对较不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本身不反应!)。

⑤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3、有电解质溶液;4、形成闭合回路。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常以mol/L 为单位,时间常以min 或s 为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1 离子反应6.(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反应)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成甜酒酿(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答案]D。

36.(2007年高考广东理基,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2H++2Cl-+Ba2++2OH-= 2H2O+BaCl2(B)往FeCl3溶液中加入Fe粉:2Fe3++Fe = 3Fe2+(C)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OH-+CO2 = CaCO3↓+H2O(D)往FeCl3溶液中加入Cu粉:Fe3++Cu = Fe2++Cu2+[答案]B。

11.(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离子反应)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H+=CO2↑+H2O(B)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CO32-+2H+=CO2↑+H2O(C)往氨水中滴加氯化铝溶液:Al3++4OH-=AlO2-+2H2O(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H++OH-=BaSO4↓+H2O[答案]A。

8.(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2OH-= AlO2-+H2↑(B)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2Cl-+2H2O2OH-+H2↑+Cl2↑(C)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H2O2+2H+= 2Fe3++2H2O(D)硫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2H++SO42-+Ba2++2OH-= BaSO4↓+2H2O [答案]C。

10.(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离子反应)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氢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B)醋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CH3COONa+H+= CH3COOH+Na+(C)少量金属钠放入冷水中:Na+2H2O = Na++2OH-+H2↑(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SO42-+Ba2++2OH-= Cu(OH)2↓+BaSO4↓[答案]D。

8.(离子反应)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 CH3COOH+H2O(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Ca2++2HCO3-+2OH-= CaCO3↓+2H2O+CO32-(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6H5O-+CO2+H2O = C6H5OH+CO32-(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 3Fe3++2NO↑+4H2O[答案]B。

9.(2007年高考江苏卷,离子反应)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SO2+2OH-= SO32-+H2O(B)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2I-= 2Fe2++I2(C)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2MnO4-+5NO2-+6H+= 2Mn2++5NO3-+3H2O(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2HCO3-+Ba2++2OH-= BaCO3↓+2H2O+CO32-[答案]C。

[提示](A)中SO2过量会形成HSO3-,(A)错;(B)中呈酸性,NO3-的氧化性大于Fe3+,应是HNO3先反应,(B)错;在Ba(OH)2过量时不会有CO32-存在,(D)错。

8.(2007年高考上海化学卷,离子方程式)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SO2+OH-= HSO3-(B)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CO3-+Ba2++OH-= BaCO3↓+H2O(C)盐酸滴入氨水中:H++OH-= H2O(D)碳酸钙溶解于稀硝酸中:CO32-+2H+= CO2↑+H2O[答案]B。

11.(2007年高考理综宁夏卷,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锌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Zn+Ag+= Zn2++Ag(B)碳酸氢钙溶液加到醋酸中:Ca(HCO3)2+2CH3COOH = Ca2++2CH3COO-+2CO2↑+2H2O(C)少量金属钠加到冷水中:Na+2H2O = Na++OH-+H2↑(D)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Cu(OH)2+2H+= Cu2++2H2O[答案]D。

8.(2007年高考理综重庆卷,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①K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②Na2S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③Si与烧碱溶液反应;④Fe与稀硝酸反应;改变反应物用量,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

6. (2007年高考江苏卷,离子共存)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 )(A)K+、Br-、CO32-(B)Al3+、H+、MnO4-(C)NH4+、Fe3+、SO42-(D)Ag+、Cu2+、NO3-[答案]A。

11.(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离子共存)在pH = 1时,可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Ca2+、CH3COOH、Br-、Na+(B)NO3-、Fe3+、Mg2+、SO42-(C)HClO、Ba2+、Na+、Cl-(D)K+、Cl-、Al3+、SO32-[答案]A。

(本人注:选项C中,HClO会不会大量存在?)7.(2007年理综北京卷,离子共存)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 mol/L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Cl-、NO3-、S2-;②K+、Fe2+、I-、SO42-;③Na+、Cl-、NO3-、SO42-④Na+、Ca2+、Cl-、HCO3-⑤K+、Ba2+、Cl-、NO3-(A)①③(B)③⑤(C)③④(D)②⑤[答案]B。

§1.2 氧化还原反应10.(氧化还原反应)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 3)2+24KI +12H 2SO 4 = 2CuI ↓+13I 2+12K 2SO 4+12H 2O其中1 mol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答案]B 。

11.(氧化还原反应)(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CO +H 2O 高温CO 2+H 2(B)3NO 2+H 2O = 2HNO 3+NO(C)2Na 2O 2+2H 2O = 4NaOH +O 2↑(D)2F 2+2H 2O = 4HF +O 2[答案]A 。

§1.3 反应热16.(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反应热)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①Sn(s 、白)+2HCl(aq)=SnCl 2(aq)+H 2(g);∆H 1②Sn(s 、灰)+2HCl(aq)=SnCl 2(aq)+H 2(g);∆H 2③Sn(s 、灰)>13.2 ℃<Sn(s 、白);∆H 3=+2.1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1>∆H 2(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答案]D 。

6.(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反应热)已知:(1)Zn(s)+1/2O 2(g) = ZnO(s);∆H =-348.3 kJ/mol(2)2Ag(s)+1/2O 2(g) = Ag 2O(s);∆H =-31.0 kJ/mol则Zn(s)+Ag 2O(s) = ZnO(s)+2Ag(s)的∆H 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C)-332.8 kJ/mol (D)317.3 kJ/mol[答案]A 。

7.(2007年高考江苏卷,反应热)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 3OH(g)+H 2O(g) = CO 2(g)+3H 2(g);∆H = + 49.0 kJ ·mol -1 ②CH 3OH(g)+1/2O 2(g) = CO 2(g)+2H 2(g);∆H =-192.9 kJ ·mol-1反应过程总能量总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 = CO2(g)+2H2(g)的∆H>-192.9 kJ·mol-1[答案]D。

14.(2007年高考上海化学卷,反应热)已知:CH3CH2CH2CH3(g)+6.5O2(g)4CO2(g)+5H2O(l);∆H =-2878 kJ(CH3)2CHCH3(g)+6.5O2(g)4CO2(g)+5H2O(l);∆H =-2869 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B)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C)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D)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答案]A。

9.(反应热)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 = 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 183 kJ/mol(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183 kJ/mol(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183 kJ/mol[答案]C。

13.(2007年高考理综重庆卷,反应热)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