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I)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篇1【学习导言】《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

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

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C、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

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

4 孙权劝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二、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自以为..()大有所益(5)及.()鲁肃过寻阳(6)即更.()刮目相待(7)蒙乃.()始就学(8)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见往事耳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孰若孤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两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4.孙权劝学编写:张恒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学习其写法。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自主预读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孤岂欲卿.()②治经为博士邪.()③孰.若孤()④肃遂.拜蒙母()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见.往事耳古义:②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其目的分别是什么?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④“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活动二探究人物内心品读课文,思考问题:8.“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有什么作用?9.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活动三爱写作展才华10.假如,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后不久,又去拜见了孙权,他会怎样向孙权叙说他的见闻与感受呢?请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师旷论学圈点批注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这个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二、作家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谥文正。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按课文填空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⑵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3、根据理解填空⑴《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文学常识填空《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4 孙权劝学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警示后人。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邪.(yé)岂.(qǐ)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涉猎:粗略地阅读。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章简介《孙权劝学》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孙权,为了推荐优秀人才,劝告学习的重要性。

这篇故事载于《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劝人向学的文章。

本文通过对《孙权劝学》的导读,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认识和学习。

二、故事情节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他很重视人才选拔。

一次,他听闻一位萧曹的人才辈出,于是就派遣使者到萧曹去观察人才的情况,并且选拔他们到吴国来。

使者回来后,向孙权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孙权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些被推荐的人才有的已经接受了其他国家的招揽,而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离开萧曹,于是拒绝了孙权的邀请。

孙权对此感到非常焦虑,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边的臣子。

这时,孙权的谋臣张昭出谋划策,建议制定一些精准贴近实际的政策,例如鼓励百姓上书推荐人才,或者开展义务教育等等。

但这些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孙权听到这些建议皆不满意,因为这些建议都是抽象的,不具体、不操作。

他思考良久后,想到了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鼓励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成为适合干吴国官职的人才,这样就不必去考虑推荐这些萧曹的人才。

三、劝学思想《孙权劝学》是一篇鼓励学习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劝学思想。

劝学,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伦理。

其中最有名的劝学者是礼记中的“乐正子桑”,其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读书、学习,可以把人变得更加有德行,在思想上更加高尚。

而在《孙权劝学》中,孙权也主张学习是一条成才之路,他希望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更有才华,从而建功立业。

同时,孙权还提醒了大家:“如今世道变异,故不可再行过去之事”,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世道有所变异,我们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适合的做法。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孙权劝学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熟练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和停顿。

教学难点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A G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H E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A E帮助理解4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F I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一、检查背诵二、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I) 学习内

第一单元第4孙权劝学(第1课时) 课型:新学课
学习目标5.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6.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时间
分配
导课 1 分、自学展示评价19 分、探讨延伸10 分、习题检测10分钟。

一、自学指导(一)
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二)深层探究
1.揣摩人物语言。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体验反思
本文对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
1. 抓紧时间,发奋学习。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
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
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也不再是“吴
下阿蒙”了。

2.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3.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4.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5.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五、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交流】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教学
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