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
七下语文《孙权劝学》原文

七下语文《孙权劝学》原文一、原文《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3.今:当今。
4.当涂:当道,当权。
5.掌事:掌管政事。
6.辞:推托。
7.以:介词,用。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岂:难道。
11.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当:应当。
15.涉猎:粗略地阅读。
16.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7.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19.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0.益:好处。
21.乃:于是,就。
22.始:开始。
23.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4.及:到了……的时候。
25.过:到。
26.论议:讨论议事。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1.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32.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3.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士,读书人。
34.即:就。
35.更:另,另外。
36.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第4课 《孙权劝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第一课时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劝学”有妙招
▲活动设计:初读悟学
3.本文中,作为一介武夫的吕蒙,为什么能得到吴国有名的谋士鲁肃的赏 识,并主动拜母结交呢?
第一课时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劝学”有妙招
▲活动设计:初读悟学
3.本文中,作为一介武夫的吕蒙,为什么能得到吴国有名的谋士鲁肃的赏 识,并主动拜母结交呢?
同学交流相关人物及故事情节,力求完整
第一课时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劝学”有妙招
▲活动设计:初读悟学
2.交流、复述故事、概括故事,质疑并释疑请同学们先写下来,再由几位 同学交流相关人物及故事情节,力求完整.
示例: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有效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识的长进 得到了名将鲁肃的肯定与赞赏,并拜母结友的故事,
4.讨论:吕蒙学有所成,课文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是直接写出来的吗?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描写(侧面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意为三天,此为虚指,表示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刮 目相待”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意即“长兄怎么认 清这件事这么晚啊!”其中“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巧妙地照 应鲁肃的赞叹,既是自得、自豪、自信,又是一种对自已进步的坦然。
第一课时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劝学”有妙招
▲活动设计:初读悟学
4.讨论:吕蒙学有所成,课文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是直接写出来的吗?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描写(侧面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由此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其对吕蒙的前后判若两人既吃惊又赞赏,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长足进步。作为一个地位和见识都高于吕蒙的人,鲁 肃的这番话,较能说明吕蒙的长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译文、朗读节奏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孙权劝学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D.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秦师过周北门
【解析】A项中,“当”的意思分别为“掌握”“应当”;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 “用”“认为”;C项中,“见”的意思分别为“了解,认清”“同‘现’,显现”;D项中 ,“过”的意思均为“经过”。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 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 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 友”的故事。
孙权劝学 详 吕蒙就学 略 鲁肃赞学 详
品读探究
1.请结合背景说说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又 是怎样劝说成功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吕蒙学习的效果如何?文章是如何表现的? 3.请结合内容说说三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读出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
不学!”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语气坚决 ,严厉中 又可见关心、厚望。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点明目的,责备 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大有所益。”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读懂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 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 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 中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吃惊,赞叹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自豪 何见事之晚乎!”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笔记

《孙权劝学》笔记
一、文章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
二、生字注解
1.谓 - 告诉、讲给
2.涉猎 - 粗略地阅读、浏览
3.孰 - 谁
4.遂 - 于是,就
5.邪 -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6.岂 - 难道
7.宁 - 宁愿
8.吕蒙 - 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9.辞 - 推辞、拒绝
10.治经 - 研究经书
三、重点句子解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吕蒙他
现在身居要职,必须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
感到惊讶,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和惊讶。
四、主题思想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吕蒙的进步,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课后问题解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吕蒙现在身居要职,必须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如何?
•吕蒙开始学习后,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

【导语】本⽂选⾃《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的是想让后⼈通过历的⼀些的失吸取教训从⽽更好的治理国家。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再了解⼀下。
⼆、感知课⽂ 1.学习⽂⾔⽂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这⼏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谁愿意给⼤家展⽰⼀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让我们来了解⼀下⽂章⾥的⼈物! 孙权(182-252)即吴⼤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败曹操于⾚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南⼈,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破曹操于⾚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敬,临淮东城⼈。
出⾝⼠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破曹军于⾚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物关系,下⾯我们来疏通⽂意。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有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本课,看⼤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的⼈. ⽬相看): ⽤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法探究
1.记事简练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仅119个字, 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 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 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 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 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迪。
新课导入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善哉!”
重新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知晓事情。
结友而别。
译文: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 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 友,然后分别了。
重点积累
一词多义
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 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 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 并有所成就的品质,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 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 成年人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劝学
不可不学 涉猎、见往事 常读书,大有所益
善劝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孙权 : “不可不学!” ——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 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孙权) 大有所益。”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卿今者才略,非 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鲁肃)
“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当道,当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 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号迂叟,汉 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 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 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 谥文正。
【著作】《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 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到,等到。 经过
如今,现在。 不再是。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才干和谋略。
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下阿蒙!” 吕蒙的小名。
译文: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 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 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大? 结合文句作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夸赞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具体行动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 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 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 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研究儒家经典。
只,只是。
语气词,后写作“耶”。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 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 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 书来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 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 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鲁肃】(172年—217年), 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 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 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 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倡导、 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 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 能够形成。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 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
吕蒙: 辞学——就学——才略大有长进 鲁肃: 大惊——结友 侧面表现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
劝
孙权 (现身说法)
辞
军中多务
吕蒙
豪 当刮目相待
鲁肃 (侧面描写) 非吴下阿蒙 惊
随堂练习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 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说说你知道的称谓语。
1.称呼对方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2.称呼自己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自己家庭称——寒舍。
相关介绍
【孙权】(182年—252年),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 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 者。太元元年(252年)病逝, 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 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吕蒙】(178年—219年, 一说180年—220年),字子 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 陂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 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 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 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 倍受孙权、鲁肃信赖。鲁肃 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 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 名扬三国。后不久病死。
助动词,应当 动词,正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了解 知晓
古今异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推托
今:美好的词语)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研究
今:治理)
3.及鲁肃过寻阳
(古:等到
今:以及)
4.即更刮目相待 (古:重新 今: 更加)
5.但当涉猎 (古:只是
今:转折连接词,但是)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深感自豪 (吕蒙)
总结概括三人的性格特征。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对部下要求严格、循循善诱、有耐 心、平易近人、好学等。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 诚豪爽、有幽默感等。
敬才爱才、真诚忠厚、讲礼节。
扩展延伸
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 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 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一个人只要广泛的涉猎,终会有所成就; 5、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附近的人一 起学习,共同进步......
今:学位名称)
7.见往事耳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独自,孤独 )
细读感悟
文章关于“学”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孙权劝学 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