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时间备课组长签字学校审核签字备课内容《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要求在描写的景物中体悟情感,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作。
学习诗歌,就要通过品读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聚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诗歌学习,在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前三首诗歌,感受前三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4.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
重点难点:1.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
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教师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百感交集的他,禁不住悲从心起,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经典,理解句意。
(1)学生认真听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
(2)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知人论世,体会意境。
(1)创设意境,展开想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欣赏诗歌之美——赏读《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熟悉诗歌内容。
2. 能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3. 从诗歌中获得积极进取的力量导入:汉字是形象化的文字,从我们开始识别汉字时起,就受到这种形象化语言的熏陶。
诗歌是用形象说话,所以,中国人从小到大,自古以来就有诗歌的天赋。
诗歌也是中国非常繁荣的艺术形式,无论诗经、离骚、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结合7年级语文第21课,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中国诗歌的魅力。
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欣赏: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1. 语言美:(词语、句子的角度)2. 意境美: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景物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或画面)3. 情感美:(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情感)4. 哲理美:(可以普遍适用的道理)一、赏读《望岳》(教师引导)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杜甫23岁时前往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
杜甫不以为意,随后,兴致勃勃地前往齐、赵(河北、山东等地)漫游,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语言美重点选择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进行赏析。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齐鲁两国国家也容纳不下一一突出泰山之绵长。
钟(神秀):聚集天地之神奇秀美。
一一突出泰山的美丽。
割(昏晓):把阳光的光线割断,以致一面是清晨,另一面己成黄昏。
一—突出泰山的高大。
2. 意境美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景物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或画面)。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物主钟爱泰山,把神奇秀丽集中在它身上,高大的泰山犹如一把耸入天际的钢刀,生生地割断了太阳的所有光线,以致山这边是清晨般明亮,山那边却犹如进入了黄昏般昏暗。
一一此所谓真正的遮天蔽日啊!(雄浑之美)3. 情感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21 诗词五首【课前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学习目标】1.背诵本课五首古诗词,掌握基本字词。
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
(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岑参,原籍某某(今属某某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某某)。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第21课《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
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情入境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
(引出板书)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诗词五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
今天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需要我们背诵的。
(二)、诵读方法: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
如果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第一首:离京一、作者、背景简介: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
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
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
”认为清王朝是“衰世”。
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
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
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二、范读:三、诗意讲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七年级语文下册05 2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1古代诗歌五首设计说明《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对《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中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4.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诗歌创作背景资料。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陈子昂独上高楼,壮志难酬。
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杜甫登临泰山,豪情满怀。
面对泰山,他挥毫泼墨,书写自己的凌云壮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涕.(tì)下怆.(chuàng)然决眦.(zì)齐鲁.(lǔ)岱.(dài)宗2.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集《陈伯玉集》等传世。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十一课,题名为《古代诗歌五首》。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的背景,以及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诗歌风格各异,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历史背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深度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宋词的来源、特点和意义,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习五首古代诗歌,掌握其基本意义,理解它们的情感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对古代诗歌的产生背景、特点和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并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几句具有韵律美的语言或诗句。
2.学习《春晓》(1)阅读课文,示范并要求学生吟诵《春晓》,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2)分组学习《春晓》,让学生自己理解、朗读,并选择一名同学代表组内进行表演。
(3)上台表演,全班同学进行欣赏和点评。
3.学习《登鹳雀楼》(1)教师讲解《登鹳雀楼》中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进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理解并体验诗歌中的感情和情感。
4.学习《静夜思》(1)教师让学生先自行理解《静夜思》的意思,然后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
(2)请学生朗读《静夜思》,并就“静夜思”的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请同学们就《静夜思》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静夜思”。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对于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简要解释清楚,帮助学生全局理解诗歌。
(2)分组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分享学习到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欣赏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感受名人的心情,欣赏名作的境界。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背景介绍(1)《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2)《春望》背景:安史之乱把长安城烧杀抢虐得几乎成为一堆废墟,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
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3.字音字形迢.迢(tiáo)擢.素手(zhuó)札.札(zhá)机杼.(zhù) 脉脉..(mò mò) 一水间.(jiàn)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4.积累文言字词(1)迢迢..牵牛星(遥远)(2)纤纤擢素.手(白皙)(3)泣涕零.如雨(落)(4)盈盈一水间.(隔)(5)仍怜.故乡水(爱)(6)国.破山河在(国都)(7)恨.别鸟惊心(遗憾)(8)烽火..连三月(战火)5.划分朗读停顿,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大意明确: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迢迢牵牛星》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三个层次:1—2句为第一层次,描绘了牵牛星、织女星的方位和形象;3—6句为第二层次,写织女的劳动生活和心情;7—10句为第三层次,揭示故事的悲剧意义,抒写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2.这首诗歌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目的?明确: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
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3.试分析这首诗运用叠字的艺术表现力。
明确:诗中运用了六个叠字形容词:“迢迢”写出了距离之远,“皎皎”写出了星光之亮,“纤纤”写出了素手之修美,“札札”写出了织布之繁忙,“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浅,“脉脉”写出了人之含情。
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二)探究《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中的朵朵彩云,忽而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结合尾联来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极好,请你进行品析。
明确:“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三)探究《春望》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颈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3.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四、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第三至第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旅程(叙事)颔联万里长江图(远景、描写)颈联明月海楼相接(近景、描写)尾联思念故乡(点题、抒情)情景相融春望首联:国破城春草木颔联:花溅泪鸟惊心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不胜簪感时忧国念家悲己五、课外拓展从以上所学的诗歌中,任选两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成一幅画面。
示例:所选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描述: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忧国思家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
他不住地摇头叹息:“国家破败,我也老了啊……”第二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学会欣赏名句。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
让我们一起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字音字形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锦衾薄..(qīn)(bó)狐裘.(qiú) 瀚.海(hàn) 风掣.红旗(chè)阑.干(lán) 羌.笛(qiāng)路转溪桥忽见.(xiàn)3.划分朗读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诗意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三、合作探究(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朗读全诗,说说应当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10句为第一层:从不同角度咏雪。
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5—8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句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做铺垫。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明确:四幅画面的内容:(1)八月飞雪苦寒图;(2)军营饯别奇寒图;(3)东门惜别惆怅图;(4)别后雪地思乡图。
3.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四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4.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明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5.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学习《西江月》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明确:声音有:鹊啼、蝉鸣、人声、蛙叫。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写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明确: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就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店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调动了人的嗅觉和听觉写景,点出了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