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共27页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q q q q q q qq q q q q q q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体制的修复和重建政治机构书籍出版机构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发展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q qq qq q q q q q q q qq q q q qq q q qq q qq q q q q 暂告结束1984年,“清污运动”“人道主义”、“异化”、“现代派”文学历史的“重写”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沈从文、废名、卞之琳、萧乾、朱光潜、李健吾...“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批评胡风、路翎...“七月派”的理论、创作“孤岛文学”中的钱钟书、张爱玲、穆旦...“中国新诗”派的诗鲁迅、茅盾、老舍、曹禺...历史地位无太大变化的作家文学历史的“重写”的目标"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回到文学自身”主要体现在“现代派文学”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受到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话语”的作家、批评家的质疑与责难,并在1983年“清污运动”中列入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名单文学诸样式概况(80年代文学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p213)诗歌:“朦胧诗”小说70年代末,中篇小说剧增 ;80年代,中篇、长篇都很多长篇:《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古船》(张炜)、《浮躁》(贾平凹)..... 戏剧"戏剧危机"高行健 散文:从”戏剧化“模式中解放,摆脱杨朔式的矫情”诗意“报告文学两次高潮文革结束后不久80年代末。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80年代小说概述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概述

(2)警世钟式的反思
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追溯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失,主人
公是完美道德的体现者。 —— 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思考知识分
子政策问题,主人公表现了一种道德 升华的趋向。 ——启蒙-改造-批判-平反-重视-边缘 化(知识者的地位起伏)
本质的艺术阐释,含有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特征, 强调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明确体现出作家的 政治倾向性。 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细节真实,真实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真实与现实”:认定某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现
③语言操作
追求古典情致的语言,注重词 汇本身具备的具体性意象,多 用古典小说的语词与结构;
强调语言的地方色彩,在方言 中寻找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 文化内涵。
寻根(美术画)
韩少功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马桥词典》
阿城
阿城《棋王》
王安忆《长恨歌》
1、从民族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 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
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 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为可能。
③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 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 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一代做就爱,首先做了反叛者, 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 革。
2、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①叙事革命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 事上的革命。【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 甘露、余华】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80年代小说概说

救救被"四人帮"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宋宝琦 、谢惠敏
宋宝琦: 宋宝琦:一个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野蛮、愚昧、 野蛮、愚昧、精神空虚
……唉,他那张脸啊,即便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 从面部肌肉里, 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 灯下。 灯下。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屋的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便用力拨开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上深深的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而眼睛却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妈妈!妈妈!妈妈……” 她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 “妈妈!妈妈!妈妈 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 妈妈!你看看吧, 喊,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妈妈!你看看吧,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妈妈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再也没有任何回 答。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时期,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形态的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八十年代文学在中国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思想。
八十年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和个体意识的强烈。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对于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主流。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再受到政治压力的限制。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八十年代文学还以批判性思维和反思为特点。
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中,人们开始对过去的错误和黑暗进行深度反思,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批判和剖析。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以及人类的悲剧和痛苦。
它们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底层人民的命运,强调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八十年代文学还在探索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他们注重形式的独特性和突破性,通过使用多样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在八十年代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北岛的诗集《蓝色诗选》和余华的小说《活着》都象征着八十年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
北岛的诗歌以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地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余华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在苦难中的尊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