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航教育专家提示这十个高考志愿填报的坑些陷阱千万别碰!
高考陷阱:探索报志愿的那些陷阱

在高考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纷纷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报志愿。
然而,在这个充满陷阱的道路上,不少同学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坑”,让人哭笑不得。
有个学生填报志愿时一不小心选错了专业,结果面试官问他为什么报了计算机专业,他说:“因为我觉得这个专业会让我找到对象。
”面试官顿时无言以对。
还有个同学在填写志愿时,不小心把自己的爱好和志愿搞混了,结果填成了“喜欢旅行,理想是当导游”,后来发现填错了,只好拼命解释说:“我是想当一个有远见的旅行家,顺便带着大家去学习知识,您懂的。
”
更有甚者,还有一位同学在报志愿时填错了学校名称,结果被录取后才发现自己去的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府,只好安慰自己说:“没事,名校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土豪的学霸!”
有的同学在填报志愿时被各种专业名称搞得晕头转向,眼花缭乱地挑选,最后填成了“植物学与动物学结合专业”,心想这样既能照顾植物又能照顾动物,一举两得。
结果后来才知道,填报志愿跟混饭团可不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位同学填报志愿时一时兴起填了“天文学专业”,结果家长一听就震惊了:“别闹了,你能看清楚天上的星星吗?再说,这专业毕业了回家怎么招聘?”
总之,在这个报志愿的过程中,充满了笑料和意外,每个人都可能会踩上一两个雷区。
但即使遇到了陷阱和坑,也不妨碍我们向着理想的大学进发,一路笑着走过来,也许正是这些趣事,让我们的青春更加多姿多彩吧!。
高考填报志愿常见骗局

高考填报志愿常见骗局
1.助学班是什么?
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有一些助学班机构会宣传说:“可以通过助学班,在本科学校上课学习,最后拿全日制本科学历。
”这是假的。
有的助学班确实可以在本科学校学习,但是助学班最后是拿不到全日制的本科学历的,只能拿到自考本科学历,含金量还不如全日制专科。
这些助学班机构宣传时,玩的是文字游戏,他说的“全日制”是指学习形式,而不是学历“全日制”,说白了就是可以让你在本科学校上课,但本质还是非全日制的自考本科。
各位考生记住,能上全日制的专科,就不要上助学班,因为上全日制专科以后还有机会专升本,升到全日制本科。
而通过助学班拿到的自考本科学历,什么时候都可以考,专科期间或者毕业以后,只要想考就可以考。
2.不存在的大学
有些大学名字听着非常像大学,但其实是用来骗家长和考生的手段,根本就没有这个大学。
对方会告诉你,你已经被我们学校录取了,专业可以随便选。
有的家长和考生不了解,看自己的分数只能上专科,但是突然接到电话,发现有机会上本科,可能就会上当受骗。
比如,“中国邮电大学”听着好像是正规大学,但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学校,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
3.宣称有内部消息或关系?
有的骗子会说,自己有内部关系,只要交钱就可以让孩子上本科或上到一个好大学。
或者说自己认识教育考试院的人,能知道哪些学校今年没人报,可以帮捡漏。
这种都是骗局。
高考志愿填报风险大全(最新完整版)

高考志愿填报风险大全(最新完整版)高考志愿填报风险大全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以下风险:1.侥幸心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可能会忽视一些重要因素,如自己的兴趣、性格、家庭情况、专业就业前景等,从而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信息不对称:高考志愿填报涉及许多复杂的信息和数据,考生和家长可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全面了解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影响志愿填报的准确性。
3.经验不足:考生和家长可能缺乏志愿填报的经验,对于如何选择学校、如何比较专业就业前景、如何评估自己的分数等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从而可能面临风险。
4.填报不当: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没有根据自己的成绩进行合理选择,而是盲目跟风或者填报高难度的志愿,可能会影响录取结果,甚至导致落榜。
5.招生诈骗陷阱:在志愿填报期间,可能会存在一些招生诈骗陷阱,如虚假宣传、高额奖学金、承诺录取等,这些陷阱可能会诱使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考生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掌握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咨询有经验的老师、老师或同学等,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建议;合理评估自己的成绩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注意核实招生机构的资质和信誉,避免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改革时间高考志愿填报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而非特定时间的改革。
每个省份或地区可能因为高考报名时间、招生政策等因素略有差异,因此具体情况可能会因为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果您需要具体的高考志愿填报改革信息,建议您参考当地的招生考试院或教育部门官网的信息。
高考志愿填报风险误区高考志愿填报风险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重视大学录取线忽略了专业录取线: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看录取分数,而忽略了专业的录取分数,最终导致高分低就。
2.只重视热门专业忽略了个人兴趣: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过于追求专业的热门度,而忽略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导致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影响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高考志愿填报常见诈骗陷阱特点 怎么防范

高考志愿填报常见诈骗陷阱特点怎么防范高考志愿填报常见诈骗陷阱特点怎么防范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将其形式特点公布于众,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常见诈骗陷阱特点1.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
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
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
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2.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
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
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
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3.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
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怎么防范志愿填报时的诈骗陷阱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
一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高校会向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供考生志愿填报时参考。
二是各地教育部门普遍对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可以结合考生实际,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千万别踩雷

高考志愿填报,是每个即将踏上大学征程的考生和家长们心中的大事。
为了避免选择志愿时踩雷,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千万别踩雷哦!首先,要仔细琢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像挑选恋人一样,得慎重考虑,毕竟这可是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不能因为别人都去学医就觉得学医比较香,然后报了个“医学+护理”专业。
到头来发现自己连输液都不会,只能干瞪眼看着别人背着一箱子药品走进手术室,内心OS:学医可能不太适合我。
其次,要调查清楚各个学校和专业的就业前景,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
比如某专业前景广阔,走上去一看,原来是做盗墓挖宝的行业。
那个鬼地方能有什么前景啊,还不如去学个稳当的会计。
另外,要擅于发现隐藏的“大坑”,有时候专业名字很诱人,一不留神就跳进去了。
听说有人看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一下就被吸引了,结果进去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专业就是教你怎么把表情包做成动图。
还有,要了解清楚每个学校的“真实面目”,不能光看网上宣传的花花绿绿的图片。
有人以为某大学环境优美,到实际去看才发现,原来那是学校附近的公园,离学校本部还得坐两小时公交。
此外,还要避免盲目听信他人的“内部消息”,尤其是那些自称“内部人士”的传言。
听说某位同学的舅舅的侄子的姨妈是某学校的老师,说某专业的学生都是天才,结果进去一看,原来那位老师还真是个天才,他教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跑去当科学家了。
最后,填报志愿时最好能够冷静客观,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比如有些学校会用“百分百就业率”之类的口号来吸引考生,结果你一问,原来那所学校的“就业”其实是指学生毕业后回家务农的比例。
希望以上小贴士能帮助大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再“踩雷”,祝各位考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笑迎美好未来!。
高考志愿填报容易出现十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容易出现十大误区
导读: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科学合理填报2014年高考志愿,避免陷入误区,在2013年进行了“填报高考志愿误区”投票问卷调查。
各省市招办和高校招办老
师根据经验,选出对考生报考影响最严重的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投票结果显示,招办老师眼中高考志愿填报十大误区依次为:
1、一门心思奔名校;
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4、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5、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6、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8、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9、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10、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针对这些误区,请高考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提出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比如,针对“不仔细看招生章程”这个误区,
《高校招生》杂志执行总编郭小川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
章程》。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则认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有“四个
不要”:不要盲目追求大学排名层次;不要盲目追求时髦轻松专业;不要盲目
追求大学办学地域;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合作办学。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
热点。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2023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 考生家长一定要避免

2023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考生家长一定要避免2023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考生家长一定要避免2023-05-21 10:00:14文/刘莉莉老师来源:高考助手高考志愿填报是理性抉择,而不是给自己制造后顾之忧。
有些学生会为了不被某一个学校拒绝而申请数量极多的学校,以着自己不被其中某一个学校拒绝,而实际上申请的学校太多也不一定收获回报,而且也会增加后期的手续办理的麻烦。
一、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请注意:“名牌”大学并非都是优势专业!有的考生父母认为志愿填报就是填报院校,一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才能代表成功。
不可否认,“211”、“985”、“双一流”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相对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择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则是不明智的。
因为“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而普通高校也不乏一些有特色、实力强的专业。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填报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由上述可见,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各高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平行志愿的实行虽然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避免陷阱选对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避免陷阱选对专业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是高考志愿填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许多考生经常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做出不合理的选择。
本文将帮助大家识别并避免这些陷阱,以确保填报专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一、追逐热门专业的误区许多考生被社会热门专业所吸引,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优势。
应当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与自身特长和能力相匹配的专业。
二、受他人意见影响的误区考生常常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选择专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理想,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潜力。
三、忽略专业认知的误区有些考生对某个专业只有片面的了解,或者仅仅受到了一两个成功案例的影响,而未能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因素。
在选择专业前应多方面了解专业的相关信息,包括就业前景、薪资待遇、学科设置等。
四、盲目追求高分的误区高考成绩的高低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些考生为了追求高分而选择了与自己实际兴趣和能力不相符合的专业。
应适当权衡高中阶段的学科特长和兴趣,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
五、忽视专业适应性的误区某些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只关注了学科学习的兴趣,而忽视了对该专业的实际适应性。
选择专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包括性格、学习能力、职业倾向等,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
六、没有进行实地考察的误区有些考生只凭几句话或者图书资料判断专业的好坏,却忽略了实地考察该专业的机会。
应当积极参加高校的开放日活动,与学长学姐交流,亲身感受专业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质量。
结论:高考志愿填报是每个考生职业生涯起点的重要关卡,须慎重对待。
在填报志愿前,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规划,多方面了解专业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上述误区。
只有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2018年高考还有不到200天,很多家长早早就替孩子了解填报志愿的问题,因为填报志愿真的很重要。
呢么,究竟如何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平行志愿该如何填报,成为今年家长和考生们最关心的事。
而这高考填报志愿的十大误区,请各位家长和考生仔细阅读,条条都要谨记哦。
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
误区一、要等到高考出分以后再考虑报志愿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6月21日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都认为高考志愿要在出分以后考虑最合适。
殊不知现在高招政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招生规则相对复杂,短短几天时间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录取规则,报好志愿实属不易!
误区二、考入好大学热门专业就算成功
高考有看得见的失败和看不见的失败。
看得见的失败是孩子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没有报好,高分落榜;看不见的失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严重影响考生职业发展。
几年前一位辽宁高分考生被一所北京211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录取,当时考生及家长认为高考成功,考出了好成绩,报志愿成功,进入了北京名校,选上了热门的生物学专业。
但入学后了解到本校生物学专业并不强,在他未毕业时学校的生物学专业居然取消了,考生考研没有考上,且至少两年没有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家长不能提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未来就业有所了解,盲目跟风只瞄定热门专业,容易耽误孩子的发展。
误区三、按自己的想法找到成绩适合的大学、专业即可
如果选择方向有误区,再多工作也白做!有一位考生希望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
问到他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目的,竟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挣大钱!
试想如果考生家长按不成熟的想法,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即使通过高考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专业,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也会发现当初的选择存在误区,空留遗憾!
误区四、信息误导,以偏概全
一些家长从同事、同学、朋友、往届家长听说某一专业不好就业,就盲听盲信,把这个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打入“冷宫”。
我曾听一河南家长说北京大学统计学不好就业,原因是他们单位最近刚刚有一名入职人员,是北京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同事们都认为北大毕业没有留在北京找到工作,是专业选择失误。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统计学专业就业领域广阔,覆盖高等院校、市场调研机构、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金融保险机构、证券投资和社会保障机构、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大型国企、外企。
这个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统计学就业不好,只能说明是个人的问题。
误区五、对专业设置、发展不了解
对想报考的专业了解不够透彻,导致考生家长视野狭窄,影响其选择。
有些家长想让孩子进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但大都害怕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将来就业做护士不好。
其实,护理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许多大医院都急缺专业护理人才,而一些高端护理专业还有很大的出国可能性。
本科阶段学习护理学,考研时还可以换专业,比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基础医学等,甚至还可以换成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择业选择范围是很广的。
误区六、专业与未来职业、就业划等号
大部分家长不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从事行业并不是一一对的关系。
从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
有些专业其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比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新闻记者、策划营销、经济分析、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的学生。
建筑行业需要建筑学、土木工程、会计学、人力资源、电气工程,甚至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
银行业会需要经济、金融、法学、计算机、外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
我们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需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通过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做出符合孩子情况的志愿方案。
误区七、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就业率高的专业
热门专业不见得永远是热门,现在冷门的专业,几年后可能是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不一定是一个学校的强势专业。
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现在就业率高的专业,4年后,6年后不一定还高。
就业率高的专业,不能认为所有高校的该类专业都是就业率高。
同时就业率低的专业,在某些名校照样是高就业率。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目前就业率不好,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专业就业率不低。
就业率高,不代表就业的薪水就高,就业率低的专业一旦就业很可能是高薪酬!
误区八、按分数而不是安各科成绩报志愿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起决定作用的自始至终都是排名。
一本、二本控制线是由排名来划定,高校招生投档线和录取线也是按排名划定。
之所以按排名划线和录取,是因为每一年高校招生计划及试题难易度都有变化,不同年份的录取分数没有可比性,单纯的看考生分数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家长如果以“分数报志愿”,等孩子高考出分后,参考高考往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极易造成定位的不准确,出现偏离甚至严重的失误。
提前预估考生在本省排名和掌握目标院校录取排名,并且需要参考高校多年在当地的录取排名和专业录取排名,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家长提前学习、领悟。
误区九、平行志愿风险减少,不会没学上
家长盲目认为平行志愿风险少,忽视录取规则,不知道平行志愿模式下的“暗礁险滩”。
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一轮投档”原则会让许多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造成失误。
考生被平行志愿中的任一高校提档,如果因身体因素、单科成绩达不到该校的录取要求,就会被该校退档,造成考生本批次落榜,很可能掉到下一批次。
平行志愿间院校志愿梯度拉不开,可能造成几所高校同时落选,不被提档考生本批次院校全部踏空没学上。
考生过多选择热门专业且不服从调剂,高分照样有可能落榜!
误区十、一分不浪费才是好志愿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刚好能被好大学踩线录取就是好的志愿填报方案,其实踩线进名校是缺少心仪专业的选择权的,因为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排名会随着学校排名的提高而“水涨船高”。
而高校录取因为实行“分数优先”原则,考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挨个挑学校选专业,这样会造成录取分数的集中化,也即是扁平化。
这样就降低了踩线同时进名校和热门专业的可能性,增加了考生挑大学、选专业的难度。
好的志愿填报方案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发展规划,为孩子谋划未来,既不是“死磕”名校,更不是追逐热门,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特点、职业性格倾向、家庭背景、学科成绩优势,以及高校学科优势、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诸多因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无数的前车之鉴说明,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不仅大学的学习成为痛苦,甚至未来的职业路径也将充满曲折,抱憾终身。
“面对选择,要尽可能地多获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