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也是一种美

合集下载

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1你是否在为1次擦肩而过的机遇而懊悔?你是否在为1件微有瑕疵的作品而惋惜?其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残缺同样也是种别样的美丽。

中国古代诗词中,残缺的美可见1斑。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1个“残”字烘托了朝阳的壮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人们千年以来的无限惆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营造了清冷幽美的氛围……正是这份不完美的缺失造就了多少诗词歌赋的悲凉意境美。

很多人希望尽力使每件事情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为那是登峰造极的绝美。

可过度苛求完美是种负累,只会让人身心俱疲,那么何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份不足与缺憾?正因为有了缺憾,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留下真情让世人传颂;贾宝玉与林黛玉生死相许泯灭在红楼梦中;牛郎与织女遥空相对让后人代代仰望鹊桥。

你能说这样令人伤感的缺憾不是1种美吗?人生注定不会事事顺意,如意与遗憾的存在,是1种难以打破的平衡状态。

也许,遗憾使我们更期待下1步,对未来怀有更多希望,残缺使我们更加珍惜美好事物的可贵。

花儿娇艳即使衰败,也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宵美景即使会成为明日黄花也令人刻骨铭心。

人生因为有了无数遗憾的过程,才让我们有了不满足,有了不断进取的不懈动力,不断追求完美的希冀。

遗憾,在1步步塑造我们,把1块块粗坯打磨成1个个生活的智者。

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这些在生活中常不期而遇的种种缺憾?“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残缺并不意味着平庸,破碎也不代表着遗憾。

缺憾的美丽能够俯瞰所有的完整,它本身就是种极致的美丽。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整,生命的残缺美拥有更高的精神内涵,即使残缺也不妨碍美的发挥。

让我们珍惜这份并不完整的美吧!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作文2夜深了,闭上眼,渐渐地,我懂了——残缺,也是美丽……没有黑夜,何来白天?没有失败,何来成功?没有泪水,何来笑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一点点的残缺,使一切变得更加美丽!暮然回首,那脚印一半处于阳光下,一半处于黑暗中,有的平坦,有的崎岖,我不必为这些不完美而叹气,因为,正是这一点一滴,记录了我过去的悲与乐,让我明白,残缺亦是美丽。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一〕:都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确实,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就会了解,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你明白断臂维纳斯为什么能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之倾倒吗?因为她是残缺的。

从她那丰腴饱满的躯体,人们感慨于这巧夺天工的杰作;而因她那缺失的双臂,人们浮想出多少曼妙的姿态。

正是她的残缺给人以广袤的想象空间,正是她的残缺造就了她的永恒。

她的残缺是一种令人叹息的美。

你明白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游者,在百年坎坷之后仍在这废墟前驻足凝视吗?因为它是残缺的。

从它那所剩无几的断壁残垣,人们能想象出以往的它是怎样的辉煌;而那些焦黑的石柱,又在千万炎黄子孙眼中燃起了怎样壮烈的屈辱火焰。

应对它,人们不会忘记以往的摧残;应对它,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正是它的残缺提醒了人们那不能忘怀的血债,正是它的残缺使它如此经久不衰。

它的残缺是一种悲壮的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对红颜老去的残缺,李煜看到了亡国的忧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应对故国落寞的残缺,刘禹锡看到了家园不再凄楚;;满地黄花聚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对枝头花落的残缺,李清照看到了心力交瘁的无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应对沉舟病树的残缺,刘禹锡还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喜悦。

那么,应对生命中的残缺,你看到了什么呢?是悲观地摇头叹气,黯然神伤?抑或是一鼓作气,探寻残缺中所蕴含的美呢?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

即便你拼了命地努力,也难换来十全十美的人生。

既然如此,何不擦亮双眼,去探寻生命中的残缺之美呢?学会去欣赏别人身上残缺的美,学会去理解自我身上残缺的美吧。

用那双会欣赏残缺之美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那能理解残缺之美的臂膀来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并不仅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才会迸出绚烂的火花。

相信我吧,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议论文】议论文两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

【议论文】议论文两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

【议论文】议论文两篇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是指事物不完整、缺少某些部分,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完美的感觉。

在某种程度上,残缺也是一种美。

正如日本的陶艺美学所强调的“茶道美学中的‘一分切’”,它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形态,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不完整状态来表现物品的美感。

残缺也可以成为一种美的表达方式。

残缺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完美的事物往往让人一目了然,毫无悬念,而残缺的事物则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立体感。

一副缺一角的画作,它的不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会让人们在思考中去补全画面,进而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力。

这样的美感无法用完美的事物所体现,只有残缺才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共鸣。

残缺可以制造独特的韵味。

在某些艺术领域,如文学、音乐等,残缺往往可以制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钢琴家阿尔菲·博默曾丧失了他的右臂,但他用左手精湛的技巧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体现出残缺的美感。

而在文学方面,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也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残缺,这种残缺反而成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所在。

正是这种残缺造就了他们的不同寻常,赋予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

残缺也可以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不完美的事物往往会触动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首忧伤的音乐,它往往含有一些失落和遗憾的情感,正是这种残缺带给人的情感共鸣让人们陶醉其中。

同样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感受到残缺带来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看到一个身患残疾的人仍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时,我们会为其坚强的毅力所打动和感动。

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残缺所能带来的特殊美感。

残缺也是一种美。

它通过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制造独特的韵味以及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等方式,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完美的美感。

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并体验残缺带来的美,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完美之美所吸引,却往往忽视了残缺之美。

残缺正是美的一种表达方式。

残缺的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它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不同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完美的美感。

初一议论作文:残缺也是一种美

初一议论作文:残缺也是一种美

初一议论作文:残缺也是一种美生活中到处可见美,有外表上的美,有心灵上的美,有语言上的美,还有动作上的美。

但生活中还有一种美,它并不引人注目,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残缺的美。

残缺的美是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

它就像一幅画,虽然缺少了一些色彩,但它却能让人感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美的存在。

残缺的美也是一种令人感到惋惜的美。

它就像一颗未成熟的果实,虽然有些遗憾,但它的味道却让人难以忘怀。

残缺的美也是一种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它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让人感到一种神秘和期待。

残缺的美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但他们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些人虽然身体残缺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那么的健全和美好。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美。

它就像一个故事,虽然有些不完美,但却让人感到一种真实和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完美的事情,比如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亲人或朋友,但这些人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幸福。

这些人虽然失去了亲人或朋友,但他们的内心却依然充满了温暖和爱意。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令人感到自由的美。

它就像一片天空,虽然有些阴暗,但却让人感到一种自由和宽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束缚和限制,比如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自由和权利,但他们却依然坚强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这些人虽然失去了自由和权利,但他们的内心却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总之,残缺也是一种美。

它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同寻常的美,它是一种令人感到惋惜的美,它也是一种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学会珍惜这种美,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呵护。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残缺并不是一种缺陷和不足,而是一种经历和成长的过程。

我们应该学会从残缺中寻找美、发现美、珍惜美、创造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美丽,不仅是完美的美,还有残缺的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残缺的事物,但我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它们。

残缺的美,并不代表它不值得被欣赏,而是它在不完美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残缺美的内涵与意义。

残缺美是一种独特的美。

相比于完美无瑕的事物,残缺的美更具有独特性和个性。

一朵盛开的花,可能因为受到风吹雨打而残缺不全,但这并不妨碍它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残缺的美,往往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和魅力。

我们不能否认完美的魅力,但残缺的美更显得别树一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赞叹。

残缺美是一种韵味的体现。

很多时候,一些残缺的事物反而因为它的残缺而显得更有味道。

就像一幅古老的画,虽然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和残缺的痕迹,但却在残缺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正是这些残缺,丰富了它的层次和内涵,使得它更具有艺术感和历史感。

同样,在人的性格和气质中,也会有一些残缺和不完美的地方,但正是这些残缺,让我们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残缺美是一种成长的象征。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人们也会渐渐明白,事物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残缺的美同样值得被欣赏和珍惜。

在风雨的洗礼中,我们懂得了成长和坚强,正是因为残缺的存在,我们才懂得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所以,残缺美其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坚韧和勇敢。

残缺也是一种美初三作文散文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初三作文散文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初三作文散文5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圆之美沁人心脾,这种心理正来源于月的残缺,月若无缺,何来世人对圆的期盼,对月的构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缺也是一种美初三作文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残缺也是一种美初三作文散文1在我的电脑中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幅图片:一位英俊、健壮的男孩与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两人在跳《天鹅湖》的舞蹈。

表面看这就是一张两位舞者的照片。

男的向左倾构成了一个弧度,女的依偎在男的胸前,两只手打开。

这只是一张芭蕾舞的照片而已。

可当视线向下转移,你会发现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原先两人都是残疾,一位是右腿截肢,一位是左腿截肢。

两人的这个工作都刚好把彼此的缺陷互相掩盖。

乍一看以为是两位专业的舞者。

仅有仔细辨认才会发现那两只空荡荡的裤筒。

每当看到那里我的内心总会有一种冲动,是对两位的敬佩?是对两位的怜悯?还是对自我的一种惭愧?我想他们不需要我的怜悯,因为他们靠努力赢得别人的赏识与尊重;他们也不需要我佩服,因为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一个正常、健壮的人又何足挂齿。

留下的是对自我的惭愧和对另一种美的认识,这种美鞭策我奋进,因为这种美是残缺。

是啊,有多少残缺能够化作美。

张海迪的残缺留给我们是一种坚韧,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美;霍金的残缺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努力追求,永不言败的美;而《千手观音》留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莫大享受和阐述生命真谛的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顺时,我们就把它当作一种残缺,相信自我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美。

只要我们努力克服,迎难而上,最终会得到成功,得到你想要的完美。

考试差一分没及格,你可能会捶胸顿足、气愤不已。

但这一分的残缺会促使你继续努力,为了这一分你可能会不辞辛劳的学习,不懈努力后,你会得到比这一分多的多的东西。

这便是“残缺效应”。

当我们应对残缺,并想方设法去弥补残缺时,美丽便会被创造。

残缺能使我们奋进;残缺能使我们坚持;残缺能给我们带来美丽背后生命的真谛。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作文一:残缺也是一种美大家好,我是一位学生。

今天我想谈一下残缺也是一种美这个话题。

有的人认为,只有完美才是美,但我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许多例证。

一株开出的花,只有在凋谢了的时候,才能呈现出最美的形态。

一段被风雨侵蚀的岩石,也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美妙的色彩。

同样,人们的内心也能透过残缺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比如,一些有缺陷的艺术品,却因此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誉为不朽的经典。

其次,残缺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有时候,我们希望拥有一些东西,但它并不完美。

这时候,我们并不因此而失去对它的爱和追求。

反而是因为它的残缺,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不断尝试和探索。

最后,我们要在生活中更加包容和欣赏残缺的美。

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小故障或不足而浪费时间和心情。

相反,我们应该从中感受到生命中的片刻美好,学习如何开阔视野和放松心态,拥抱更加完美的自己。

在写作中,我着重表达了残缺也是一种美的观点,并通过自然界与个人生活的例子进行了展开。

这样做就避免了空泛地叙述,让文章更加具体和鲜活。

同时,我利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排比句,让文章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具有清晰的逻辑和感染力。

作文二: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实大家好,我是一位学生。

最近,我越来越觉得,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实。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话题。

首先,完美主义的人总是试图在每件事情上都达到完美的标准,但这是极其不现实的。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挫败和不顺利。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认识到真实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其次,不完美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生命的真谛。

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变化和社会的多样性。

面对种种挑战和挫折,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迎接更加美好而真实的未来。

最后,不完美同样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

很多时候,一些微小的事情或缺陷,会让我们发现某些值得珍视的品质或美好瞬间。

以残缺也是一种美为题的高中作文5篇

以残缺也是一种美为题的高中作文5篇

以残缺也是一种美为题的高中作文5篇残缺也是一种美,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在逆境中奋勇向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残缺也是一种美为题的高中作文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今年放假,我们一家去王城公园玩。

刚刚走入园内,我便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放眼瞧去,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画画。

此时他的周围已经围了好多人,可他手中的画笔却并未因环境的嘈杂影响而停下,依然在那里挥洒自如。

出于好奇心,我也仔细观察着那名男子。

刹那间,我被深深地折服了,原来这名中年男子与常人不太一样——他的左胳膊残疾,只有二十厘米左右那么长,可这位中年男子也似乎一点儿不因他的左手手臂而自卑,反而把手臂在烈日下袒露着,仿佛这只残缺的左手是他的骄傲。

我不禁为这位男子的潇洒而感到震惊。

“如果你的左手不残疾,那画得岂不是更好看了!是不?”一位年轻男子一脸不恭地说。

中年男子听闻此话,先是一愣,随即灿然地笑了,接着淡淡地说:“这只残疾的左手,让我失去了好多,但它却让我学会了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厄运,久而久之,也便成了我更加努力向上的动力源头,也因此让我明白了‘残缺也是一种美’。

我应该感谢这只残缺的左手,而不是怨恨它。

”中年男子的话语使人们震撼不已,个个竖起大拇指。

而中年男子只是腼腆地笑笑,便又低下头去,认真作画。

再回头时,只见那名不怀好意的提问者,满脸通红,一脸窘相,那样子仿佛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让自己钻进去似的。

“唉,这不是那位好事的年轻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这真是咎由自取,谁让你说那样难听的话呢!”这时,那位年轻男子似乎做了好大的决定——他先是走到中年男子面前,满脸愧色地低下头,说:“对不起!”“你说什么?听不见!”人群中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声喊道,四下阵阵愤懑声响起。

“对不起,请您原谅我的冒犯。

”“没关系,我都习惯了。

”中年男子平静地说道。

“谢谢,我先走了。

”年轻男子说完,飞一般地“走”了。

“哈哈--”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缺也是一种美人们似乎有着这样一种心理定势:把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看作是美的、完善的;把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看作是不美的,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残缺”有时也能表现出美感来。

这个问题对于全面认识事物、拓展美感领地来说,是值得探讨的。

德国曾经产生了一门所谓“格式塔”心理学,亦称“完型心理学”。

作者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型倾向”,总想将不那么完整即有所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将不那么完善即有所缺憾的事物完善化。

这是一种“完型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和事物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取一种愉悦感。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图形,人们会本能地将其“完型”成一个“”图形。

人们认为这样才能从残缺实现了完美。

然而,现实世界处处存在着简陋、残缺和局部,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知识领域总是颇为有限的,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千差万别。

所有这些,造就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观。

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观感,对于相互对立的审美内容也并不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在特定的情况下,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并不一定是美的;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也并不一定是不美的。

“清晰”固然是一种美,然而当它面对无比纷繁多样的世界的时候,就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这时,“模糊”反而会比较恰当地反映世界。

雾里看花,水中赏月,人们所获得的就是一种模糊美。

“模糊”对于“清晰”来说,似乎意味着一种“残缺”。

作家往往使用“形而下”的“像”、“如”、“似”这些词语来描写他的对象,然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苍白而无奈的。

“形而上”则成为包括作家在内的艺术家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方面,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着这种“完型”的本能和倾向;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存在着大量的“残缺”的现实。

那么,如果按照传统的心理定势,便可以简单地把“残缺”排除于审美的视野之外;但是,如果从另一视角或层面来探讨问题,“残缺”有时则会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

“残缺”和“圆满”在含意上虽然相互对立,但在审美的意义上并不势不两立。

圆满是一种美;残缺未必不是一种美。

不过,这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难道人的残缺的肢体也会给人以美感吗?当然不是。

笔者所讲的“残缺”,是指能够构成残缺美的残缺,并不是任何残缺都能带来残缺美的。

残缺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前提和条件。

审美对象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是美的,残缺不能占主导地位,甚至只是无伤大雅的小疵,只是微不足道的“白璧微瑕”。

例如,对于一位漂亮的姑娘来说,一只虎牙、一颗小痣,大概不能夺其美,甚至会为其增添别样的风采。

当然,那颗痣如果长在眉心,那就别具风韵;如果长在“仁中”,那就大煞风景了。

审美对象从总体上如果是丑的,那就谈不上什么残缺美了。

一脸脓包疮,一口黄板牙,本就令人难以忍受,那么,即便有一颗“美人痣”长在适中的部位,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恭维其美了。

当然,人之美除了容貌之美而外,还有神情之美和人格之美。

美女西施微笑时令人怦然心动,她皱起眉头来也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东施本就丑陋,误以为皱眉能增添美感,谁知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东施效颦”。

皱眉相对于微笑来说,虽然还谈不上是“残缺”,不过毕竟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

一位容貌俏丽、衣着摩登的女郎,因为别人无意之间稍有触犯,便破口大骂,脏话连篇。

她人格的缺陷和丑陋马上抹去了她容貌的俏丽。

她的这种残缺,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呢?可见,残缺和残缺美并不是一回事。

人的品格只有在主流上是高尚的和健康的,那么,少许的残缺才无关宏旨。

《红楼梦》里描写的史湘云的“憨”和香菱的“呆”,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气质上的“残缺”,然而,都给人以美感。

由此可见,美和丑都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层次。

只有当两个层次全都展现于人们面前,并且经历了相互影响、彼此消长的过程之后,人们才会对审美对象做出一个“是美的”或者“是丑的”结论。

著名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3个主要人物可为例证:神甫克罗德相貌堂堂,慈眉善目,而且颇有义举,深得人心,谁知却有一颗丑陋的心。

出身微贱、奇丑无比的撞钟人卡西莫多则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是非面前,即便对他的恩人,也并不屈从迁就。

美与丑在这两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被扭曲了。

克罗德表面是美的,心灵却是残缺的;卡西莫多表面是残缺的,心灵却是美的。

当人们从审视人物外貌入手,进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之后,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克罗德原本是美的,却变丑了;卡西莫多原本是丑的,却变美了;只有天真烂漫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米尔拉达自始至终都给人以迷人的美。

对于一个人来说,容貌上的残缺还不是最为可悲的事情,心灵的残缺则令人不齿。

在这里可以试问,残缺和残缺美难道是一回事吗?人们在生活中爱美,厌恶丑;人们在艺术中自然也爱美,有时却也爱丑。

艺术中有了丑的陪衬,美的才更美。

日本影片《追捕》中有了“贼眉鼠眼”的田中邦卫的陪衬,才更显出高仓健的英俊和雄健。

其实,有时丑也不仅仅是美的陪衬,甚至美成了丑的陪衬。

小眼光头的陈佩斯在许多小品中成了真正的主角,而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则处于配角的地位。

陈佩斯在长相上可以说有所缺陷,而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缺陷带来的美。

可以说,对于美和丑的理解,在生活中和在艺术中是不尽相同的,端庄未必能带来美,残缺未必不能带来美。

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作出“美的”或“丑的”截然不同的结论,其原因还在与感情的参与。

感情的激动和冷漠,对于审美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感情能对审美对象进行“修缮”,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形,使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也许美的丑了,丑的显得美了。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情人是“幻想的产儿”,“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到海伦的美貌”。

中国人则以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有了情,那么,对方或许并不怎么美,或许有所残缺,但却能看到西施的美貌。

残缺美的发现和鉴赏,往往离不开感情的因素。

关于残缺美的著名例证就是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即著名的断臂维纳斯。

谁也无法说清断臂的原因,1820年她在米洛斯岛上被发现时就是这个样子。

为了使她完美无缺,不少雕塑家曾经为她进行“断壁再植”,“手术”似乎是成功了,可是却不能得到广泛认同。

人们最终决定,永远保持这残缺的样子,让欣赏者发挥各自心灵创作的自由去想象,去补充。

维纳斯虽然断臂,但她那端庄的神情、S型曲线的半裸胴体,却依然显得那么诱人,散发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她体现着一种残缺美。

关于残缺美的另一著名例证则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由于贫寒而痴情的曹雪芹英年早逝,这部名著只写到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不过,人们对这后40回并不满意,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红楼梦续》、《红楼梦补》等等。

依然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同。

小说家固然要考虑情节的完整性,却也未必总是迁就大众读者的欣赏心理,篇篇造就一个“大团圆结局”。

在文学中,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震撼人心。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表现了这种“毁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表现了这种“毁灭”。

人们在悲剧中领略到的其实就是残缺美的魅力,而不是喜剧中通常表现的“大团圆”。

诗人似乎也懂得残缺美的价值。

他们并不总是写一些“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得意马蹄疾”之类的使人感到圆满和惬意的诗句,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以及“人比黄花瘦”都是以其残缺的意味而传唱不衰的。

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有一种巧妙地技法——“留白”。

当画家描绘山间或水面的云雾时,并不着色,而是留下一片片空白,反而使人欣赏到真切的云雾弥漫的画面。

西方的油画必须在画布上涂满包括白色在内的各种油彩,而中国画的“留白”技法实际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是一种残缺美的巧妙表现。

其实,任何美都表现为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和谐。

内容和形式失谐,也就失去了美。

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是乐于欣赏宏亮和悠长的铜钟声的,而厌恶那种近于噪音的破锣声。

不过,街头耍猴的艺人敲着他那一面破锣逼迫他那一只瘦猴翻腾跳跃,人们顿然感到可怜而可爱了。

在这里,破锣声和低俗的街头艺术取得了和谐。

人们通常认为“公鸭嗓子”不好听,可是李扬配音的“唐老鸭”却创造了一个活泼、憨直、滑稽、可爱的听觉形象,给人以美感。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早年“倒嗓”,几乎断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谁知他凭借“哑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耿直、干练、饱经忧患的艺术形象,独标一格,蜚声艺坛。

这种用哑嗓取得的效果,是难以用“原嗓”所能达到的。

破锣声、公鸭嗓子和哑嗓都意味着某种“残缺”,然而它们都不可思议地给人们带来了微妙的美感。

不过,人们似乎无须有意地把“铜钟”憋成“破锣”,故意地将一座完整的人体雕像砍去双臂,也无须把“圆满”变成“残缺”。

任何形式的美本是一种自然的创造和天真的留露,所以,东施效颦也就不美。

“残缺”一词本为贬意,却不可思议地能与美感相提并论,其原因何在呢?其一,“残缺”表现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这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世界上和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残缺”。

纯粹和完美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难免存在某种残缺,所不同的只是残缺的大小和多少而已。

因此,必须明确的是,“美”和“完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没有完美,只有臻于完美。

到处能发现残缺,而有的残缺却能趋向美。

有人曾就“完美的女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这种美女应当具有: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然而这一切是绝不可能集中于一人之身的。

真正完美的女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她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虚幻的形象。

世界上既然没有完美,那么,一定意义上的残缺就理所当然地可以进入美的领地了。

其二,“残缺”是相对于“完整”而言的。

二者虽然互相对立,却也相互映衬,彼此突出和加强自身和对方的美感。

中国作家周立波说过:“白天的美和夏天的美,是被夜晚和冬天的惨淡所衬托。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在一个从来没有看见另外一种女人的男人的眼里,会失掉她所有一切魅惑力……”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所谓“永恒的双面像”,他们都是由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怒、哀与乐等等互相对立的因素组成的。

尽善尽美的人是没有的,一无是处的人大概也没有。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美与丑,整体与残缺等等这些对立的因素不仅是相互矛盾的,而且是可以转化的。

整体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美的,而残缺也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丑的。

这是残缺之所以能同美感相联系的第二个原因。

放眼世界可以看到:美是多姿多彩的。

繁华是一种美,简洁有时也是一种美;明艳是一种美,绰约有时也是一种美;圆满是一种美,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这正如“月如轮”是美的,“月似钩”不也是美的吗?对于“美”来说,“圆满”如果是一种常例的话,那么,“残缺”就是一种特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