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二年级读书笔记篇一最近,我迷上了《笑猫日记》这本书。

我刚刚看,所以只看了一本小白的选择。

里面有善良的小白,美丽的女主人,判若两人的啊贝哥,蒙着黑纱的女人,酷爱打扮的菲娜,会听人话的笑猫。

小白和菲娜都是贵妇犬,小白在笑猫的帮助下,在樱花巷的一户好人家住下。

而小白在樱花巷的经历竟然如同一场又一场的噩梦!最后小白看见了美丽的女主人,并和她相依为命。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写的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念念不忘就像“心灵鸡汤”温暖了我。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篇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

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

对于三大理论系统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耀眼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加有必要追本溯源的研究其科学性。

无疑,《共产党宣言》①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

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

尤其使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虽然革命年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褪,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像一般西哲一样“纯学术”。

在改变开放已三十余年的今日,其实质是学术与政治之辩。

马克思主义似乎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轻一代谈“马”色变,在青少年中物质享乐与自由价值观已深入骨髓。

基于此背景,在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回归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人很难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回溯过去,可以对今日和未来提供借鉴。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中国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读后感《中国革命》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小说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幸和不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比如封建统治的腐败、国家的软弱无能、人民的疾苦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革命的导火索,也是中国革命的根源。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人物,比如鲁迅、孙中山、毛泽东等等。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领袖,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和斗志。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通过阅读《中国革命》,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这部小说,我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精神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和支持。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革命》,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精神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和支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为中国革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笔记-欧洲革命与中国革命

读书笔记-欧洲革命与中国革命

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正如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

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文明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显示出农民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革命的成功。

而欧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显著,工人是革命的主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为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往后的革命提供借鉴作用。

同时还表明科技是革命的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革命提供动力。

任何的战争或者革命都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来自工商业的危机导致欧洲革命的发生。

资本家追逐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质条件,资本家的利润又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

在工人与资本家以及国家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革命爆发了,革命一方面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不能完全摧毁旧中国的统治,但却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市场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应该人为地抑制这种趋势。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的,不能人为地破坏。

由于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自身国家需要更广大的市场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因此,正当中国人沉浸于天朝王国之梦中,而统治者主观地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之时,欧洲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也打破了旧中国的闭门造车之状态。

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是同一个整体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资源共享,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搞独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陈秋平。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下面是大国崛起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大国崛起》读书笔记1《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一:对外扩张的历史二:殖民统治史三:资产阶级革命史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

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

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党员读书笔记范文

党员读书笔记范文

党员读书笔记范文一经十六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决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体现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以更好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得党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能始终保持和体现先进性的本质特征。

认真研读《党章》,我们不难看出,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和行动纲领上,更体现在她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认真履行党员宗旨和义务而表现出来的先进性上,体现在每一级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

全党6800万党员犹如是6800万个细胞,是党完成历史使命和保持良好形象的根本依托,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源泉。

在第一章党员部分,除了对入党要求的明确界定外,《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

应该说,这些是对每一名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做到了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但细细想想,在现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名党员都能认认真真地履行好8项义务和行使好8项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就要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开始。

在现阶段,保持党员先进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党员意识。

任何一个政党的党员区别于一般民众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力支持并努力践行这个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时刻牢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永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永远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身体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永远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组织观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党的宗旨,树立党的形象。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书笔记本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福山,译者是毛俊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一版。

先看一下作者简介,福山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

著有《历史之终结与最後一人》、《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信任》。

《政治秩序的起源》是福山的新作,其主要内容是试图讲述今日政治制度是如何从历史之中发展出来的,其首先把对政治秩序的研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类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制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度在欧洲的发展。

这本书涵盖了众多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其论证资料也包括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国家之前、国家建设、法制、负责制政府、以及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第一部分国家之前我认为黑丝本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了对政治秩序发展的阐述,在第1章讲政治的必需,作者以第三波民主化的发展与衰落为引子,论述时人对自由民主制的担忧以及无政府主义的不合理性,1970年到2010年的40个年间,世界民主国家的数量经历了一次高涨,民主制和市场导向的经济在中东阿拉伯之外的国家蓬勃兴起,这便是亨廷顿所讲的第三波民主化,然而,第三波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却出现了民主衰退,参与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不是回到了威权主义,就是看到其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侵蚀。

导致该原因的出现不无政治焦虑及左右派无政府主义的影像,作者用“达到丹麦”来形容建立政治秩序的问题,丹麦这个国家象征着民主、稳定、热爱和平、繁荣、包容、政治腐败极低。

“到达丹麦”的过程首先是以牙还牙的部落制社会,之后,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出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产生,财产不再为宗族而是为个人拥有,产权相应的规则也出现,日积月累,政治规则越来越正式化,变成书面法律而不再是习惯或非正式的传统,即制度代替了领袖,最后社会不仅使统治者遵守限制国家权力的书面法律,还责成他们向国会、议会和其他代表较多人口的机构负责,一旦统治者接受了正式规则,限制了自己权利,并让自己统治权臣服于通过选举表现出来的大众意志,这样民主制便产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

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这一评论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读书心得
文章的前半部分,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阐释十九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国情。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的思想文化及中国人民更深重的灾难。

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中国从那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本国落后分散的手工业在英国机械化生产面前不堪一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更加横行,毒害着无数中国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白银外流,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再经由各级官僚层层剥削,百姓已经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

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但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中英贸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

那时,供给英国的茶叶涨价,中国的市场因太平天国而大大缩小,“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此处的分析十分有趣,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简介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

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

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

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这样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文章中,马克思关于中国与鸦片的论述也很有趣,“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
鸦片”。

这与我以往的认识大相径庭,鸦片自一开始就毒害着中国人民,而且鸦片是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国人当时难以戒鸦片,一方面是国家还没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另一方面鸦片作为毒品会令人上瘾。

但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言,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

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我都不愿意相信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最后,谈到欧洲革命,“无论欧洲列强间的冲突怎样尖锐,无论外交方面的形式如何严峻,无论哪个国家的某个狂热集团企图采取什么行动,只要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国君们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

”很多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利益,但战争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当避免战争积极合作能使双方的到利益的条件存在时,没有哪一方愿意动武。

想想我国近年来的外交争端,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益激烈,钓鱼岛扣押船长事件没过多久,菲律宾又在黄岩岛惹事端,双方剑拔弩张,军舰对峙上月,看似战争一触即发,民众沸腾,但过上几天,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菲律宾无非是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真的打起来他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这会给美国一个大好的插手机会,战争最终极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国现在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矛盾能给这一区域的所有国家带来好处,尽管一小小点动静都会让大家紧张的想要开展全面战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谈判,因为始终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

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