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大学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24篇)

《论语》的读后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2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论语》这本书。
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吗?大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再来温习,不是很欢乐吗?有远方的朋友赶来相聚,不是很欢乐吗?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也在论语中体现了,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是讲,父母在时,不能远游,出去时要告知父母方向……自从我学习了《论语》以后,我有了许多生活上的进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孝顺父母……虽然孔子所说的我没有全部做到,但是却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论语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自己是怎样做的,孔子是怎样要求的,我应该怎样做才更好。
现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赚钱,连父母都不管了。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养的动物就和你养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了。
《论语》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学的缩影,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便是我的座右铭,我觉得,每天就应该向曾子这样去反省自己,然后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才能有进步。
《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的道理远不止这些……《论语》的读后感篇2我对《论语》很感兴趣,就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里去找,其中,找到了两则关于学习的名言,让我来说一句非常不错的,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那是出自《论语。
为政》中的句子,这句话言简意赅,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会进步的人。
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对学习上的问题要认真领会,不能一知半解,对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有所长,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论语》读后感2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
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
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
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
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必须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异常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明白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仅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日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一样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经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大学生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大学生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大学生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如果让你写一篇论语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大学生论语读后感1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大学生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篇1《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
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
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
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
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
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
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
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
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
例如:《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
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
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
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
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
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读后感2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
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
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
内容简介:《论语正宗》一书是由马恒君(古汉语与古文献研究专家)主编的《论语》注释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版本为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
该书收录了《论语》全部原文,同时每篇都配上作者个人的详细解读还有原文翻译,并根据意义划分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等20个部分。
是一部很适合读者学习、方便《论语》文化传播的好书。
《论语正宗》读后感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
”其核心为仁。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了其“礼”的思想。
这一章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
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本书认为孔子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
而我哦认为《论语》中最能体现“仁”的则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章,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说明了仁是礼乐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仁”,又怎会有其他的“义”、“礼”、“智”、“信”呢?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愿《论语》文化可以继续传播扩散,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