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下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的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
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
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
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距
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
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
相视无言的痴痴凝望。


作业内容作业类型对应目标作业时间
四、作业布置1. 有感
情的朗读
课文、背
诵课文;
巩固型作业 1 10分钟
2. 搜集
描写传统
习俗的古
诗,读一
读,想象
画面,并
积累下
来。

巩固型作业 3 15分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环节与目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评价活动指导与补救
作业内容作业类型对应目标作业时间
四、作业布置1.默写
《十五夜
望月》
巩固型作业 1 5分钟
2搜集描
写月夜的
诗句,读
一读,想
象画面,
并积累下
来。

巩固型作业 3 15分钟
3拓展阅读
语文主题
丛书第一
册《寒食清
明》《望织
女》《登
高》.
应用性作业2/3 10分钟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