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锤书文学研究的“对话”理念
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与意义

在2 O世 纪 中 国学术 史上 ,钱 锺 书走 过 的道 路
很 耐人 寻 味 ,也极具 启发 。一 方 面 ,他 自觉地 呼应
经历 的各 个 时期蔚 然而 成风 习 的学术潮 流 ,力 图以
一
放弃宏大理论体系的建构 ,专注于具体的文艺鉴赏
和批评 ,乃是 一种 自觉 的选择 , 自有 其 深心所 寄 的 用 意 ,简 单地 用 “ 缺乏体系” 或 “ 博 学 深 思 ” 评
价 钱锺 书是远远 不 够 的 。 L 4 换 言 之 ,钱 锺 书 的 文学 批 评在 “ 说什么”和 “ 怎 么 说 ” 上 自有 一 套 与众
事 实判断 固然不错 ,但 也会 因此 失去 深入 考察 钱锺 书学 术价 值与意 义 的机 会 。事实 上 ,在学术 体 系 的 建 构上 ,钱锺 书 非不 能也 ,实 不 为 也 。对 他 而 言 ,
历史的诉求 ,毫无保 留地踏上 了打通中西、融会古 今 的学术道路 ;另一方面 , 他又刻意地 回避了其所
宜 。上世 纪 9 0年 代 迄 今 ,人 们 对钱 锺 书 学 术 的 质 疑 主要 就集 中在 这 一 方 面 。 【 】 [ 】 ‘ n 印 ) [ 。 而在 笔 者 看
文学批评话语 研究》 一书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 0 1 3年版) ,就是这方面研究 的一个 突出成果 。该 书从文学批评学的角度 , 对钱锺书学术话语的外在
《 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 究》 一书达成的主要 目 的。 关键 词 :钱 锺 书 ;文 学批 评 ;话语 中图分类 号 :I 2 0 6 .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3 8 0 X ( 2 0 1 4 )0 5— 0 0 8 2- 0 3
文学批评家钱谷融先生

文学批评家钱谷融先生钱谷融(1891-1996),字蔚士,号固堂,江苏省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被誉为“读书人中的第一读书人”,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谷融先生长寿健康,一生勤奋好学,着力推崇文学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谷融先生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系统和深入的。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传统文学及现代文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他倡导“文学即人性”、“文学即生活”,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生活和现实的深刻反映,主张文学要有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他的批评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谷融先生的著作主要包括《文学批评论集》、《文学评传丛稿》、《文学日志》等。
《文学批评论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的发表对中国文论批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钱谷融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深刻分析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钱谷融先生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他深入挖掘和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和时代特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提出了“神韵”、“风骨”、“形象”、“意象”等许多新颖的概念,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批评理论还关注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现实问题。
他认为现代文学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特征,要有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心声,要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矛盾和冲突。
他在研究现代文学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性美”、“生命力”、“创造力”等概念,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钱谷融先生的散文创作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4)

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4)三 20世纪90年代初,钱中文先生继续对文艺理论进行孜孜不倦的探讨,并针对当时文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新观点.“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是1995年钱先生在《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这篇长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发表在同年《文学评论》第四期上。
当时的理论背景是:文学理想的幻灭和导源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大肆泛滥。
作为对以往长期以来文学被从属于政治而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不正常状态的反拨,再加上出版界利益原则的驱动和国外非理性思潮涌入的推波助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呈现出这样一种景象:“在恶俗横流,不少人失去生存理想的景况下,人们崇拜自然本能,激赏感性享受,人的精神趋向多元而又凸现混沌。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些人追腥逐臭,对粗俗、恶俗、腐烂的东西趋之若鹜,这极大地削弱与消解了文学艺术审美的生成”[5]。
面对此种颓势和恶俗之风,钱中文先生毅然祭起“新理性精神”的大旗,与之作战。
随后,这一文学理论结集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于2000 年6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和同年3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钱中文学术文化随笔》两书中,作为首篇的都是这篇名为《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的文章.“新理性精神”文论的提出马上得到学界广大同仁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
2001年11月,全国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们齐聚厦门大学,讨论“新理性精神”的话题。
随后《东南学术》于2002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刊载了这次讨论的部分论文.作为一种文化、文学艺术内在的精神信念, “新理性精神”采取了执中鉴西的态度和立场,选择了交流与对话的策略,并且始终以现代性为立论前提和言说论域,表现出重构理性精神,重新理解与阐释人的生存、文化、文学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可贵努力。
运用于文艺理论的建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主要包括这样三个维度:现代性、新人文精神与交往对话精神.“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
读书笔记

钱镬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
比较文学目前已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
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
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 〔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 〔比较的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钱锤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
“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钱先生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 一二五四 —一三二四 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
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 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马斯奎那《神学总汇》 并举为中世纪文化的三大“总结”,并非过奖。
在《神曲·天堂篇》第八章,但丁描写金星天里一个幸福的灵魂为欢乐之光辉包裹,如吐丝自缚的蚕,这个新奇比喻毫无疑问是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专著《在中

读书写作杭起义(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濮家校区,浙江杭州310016)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专著《在中学讲钱学》述略回顾拙著《在中学讲钱学》的成书过程,深感创新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师范类中文专业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语文教学在诸如语言运用、创新思维、阅读鉴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仍然固守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前,语文界各种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而教学内容却是老生常谈。
暂不提那些五花八门、异想天开式的语文课,仅就文本解读、阅读鉴赏而言,许多由曲解、误解导致的奇思妙想,也足以令人惊诧,思维创新与文化传承更无从谈起。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突破旧有的观念和框架,引入活水清流。
而高校等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领域内的重大创获,特别是文史方面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科研成果,又鲜有惠及中学语文教学。
这就形成了一种格局,科研归科研,教学是教学,两者各自为政,不相往来。
这种情况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大学教授如钱理群、孙绍振等,或著书,或授课,直面中小学语文。
然而,少数人这类身体力行的做法远远不能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语文界不必坐等学术界将科研成果“奉送”过来,而应主动“拿来”为我所用。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多探究,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以适应时代之发展。
二十世纪“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文学作品文采斐然而饱含哲思,外在幽默而智慧充盈,其学术著作精研博考而打通中西,发明众多而识见卓越。
“钱学”戛戛独造,已成为当今显学,几乎影响着全部人文学科,自然也有益于语文教学。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现状堪忧与“钱学”有“资于用”,多年学习钱锺书著作之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点‘钱学’”(简称“在中学讲钱学”)便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在中学讲钱学”实验与研究撷取钱锺书谈文论艺时所总结、提炼出的一些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主要有“打通”说、“阐释之循环”说、“企慕情境”说、“农山心境”说、“通感”说、比喻之“两柄”与“多边”说、“丫叉句法”说、“史蕴诗心”说等八项研究成果,一一撰成论文,并以之为教学主题,分别挑选了相应的八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
⑻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
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昌耀、北岛、翟永明、海子
3
第14周
翟永明、海子
3
第15、16周
《酒后》、《日出》
2
第17周
《北京人》
3
第18周
《茶馆》
3
第19周
复习
6
三、学习重点
第二编散文部分
⑴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毕业论文最新范文:钱中文文学理论

毕业论文最新范文:钱中文文学理论钱中文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数十年潜心研究文艺理论,治学严谨,学养深厚, 在文艺理论上颇有建树。
本文主要探讨钱先生文学理论的创新性。
钱中文先生的文论思想大略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部分: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及新理性精神文学论。
下面对钱先生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的创新性作一抛砖引玉性探讨.一任何文学理论研究都必将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文学到底是什么?而且必须毫不含糊地对之做出回答。
在回答“文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钱中文先生提出了自己迥异于前人的独特见解。
首先,他认为有三种现实需要区分:现实、心理现实及审美心理现实。
现实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文学创作的出发地,它提供文学创作所需的一切材料,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
我们以前所习惯的表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就是这个意思。
但源泉并不就等于对象,文学的对象必须是经过主体用心感受了的现实,是被感情渗入过的现实,这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现实。
按照钱中文的说法,“主体一旦深入客观现实的关系,便会接受纷至沓来的种种信息,广泛地吸收现实的具象性和丰富性”[1]14,心理现实就是主体所把握并被融入了主观性的现实,它不再是纯客观的存在。
与科学探索的纯客观对象相比,它“是一种获得了主观形式的、主客体因素初步融合的统一体”[1]14.只有这样的心理现实才是文学创作的对象。
这个认识看似简单,却是钱中文先生长期以来结合文学创作的实际而深刻思索的结果,它有效地杜绝了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模仿说”、“镜子说”的误解,即把文学仅仅看成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的、简单的、机械的反映。
文学对象的这种从传统的客观现实到“心理现实”的转换,意味着研究者对人本主义和主体性的重视.其次,从创作主体这方面看,主体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自不待言的。
任何把文学创作仅仅看作是一种对现实的简单摹写或机械反映的观点,都毫无疑问地降低了人的品格,而且也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
钱钟书散论尼采

钱钟书散论尼采钱碧湘内容提要 钱钟书论述尼采的文字散见于《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管锥编》、《七缀集》、《谈艺录》(补订本)等书的诸多篇什之中,糅合在他对中外文化的精深研究之中,内容涉及尼采在创作理论、鉴赏趣味、学派传承,灵感体验、神秘主义、语言功能、修辞选材等多方面的见解。
他或综论尼采某一观点,或将某段引文一一翻译。
译笔典雅精致,节奏优美,是难得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尼采哲学成为禁区。
1979年8月《管锥编》出版,书中11处论及尼采,内容涉及文字利弊、比喻修辞、史学态度以及宗教、灵肉、幸福、命运等等,议论有褒有贬。
钱钟书是打破尼采禁区的第一人。
说到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后人不可漏记钱钟书! 2000年尼采逝世百周年,北京、上海分别出了纪念文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套《尼采百年解读系列》,共六册。
其中《评说“超人”———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一册,编者金惠敏、薛晓源。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尼采在中国》一厚册,编者郜元宝。
南北两家的编辑方略虽有繁简之别,但在收录大家名论上是一致的。
两家尽量收录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谢无量、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沈雁冰、李石岑、郭沫若、朱光潜、贺麟、徐梵澄、冯至等等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对尼采哲学多视角、多层次的阐释,名家可谓搜罗殆尽。
但两家不约而同存在同一疏漏:失收钱钟书对尼采哲学的诸多论述。
翻检两书的目录,在长长的作者名录中,钱钟书身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化之集大成者,居然榜上无名,付之阙如。
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南北两家编者的共同疏失,我能够理解:钱钟书从未撰写过一篇有关尼采哲学的专论;尼采哲学与钱钟书的人生哲学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我当年翻阅这两本书时,也并未觉察到编者的上述疏漏。
我同样没有想到钱钟书关注过尼采哲学。
就我本人而言,产生这种错觉当然要归咎于自己读钱著时大而化之,不求甚解。
然而,更直接的原因却是我对往日的亲闻亲见不加辨识,轻信了钱先生的谦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关联 与逻 辑关 联 双 重 维度 下 的“ 观 一 体 ” 不 通 ;
是 以一 种理论话 语湮 没 另 一种 理论 话 语 的话 语 霸
权, 而是 一种 互 为 主 体 性 、 提倡 差别 和平 等 的“ 和
而不 同” 不是 以西方 经验 片 面切 割本 土 经验 的话 ;
语独 白 , 而是 在 “ 者 之镜 ” 照之 下 的 中西 双 向 他 观 平等 阐发 ; 不是 理 论话 语 的生 硬 拼凑 或 各说 各话 , 而是 以内在 固有 的 逻辑 性 与 同一 性 为基 点 的 “ 视
5 1
基 于“ 同理 同 ” 心 的哲 学 文 化 思 想 , 钱锺 书提
话和逻辑关联维度上的中西对话 。一方面, 他十分
出了“ 通观一体” 的研究理念。他说 :上下古今 , “
察 其异 而辨之 , 则现 事必 非往事 , 日已异 昨 日, 此 一
注重现象与理论的古今联系, 热衷 于沿波溯源 , 实 证性 地追 溯不 同作 家 、 品 、 作 文学 现象 、 理论 或流派
可 以说 , 对 话 ” 钱 锺 书 文学 研 究 的核 心理 “ 是 念 。这 种“ 对话 ” 不是并 时 性 的平 面 比照 , , 而是历
在《 艺 录》 , 谈 中 钱锺 书 曾说 : 盖人 共 此 心 , “ 心 均 此理 , 心 之 处 万 殊 , 用 心 之 途 则 一 。 ( ] 用 而 ”1
关 键 词 : 锺 书 ; 话 ; 域 融合 钱 对 视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 2 1 20 )4— 0 0— 5 10 39 (0 9 0 05 0
“ 话” 对 是人 际交往 中最 为普 通 和直 接 的交 流
一
、
基本精神 : 通 观一体 ” “
“ 邀请 ” 下 纷 纷 出场 , 之 围绕 着某 一 文 学 命 题展 开
西 及各人 文学科 , 冲破 各 种文 化精 神 隔 阂 的 “ 通观 体” 精神 。
一
热烈 的“ 对话 ” 。大家 各抒 己见 , 相参 互补 , 其乐 在 融融 的氛围 中达 成理论 的共识 , 就仿佛在举 行一 场 场“ 狂欢 化 ” 的讨 论会 是 古代 文化还 是现代 文 化 , 无
论 是西 方 文 论 还 是 中 国 文 论 , 是 “ 共 此 心 ” 都 人 、
“ 心均此理 ” 人类 创 造 , 们 之 间 或 多 或 少都 存 的 它 在着“ 同用 此心 ” “ 、 同用 此 理 ” 的相通 性 , 有 “ 都 心
方式 , 为一个 哲学 范 畴 和思 维方 式 , 作 它也 存 在 于
一
钱锺 书学术著 述 中的 “ 话 ” 一个 具 有 博大 对 是
切意 义交 流 领 域 , 何 主 体 自身 内部 和 主体 之 任
内涵 的“ 隐喻 ” 它囊 括 了诸 多学 术命 题 , 有 丰 富 , 具
的 内蕴 , 难用 一 两 句话 加 以准 确 地概 括 。不 过 , 很 在 意蕴 丰瞻 的钱 氏“ 话 ” 中 , 是 可 以捕 捉 到 对 之 还
一
间, 只要 涉及 意 思 表达 的行 为都 是 在 构筑 “ 话 ” 对 关系 。从 这个广 义 的层 面上去理解 , 钱锺 书 的学术 话语空 间可 谓充 满 着 “ 话 的 泛 音 ” 来 自不 同 时 对 ,
种贯穿 始终 的精 神 , 就 是力 求 “ 这 打通 ” 古今 、 中
代 、 同文化 、 同语境 下的思想 主体 , 不 不 总是 在他 的
20 0 9年 7月
辽 宁大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学版 ) 哲
Jun lfLann nvrt P is h n c l c ne) ora i i U i sy( h o p ya dS i i cs o o g ei lo oaSe
Jl 2 o I. 0 9 1
Vo . 7 N . 13 o 4
第3 卷 7
第4 期
钱锤书 文 学研 究 的 “ 话 ” 念 对 理
陈 颖
( 大连大学 文学 院, 辽宁 大连 162 ) 162
摘 要 :“ 对话 ” 钱 锺 书文 学研 究 的核 心 理 念 , 以 “ 观 一 体 ” 是 其 通 的精 神 与 “ 而 不 同” 原 则 , 力 寻 求 在 和 的 努
“ 他者之镜” 照之 下的 中西双 向平等阐发 , 实现话语双方“ 观 以期 视域融合” 之后的理论创化 。这种“ 对话” 不但 , 消除了不 同理论话语之 间的樊篱与沟壑 , 克服 了中西文论难 于“ 对话” 的话语 困境 , 而且 实现 了理论 自身的深度 开采与 多元整合 , 因而对于我 国传统文论 的现代转型以及 文艺学的 3代形态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
域融合 ” 。
殊 途 同归 耳 。 []PO也 就 是说 , 类 之 间 的普遍 ”2(S) 人 精 神价值 是 存 在 的 , 于 “ 根 事物 之 必 然 ” 带 来 的 而 “ 思辨 之当然 ” 可 以使 得 不 同时代 、 同文化 的代 , 不 表之 间能够在 此基 础 上借 助 于对 话 与交 流 达 成 相
互 理解 与沟通 , 实现彼 此之 间 的思想 交融 。
} 收 稿 日期 :20 0 9—0 0 4— 5
作者简介: 陈 颖, , 女 辽宁大连人 , 满族 , 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 , 大连大学文学 院讲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文学批评 理论及女性 文学 。
第 4期
陈
颖: 钱锺 书文学 研究 的“ 对话 ”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