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3. 能够描述鱼类的适应生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
3. 鱼类的生态地位。
教学难点:
1. 鱼类的适应生存的特点;
2.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出鱼类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二、学习(20分钟)
1. 讲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3. 完成一些有关鱼类生态地位的练习题。
三、实验(15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鱼类的适应生存特点,如呼吸方式、产卵方式等。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拓展(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或研究课外阅读,探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碳酸,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比正常的要高,因而
尽管吸入多量的氧气,但血液还是充氧不足。
13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菌分 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酸盐细菌的 还原作用而生成。
9
pH对鱼类的影响
(1)在酸性水体内,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 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完全受阻,因而减 低其载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水中含氧量较高, 鱼类也会缺氧。 (2)当 pH值超出极限范围时,破坏皮肤粘膜和 鳃组织。 (3)间接危害,如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 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均受到抑制;硝化过程滞 缓、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导致水体内物质循环速 度减慢。
10
四、溶解氧
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鳃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 少数鱼类尚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溶氧不仅对鱼类有直接影响,而且亦产生间接影 响: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为养殖鱼 类提供更多的食料。溶解氧不足,可能引起嫌气性细 菌的滋生,对鱼类和天然饵料起到毒害作用或不良影 响。
鱼类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 缺氧时,则产生“浮头”现象。若水体含氧量继续锐 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最后窒息而死。
16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7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4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6章《生物的分类》中的第2节《鱼类》。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鱼类分类和特征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和珍爱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鱼类模型、PPT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讲解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a. 鱼类特征:水生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b. 鱼类分类:根据鱼类的形态结构,将鱼类分为硬骨鱼类、软骨鱼类等。
c. 鱼类生活习性:讲解鱼类在不同水域的分布、食性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鱼类模型,填写观察记录表,进行分类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鱼类分类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特征、分类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特征a. 水生生活b. 用鳃呼吸c. 用鳍游泳2. 鱼类的分类a. 硬骨鱼类b. 软骨鱼类3. 鱼类的生活习性a. 分布b. 食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鱼类特征、分类的应用题。
a. 请简述鱼类的特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鱼类特征、分类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水族馆,观察不同种类的鱼类,加深对鱼类特征和分类的认识。
同时,关注鱼类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鱼类生态学概述
鱼类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 介绍各种鱼类如何适
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环境对鱼类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何影 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鱼类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鱼类如何影响其 生存环境,如食物链、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 资料,深入了解鱼类生态学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 与度和互动情
况
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检查学 生的作业完成 质量和按时提
交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 通过考试评估 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
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 行自我评价, 以提高自我认 识和改进能力
能力目标
掌握鱼类生态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学会观察和分析 鱼类的行为和生 态特征
提高实验操作能 力和数据分析能 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 沟通能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鱼类 生态学的兴趣和 热爱
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 然,尊重生命
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反馈机制
学生反馈:通过 问卷调查、访谈 等方式收集学生 对教学的反馈意 见
教师反馈:教师 根据学生的反馈 意见进行自我反 思和改进
同行评价:邀请 其他教师或专家 对教学进行评价 和建议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作业 等方式评估学生 的学习效果,从 而反馈给教师进 行改进
改进措施
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授课教师:唐文乔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第一章生活史和年龄 (2)第二章生长growth (3)第三章摄食feeding (3)第四章繁殖(reproduction) (4)第五章早期发育 (4)第六章感觉与鱼类行动学fish ethology (5)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一.教学目的: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二.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鱼类教学设计

鱼类教学设计引言:鱼类是一类非常丰富多样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水中,具有特殊的呼吸、运动和繁殖方式。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鱼类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通过对鱼类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鱼类的生态特征、分类、结构和功能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鱼类教学设计的详细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鱼类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鱼类的基本生态特征、分类、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鱼类和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生态特征和分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鱼类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引发学生对鱼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探究活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活动。
a.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水体,观察鱼类的栖息地、行为和食性等特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
b. 实验设计: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实验,可以选择一种常见的鱼类,例如金鱼,进行解剖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鱼类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3. 归纳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鱼类的生态特征、分类、结构和功能,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对比。
4. 拓展应用(2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与鱼类相关的话题,如鱼类和水体环境的关系、鱼类的适应性进化等。
5. 课堂作业(10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如鱼类的分类练习、鱼类展板制作等,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进行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鱼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
八年级生物鱼的教案大全5篇

八年级生物鱼的教案大全5篇八年级生物鱼的教案大全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八年级生物鱼的教案【篇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每项工作都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才能取得梦想的效果。
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
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二、教学任务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进取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三、学生情景分析: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必须的实验本事,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教学总目标要求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本事: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人教版
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2. 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3. 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 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鱼类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讲授(15分钟)
1. 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讲解鱼类的特征(冷血、水生、有脊椎等)和分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等),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多样性。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介绍鱼类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游泳方式等)和生殖方式(产卵、育雏等),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生活方式。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鱼类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自行搜索一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六、课堂点评(5分钟)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对鱼类的看法和想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鱼类的特征和分类,以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鱼类生态学教案授课教师:唐文乔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一(。
教学目的: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二(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五(教学过程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6(介绍参考书目(1)殷名称,1995。
鱼类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3)Peter,B.M.and Joseph,C.J.1988,Fishes.第一章生活史和年龄一(教学目的1(了解年龄鉴定是研究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2(深刻认识通过鱼类年龄的研究,可以查明鱼类寿命的长短、生长和性成熟等特点以及种群结构及其动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第一节生活史、发育期和寿命第二节年龄的鉴定与表示方法渔获物年龄结构分析的意义三(教学方法采用用ppt文件作课堂教学,用新鲜材料开展实验室实验四(教学时间:课堂2学时,实验2学时第二章生长growth一( 教学目的1(了解鱼类生长的特点2(掌握鱼类生长和生长率的测定方法3(体长和体重的关系5(生长规律的数学描述6(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鱼类生长的特点2(生长的表示方法3(生长率的测定方法4(体长和体重的关系5(生长规律的数学描述6(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第三章摄食feeding一(教学目的了解鱼类: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吃下的食物能量如何分配等问题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食性或营养类型2(食谱(recipes)及其变动3(摄食节律4(摄食强度及其表示方法5(消化率消化速率(rate of digestion)及其研究方法6(吸收率(absorption efficiency)和饵料系数(feed coefficient)7(食物能量的分配-------鱼类能量学简介 8(鱼类摄食器官的适应---生态形态学(ecomorphology) 简介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时间第四章繁殖(reproduction)一(教学目的繁殖是延续生命的关键环节,物种的一切生物学适应最终是为了能繁衍后代。
鱼类作为多样性最大的脊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繁殖适应的多样性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性别与性征2(性腺的发育分期及研究方法3(繁殖力(fecundity)4(鱼类繁殖的策略5(鱼类的繁殖方式6(生殖群体(spawning stock)及其对资源保护的指导意义7(实例:四大家鱼的天然繁殖1)产卵场的分布2)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和产卵场的环境 3)亲鱼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第五章早期发育一(教学目的指的是鱼类生活史中成活率最低的卵、仔鱼和稚鱼三个发育期。
了解影响早期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对鱼类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苗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卵的质量、受精和发育2(卵的受精3(卵的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影响4(生活方式和摄食效率5( 影响仔鱼存活的生态学因子 6(饥饿和“不可逆点”7(临界期概念第六章感觉与鱼类行动学fish ethology第一节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一(行为(behavior)定义: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 行为的产生过程:1.(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2.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3.神经系统4.(肌肉、鳍等) 效应器第二节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行为的模式行为的进化行为的遗传行为的发展行为的应用二(行为学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渔获试验水槽试验数学模拟第三节光感觉和行为反应一(鱼眼对光的敏感性 1.光刺激阈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10倍左右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2.光谱敏感性低层鱼类:410nm-650nm 上层鱼类:400-750 人:390-770nm(可见光) 3.颜色感觉有色觉(理由:婚姻色) 4.运动感觉鯷:1/63s鯔:1/55s狗鱼:1/25-1/28s鲫鱼1/14-1/18s编鱼:1/55人类:1/24s5.视敏度又称视力,指眼睛分辨空间物点位置的能力一般以能够辨别的两点的视角来表示1 鱼一般:4.2-15.41 人类:0.5-1可见鱼的视敏度比人差6.视野单眼视野一般比人大0 鲑:160-1700 人:150但鱼的双眼视野很小甚至没有 7.视距一般为近视二(行为反应1。
趋光性指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反应正趋光性,种类较多,大多为上层鱼类负趋光性渔业意义:灯光捕鱼2。
趋动性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反应。
先天性行为。
生物学意义: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和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渔业意义:阐明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设计渔具、控制鱼类行为。
第四节机械感觉一(机械因子声音、水流、温度、压力、重力等二(感觉器官1.皮肤感觉器官感觉牙、陷器、侧线、罗伦氏器功能:感觉水流、水压、触觉、温度、电、听觉(1-25Hz)2.内耳功能:听觉16-12000Hz)、平衡三(行为反应1.趋音性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渔业利用:声诱捕鱼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用:用声音阻拦和躯赶鱼群2.趋流性:生活在流水环境中的鱼大多具有渔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 3.趋触性:接触固体的倾向,或对接触刺激的趋性渔业利用:人工渔礁集鱼、渔具第五节化学感觉一(刺激因子液体化学物质二(感觉器官1.味觉:味蕾,分布广泛,中枢在延脑,低刺激阈2.嗅觉:嗅囊,鼻孔,中枢在端脑,低刺激阈三(行为反应对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有关趋化性渔业利用:制造、使用饵料、控制洄游第六节电磁感觉一(刺激因子电、磁二(感觉器官变态的侧线器官,比较原始的鱼类大多具有电磁感觉,真骨鱼类很少,只鲇形目、电鳗目和长吻鱼目有一个人在海水中产生的电场,几十厘米外的鲨鱼能探测到,比气味还敏感三(行为反应在电场中的行为特征,三阶段:1.感电反应:惊动、鱼体和鳍轻微抖动,似乎想道离电场2.趋电反应:直流电下游向阳极,交流电下使鱼处于与电力线垂直方向3.麻醉反应:鳃盖和鳍张开,停止游泳,侧卧水底渔业利用:控制逃逸第七节鱼类行为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温度感觉器官:侧线器官、其他器官行为反应生物学意义:对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一切生命活动有关渔业利用:侦察鱼群、确定鱼类分布二盐度感觉器官:侧线器官行为反应生物学意义:对分布、生殖、洄游等有关渔业利用:侦察鱼场、确定鱼类分布三(溶解氧感觉器官:鳃行为反应生物学意义:对分布等有关渔业利用:侦察鱼场、确定鱼类分布第八节几种重要的鱼类行为一(游泳行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与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一切生命活动有关。
1.游泳方式和方法(1)方式水平、垂直(2)方法肌肉交替伸缩鳍的运动鳃孔或口喷水2.游泳速度(水平)(1)最大速度:一般在1-5s内纺椎形:一般10 B.L/s但黄鳍金枪鱼可达21.1 B.L/s 圆筒形:一般4-6 B.L/s平扁形:一般2-4 B.L/s(2)巡航速度:20-60min内纺椎形:一般2-3 B.L/s其他体形者约为最大速度的1/3-1/4 二(集群行为1.鱼群定义论述很多,但不统一“具有一定规律的空间定位”“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引诱所形成的集团”“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以配合群中其他成员的鱼的组合” “同种的、年龄和体长几乎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 2.鱼群的结构外部结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法、间隔和速度等 3.集群的生物学意义所有鱼类中,整个生命周期都集群的占25%,幼鱼阶段集群的占50% 三(发光、变色、放电、发声行为1.发光已知约有250种,大部分为深海鱼发光器官:皮肤衍生物性质:冷光,从蓝绿色到黄绿色生物学意义:引诱饵料运动、威吓、迷惑敌害、照明环境、辨认等渔业意义:灯光捕鱼2.变色鱼类体色远比昆虫和鸟类丰富。
极大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变色器官:体表的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黄色素、红色素(热带)、光彩细胞生物学意义防御(保护色、拟态)、威吓、生殖、集群等3.放电已知约有500种,分布广泛发光器官:肌肉衍生物生物学意义:攻击、防御、识别方向、探明障碍物、发现饵料和敌害等 4.发声行为普遍存在发光器官:鳔、牙齿、鳍、骨骼等性质和生物学意义“生物”声:本身发出。
通讯,防御、生殖、索饵等“机械”声:游泳、摄食等发出,暴露自己,有害渔业利用:侦察鱼群、引诱鱼群第九节鱼类行为节律一(游泳活动的昼夜节律二(昼夜垂直移动节律三(索饵、产卵、集群行为的昼夜节律四(洄游1.定义:周期性、定向性、集群性的规律性移动。
先天性本能行为洄游路线定居性、洄游性2.类别依据动力:主动、被动依据方向:溯河、降河依据目的:生殖、索饵、越冬 3.机制:多种说法4.生物学意义为了得到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5.渔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