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个案护理查房痔疮病的中医护理

• 了解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辩证施护的落 实情况。
• 了解患者对健康指导掌握的效果。 • 提高我简的专科护理水平。
查房流程
• 病情汇报 • 护理查体 • 讨论 • 小结与领导点评
病史汇报
• 床号:0110 姓名:徐建国 • 性别: 男 年龄:46 岁 • 民族:汉族 婚姻:已婚 • 职业:工人 • 住院号: • 主诉:肛门有物隆起伴病痛5天
——抗感染 ——能量支持 ——促进伤口愈合 ——止痛 ——清热健脾通便 ——防治肛门水肿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中医护理经过
05-10 10;00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 饮食宜清淡,可食绿 豆冬瓜汤等,多食蔬 菜水果,食疗方告知 予患者,遵医嘱予微 波治疗以消肿止痛。
• 入院时间:2017年5月9日 • 诊断:中医:痔疮(湿热下注证) • 西医:血栓小生外痔 • 主管医生:蔡丽霞
病史汇报
• 现病史: • 肛门有肿物隆起,疼痛明显,行坐不便,
来本院就诊。
病史汇报
既往史:既往体健
护理评估
• 望诊(神、色、舌苔) • 神色如常,精神尚可,形体适中,呼吸平
稳,舌质红,苔黄腻
05-10 10:00
术前护理:倩志 护理,向患者讲 解手术 注意事项
05-10 10:00
05-10 10:00
对症护理:患者诉大 便于结难解,指 导患者进食新鲜 果蔬如芹菜、猕 猴桃、水龙果等。
术后护理:遵医嘱予
耳穴埋籽以缓解术后 疼痛;予以微波治疗 以减少渗出、促进创 面愈合,予中药外用 熏洗剂外洗促进创口 愈合。
• 便纸宜柔软、无刺激,避免在肛门周围使用肥皂或毛巾用力擦洗
痔病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症 辅 助治疗 ,但长 期使 用激 素 给妇 女 的身 体健 康 带 来
很 多 的 副 作 用 ,严 重 的甚 至会 诱 发 子 宫 内 膜 癌 。 目 前 ,治 疗多 以中医治疗 为 主 。中 医采取 耳 穴埋 豆治 疗 的 同时 ,注重心理 护 理 ,古语 有 “ 精 神 不进 ,志意 不 治 ,故病不 可 愈” ,正 是 说 随 着 年龄 的 增 长 ,机 体 也
痔病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李素霞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 医院消化科,北京 1 0 0 0 2 7 )
关键 词 :痔 病 ;围 手 术期 ; 中 医护 理
d o i : 1 0 . 3 9 6 9 / j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0 5 . 0 7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5 0 1 1 @0 4
为 主治疗 围绝经期 综合 征 ,疗 效显 著 ,简 单 方 便 ,安 全 性强 ,具 有临 床推 广价值 。
参考 文献
[ 1 ] 贾 玉秀, 肖志英 . 耳穴压 豆结合心理护 理缓解围绝经期综合 征效果 观察[ J ] ’ 齐
鲁护理杂 志 , 2 0 0 9 , 1 5 ( 1 4 ) : 2 2 - 2 3 .
查 ,各项指标没有好转 ,或者有恶化趋势 ,为无效。
2 结果
护理 进行 治 疗 ,E 2含 量 有 了 明 显 提 高 ,F S H 的含 量 得 到有效控 制 ,血 清 J 3 一内啡 肽 ( 8 一E P)含 量得 到有
效 的改善 ,使 得患者 的内环境 趋 于平 衡 ,有 效 缓解 患 者 的 围绝 经期综 合征 的症 状 表 现 。另 外 ,辅 助 心理 护 理 ,在 良好 的医患氛 围中 ,患者 能够 充 满 信 心 ,积极 主动地 配合 医生 治 疗 ,缩 短 病 程 。本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体会

2 . 1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 见表 2 。
1 . 2 . 1 结合 患者的病 情按照证型给予辨证施食指导 :例如 :
湿 热下注证宜 食清热利 湿的食 品 , 如 菜花 、 赤小豆 、 绿豆 、 薏
苡仁 、 小 米等 ; 气滞 血瘀 证宜食 理气活血 的食 品, 如 山楂 、 木
耳、 桃仁 、 番茄 、 黑米 等 ; 便血者 , 进软食 、 多饮水 , 多食蔬菜水
可选用生肌 玉红 膏予 以去腐生肌 , 促进伤 口恢 复。艾灸及 中
DOI : 1 0 . 1 1 6 5 5 / z g y wy l c 2 01 5. 1 1 . 0 6 3
作者单位 : 7 1 0 0 0 3 西安 , 陕西省 中医医院骨一科
・
1 6 7 4 ・
中国药物 与临床 2 0 1 5 年 1 1 月第 1 5 卷第 1 1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N o v e m b e r 2 0 1 5 , V o 1 . 1 5 , N o . 1 1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穴位按摩 , 缓 解疼痛 时 , 选取 双侧承 山 , 承府 、 足三里等
穴位 ; 治疗便秘时取天枢 、 胃俞 、 足三里 、 中脘 、 支沟等穴。 1 _ 3 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1 . 3 . 1 评价 方法 : 对 混合 痔 的主要症 状便 血 、 疼痛、 肿 物脱
方案 、 技术 的基础 上 , 制定 了促脉证 ( 阵发性心房 颤动 ) 等2 0 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 试行) 。 我病 区承担 了混合痔 中医护
脘、 天枢 、 关元 等穴位 , 每日 灸2 次 以温 经通络 , 调节肠 道功 能; 中药保 留灌肠 , 根据不 同证 型选用 中药制剂 , 每 日1 次。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导言: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脱垂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无副作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混合痔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以及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中医对混合痔的认识及原因分析中医认为混合痔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
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造成痔疮的发生。
同时,气滞血瘀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加重痔疮的症状。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调理脾胃功能、活血化瘀为主。
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调理脾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混合痔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同时,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2. 中药治疗:(1)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等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可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2)活血化瘀方剂:由当归、川芎、三七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痔疮症状。
3. 中医按摩:(1)局部按摩:采用中医经络理论,按摩痔疮患者的局部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以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异物感。
(2)腹部按摩: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按摩腹部,以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加快废物排出。
4. 中医针灸:(1)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穴位,如大肠、小肠、直肠等,以调理肠道功能,缓解痔疮症状。
(2)穴位贴敷:将中药材制成药膏或贴剂,贴在特定穴位上,如足三里、关元等,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三、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步骤1.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通过对患者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了解混合痔的具体情况及相关症状。
2.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其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中药治疗、按摩和针灸等。
3. 定期复诊和疗效评估:定期复诊,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一、概述混合痔是指内痔与外痔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理情况。
中医认为混合痔主要是由于湿热内蕴、脾胃湿邪、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在中医护理中,我们采用综合调理、药物治疗、中药热敷、穴位按摩等方法来治疗和护理混合痔。
二、护理流程1·入院护理(1) 接待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病情、用药史等信息。
(2) 进行入院护理记录,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
(3) 安排病床及卫生条件,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卫生。
(4) 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床单、衣物的清洁,以及饮食习惯的调整。
(5) 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防止跌倒、压疮等意外事件。
2·中医治疗(1) 中医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掌握患者身体状况,辨别病机,制定相应护理方案。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等方剂。
(3) 穴位按摩:针对患者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饮食调理(1) 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油腻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2) 多喝水:保持排便通畅,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3) 调理脾胃: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食、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健脾化湿。
4·个人护理(1) 保持肛门及周围卫生:每天洗澡时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周围卫生。
(2) 注意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
(3) 避免擦拭过度:用温水洁净时,避免过度擦拭,防止损伤肛门皮肤。
附件:1·混合痔的常见症状及护理方法表格2·中医自疗混合痔的技巧图示3·推荐的中药方剂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传统中医学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2·辨证施护: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进行病机辨别后的护理措施。
3·穴位按摩: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在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身体功能和促进疾病康复。
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痔的中医护理常规【定义、病因】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等。
【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风热肠燥: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以清热凉血袪风。
2.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4.脾虚气陷: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病情观察要点】1.术前(1)便血:血量、血色、出血方式。
(2)痔核脱出:是否可自行还纳,有无嵌顿。
(3)疼痛:性质、程度、待续时间、伴随症状。
①痔核发炎或痔内血栓形成时,疼痛常伴随大便不尽感。
②痔核嵌顿、感染时,疼痛剧烈且排便、行走、咳嗽时加剧。
(4)瘙痒:分泌物溢于肛外,肛周潮湿易发湿疹,肛周瘙痒。
(5)便秘:痔疮患者常因出血人为控制排便,造成习惯性便秘,干燥粪便又擦伤痔核表面黏膜出血,形成恶性循环。
2.术后(1)出血:①术后观察伤口敷料有无出血情况;②结扎线以脱落期间观察有无出血;③术后7~10天为痔核脱落期,大便努挣容易引起出血,应注意观察。
(2)观察术后第一次排尿的情况:术后第一次排尿一般在2~6h之内。
(3)疼痛:观察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必要时通知医生。
【症状护理要点】1、疼痛(1)穿宽松、棉质内裤,便后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肛门。
(2)耳穴埋籽,主穴:大肠、直肠下段等,配穴:交感、神门等。
(3)行内痔结扎术后,不要牵拉留在肛门外的线端以免引起疼痛。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及实践研究郑涵尹高利娟张蕾张利君罗平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及实践研究郑涵尹高利娟张蕾张利君罗平发布时间:2023-06-22T02:56:12.613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5期作者:郑涵尹高利娟张蕾张利君罗平[导读] 目的:探讨优化后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混合痔术后疼痛、便秘的影响。
自贡市中医医院川南肛肠病医院四川自贡 643010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后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混合痔术后疼痛、便秘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01月在自贡市中医医院肛肠病医院住院治疗混合痔并采取手术的134例患者,其中2022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入院的混合痔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8月1日-2023年1月31日入院的混合痔手术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优化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便秘的改善效果,评价患者对中医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疼痛情况,观察组V AS评分为2.79±0.46(分),对照组V AS评分为4.13±0.69(分),(t=3.792,p=0.033);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为19.11%;(x2=11.549,p=0.017);观察组满意为98.48%,对照组满意为86.76%;结果均有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混合痔患者手术后采取优化后的中医护理方案能有效减轻混合着术后疼痛及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混合痔;疼痛;便秘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民间俗语“十人九痔”,由此可见痔的发病率高。
中医认为湿热是痔发病的重要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便血、肿物脱出、便秘、肛周瘙痒。
手术是本病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容易导致患者多种并发症,比如术后疼痛、便秘等问题,影响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及满意度,成为护理工作的难点。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于 201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其中对混合痔的主要症状 / 症候,提出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可大力提升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并起到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
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
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
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 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 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 分钟,
排便时勿努挣及看书、看报、吸烟等;指导患者不因恐惧疼痛而
忍便,便后用温水或中药熏洗
2.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便纸宜柔软细腻。
3.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避免坐于过热、过冷、潮湿物体或地面。
4.教会患者做提肛运动。
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
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
忌食酒及辛辣、发物等。
1.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苹果、玫瑰花、萝卜等。
食疗方:玫瑰茶。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藕等。
食疗方:赤小豆粥。
(三)情志调理
1.说理开导法。
向患者解释思虑伤脾以及心烦气躁易致气机逆乱的道理,引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解惑释疑法。
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解答疑问;组织同病种患者交流会;指导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加信心。
3.五行相胜法。
对于忧思者指导多看多听喜剧、相声以及欢快的乐曲等;对于易怒焦躁者,引导行深呼吸、冥想放松,听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