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习题土壤提高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本章复习提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本章复习提升

本章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不明确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原创,)图中自然植被相同的两地是( )A.a、bB.b、cC.a、dD.d、e2.(原创,)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植被或植被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易错)A.b地的植被冬季落叶,春季发芽B.c地的植被为热带荒漠C.e地的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D.b地的植被具有耐旱的特点易错点2 对土壤肥力的含义理解不透彻下图为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图中a、b、c、d分别表示( )A.空气、矿物质、水分、有机质B.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C.水分、空气、有机质、矿物质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有( 易错)①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定是土壤③土壤矿物质的含量,通常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④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易错点3 不明确影响土壤形成的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易错)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B.气候干旱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碱性土壤C.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会削弱太阳辐射和降低当地气温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绿色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 - 1 - 第二节土壤.................................................................................................................. - 8 - 第五章测评 ................................................................................................................... - 15 -第一节植被合格考达标练甲图为某地景观图,乙图为旗形树图片。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图—天然植被B.甲图—草原C.乙图—人工植被D.乙图—森林2.造成乙图中树冠呈旗形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不均B.地形崎岖C.风力作用D.人为砍伐1题,读图可知,甲图为人工植被;乙图为天然植被,为森林。

第2题,旗形树冠的形成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2.C“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完成3~4题。

3.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A.撒哈拉地区B.西欧地区C.南极地区D.马来群岛4.当地的天然植被类型是()A.荒漠B.雨林C.落叶林D.针叶林3题,材料描述的现象应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

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发育热带雨林。

4.B下图示意某种植被在我国的分布(数字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重,单位:%)。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土壤(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土壤(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的堆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1题,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

红壤分布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低。

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

寒漠土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高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

第2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

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并提供有机质,而苔藓类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有机质,岩石表面易发育为“年幼”土壤。

2.C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因素是()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4.图示区域()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故选D。

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水下渗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

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

4.A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貌、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练习题及答案第二节土壤基础练知识点1土壤的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华北地区—红色B.南方地区—蓝色C.四川盆地—青色D.北方地区—黑色和黄色知识点2土壤的物质组成和质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A.水稻土、黑土、红壤B.红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红壤D.红壤、黑土、水稻土4.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A.甲最好B.乙最好C.丙最好D.三者一样知识点3土壤剖面构造如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有机层D.④为淀积层6.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知识点4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2023·江苏徐州期末]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迅速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微生物分解缓慢D.成土母质矿物质多8.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A.成土母质B.地质条件C.岩石性质D.生物种群知识点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据此完成9~10题。

9.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10.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易错练易错点1对土壤的质地及剖面判读不清我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礁盘上。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土壤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土壤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土壤土壤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层为 ( )B.淋溶层 A.腐殖质层D.耕作层犁底层 C.2.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图回答3~6题。

3.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D.树木根系很深,)( 正确的是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4.,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9 / 1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土壤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5.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2019·临沂高一检测)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测评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测评含解析

第五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的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障碍物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耐寒B.耐旱C。

耐风D。

耐渍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旱灾B。

水源C。

大风D。

障碍物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主要习性为耐旱。

第2题,据材料可知,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答案1。

B 2.C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喜光、不耐阴,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大火烧毁森林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称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

我国某低山区林场在1987年发生过森林火灾,下图为该林场不同火灾等级区目前主要树种所占面积比重的统计图。

据此完成3~4题。

3。

该林场可能位于我国的()A。

秦岭 B.武夷山C.大兴安岭D.天山4。

该林场目前以白桦为主要树种的原因可能是( )A.热量充足B。

土壤肥沃C.水源充足D。

光照充足解析第3题,根据图判断,该低山区林场植被以落叶林、针叶林为主。

秦岭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A错误;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误;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C正确;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森林以针叶林为主,D错误.第4题,据图判断,该林场火灾过后以白桦林为主,白桦属于落叶乔木,且喜光、不耐阴,火灾过后植被稀疏,光照充足,适宜白桦生长。

D正确。

答案3.C 4.D花色素是使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

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2022·重庆南开中学期末]如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有机层D.④为淀积层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2022·江苏徐州期末]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迅速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微生物分解缓慢 D.成土母质矿物质多4.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A.成土母质 B.地质条件C.岩石性质 D.生物种群[2022·安徽安庆期末]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如图示意云南东川红壤景观。

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云南东川红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C.地貌 D.时间6.红壤贫瘠,主要是土壤中( )A.矿物质不足 B.土壤含水多C.空气含量少 D.有机质缺乏7.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化肥 B.种植绿肥 C.井排井灌 D.砾石覆盖[2022·辽宁葫芦岛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9.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影响土壤厚度 ②积累有机质 ③富集矿物元素 ④决定土壤粒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2·辽宁大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学考合格练]1.土壤有机质含量(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答案:B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答案: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

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C。

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答案:C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答案:B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C.丙、乙、甲D.甲、丙、乙答案:A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答案:B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提高练习
、选择题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
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0 2 4 6 R W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I
B.甲与n
c.乙与n D.丙与I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湖泊沼泽地()
A.
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 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 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 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4. 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
5. 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综合题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
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
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如图)。

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 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
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o o O B 6 4 土层漏阳阿
r~i 0*10 y- 10-20
2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A 正确。

2.D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应该最薄。

图中甲最厚,丙次之,乙最薄,因此图中丙位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应该为草原。

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而森林区一般降水量较大且淋溶层较厚,淋溶作用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迅速,所以草原应该对应图2中的I, D符合。

3.C
【解析】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 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
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4.A
【解析】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

5. A
【解析】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 即形成有机土”可知, 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 A 正确。

二、综合题
6.
(1)相同点: 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 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

原因: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3)与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解析】第(1) 题,根据图例及坐
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第(2) 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进而分析气温与生物量的关系。


(3) 题,与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显著,从而影响降水与植物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