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忽雷太极拳
正宗忽雷太极拳[精华]
![正宗忽雷太极拳[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1c0e90584254b35effd34a7.png)
正宗忽雷太极拳[精华]正宗忽雷太极拳忽雷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一大流派~是太极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深深植根于中原大地的民间土壤~不但继承了太极拳中的哲理和技击精华~而且在养生和实战上富有创新。
作为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式可软如棉绒、硬如铁~滑似冰溜、粘似鳔,动作虚实分明~内外兼修~以外带内~以内展外~以柔促刚。
但忽雷拳又很独特~尤擅技击: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而精巧~周身抖擞如颤翎,腰如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翻,两脚震促“嚓嚓”有声~走搓促碾~挂撩踹蹬~步法灵巧奇异~换劲及时~实乃一动一太极~寸寸有阴阳。
若为养生而长期习练~可养气血、调肌肉、活筋骨~锻炼五脏六腹、精神意志~使人强身健体~精足气溢。
铁臂李拳打俄力士开山祖威扬新国术忽雷太极架鼻祖李景延,1825-1898,~又名李盾~是清末传奇人物。
他是河南温县陈新庄人~自幼丧父~酷爱武术~聪明好学~多方拜师学艺~刻苦练功~拳艺精绝~一生以走镖和授徒为业~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江湖人称“铁胳膊李盾”。
后观“烈马抖鬃”而感悟至深~得其形~继而躬行不辍~与弟子张国栋等逐渐演练出“忽灵架”或称“圪颤架”之雏形。
清朝末期~俄罗斯向清朝进贡一大力士~身高体重~绰号“三百三”~声称大清若能打败此人~便照章纳贡。
大内众多高手竟无人能敌~慈禧太后便召集朝臣商议。
三朝元老李棠阶,官拜兵部侍郎~后任礼部尚书等诸官职,也忧心忡忡~想家乡温县练武者众多~经再三筛选~认定武功高强的李景延~便招忽雷架鼻祖李景延进京。
李景延与俄罗斯大力士交手~膀打体重“三百三”的欧洲大力士~为国争了光。
尽管俄方最终食言~李景延却捍卫了中华武林的尊严。
在“忽灵架”基础上~忽雷太极拳创始人张国栋融进自己常观大自然电闪雷鸣时的感触和领悟~精研《灵台仪象志》及人体科学、中医经络学等科学原理~结合“金钟罩、铁布衫、沾衣十八贴”等与弟子张连贵、张文成、张宝成等人创编完善成忽雷太极拳。
独具风格的太极拳流派:忽灵架

独具风格的太极拳流派:忽灵架太极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独具风格的太极拳流派:忽灵架。
欢迎阅读!独具风格的太极拳流派:忽灵架忽灵太极拳,是一罕见的且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法,在1996年以后才出现了文字记载。
那么他的起源在何时?师承在何处?忽灵太极拳的名字又从何时叫起?陈氏十五世陈清平精通太极拳,从小架参以心得改为小巧紧凑的拳架,因其于赵堡镇广教门徒,著称于世,后人称为赵堡架。
赵堡架在漫长的一百多年里,枝繁叶茂,名手辈出,主要分布在赵堡镇、南张羌乡与北冷乡。
陈清平所传太极拳,在温县的主要分支与有代表性的拳法有:和氏架、李作智架、王赐信架、李景炎架。
陈清平传下的太极拳与陈家沟所传的太极拳,在架形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赵堡架注重开合与轻灵;陈家沟注重沉稳与缠丝。
陈清平积一生练拳心得,将太极拳武功运用分为三种劲路结合在拳架里,分别传与得意弟子,此三种劲路分别是腾挪劲、忽领劲、带劲。
李作智,和兆元所传的太极拳为带劲。
王赐信、李景炎所传的太极拳为腾挪劲和忽领劲。
王赐信、李景炎同为师兄弟,虽各得师傅传授,但李景炎艺不及王赐信,师兄弟俩推手吃亏的总是李景炎。
李景炎先学拳于陈家沟,因不得志又改学赵堡陈清平架。
陈清平为表明对弟子传授无私,一次生病卧床,在床前伺候的有大弟子王赐信和小弟子李景炎,陈故意说肚子不舒服叫王赐信去给揉肚子,王赐信的手刚刚一接,只感到一股重大的力量把赐信弹出一丈多远,倒在地上。
陈清平把王赐信叫到跟前,拉着王赐信的手说:"赐信呀,我已年老,今天在跟前的只有你和小对(李景炎俗名叫小对),功夫要不断演练才能提高。
练架的真正能结合气功和知道运用功夫的,世上没有几人。
"并因小对来赵堡学拳晚,嘱咐赐信要照顾师弟。
师傅的教诲,王赐信牢记在心。
及后他和师弟李景炎在原有的架式上,把师傅所传的腾挪劲和忽领劲结合在拳架里。
因此,新拳法在演练时,小巧紧凑弹抖寸劲,两脚踏地呼呼生风,逐步加圈,忽领三角,与人格手圆活忽领,将人击出防不胜防。
忽雷太极拳学拳记

少林与太极2023年10月第10期年练拳,三年后返乡。
典故二:山西与灾在创始人李景炎和其高徒张国栋苦心研忽雷太极拳学拳记◎张红君15少林与太极2023年10月第10期究下,使太极拳成为柔中更柔,刚中更刚的极其精致的太极拳。
李景炎和张国栋几十年的镖局生涯,走南闯北,从无丟镖;张国栋1928年开封府打国术擂无人敢敌。
“忽雷架”早已跳出了“姑娘架”的范畴,成为实战能力超强的功夫太极拳。
李景炎、张国栋师徒二人“英雄天下路,世间美名扬”,趣闻趣事颇多。
李景炎又名李盾(对)(1825~1898年),河南温县赵堡镇陈新庄村人。
李景炎打小贪恋武术,功夫了得。
但随着岁月增长,功夫却不见怎么增长,好像缺少点啥一样。
后听说练武的年轻人都跑到赵堡镇陈清平家学什么“姑娘架”,思想自己是练硬功的,难道缺少点“姑娘”味儿?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咬牙一跺脚,去就是了!当然,陈清平是不会轻易就收谁为徒的,李景炎也不例外。
这收徒的事儿,是要在生活的琐碎中,去细心观察、感觉,而不仅是在功夫中找到答案的。
李景炎经人介绍做了陈清平家的杂工,闲暇就练太极拳。
一日,陈老师偶感风寒,抱病在指导徒弟们打拳,突然间剧烈咳嗽。
徒弟们赶紧朝师父围拢过来,有捶背、有抚胸、有去端水。
陈老师咳嗽间口有浓痰急吐,徒弟们是急忙躲闪,还有的说快拿痰盂。
这时只见李景炎急忙跑到陈老师面前双手接住浓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景炎被正式收为入室弟子。
赵堡村距陈新庄有五里地,李景炎每天晚上去陈老师家学拳,“一路练云手,回一路练倒撵猴”,这样一练就是十多年儿。
由于李景炎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并尽得师传的五层功夫架(一层:跟头棍架,二层:马车轮架,三层:腾落架,四层代理架,五层:阴阳理架),加上自身的功底儿,成为众徒弟中的佼佼者自不必说。
且说一天晚上,天色漆,黑伸手16少林与太极2023年10月第10期不见五指,李景炎练“云手”到半道上时,手臂碰到实物,遂一个云手朝着实物打去,只听“咔嚓”一声,一棵树应声而断.....哇!这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铁胳膊李盾”的美名算是铁定出来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旁证了“姑娘拳”并非“花拳绣腿”,要看用在谁身上。
忽雷太极拳一路(十三)

转 ,带 右 膝 上 提
( 图4 6 0) :两 掌 继 续 向 右 、 向 下 圆
转 按 于 右 侧 , 同 时 左 脚 向左 侧 撤 步 , 重 心 置 于 右 腿
( 图4 61 ):
重 心 左
右 掌 向左 胯 前 捋 带 ,两 臂 相 合 , 同 时 右 腿 提 膝 ( 图4 6 3) :右 掌 向 上 、 向 右 前 撑 发 成 侧 立 掌 , 高 与 肩 平 ,置 于 右 膝 偏 里 前 上 方 , 力 达 掌 根 , 肘 与 膝
转 , 右 拳 以 拳 背 向 前 击 出 ,
左 拳 后
移动
( 图4 6 8) 。
【 动作 要 领】
撤 步 下 势 时 ,先 撤 步 再 移 重 心 :圆 转 时 ,立 身
中 正 ,肩 、 胯 相 合 ;定 势 时 , 两 掌 有 外 撑 之 意 。
带 , 两 拳
形 成 对 撑
右 拳
在
前 ,左 拳 在 后 , 面
向 西 ( 图
【 易犯 错 误】
圆 பைடு நூலகம் 提 膝 时 ,重 心 不 移 ,上 体 倾 斜 。
【 纠 正 方法】
虚 领 项 劲 ,松 腰 沉 胯 ,气 注 重 心腿 。
2。 圆 转 下 势
4 7 3) 。
【 动
作要 领】
出 拳
左 脚 向 左 侧 撤 一 步 下 势 , 两 掌 继 续 向 右 、 向 下 、 向 左 圆转 至 身 体 左 侧 ( 图4 6 7)i 上 势 不 停 ,
合 , 目 视
移 , 右 脚 随 之 内 收 成 虚 步 ,
同 时 , 两
源流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shaolinyutaiji忽雷太极拳,旧称太极忽雷架,是太极拳的一个小分支,流行于河南温县一带,有着特色极为鲜明的技术风格。
但是目前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源问题各有其说,有一说为李景炎所创,也有说是陈青萍所创,传予李景炎。
一、忽雷太极创拳的两种说法(一)李景炎创编忽雷太极拳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拳者,门内普遍认为是清末河南温县赵堡乡陈新庄的李景炎在师承赵堡镇陈清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创新成忽雷太极拳。
据传,李景炎又名李对,自幼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
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投在陈姓另一门下习拳。
由于当时风气保守,好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真传,他便转投到陈清萍门下学习太极拳小架。
他聪明好学,又在陈清萍全家染病的时候仍不离不弃,殷勤照顾又刻苦练功,因而深得乃师赞誉,乃被陈清萍收为入室弟子。
学成后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对”的美称。
晚年的他精研拳法,为创编忽雷太极拳创造了条件。
他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形成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
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搓碾震促嚓嚓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张长念张长思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haolinyutaiji有声,人称“太极忽雷(温县人俗称天上响雷叫响忽雷)架”。
(二)陈青萍创忽雷太极拳说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忽雷太极拳原本就是陈青萍所创编,李景炎继承。
该观点认为: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萍(1795-1868)根据阴阳八卦开合顺逆之理,将其一生武学精华心血,结合陈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实用动作,以及太极拳基本原理而融会创编。
因感于弟子李对忠孝且练功刻苦所以传予他,后人称为忽雷太极拳。
刘万坤在《“忽雷”太极拳起源》里提出:“陈青萍总结一生练拳心得,将太极功夫的运用分为二种劲路结合在拳架中,分别传与得意弟子。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第三组
六.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四组
九.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
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
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
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忽雷太极拳(最清晰、最完整、最方便)

47、金鸡独立
67、弹花锤
08、斜 行
28、转身右插花
48、海底针
68、崩锤
09、高探马
29、转身左插花
49、倒卷猴
69、翻身指裆锤
10、借步斜行
30、左蹬一跟
50、白鹤亮翅
70、金刚捣对
11、高收高探马
31、借步找裆锤
51、正行
71、懒扎衣
12、花金刚
32、踢二起
52、白蛇吐信
72、合手
39、左右野马分鬃
59、高探马
79、金刚捣对
20、:白蛇吐信
40、回收搁手
60、单摆莲
80、收式
13、撇身锤
33、抱蹬跟
53、面收
73、单鞭
14、对手
34、转身右蹬跟
54、铺地锦
74、左铺地锦
15、:出手
35、沿手锤
55、闪通背
75、上步纹锤第
16、肘低锤
36、暴虎推山
56、旋上云
76、退步跨虎
17、上步倒卷猴
37、单鞭
57、单鞭
77、转身双摆莲
18、白鸽亮翅
38、搁手
58、云手
78、当头炮
19、正行
01、起式阴阳手
21、面收
41、玉女穿梭
61、指裆锤
02、金刚捣对
22、铺地锦
42、青龙出水
62、金刚捣对
03、懒扎衣
23、闪通背
43、合手
63、懒扎衣
04、合手
24、旋上去
44、单鞭
64、合手
65、右铺地锦
06、转身上金刚
26、云手
46、跌叉
66、上步七星
07、白鹅亮翅
太极拳简介

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 无令丝毫间断耳。
陈长兴——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陈长兴(1771年-1853年),陈家沟十四世,字云亭,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他在祖传老架套 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
陈长兴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陈长兴由其父秉旺所传。将祖传长拳一路,一套(炮捶)称为二路,精
炼改良,形成后来人称为太极拳之老架或大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 故人称其为 "牌位大王",无论由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
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开创了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即和式太极拳)。整个拳架朴实无华、势简径捷, 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夫,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 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全部流派
以姓氏命名
陈氏太极拳(陈王廷) 杨氏太极拳(杨露禅) 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武当太极拳 禅门太极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
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 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宗忽雷太极拳忽雷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一大流派~是太极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深深植根于中原大地的民间土壤~不但继承了太极拳中的哲理和技击精华~而且在养生和实战上富有创新。
作为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式可软如棉绒、硬如铁~滑似冰溜、粘似鳔,动作虚实分明~内外兼修~以外带内~以内展外~以柔促刚。
但忽雷拳又很独特~尤擅技击: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而精巧~周身抖擞如颤翎,腰如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翻,两脚震促“嚓嚓”有声~走搓促碾~挂撩踹蹬~步法灵巧奇异~换劲及时~实乃一动一太极~寸寸有阴阳。
若为养生而长期习练~可养气血、调肌肉、活筋骨~锻炼五脏六腹、精神意志~使人强身健体~精足气溢。
铁臂李拳打俄力士开山祖威扬新国术忽雷太极架鼻祖李景延,1825-1898,~又名李盾~是清末传奇人物。
他是河南温县陈新庄人~自幼丧父~酷爱武术~聪明好学~多方拜师学艺~刻苦练功~拳艺精绝~一生以走镖和授徒为业~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江湖人称“铁胳膊李盾”。
后观“烈马抖鬃”而感悟至深~得其形~继而躬行不辍~与弟子张国栋等逐渐演练出“忽灵架”或称“圪颤架”之雏形。
清朝末期~俄罗斯向清朝进贡一大力士~身高体重~绰号“三百三”~声称大清若能打败此人~便照章纳贡。
大内众多高手竟无人能敌~慈禧太1后便召集朝臣商议。
三朝元老李棠阶,官拜兵部侍郎~后任礼部尚书等诸官职,也忧心忡忡~想家乡温县练武者众多~经再三筛选~认定武功高强的李景延~便招忽雷架鼻祖李景延进京。
李景延与俄罗斯大力士交手~膀打体重“三百三”的欧洲大力士~为国争了光。
尽管俄方最终食言~李景延却捍卫了中华武林的尊严。
在“忽灵架”基础上~忽雷太极拳创始人张国栋融进自己常观大自然电闪雷鸣时的感触和领悟~精研《灵台仪象志》及人体科学、中医经络学等科学原理~结合“金钟罩、铁布衫、沾衣十八贴”等与弟子张连贵、张文成、张宝成等人创编完善成忽雷太极拳。
他们把忽雷拳分一路拳术七十八势~二路拳术四十五势及十一层练功法,一联、二圈…十朝、十一哲,~十三刀、剑、春秋大刀、太极大杆、四枪八枪十三枪等器械套路。
民国初年他们将忽雷太极拳推广传播于河南省政界军界、武林学林乃至全国各地~方便各年龄段有志者习练。
一代宗师张国栋 (1866-1936年)~又名大贵~字应林~在一个电闪雷鸣的秋季中午~出生于温县陈新庄的一个香书门第。
他自幼爱好武术~幼年常串门到本村表叔李景延家~观看表叔、表兄父子俩练拳。
他天质聪颖~有过目不忘之才~又好学拳脚~深得表叔喜爱。
光绪四年,1878年,十二岁时拜表叔为师~后经三次严格的考验~才被正式收为首传入室弟子。
经二十余年刻苦磨练~习熟了“忽灵架”之精髓~武功为同门师兄弟之首~因擅使蜡木大杆~江湖上人称太极大杆王~后创张氏忽雷太极拳。
2张国栋得到表叔毕生之所学~代师传艺,表兄李火焰受杨姓弟子引诱吸食大烟而过早离世,。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出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家张灯结彩~设镖挂牌广收门徒~终日人来车往~常走镖于大江南北~并在怀府八县、荥阳、河北、山东及全国各地授拳~大力弘扬推广此拳术。
祖师张国栋家乡最著名弟子有胞弟张连贵~长子张文成、次子张宝成~本村陈应泉、陈克勤、陈雷~温县招贤乡王世恭,曾获得河南省国术考试第一名,、王世铭~武陟县北郭乡刘修道,曾一个云手夺下五把日寇步枪,、刘文道、索茹英、范云路~又名范群,后任民国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韩振文、董苯,考入省国术馆,、冉传续等人。
1928年~民国政府行政院响应已故孙中山先生提倡国术的号召~发布《举行国考告民众书》~言“国术是发扬民族精神~国考为登选俊杰盛典”。
本次国考另一目的是征集散落与流传在民间的武艺精华秘笈~即宋、明、清等各朝历代各手抄本、木刻版图书~保护国术精华。
此次国考“比武打擂”在乡、县设初赛场~省赛为决赛~中央为总决赛~要求乡、县、省、中央的主要官员亲自督战~当时报称打死、打伤后果自负~政府仅赔付文银十两、白皮棺材一副。
温县是武术之乡~门派众多~高手如云~报名者多达数百人~因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加上连年战争~民众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有志者都想因此改变自家的命运。
温县比武打擂进行到第三天~张国栋才闻讯赶来登台比武~擂台上张国栋连连取胜~当时的县长王金明连点十八名太极高3手竟无人应战~张国栋性情刚烈见此情景~拿着自己一米多长铜杆烟袋头朝着自己头猛击~王金明连忙跑上去抱着张国栋说:“张师傅你的脾气这么刚烈啊,是你让我看到了太极武功、让我开了眼界~您已赢得了擂主”。
王金明为张国栋颁发证书并银元一百两~让他在县城夸官游街三天。
省里批文一到~县长亲自陪同张国栋赴省城比武打擂。
在河南省城开封打擂要求更为严格~当时河南省国民政府的党、政、军主要官员现场坐镇~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监督、选拔栋梁之才。
比赛项目有武术套路、器械、骑马射箭、散打、摔跤等等。
经过几天的国考比武打擂~张国栋以绝对优势夺取第一名~陈泮岭亲自颁发证书~并任命张国栋为河南省国术馆教官~在国术馆专授太极拳。
当时全国的国术馆盛传八极拳~因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就是八极拳传人~练八极拳的人在国术馆里人才济济~河南省国术馆教员徐文炳也是八极拳传人。
民国二十年~河南国民政府省主席刘峙安排招募武术教官~省国术馆领导便有意安排国术馆教员八极拳传人徐文炳和太极拳教员张国栋比试~两人都爽快答应。
后又经省国民政府研究决定~由省主席刘峙、省副主席万午、厅长李敬斋、张钫、张静愚、张廷麻、刘耀扬、张斐然~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主持~定在河南省国民政府一楼会议大厅。
两人当场比武~先赛功力。
开封有种“太平车”四个车轮~装上石头大约有一吨重~徐文炳一掌把车击出四、五步远~接着张国栋左掌一抖车被击出八步开外。
在随后的搏击中~徐文炳忽起一掌击向张国栋前心~张4国栋左肩一抖~徐文炳被腾空击出~隔过主席台的桌子~砸到坐在太师椅上的副馆长刘丕显身上~椅子被砸碎~两人双双倒地。
随后发生的事令人称异。
国民政府省主席刘峙在亲自签名颁发证书、将随身佩戴的青钢宝剑赠予张国栋后~率万午、范云路、陈泮岭、刘丕显等当场行礼拜张国栋为师~之后任命张国栋为河南省国术总教官、兼省国民政府、驻豫部队、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省国术馆、河南大学国术主教官等职~享受省国民政府副主席待遇~颁发银元一千~披红戴花骑着刘峙的高头大马~在河南省城开封“御街”夸官游行三天~并黄榜张贴全省各县及各乡村。
另以黄布单通报全省~并通知温县政府予以表彰及嘉奖~在张国栋家门前挂牌~由政府出资在陈新庄设宴三天~唱三天大戏。
从此中州大地大力推广太极拳~而行伍训练则以四枪、八枪、十三枪的击刺技法为标准~时称“张家枪”。
祖师张国栋不断对弟子刘峙建议:河南为中原之地~文化水准颇高~一定要在文化及体育之上多投入资金。
后经刘峙多方努力于1931年建设前河南体育场~时称华北运动场~即现在的开封市人民体育场~1932年10月10日在这里举行第十六届华北全国运动会。
同时建设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内设河大国术馆。
国考开办国术师资专业训练~招考高中青年每期一百余人~严格训练一年~成绩优良者保送到河大及中央国术馆深造。
历经七期省考~河南省国术馆选拔出人才千余人。
张国栋每次作为省主考官对选手要求极其严格~参加全国国考及全国运动会~第一期25人、第二期50人全被中央国术馆录取~共六期录取河南国术馆考生600余人。
5多次荣获全国男女个人及团体总冠军。
1933年~张国栋代表河南省武术界~以太极拳前去青岛参加第十七届华北全国运动会~夺得国术桂冠~使太极拳名声大振。
祖师在此期间~时常钻研《灵台仪象志》及人体科学等原理~和有关专家学者交流~他时常惊叹大自然电闪雷鸣的威力~感悟颇多。
他把自然之力融会贯通于师传技艺和科学原理~创编了两套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忽雷太极拳及器械套路。
门里人称第一套为忽、第二套为雷~合起来为忽雷拳。
另有忽雷单刀、忽雷春秋大刀、忽雷大枪单练、对练、金钟罩、铁布衫等绝技~至今尚未外传。
张国栋多次和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组织国术团赴东南亚各国表演~受当地人民及华侨的热烈欢迎~使忽雷太极拳最先走出国门。
宗师舞鞭闯奥运魁元辞职杀日寇忽雷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张文成,1900-1978年,、张宝成,1901-1989年,系忽雷太极拳创始人张国栋之子。
两位宗师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都曾考取国术央赛第一名,武士,光荣称号~另一弟子王世恭系张国栋义子,温县招贤乡,~也考取河南省国术馆第一名。
河南省国术馆始于1928年~终于1938年~十余年间太极拳考上国术馆只有五个人。
1933年经国考~张国栋次子张宝成被中央国民政府聘任为广东黄埔军校武术总教官~享有国民政府军级待遇。
张国栋长子张文成于1934年子承父业被河南省政府任命为河南省国术总教官、国术馆、河南大学、驻军等武术总教官。
两位宗师是在父亲张国栋言传身教下长大的~纯熟掌握了父亲所创的拳术、器械、6技击“金钟罩”、“铁布衫”等功法~被称为张氏兄弟“太极拳魁元”之称号~后经过兄弟两人数十年精研及传播推广~技击与健身等得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张国栋父子三人把太极拳推上河南省国术最高学府、政府机构的巅峰~并在河南省国术馆、河南大学、黄埔军校等政府部门相继成立太极拳俱乐部。
张文成擅长九节鞭~把一十二斤重的超号九节鞭舞的呼呼作响~不见踪影~抖手一甩鞭头像飞镖一样~击中十五步开外的目标~抗战期间曾亲手毙敌日寇数十人。
两位太极宗师对父亲所创的拳术的形成、发展及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国民政府决定组织一支国家武术精英前去参加~武术界豪杰广泛响应~报名者多达数百人之多~后经过多场合二十余天的紧张选拔赛~张文成、张宝成、刘玉华等九人凭借高超的国术实力获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两位宗师带着家父所传授的张氏忽雷太极拳踏上他乡~张文成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九节鞭、太极枪等器械,张宝成在奥运会上把忽雷太极拳发挥得淋淋尽至~一展太极奥运雄风~这也是太极拳第一次登上国际体坛~展示了中华国术的赫赫神威。
一九三八年省城开封沦陷~被日军占领。
太极宗师张文成不愿和日伪合作~依然向国民政府辞去了一切职务~转到他乡继续研修推广父亲创编的忽雷太极拳。
一代太极宗师张宝成~也相继向国民政府辞去一切职务~回家乡继续传授、推广忽雷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全民健身运动~温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温县城又一次举办盛大的演武大赛~整个温县练武之人7又一次欢呼雀跃~太极宗师张宝成又一次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
1951年、1953年~他代表温县在河南新乡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在武术项目中夺取太极拳、摔跤、举重、骑马射箭全能冠军,本村陈克勤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