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教授临证遣方用药_三段法_

合集下载

宋孝志医案(二)

宋孝志医案(二)

宋孝志医案(二)二、鸡鸣散加减治愈腑肿多寐一例岳某,男,53岁。

初诊∶1979年3月30日。

主诉及病史∶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胫浮肿,继而左下肢亦肿,双腿两侧麻木,足跟痛软,步履维艰。

伴心悸、昏昏欲睡,甚则与人交谈时闭目即寐,不能自制。

食后腹胀,动则气喘。

在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

迭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著。

诊查∶神疲气短,两下肢肿,怠惰懒言,心悸,昏昏欲寐。

腹胀纳呆,瘦少;大便日行两次,微溏。

舌苔白稍腻,脉沉弦,寸口独濡。

辨证∶此乃脾气所伤,运化失司,水湿流注,聚于足胫,水停血瘀,气血不畅,故发足胫肿痛麻木。

寒湿困脾,则昏昏欲寐、怠惰懒言。

心悸气喘为脚气冲心之候。

治法∶行气降浊,温化寒湿。

方用鸡鸣散化裁。

处方∶苏叶12g吴茱萸10g木瓜10g槟榔12g陈皮10g桔梗10g干姜皮10g党参12g3剂,水煎服。

二诊∶4月4日。

服上方药3剂后,心悸、昏睡均减,食纳稍增,小便量增多,附肿如前。

上方加郁李仁10g,以加强利水消肿之力。

续服30剂。

三诊∶5月10日。

服上方药30余剂,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腹胀亦消,已无昏睡之状,但仍嗜睡,下肢尚感麻木。

超声波提示肝脾稍大。

上方去郁李仁,干姜易生姜10g,加大腹皮12g、生牡蛎15g(先煎)、茵陈15g,30剂。

四诊∶6月17日。

患者已如常人;精神体力均佳,食后稍觉困倦,已恢复正常工作。

予5月方党参易人参6g,30剂,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后随访数月证情稳定。

【按语】《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朱丹溪云∶"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嗜卧。

"本例患者脾虚为患,湿邪不化,流注下焦,聚于足胫,壅遏经脉而发为湿脚气故以足胫肿重、无力、麻木而痛为主症,又兼见寒湿困脾之嗜睡多寐。

治当根据"着者行之"、"寒者温之"的原则,以宣通去雍滞,以下气降浊去湿邪;方用鸡鸣散为主,其中重用槟榔,以其性重坠下达、降气除滞;木瓜下行除湿,舒筋通络;吴茱萸散寒降浊;苏叶疏散风寒;桔梗宣畅三焦;陈皮燥湿醒脾;干姜皮温中行水;以党参益气健脾;大腹皮下气行水;郁李仁利湿消肿;牡蛎利水散结;诸药合用,健脾利湿,宣通气机,气行则水行,故疗效较著。

针刺分三步治瘫有三方——宋正廉临证经验

针刺分三步治瘫有三方——宋正廉临证经验

针刺分三步治瘫有三方——宋正廉临证经验宋正廉,男,四川省巫县人,1926年12月生。

1951年于湖北医学院毕业。

曾任外、内科医师。

1955年10月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参加全国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二年半毕业,得银质奖章。

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并拜黄竹斋为师。

1962年底,调针灸研究所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

对脑血管疾患、脊髓空洞症、脑炎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颈椎综合征等,进行过临床研究和部分实验研究,先后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并参加编写了《中国针灸学概要》一书。

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1.三步针刺手法(1)进针避痛:许多患者怕针刺的疼痛,注意手法操作,可以避痛。

医者手法熟练,操作时做到“轻、巧、柔、和”,一般来说是不痛的。

具体操作有三点:①捻转进针:右手将针轻轻接触消毒的穴位上,与皮肤垂直,捻转针柄角度在90度范围以内,捻转时要求作到全神贯注,手轻均匀,捻转缓进。

②指切速刺进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重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合1-1.5寸针。

③挟持进针:用潮湿的消毒棉花球,挟包住针尖端,然后用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轻触到消毒的穴位上,消毒的右手拇食指,紧捏住针体距左手拇食指约0.5cm处,右手快速用力刺入皮肤,适合1.5或1.5寸以上的长针,针体粗细均可。

或将消毒棉球包住针体尖端,留出针尖0.5〜1cm长,然后用右手姆食指捏住包棉花处针的下端,迅速刺入皮下。

(2)针刺得气:①主要是运用手法操作,如捻转、提插、捣、弹、刮等来候气。

宋氏常用捻转与提插两种手法相结合的操作方法,用来候气,此法操作流利柔和易得气,患者且感到舒服。

②除手法操作候气外,针刺还应达到一定深度,特别臀部,大腿股部等肌肉丰满的部位。

③若头部、面部及手指等处和肌肉浅薄部位,若针刺无得气感,可调整针刺深达骨膜面,即可出现得气感应电④若针腹部得气感不明显时,可将针刺达到腹膜或透过腹膜,即可以出现明显的得气感应。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之三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之三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之三《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之三小议“截喘”说治喘姜春华老师对顽固性哮喘病发作制成一方名“截喘方”,能有效控制哮喘发作。

主方九味,药物为:“旋覆花9g、、鼠曲草15g、、全瓜蒌15g、、防风9g、、合欢皮15g、、老鹳草15g、、碧桃干15g、、五味子9g、、野荞麦根15g、。

原方后有“随证加减”法:“气虚加黄芪30g、、党参15g、、阴虚加生熟地各15g、;痰多加半夏9g、、贝母9g、;咳加元参9g、、麦冬9g、;热证加竹沥30g、、石膏30g、;寒证加附子9g、,肉桂3g、。

”野荞麦根俗名开金锁或金锁银开,具良好之利咽、清肺作用,民间每以30~60g、单味煎服或加入辨证方中,以治咽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症,疗效可期。

合欢皮性味甘平,通常作宁心安神之用。

然合欢皮有明显祛痰和血作用,肺痈(肺脓疡)恢复期常以单味合欢皮煎汤眼,名黄昏汤,以作肺痈后期修补及康复。

有曰:“一般中医治哮喘必须进行寒热虚实的辨证,而运用本方,则无须辨证,各型哮喘均可服用。

一般服用7~10剂均能治愈,且十分安全可靠。

”第一例6岁男童,.哮喘,春夏秋三季为重,夏暑尤甚,冬寒病发反轻。

咳喘哮吼,痰多不爽,脉滑数有力,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

余诊断为“痰热壅肺”,以定喘汤化裁,益入生石膏,鱼腥草等味,即能控制发作。

然易于感冒,凡感冒数日不愈,即见汗出而痰喘复作。

余即以姜老师原方加鱼腥革、竹沥治之,可获复杯即安之效。

几次复发经用此方治愈后,竟不再发。

第二例14岁少年,哮喘,身材瘦损矮小,骨瘦如柴,皮薄肉脆。

与之对坐时,哮鸣之声两耳可闻,痰声漉漉,咳吐频频。

但脉却滑大有力,舌质偏红,舌中及舌尖剥苔,舌上红点如刺。

此例不仅肺有痰浊,且上焦心肺有热,肺中津液耗伤,加之先天不足,肾阴亏损,为本虚标实之证。

余亦以上方加减,随证益入生熟地、川石斛、北沙参、鱼腥草、鲜竹沥、川贝母之属,即可有效控制发作。

但仍时有反复,恃药可使缓解。

余思其不能根治之故,主要由于体质过差,先天真元太弱,后天营养不继,调养失宜,以致病久难痊。

宋孝志资料集

宋孝志资料集

宋孝志资料集目录简历篇 (1)学术篇 (2)宋孝志医案 (24)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 (28)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 (36)简历篇宋孝志先生,字鸿禧(1911(1994),湖南省宜章县人,主任医师。

始龀之年读塾书,天资聪明,过目不忘。

慈父训廣公认为,出生在稻香村的小儿无雄心大略,仅思精敏捷,稍有名医之才,故出巨资聘请湘粤名医朱先生家教,每月月薪三十担谷子,讲授“四大经典”,诵背“四大经典”。

开课前老师陈述以下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每年只放一天假,欢度大年初一,平时每日三餐饭都得在书房用,关门读书,不准会亲戚朋友,老师日夜为伴相陪,布置的作业完不成,不能入餐就寝。

如此三年磨一剑,终生受益。

在他八秩之年后,仍记忆不衰,不管你提到“四大经典”哪一句,他常脱口而出,在那一篇,那一章,甚至那一页;他在门诊看病,病人复诊时他不询问病人姓名,姓名和年龄还记在他心中。

宋老自幼在舅舅刘希盛教导下学习《伤寒》、《金匮》、《外台》、《千金》,追随舅舅出诊看病。

舅舅乃湖南名医,15岁考上秀才,17岁应试举人落榜,弃儒就医,对《伤寒论》临床应用特别擅长,精通内妇二科。

四诊上擅长望闻,对望色有很深的造就。

宋老在1963年3月31日喜闻外孙女降生,听到笑声,他给我讲起1924年随舅出诊到一户人家,主人家有两个儿子,请大夫给小儿子治病,但在闻诊时,听到另一个小儿说话之声,舅舅告诉主人说,有病之儿病并不重,吃付药就会好,未病之儿已有病,将要发作,发作就难医。

病家以为医者好利,应之一笑而已,不久此儿发病,果病重难治,此例可见舅爷闻诊之精熟,断疾之准确。

宋老接着对我说:“临床上,重视五音的研究,五音配五脏,当五脏有病时,人之声音随五脏所病不同,声音也不一样,这是古人数千年临证的经验结晶,亦是伟大宝库之一宝。

平素你要发五音正常之声,临证才能辨别何脏有病、音之不正常,以判断疾病在何脏腑。

”宋老在弱冠之年,便在广州市考取了行医执照,悬壶羊城,三年后已成粤地名医之一。

宋孝志与“鸡鸣散”、“防己地黄

宋孝志与“鸡鸣散”、“防己地黄

宋孝志与“鸡鸣散”、“防己地黄汤”2017-02-22 读经典传承创新最早知道宋孝志老先生,是在刘渡舟的《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

刘老提及宋老用“鸡鸣散”治疗风心病心衰水肿,效果惊人。

【名家简介】宋孝志(1911—1994),湖南省宜章县人。

传承舅业,年轻时便因治疑难杂证名噪湘粤两省。

1956年调到北京,筹备成立北京中医学院。

1966年到1994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

刘渡舟对宋孝志非常推崇。

院内老师找刘老看病,个别的他治不好,便风趣地说:“我看不好的,你去找宋老看,宋老治不好的,那就谁也别找啦!”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可见宋老水平之高。

在宋老身上,我主要学了两张方。

一张就是“鸡鸣散”,另外一张是“防己地黄汤”。

【鸡鸣散】鸡鸣散出自《朱氏集验方》:槟榔、吴茱萸、木瓜、桔梗、陈皮、生姜、苏叶鸡鸣,言其服药时间。

鸡鸣,即丑时,也就是北京时间凌晨1点到三点。

丑时厥阴当令,阳气渐长,推动阴气出于地表——此时服用鸡鸣散,意在使邪由阴出阳。

所以“鸡鸣散”这个方应属于厥阴方,故此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苦温可以“泻浊降逆、散三阴寒湿”,其辛可以“助肝胆生发之气”;槟榔行气化水,重坠直下,通利下焦;陈皮生姜,开中焦之壅滞,理气和胃;桔梗苏叶,宣达上焦,以畅气机,气化则湿化;木瓜收上逆涣散之气,袪肌肉筋膜之湿。

诸药同用,泌浊阴以升清阳,清阳归天,则阴霾尽散。

鸡鸣散一方,我常与附子汤合用,以治疗心衰水肿和功能性水肿。

附子汤能温阳化气行水,有强心作用,而鸡鸣散泻邪有余,扶正之力不足,两方合用,殊为合拍。

记得2010年秋天曾治一妇女流产后腹肿,如孕六七月,行路气促。

其人较胖,面色略黑,腹隆,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脉沉细,苔腻润。

遂以鸡鸣散与附子汤合方,两周后,水肿尽消,一如常人。

还记得2011年夏天治一老妪,双膝以下水肿二十多年,按之如烂泥。

其人矮胖,脉沉苔润。

也是两方合用,二诊而愈。

【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临证杂谈—遣方用药

临证杂谈—遣方用药

谢 谢
临证杂谈 BBBBBBBBBNT
YJGM?VVVVVRIHRRRRRRRRR ——关于遣方用药 RRRRRRRRRRRRRNTDDDDD 周富明 DDDDDDDDDDDDDDDD
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高度概括。理法 是遗方用药的依据,方药是明理立法的体现。 临床上运用中药,要严格遵循药物的配伍规律,是在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四诊等有关资料, 经过辨证,立法,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深入推敲,然后 择方,选药,完成方剂的制定。只有在方剂制定以后,才 能把辨证论治实施于临床。因此,方剂的制定不仅反映了 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临床治疗的效果。历 代医家对方剂都十分重视,把方剂看成是辨证论治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环,认为方剂是理、法、方、药密切融合在 一起的产物,是治疗大法的终极体现。
(二)药对成方 1、黄连配肉桂 泻心火,温元阳,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2、金樱子配芡实 为水陆二仙丹,金樱酸平,入肾大肠经,有涩 精、缩尿、涩肠止泻作用;芡实甘涩平,入脾、肾经,具益肾固精、 健脾止泻,祛湿止带之功。二药相合,为治遗精要方。(芡实还有种 子坚硬作用)。 3、旱莲配女贞 女贞子甘苦入肾,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旱莲草 甘、酸、寒入肾,滋阴凉血。两药合用,善治肝肾,为肝肾阴虚之要 方。 4、生地配百合 百合地黄汤也,主治百合病。 5、蒲黄配五灵脂 乃失笑散也,善治妇科诸证,瘀血内阻,经行 欠畅、痛经及产后恶性露不行。 6、黄连配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大热,黄连苦寒,辛开苦降,一寒 一热,相反相成,治肝胃不和,浊邪上冲,呕吐涎沫,或妊娠恶阻等。
Hale Waihona Puke 六、久病守方有恒 久病守方有恒是在辨证确切,方药相符 的前提下,坚持一法一方到底,常可使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慢慢 地得以恢复。要使病邪祛除、病灶消失、元气恢复,是一个渐进 过程。某些药物在体内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达到饱和量时,才 能显效。对于病家来说,多数求愈心切,屡次更医,把治疗在量 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被终止掉,致使全功尽弃,所以守方有恒, 主要在病人的信心、耐心,取决于对医生的信仰程度。 有了守方有恒,还需胆识兼备。 应变与守方,是从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相反相成具有 内在联系。对于慢性病、疑难病症的辨治,颇有实际指导意义, 如能正确运用,自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从而提高治愈率。

宋孝志老中医经验及——第三章,学院执教,总结民间“三两三”(收藏)

宋孝志老中医经验及——第三章,学院执教,总结民间“三两三”(收藏)

宋孝志老中医经验及——第三章,学院执教,总结民间“三两三”(收藏)宋老先后担任伤寒教研组、金匮教研组主讲,上午授课,下午带学生实习。

由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善用经方治杂病的功夫无人能超越。

如果不是带学生,他临床用经方大约占50%。

宋老诊病时的底方,绝大多数让学生带走,只在家中看病时,留下底方应付复诊,传授女婿阅读学习。

他因身体关系,第三届58班学生《伤寒论》课,已由陈慎吾老师主讲,助教是刘渡舟先生。

(一)草河车汤:从五八年起,甲肝多起来,宋老自创了“草河车汤”治疗转氨酶高的迁延性肝炎,功同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草河车30g,青皮12g,苏木6g功能:清热活血,舒肝止痛。

加减运用:如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改为凤尾草30g;大便溏,减草河车,加贯众30g;有黄疸者,加茵陈15g,栀子10g;在肝硬化早期,加山楂3g;腹水较明显,加郁金15g,槟榔30g;伴见脾胃虚弱,加茯苓15g,白术12g,党参12g。

草河车汤验案(宋老处方底方):泮世华,男,23岁,1981年4月17日初诊。

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1单位,转氨酶20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胃区痛,纳谷不香,脘腹胀,六脉弦。

初步诊断为肝炎,当清热活血,舒肝止痛。

处方:贯众15克,青皮9克,党参9克,苏木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生姜6克,大枣4枚。

三剂,有效可服36剂。

两个月后复诊,各种化验都恢复正常。

按语:早期肝经湿热多有黄疸;而慢性迁延性肝炎,转氨酶高,黄疸轻;从国外潜入的乙肝、丙肝病毒所致,症状少,但危害极大,无特效药,很难治愈。

我把宋老“草河车汤”加减,从1972年起,用来治疗乙肝,命名为“小金楼汤”。

脾胃虚弱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上方加党参、炒白术15g,焦山楂12g,神曲10g。

我把“草河车汤”治甲肝偷梁换柱治乙肝,汇报给宋老,他不但不生气,还夸奖说:“我带了这么多学生,齐民的悟性最高。

在'草河车汤’上锦上添花,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宋孝志教授,男,汉族,生于1911年12月18日,湖南省宜章县人。

著名中医学家中宋医内科学专家。

精研《内经》理论,精通仲景医学,临证擅长内、外、妇、儿科诊疗,尤其擅长内科疑难病的辨治,对水气病、情志病、外感病、脾胃病等辨治方面也有独特见解和较高造诣。

3岁随其舅父临床,18岁始独立行医。

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

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学教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初涉医海拾贝在宋孝志年幼时,其舅父刘希圣先生是湖南一带较有名望的中医。

在其舅父指点下他从5岁开始习读医书。

最初从抄读《伤寒论》开始,继而习读《金匮》、《灵枢》、《素问》、《难经》、《脉经》等。

至8岁时已能背诵其中许多条文。

此后舅父开始指点他学习理解经典医著文意。

当时舅父要求他只能研读原文,自己理解文意,不懂的要深入思考,但不能看注释。

因看注释之后,前人各自的观点容易束缚自己见解。

如要参考也只能在临床多年有理解能力之后,方可有选择的吸收其精华。

以上学习方法,为初涉医海的宋孝志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自13岁起,他开始随舅父出诊,当看到刘老先生运用中医理论治愈了许多患者时,他已从不断的好奇中渐渐萌发了对中医的极大兴趣。

在随诊中,他经常不断的发问求知,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

经过多年的侍诊随医,耳濡目染,中医水平大有长进。

这时,刘老先生更加循循善诱,通过每诊治一个患者,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先是进行理法方药的纵向贯通,然后进行证与证、法与法、方与方等的横向比较,以求使他学的深入和精专。

同时刘老先生要求他每诊一病,必详审病因,详问病史,细究脉证。

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有时同为一证却病因各异;同为一病而又用方不同;同为一方又所治不同等。

这些都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应研究得十分透彻。

对于读书学习,刘先生要求他逐步向深度及广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临
,
它 是 对 原 有 标 准 的 补 充和 深 化
、 、
使六 个
中风病
床 的 中医 舌




症 观 察做 起
;
在研究方法

基 本证 候 独 立 诊 断 更 加 灵 活 映 证候 的 动 态
更加 准确地 反

,
上采 用 W H O
卫生研究方法学

的要求
,
复杂

多变 的特性
,
在 诊 断 标 准 上 力求 与 国际 标 准 的 统 一 选 取与 国 际 同 步 数 学 层 次 分析 法 有 关 原 则
,
样本

证 候 量 化 诊 断 标 准 的 研 究成功
风 病 的进 一 步 深 入 研 究
将 会 推动 中
标 准研 制 引进 模 糊 数学

并 步 向 一 个 新地 境
:
这 无 疑是 中 风 病


研 究领域 中 研 究方法 的 改进和突 破
(收 稿 日期
19 95 0 9 10
一 一
)
北 京 中 医 药大 学 学 报



中 风 病证 候 量 化 标 准
,

建立 了 客观 化

为 应 用 多 种 数 学 方 法 和 人 工 智 能技 术 发
中风 病证 侯 量
,
定量 化 的标 准
可 重复性
;
从 而 使证 候 诊 断 具 有 可 比
这也是证候深 化研究的基
,
展 中 医 规 范研 究提 供 了 可 能
,
化 标 准 的研 究 是 在 前 瞻 性 设 计指 导 下
和 方源 枯 竭
, ,
,
学 习 记 忆 行 成 系 列 识方 才 能 扩 大方 剂 的 使 用范畴
, 。
,
,

他 认 为 自古 以 来方药 之 书 浩 如
,
如学 习 桂 枝 汤 不仅 了解 其 产 生与
, 、 、
,
烟 海 上 工 治 病 必 须 广 征 博 引 熟 练 的积 累
因 此 数 十 年 来 他苦 读 经 典 医 著 深 研 方 药
取 其 活 血祛 痪 止 痛 之 功 切开 取其 味
,
用方 法 用方法是 指在 识 方 之后 以 灵 活 的 方法
,

在煎药 时大枣必 须


他还 认 为

,
鸡 鸣散 的服 用方
,

选 则和 应 用 方 剂 以 取 佳 效
用药 的关键

,

此 阶段 是 遣 方
法 至 关 重 要 应 在 五 更 时冷 服 为佳 以 从 阳 注 阴 从 阴解 邪 着 用 方效 果 汤
, ,
之过 多 及 至 期 不 来
、 ,


宋 老认 为 此 方 集 吴
、 、
,

茱英 桂 枝 等 温 经 药 合 当 归 川 芍 芍 药 阿 胶 等 养血 活 血 药 似 为 温 经 活 血 之 方
, ,
,


许 多 方 剂 的方 证 临

, ,
,

但方
是以
,
床不 易 完 全 见 到 因 而 常 影 响 原 方 的 应 用
原 方 为清 热 除 烦
因 而 用 于 治疗 胆 囊 炎
胆结
;
仅 调 药量或 稍 调 药 味
,

守 方 的选 择需 临 证 中
, 。
又 如 用鸡 鸣 散 治疗 风 心病 心 衰 水肿
反 复 比 较 用 药 前 后 的 病 情 变 化 区 别疾 病 的
用 大黄 附子 细 辛 汤 治 疗 牙 痛 伴 牙 齿 松 动 ; 用 益 气 聪 明汤 治疗 眼 经 验用 方 ) 3 方
,

应 用 还 应 了 解 其 变 化 过 程 及 桂 枝 类方 的 组
,
成 与应 用 学 会 在 桂 枝 汤 证 出 现 变 证 兼 证
坏 证时 如 何 选 方 和 灵 活 用 方


熟 练 的 掌 握 了其 中大量 的方剂 及 一些 不 常 用
中 医 理 论具 有 系统性 点
,

离 散性


模糊性 的特
热的 呼 吸 道 疾 患 ; 用 百 合 地 黄 汤 治疗 默 默 不 语 的情 志 病 均 能 获 效
,

第6 期
宋 小北 等
宋孝 志 教 授 临证 遣 方 用 药 三 段 法
、 、

”Leabharlann ) 2用专方,
:
宋老认为
,
,
一 些 方剂 经 过

守 方 调 方 更 方几 个 阶 段
3
.

临 床 实 践验 证
面 掌 握 方剂 的 前 题 也 是 临 床 遣 方 用 药 的关
,
(外 科 正 宗 ) 玉 真 散 治 愈 外 伤 后 周 身 触 电样 疼
痛 ; 以 朴硝 荡胞 汤 治 疗 多年 不 孕 等
:
, ,



这 是 一 个 长期 的过 程 须 在 实 践 中 不 断

,
) 2 理 解 识 方 宋老 认 为 识 方 源的 重 要 含

剂 的功 能 了 如 指 掌 对 疾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判 断 准 确 才 能根据 可 能 出 现 的 方 剂 效 能 而 正 确 用方

,
如 宋老 应 用 地 黄 引 子 治 疗 无 菌 性 股 骨
, , ,
法 用 方 宜 忌 等 的 全 面 认识



尤其 注 重方 与

头 坏 死 时 因 其熟 悉 方 能 在 用 药 前 就 告 之 病 人 药 后 会 出现 骨 痛 加 剧 此 为 气血 复 周 之 象 痛 后 病 情就 会 缓 解 出现转 机
,
药过 程 分 为 识 方 用 方 调 方 三 个 阶 段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采 用 许 多 方 法 以 识 方全 面 用 方 灵 活 调方 有 度



每诊 一 病 常 思 出 数 方 备选 经 过 比

,


较 从 中选 出 最 适 合 的 方 剂 用 之
,
因此 在 治
” ,
取 得 最 佳 临 床效 果

, ,
药 药 与药 之 间 的关 系 及 每 味 药在 方 中 的 作
用 和 药量 变化 对 全 方的 影 响
,
他认 为如果忽
,

果 然 如 其 所 料 病情
,
,
视 了 其中任 何 一 个 环 节 则 将 影 响 整 体 用 药
的疗 效

又 如 治 疗 气 虚 血 疲崩 漏 时 如 何

并 主 张 在 认识 和 理 解 上 多 下 工 夫
:
当疾 病 症 状


方 剂 的功 能

复杂

口 女 一 些 慢性 病

多 发病 即抓 住 重 点 和
,
,
源 于 方 证 方 药 方 机 方 法 的组 合
到 这 一功 效
,
,
每一 个

本 质 以 主 症 与主 方 相 合 选 用 原 方 治 之
,
,

,
方 剂 均有 一 个 最 佳 功 能特 点 临 床 应 力 求 达


识 方源



) 1 识 源 集 广 宋 老 认 为 学 习方 剂 必 须 首 先 认 识方 剂 的 来 源 出 处 及 产 生 背 景 并 注 意
每 学 一 个 方 剂 都 须将 方 剂 的 出 处 特 点 核
心 及 与此 方 作用 类 似 相 关 相 反 的 方剂 一 同
熟练 和 广 泛 的 积 累 方 剂 才 能 避 免 单 调 用 方

, ,
应用活 血 药
,
宋 老 认 为用 药 的 时 间 非 常 关
,
要 逐 一 剖析 每 一 方 剂
如 对 治 疗 气 虚 血少 的
,
键 如 在 经 期应 用 必 至 血 量 增 多 宜 在 经 前 数 日开 始 应 用 当 药 后 疲 血 已 散 病 因 已 除
, , ,
,
炙 甘 草 汤 他通 过 自 己 的分 析 理 解 认 为 方 中
199 5

11
月第
.
18
.
卷第
.
6
.

6
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
o
Nov
19 9 5
V
o
l 18
No
n r u
a
l o f B iin g U ej
n
iv e r it y s
o
fT CM
宋孝 志 教 授 临证 遣 方 用 药 三 段 法
刘小北
王玉芬


李 小林
北 京 100700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东 直 门 医 院
:
, ,
之 一 为党 参 的 三 分 之 二 目地 是 取 其 重 镇 降 逆 之功 以 降 肝 胃 之 气 但 如 果 用 量 过 多 则 使 脾气 下 陷 而 影 响疗效
1 3
.
可 能 地 选 用 原 有 成方 治 疗疾 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