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配用药茶心得

合集下载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主讲人唐江山做为临床医生,既要精于辨证,又要善于用药。

正如李东垣所说:“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

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足见遣方用药是中医独得秘器,蕴藏着历代医家心血结晶与千锤百炼的功夫,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提高临证配方用药之技能。

今天谈的有对基础知识的重温,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仅供同道参考。

一、重辨证、抓主症中医的魅力在于辨证论治,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就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辨证论治”来实现。

中医的“证”是反映疾病发生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和病机的综合概括;“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全面掌握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和检验进行综合分析,按八纲辨证,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病位,分析其病机,归纳得出诊断,辨别所属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病例一:因居住潮湿加过食生冷,而见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痛甚、泛吐清水,口腻不渴、头身困重、便溏稀薄、舌体胖大、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病例二:因常食肥甘油腻、嗜好饮酒,而见胃脘灼热疼痛、口粘而苦、身重肢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两例诊断同为胃脘痛,其证型一为寒湿凝滞;一为湿热中阻。

正如《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说明只有精确细致辨证,才能为科学遣方用药,提供相应的施治。

辨证的核心是抓主症。

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殊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病证一个症状,也可以由若干症状组成。

病者就诊时,会讲述许多症状,这里包涵有新病,有旧疾,还会提供前后检查报告,医者应以主诉为线索,从众多的症状和检查中,有目的地通过诊察、检查、分析,以少知多、以点带面、抓准主要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的表现,就形成主要脉证。

如寒湿凝滞型胃脘痛,以“胃脘冷痛暴作,舌苔白滑,脉弦紧”为主要脉证;湿热中阻型胃脘痛以“胃脘灼热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脉证。

而病症表现往往不像书本记述的那样规范,医者必须从错综复杂中抓住能反映疾病基本典型的主要脉证,分析病机而确定诊断。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可谓是跌跌撞撞,却也收获满满。

今儿个,就跟您唠唠我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记得刚开始接触中医的时候,那一本本厚重的中医典籍就像一座座高山,让我望而却步。

什么,光是书名就让我晕头转向。

可咱不服输啊,硬着头皮啃!那段时间,我天天抱着那些书,看得是昏天黑地。

家里人都说我走火入魔了,我还振振有词:“你们懂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有一次,为了搞清楚里的一个方子,我愣是熬了一个通宵。

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还在那写写画画,嘴里念念有词。

第二天早上,我妈看到我那副狼狈样,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这孩子,为了个啥呀,瞧把自己折腾的!”我迷迷糊糊地抬起头,说:“妈,这您就不懂了,我这是在探索中医的奥秘呢!”后来,我觉得光看书不行,还得实践。

于是,我就到处找机会给人看病。

有一回,邻居家的大爷说自己头疼,我自告奋勇地说要给他瞧瞧。

我装模作样地给他把了把脉,然后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心里其实紧张得要命。

最后,我根据自己那点浅薄的知识,给他开了个方子。

大爷将信将疑地拿着方子去抓药了,我这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生怕自己给弄错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大爷碰到我,一个劲儿地夸我:“丫头,你还真行!我吃了你开的药,头疼好多了!”那一刻,我心里那个美呀,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从那以后,我对中医更是充满了信心。

再后来,我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病例。

那是一个阿姨,长期失眠,脸色蜡黄,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

我给她把了脉,看了舌苔,心里大概有了个底。

但是,开方子的时候,我却犯了难。

因为她的症状比较复杂,我担心自己把握不好药量和用药的搭配。

于是,我又把那些经典的医书翻了个遍,还请教了一些老师和前辈。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给她开了一个方子。

阿姨拿着方子去抓药的时候,我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每天都盼着阿姨能快点好起来,又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阿姨来找我了。

我一看她的脸色,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坏了,是不是没效果?结果阿姨笑着说:“姑娘,我这几天睡眠好多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我这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陈宝贵教授临证五十年,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应用对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每效如桴鼓。

陈宝贵教授的一些运用对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1.苍术配白术脾主运化水湿而恶湿邪,故湿邪最易困脾,脾虚亦最易生湿。

脾气或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反而滋生水湿之邪,导致湿邪内困,临床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肿等症状。

脾虚不仅生内湿,又易感受外湿,湿邪困脾,又可导致脾虚。

针对脾虚湿困证,陈教授喜用苍术、白术,其中,白术甘缓苦燥,功善补气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苍术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湿,除秽浊以悦脾。

《玉楸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所以,白术、苍术二药合用,有补有泻,健脾燥湿之力颇强。

2.半夏配川黄连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本品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并具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的要药,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

川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

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而半夏、黄连相伍,一寒一温,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使气机调畅。

3.柴胡配白芍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贾所学:“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

”张锡纯:“柴胡,味微苦,性平。

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

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转输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

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中药调配感悟总结范文

中药调配感悟总结范文

自古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疗理念。

在我从事中药调配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调配过程中的严谨细致。

以下是我对中药调配的一些感悟总结。

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中药的性味归经原则,合理选择药物。

例如,寒性疾病宜选用温性药物,热性疾病宜选用凉性药物。

通过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药的性味归经,提高了调配的准确性。

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即以君药为主,臣药辅助,佐药调和,使药引导。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君药的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的臣药、佐药和使药。

例如,治疗感冒时,君药为解表药,臣药为清热药,佐药为调和药,使药为引经药。

通过合理配伍,我感受到了中药疗效的叠加和协同作用。

三、药量的把握中药的药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药性,合理掌握药量。

过多可能导致药物毒性,过少则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通过不断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药量的把握技巧,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炮制工艺的重要性中药的炮制工艺对药物的功效有着重要影响。

在调配过程中,我了解到炮制工艺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提高药效、降低毒性。

例如,炮制黄连可以降低其苦寒之性,使其更适合治疗热病。

通过掌握炮制工艺,我提高了中药调配的疗效。

五、药材质量与疗效的关系药材质量是影响中药疗效的关键因素。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辨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优质药材色鲜、味浓、质佳,疗效显著。

通过严格筛选药材,我确保了中药调配的疗效。

六、患者沟通与心理辅导中药调配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

在调配过程中,我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给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药调配不仅仅是药物的作用,更是医者仁心的体现。

总之,中药调配是一门既严谨又充满智慧的技艺。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一、肝病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

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

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

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1) 复发性口疮1、胡黄连——口疮属心脾积热,见多处溃烂,灼热而痛,口臭便干,此药为我的首选,起泻火化浊之用,临证也可以用泻心汤加减,也可以加蒲公英清热解毒。

2、细辛——疮家圣药,起收湿疗疮之用,又能止痛,但不适合虚火引起的口疮。

3、肉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引起的口疮,可引火归元,此型口疮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有阴虚体征,治疗时在养阴解毒基础上加肉桂收浮游之火是很必要的,一般我用5G,4、蜈蚣——曾治疗一例顽固口腔溃疡,局部溃烂严重,用清热敛疮等常规疗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我按毒瘀论治,在原方基础上加蜈蚣,皂角刺破瘀攻毒,很快的取得了效果,此药我也用来治疗臁疮,褥疮等。

5、黄芪——疮口久不愈合,遇劳加重,,伴脾虚之象,此类为黄芪特长,黄芪擅长托毒生肌,对虚弱而疮口不愈合的很适合,只是在剂量上要用重剂方可显效乳腺增生1,生麦芽——乳腺增生初期可能因情志所伤,引起肝气郁结而发病,久病也多因此加重或复发,生麦芽可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也可以抑制催乳素释放,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肝郁较重加柴胡,生麦芽我一般用100G。

小了无效。

2,白芥子——肝郁日久,化热生痰凝淤,形成结节,又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此结节恰恰就在皮里膜外,而白芥子又擅长消痰散结,岂能舍而不用。

3,穿山甲——此病结节多属痰淤互结,祛瘀药里,功居首位的当属此药,通乳大家都知道,更何况破瘀节,因劳动用力过度牵拉而引起乳痛发作的,可按外伤加土鳖虫祛瘀疗伤。

4,白僵蚕——久病结节难消,应软坚散结,白僵蚕能化顽痰,散结节,通经络,与浙贝,海藻合用,对此病乳腺结块有消散作用。

5,鳖甲——鳖甲可以治疗肝纤维化,对此病也该有效,研细末吞服2月,复查,完全治愈。

6,二至配淫菟——这是4味药,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菟丝子,前2药养阴,后2药助阳,合用调冲任,据病人的阴阳偏盛偏衰,调整双方剂量,阴虚重用养阴,阳虚重用助阳。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钮韵铎老先生是京城针灸名家、治瘫专家。

师承金针大师王乐亭和胡荫培教授,还曾侍诊内科名家魏舒和多年,魏舒和是施今墨的大弟子,学识渊博,用药精准。

钮老从医50余载,学验俱丰,临床治疗瘫痿、心脑血管病、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疾病,善用针药结合,疗效甚佳,深得患者喜爱。

我有幸跟随钮老侍诊学习,感受到钮老的人格魅力,用药严谨,配伍精当,为人正直,构思精奇,疗效独特,富有爱心。

钮老在带教过程中,毫无保留,遇到疑难问题会和学生交流探讨,体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中医骨干,在中医传承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但教我们临床治疗经验,还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在跟诊过程中,收获颇丰,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下面把跟诊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病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地黄饮子此方是传统中医名方,具有调补阴阳,交通心肾之功,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中医名著《圣济总录》中亦有收录。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方剂组成熟地3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克,石斛9克,肉苁蓉9克,黑附片9克(先煎),五味子6克,肉桂6克,茯苓6克,麦冬6克,菖蒲6克,远志6克。

本方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适用于肾精不足之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的“音痱证”。

临床病例患者李某,女,60岁,一诊:脑中风后遗症5年,右侧肢体偏瘫,右足下垂,足废不能用,活动不利,麻木僵硬,左侧面瘫,面部浮肿,语言不利,需人搀扶,才能行走,血压:160/120mmhg,失眠,舌红,苔腻,脉弦滑,左关沉涩。

辩证:肝肾不足,痰火升扰方剂:地黄饮子加减熟地20克、生地20克、山萸肉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黑附片6克(先煎)、茯苓2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肉桂4克、薄荷10克(后下)、蜈蚣2条、地龙15克、大枣10克、生姜3片、焦三仙各15克、青风藤30克、海风藤3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配用药茶心得
摘要:笔者在临证时常于辨证论治基础上为患者配用自拟药茶——红绿益心茶、甘桔蝴蝶茶、决明莱菔蜜茶,有药食两用之便,既使治疗显得丰满,也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药茶临证增强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1-02
药茶是以药材代替茶叶(也可与茶叶合用)加开水冲泡饮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剂型,作为中医药学的一种独特用药方法,早在唐代《外台秘要》中就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宋代《太平圣惠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进一步详细刊载,将药茶作为一种中药处方剂型正式编入国家级重要医学文献,对丰富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药茶具有药味精简、用药节约、操作简便、取用方便等优点,历来备受大众喜爱,甚至争相使用而蔚然成风。

笔者在临证时常于辨证、辨病、辨体基础上为患者配用自拟药茶,既使治疗显得丰满,足以增强疗效,又体现了更多人文关怀,有药食两用之便,赢得患者称颂。

兹介绍三款配方如下:
1红绿益心茶
由绞股蓝3g、丹参5g、生山楂5g组成。

可广用于各种疾病,尤宜于心血管疾病与肝胆疾病。

因绞股蓝色绿而丹参、山楂色红,故名红绿益心茶。

方中绞股蓝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作为野蔬代粮以渡饥馑,别名神仙草、南方人参,民间称其为“不老长寿药草”,
在美国有“绿色金子”美誉,性味甘、寒,有益气、安神之功,近代研究发现其含有与人参皂苷化学结构相同的成份,且含有丰富的小分子多糖、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

经临床实验证明,绞股蓝具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镇静催眠、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被广泛用于降脂、降压、降糖、抗癌、抗溃疡、抗应激、抗痴呆、美容乌发等方面。

丹参性味苦,微寒,具活血、养血之功,《妇人明理论》赞其“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亦可安神宁心。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来为行血要药,《本草汇言》谓其“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

”可见其性之良善。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功可消食、化瘀,药食两用,为去肉食积滞之妙品,《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山楂具有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与胆固醇、软化血管、利尿和镇静作用,可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与抗癌,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尤有益处。

三药合用,共奏益心气而调心血之殊功,既可降脂又可降压,堪称心脏之保健良方。

注意绞股蓝中所含绞股蓝总皂苷的溶点较高,在80℃以上才会溶解,故须以开水冲泡。

2甘桔蝴蝶茶
由桔梗5g、生甘草3g、木蝴蝶1g组成。

可用于急慢性咽炎和咳嗽等症,有利咽、止咳之功。

方中含有仲景甘草汤与桔梗汤,亦为著名喉科六味汤之重要组成部分。

方中桔梗盛产于我国东北部地
区,亦属药食两用之品,是朝鲜族的特色菜,经药理研究具有祛痰与镇咳、降血糖、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抗炎、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性味苦、辛,平,功可宣肺、祛痰、利咽,与性味甘平而善解毒之甘草为伍,不仅可宣肺以逐邪外出,且可利咽止咳,方虽小而效著,后世治咳方剂多据其发展而成。

木蝴蝶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谓其“清肺热,利咽喉。

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性味苦、甘,凉,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且可镇咳、开音,实为不可多得之良药,惜人或不察,而所用甚少,殊为憾事,希望今之推荐使珠玉得以去尘去垢而尽吐光华。

3决明莱菔蜜茶
由炒决明子5g、炒莱菔子10g、蜂蜜20g组成。

可用于防治便秘,兼具降气与润肠之效。

方中决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其缓泻作用于便秘甚为合宜,此外,临床实验证明,决明子可以清肝明目、防止视力模糊、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胆固醇等,对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亦有不错的疗效,同时决明子富含维生素a及锌,可防治夜盲症以及避免小儿缺锌。

但是决明子性微寒,容易泄泻、胃痛者不宜服用。

莱菔子性味辛、甘,平,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盛赞“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故尤善治脾约,即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尿数便难之证,因张氏强调“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则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故在此炒用。

蜂蜜性味甘平,其滋润补虚之功尤宜于血虚津亏之证。

顽固性便秘多属无水舟停,率尔浪用硝黄等峻快之品虽可取效一时,但终不能继,且犯虚虚实实之弊,而遣用决明莱菔蜜茶则有标本兼治之妙。

不过蜂蜜在酿造、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杆菌污染,而婴儿由于抵抗力弱,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故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同时过高的温度会改变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变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变性,产生过量羟基甲糖醛,使营养成份被破坏,故宜于药茶温度在65℃以下时再加入蜂蜜。

我国为茶叶故乡,从有姓名可考的首位植茶人西汉甘露年间吴理真起算,我国茶文化已历经两千余年。

依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而衍生出来的中医药茶疗法,不仅是一朵学术奇葩,也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兹举以上三方与同道共享,愿药茶疗法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更加广泛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