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临证指南医案一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女科病治疗特色分析

医家南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女科病治疗特色分析李晶晶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街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50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女科病治疗特色叶天士,名桂,号香岩,不仅长于温病治疗,对于女科病治疗亦颇有建树。
《临证指南医案》卷九详细记录了其调治女科病的临证心得,颇具特色。
本文将基于卷九相关医案,对叶氏治疗女科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特色进行总结探讨O1女科调经,治则先立叶氏认为女科病多倍于男子,而胎产调经为主要5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是以天癸如期而至、任脉通调、太冲脉充盛,乃月事如期之要素。
女科调经,当思路明晰,先立治则.如此方能纲举目张。
叶氏认为女子诸疾与奇经八脉密切相关,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调经当重调肝,并重视培补脾胃之气,廿于久病者还适时应用络病治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1.1女科诸疾,首重奇经:女子胞,乃经水外达之通路,亦是孕育胎儿之地,属奇恒之府。
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其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任脉调节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能调十二经脉气血,故称“血海”。
其余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带脉则约束诸经。
奇经八脉,尤其是督任冲三脉除调节十二经脉气血,还能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
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盛则泻入奇经以备用,气血匮乏则由奇经溢岀补充其不足。
加之其走行与女子胞、肝肾等密切相关,故女科病与奇经八脉密不可分,调治女科疾病当从奇经八脉入手。
八脉隶乎肝肾。
正如叶氏言:“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至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o"['1437其认为经水是诸络之血汇集血海而下,血海即冲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女科诸疾,不孕、经不调都乃冲脉病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冲脉为病,男子内疝,女子痕聚。
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司宣畅流通之义o1,11,468如调经案载谢某,三十,月经后期,诊见能食不运.澹泄,小腹疼痛,时有胃气上逆,呕逆肠鸣反酸,叶氏以其属八脉奇经交病,用人参、茯苓、艾叶、香附、忒蓉、骨脂、肉桂、当归、鹿角霜、小茴香、紫石英调补奇经。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中风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中风叶天士是我国清代名医,其医术精湛,医理渊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的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笔者就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的特色做一探讨。
1阳化内风涉及五脏为病机之根本有关中风的病机认识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三家立论不同,但都偏于内因。
其后明代医家又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至清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阳化内风”说。
阳化内风是指由于肝的阳气升腾太过,无以制约,而引起肝风内动的一种病理现象。
临床上可见眩晕、震颤、抽搐、惊厥、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等症。
叶氏认为这些症状乃是“身中阳气变动”,其“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是主要原因。
由于“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故肝的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
引起内风动越的原因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许多的论述。
如“年高水亏,肝阳升逆无制”;“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
可见,肝肾阴虚为中风的根本,风阳上亢是其标,阴虚阳亢、阳化内风是中风的主要病机。
叶氏认为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之所以能潜藏,肝风之所以能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一旦肾虚失荣,血虚失濡,肺虚失清肃,中土失培,皆可致肝失濡养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用药规律浅析

•872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12月第55卷第12期文献研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用药规律浅析潘家乐周珂玮傅能宁波市缜海龙赛医院浙江宁波315200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用药规律叶桂(公元1666年一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是 清代著名医学家。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为叶氏撰写,其 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内容广博,涵盖了叶天士在内、夕卜、妇、儿各科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
其记述周详、辨 证精当、处方中肯、用药灵动,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对《临证指南医案》胁 痛篇中所记载的23则医案进行用药统计分析,总结叶 氏诊疗胁痛病的用药特点,提炼经验,以期弘扬其独特 的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1药物功效分类及频次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中共记录23则医 案,29首方剂,除未写明药物组成的丸方1剂外共使用 中药71味,药物出现总频次计189次,其中出现频次排 名前10的药物分别为当归、桃仁、柏子仁、丹皮、川棟 子、生地、半夏、甘草、阿胶、茯苓,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 42. 33%。
文中每味药物平均出现2.66次,其中出现3次 及以上的药物共计25味,可看作是叶天士治疗胁痛的 常用药物,按药物功效及累计频次统计参见表1。
表1《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中出现频次>3的药物频次及功效分类药物种类累计频次总频次比例(%)常用药物及出现频次补虚药3829. 23当归(16)、甘草(5)、阿胶(5)、人参(3)、大枣(3)、白芍(3)、天冬(3)活血化瘀药2418. 46桃仁(13)、延胡(4)、泽兰(4)、郁金(3)理气药1310.00川楝子(6)、橘红(4)、降香(3)清热药1310.00丹皮(7)、生地(6)安神药118. 46柏子仁(11)化痰止咳平喘药96.92半夏(6)、白芥子(3)温里药6 4. 62肉桂(3)、小茴(3)利水渗湿药53.85茯苓(5)平肝息风药43.08牡蜗(4)解表药4 3. 08桂枝(4)止血药32.31新绛(3)1.1补虚药:所有药物中以补虚药累计出现频次为最 高,达38次,占据榜首。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叶天士是我国清代名医,其医术精湛,医理渊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的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笔者就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的特色做一探讨。
阳化内风涉及五脏为病机之根本有关中风的病机认识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三家立论不同,但都偏于内因。
其后明代医家又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至清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阳化内风”说。
阳化内风是指由于肝的阳气升腾太过,无以制约,而引起肝风内动的一种病理现象。
临床上可见眩晕、震颤、抽搐、惊厥、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等症。
叶氏认为这些症状乃是“身中阳气变动”,其“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是主要原因。
由于“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故肝的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
引起内风动越的原因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许多的论述。
如“年高水亏,肝阳升逆无制”;“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
可见,肝肾阴虚为中风的根本,风阳上亢是其标,阴虚阳亢、阳化内风是中风的主要病机。
叶氏认为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之所以能潜藏,肝风之所以能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一旦肾虚失荣,血虚失濡,肺虚失清肃,中土失培,皆可致肝失濡养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中风清代:叶桂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
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芪(去心)牡蛎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㖞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
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干(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
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
(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
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
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
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参麦冬五味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
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
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
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主要记载叶天士的方脉类医案,很多先贤总结过《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奇经八脉用药,此处采自近现代医家沈庆法的总结:督脉:鹿茸、鹿角、鹿胶、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生雄羊内肾(区别于外肾,外肾即生殖器)、枸杞子、肉桂、藁本。
任脉:龟甲、紫河车、覆盆子、丹参。
冲脉:紫石英、当归、紫河车、鳖甲、肉苁蓉、枸杞子、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甘草、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
带脉:当归、熟地黄、龙骨、牡蛎、莲子、莲须、白芍、甘草、五味子、乌贼骨、黄柏、黄芩、艾叶。
阳维脉:白芍、桂枝、黄芪。
阴维脉:龟甲、鳖甲、山萸肉、五味子。
通入八脉:茴香、泽兰。
这些归经药物是有规律可循的。
督脉最多血肉有情之品,因为督脉循行之处包含脊柱和脊髓,脊椎和脊髓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并不是中医常说的“功能”所能涵盖的,当物质基础被破坏,出现形体的改变时,不是简单的补养气血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填补”,而填补作用最强的则是血肉之躯了。
至于枸杞子,乃阴阳双补。
藁本也只是善走巅顶,疗巅顶冷痛之疾,而督脉循行至巅顶,所以归于督脉了。
冲脉则主要集中了养血、降逆、理气的药物。
因为冲为血海,冲气容易上逆,当归、紫河车、鳖甲、肉苁蓉可养血;香附、木香、甘草、紫石英、吴茱萸,能理气缓急降逆;黄芩、黄柏能清热安胎,防止热迫血妄行。
带脉则在补养中多兼收敛,黄柏、黄芩的解释同冲脉。
阳维乃黄芪桂枝汤义,调和营卫以祛寒热。
阴维则是养阴收敛了。
通入八脉的茴香和泽兰,被解释为茴香从气分走八脉,泽兰从血分走八脉,这两味药不好用中医的理论牵强解释。
由以上分析可知,叶天士的八脉用药是由《难经》论八脉的生理病理而悟出的。
他对奇经八脉理论的运用足以启人思路,尤其是放在医案中,更切合实际,可谓古今第一个善用奇经理论之人。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 (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
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
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
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
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
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
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
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
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
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
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
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
”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
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
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
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一段趣谈。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
《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
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
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
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
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
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
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