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对胃病的治疗特点
叶天士治疗胃病特色浅谈

叶天士治疗胃病特色浅谈
唐学游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5)001
【摘要】作者通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探讨了叶氏治疗胃病的特色,认为该书中主要体现出其注重疏肝理气、安胃止痛;化痰涤浊、活血祛淤、斡旋气机。
苦辛泄降;温中补阳、通补为用以上四法治疗胃病。
【总页数】3页(P6-7,3)
【作者】唐学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856.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在脾胃病病机浅谈 [J], 黄定良
2.叶天士治疗胁痛特色浅谈 [J], 唐学游
3.叶天士治疗情志病变特色浅谈 [J], 唐学游
4.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浅析 [J], 张效科;丁纪茹;周强;张欢;杨芳艳
5.基于中医大数据挖掘探讨叶天士治疗木乘土脾胃病的组方规律 [J], 高萌;徐思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天士治疗胃痛用药规律探讨

S t ud y i ng o n Ye Ti a ns hi  ̄ s Me di c a t i on Tr e a t i n g o n S t o ma c h Pa i n
LI l o n g — l i a n g , QI N Z u— j i e ,T ANG Zh e n— y u
活血 化瘀 通 络 。深 入 探 讨 叶 天 士 治 疗 胃痛 的 用 药规 律 , 对 于现 代 临床 脾 胃疾病 的 防 治 有 一 定 的借 鉴 意 义 。
关键 词 : 叶 天士 ; 胃痛 ; 用 药规 律
中图号 : R 2 5 6 . 3 3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0 4 8 2 ( 2 0 1 3 ) 0 5 —0 4 0 5— 0 3
李 永 亮 , 秦祖 杰 , 唐 振 宇 ( 广西中医 药大 学基础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要 : 叶 天 士是 我 国 清 代 著 名 医 家 , 在 胃痛 治 疗 方 面 重 视 通 阳 化 浊 , 注重调理 气机 , 强 调 脾 胃分 治 , 同 时 对 于 久 痛 入 络 者 重 视
滑, 通胸 中之 阳 , 开涤浊 涎结 聚 。古人谓 通则 不痛 。 ” 用 药 以薤 白、 瓜蒌、 半夏、 茯苓 、 桂枝 、 生 姜 为 主 。本 方 由小 陷胸 汤去 黄 连加 薤 白 、 桂枝 、 生姜 化 裁 而 来 。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吴门医派代表人物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大家,也是一位杂病治疗大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木乘土”“肿胀”“积聚”“呕吐”“胃脘痛”“胁痛”等篇章的研究发现,叶天士对于胃病的治疗,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在“脾胃论”基础上,采用脾胃分论使胃病从脾胃病的范畴中分化出来,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可概括为养胃阴、宣胃阳、和胃气、通胃络四个方面。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精于脏腑议病,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强调:•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胃实泻之,主要是泻湿热饮食;•胃虚补之是补胃气以胜湿热、寒湿。
这充分体现了张元素对“脾喜温运,胃喜通降”生理特性的准确把握。
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李东垣经过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等汤剂诚补前人之未备,极大地丰富了脾胃病临床治疗。
养阴学派代表朱丹溪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其善用养阴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尽得其传的后世两位医家王履与戴思恭,悬壶于吴门,济世传道,成为吴门医派形成的先驱,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李东垣《脾胃论》时至明代,吴门名医薛己继承李东垣《脾胃论》之学,针对当时部分医生用药偏于苦寒的时弊,提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的观点。
善用甘温,力避苦寒,总结出了对脾胃病治疗的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实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脾胃虚寒者【四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
进一步拓展了李东垣之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明代名医缪希雍,其医学成就之一,便是首倡脾阴之说,擅长治疗脾胃病,其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不盲用甘温,亦反对滥用苦寒,开甘润清灵一路,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叶天士运用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特点

叶天士运用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吴宗元【摘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病>选载医案44则,其中运用通络法6则,其论述精辟,内蕴丰富,堪称圭臬.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rn1 注重病因病理,诊病条分缕析rn脾胃位居中州,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息息下行为顺."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夤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20)006【总页数】1页(P932-932)【关键词】叶天士;胃脘痛;通络法【作者】吴宗元【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401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病》选载医案44则,其中运用通络法6则,其论述精辟,内蕴丰富,堪称圭臬。
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
1 注重病因病理,诊病条分缕析脾胃位居中州,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息息下行为顺。
“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
盖胃者夤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
脾胃与肝胆、冲脉关系密切。
肝属木,肝气亢逆易乘脾土,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转输失职,痹痛遂起。
如朱案,“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张案,“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又如王氏,“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还如某案,“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
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
冲脉有冲要之意,冲脉隶属阳明,有“十二经之海”与“冲为血海”之说。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又“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难经·二十八难、二十九难》)。
冲脉气逆则出现脘腹急痛,如张案,“冲气上攻成形,痛呕,痛后则散”;陈案,“宿病冲气胃痛”。
另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酒肉过量,努力过劳,外受寒邪、湿邪,内蕴痰浊、郁火皆可致胃脘痛;又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皆可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
从_临证指南医案_看叶天士论治脾胃病的思想_吕明安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多种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崭新的学术观点,《临证指南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记载。
现在就该书诊治脾胃病的思想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1 首倡脾胃分治 力主甘润养胃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金代医家李东垣创建了脾胃学说,此后脾胃疾病长期混治,疗效好坏不一。
然则脾为脏,性属阴;胃为腑,性属阳;“脏宜藏,腑宜通”,“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所以治疗应当分开,例如疳积的治法是“胃滞当消,脾弱宜补”。
由于脾胃联系密切,难分难离,因此治疗又不能截然割裂,如“脾胃”篇张案,患者“食加便溏”,叶氏认为是“胃醒脾不运也”,“食加”,表明胃纳功能改善,是为“胃醒”;“便溏”,提示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也,是为“脾不运”。
治疗“当以太阴、阳明之调”,方药用异功散(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加甘松、益智仁,其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陈皮、甘松行气和胃,益智仁温脾止泻。
诸药合用,脾胃分治,消补并举,标本兼顾,主次分明。
叶天士在继承李东垣甘温升阳、益气补脾思想的基础上,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乌梅、生白芍等药和麦门冬汤等方以及白粳米、青甘蔗浆、甜水梨汁等物甘润养胃,此法无辛热耗气伤阴、苦寒败胃伤阳、温燥助热损津、滋腻滞气碍胃之弊,药食并用,作用平和,疗效确切。
叶氏倡导甘平、甘凉清养胃阴,并非脱离具体病情而一成不变地将此法施用于所有脾胃病证,临证时如遇胃气亏虚、寒湿滞胃、胃阳不足等证,他也会辨证地使用甘温(如人参、白术)、辛温(如草果、厚朴)、辛热(如附子、干姜)等药物予以治疗。
这样,既辨证论治,又突出特色,可谓善治者也。
2 重视中焦气机 通降抑木治胃脾胃居于中焦,是全身气机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脾阳不主运化,胃腑不能宣达”,为患众矣。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者,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滞逆则致胃脘、腹部痞闷胀满、疼痛不适、食少或厌食、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等。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孙文斌气机运动形式多样,以升降出入为概括。
诸病其实质无非是人体气机的异常变化,胃病亦然。
中医之胃病,牵涉颇广,但总以纳差、不饥不化、呕吐、胃脘部胀痛不适等为主症,除胃自身的气机异常外,其病机又多涉及脾、肝等脏腑,治疗用方多有不同。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除了在温病学上的高度成就外,其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理法方药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笔者平日精研叶氏医案,临床于此得益颇多,常叹服其临证善用调气机法以取佳效。
1、甘温轻清,升举脾阳脾胃皆为中土,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病常需治脾。
脾主升清,以升为健。
升举脾之清阳是李东垣最为擅长的,叶氏则发扬之。
叶氏继承李氏之处,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益中气,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等风药轻清以升举脾气,而其发扬之处则是治脾不忘肝胃,用药简而至精。
另外,除脾气虚清阳陷可致胃病外,湿、食皆可阻碍脾之清气的升举,而致胃失和降,故而叶氏也重视以枳壳、厚朴、神曲、麦芽等,祛除中土湿食之滞使气机流通而升降自复。
案例:王,五十,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
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人参,白术,羌活,防风,生益智,广皮,炙草,木瓜。
按:此案患者,素疾加悒郁,脾胃俱伤,胃主受纳,胃病故食下不化;清升浊降功能失调故食已欲泻。
•用药以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益气,皆味甘入脾经;•羌活辛温升散,善行直上而升阳,防风辛散而入肝脾,可散肝郁,可升脾清;•陈皮辛温略升,苦降居多,善消滞气,以助升降;•益智仁温脾散寒开胃,辛升摄纳止泻;•木瓜温可理脾和胃化湿,酸可入肝畅络敛津,故可舒肝而助脾升胃降,又可防辛燥伤及胃阴。
此案诊治思路大体不脱李氏范畴,故而案中直言推崇东垣。
参照东垣补气升阳常用之药,•本案不用黄芪,是因有肝郁之故;•不用柴胡、升麻,只用羌活、防风,因为患者痰湿阳虚之体,相对于柴、升之微寒,羌、防性温更有助于除湿助阳;•欲泻故不用当归之滑润,而改木瓜养营除湿兼备,与防风相伍一散一敛,一升一降,肝脾气机可畅。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二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二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孙文斌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
以药调之,使异常之气机变化复常,是叶氏治胃病的常用之法。
在叶氏医案中,取药之性味以调气愈病的经义得以充分发挥,兹引其治胃病医案以浅探之。
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但凡甘凉养阴之品,性多下行。
叶氏认为胃腑以通为顺,阳土喜阴,沙参、麦冬、玉竹等甘凉滋濡皆能润胃而降,用之于阴伤之证,则胃气通降可复其常。
案例:
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一钱,火麻仁一钱半炒,水炙黑小甘草五分,生白芍二钱,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按】:此案患者久病,后天之本已伤,不饥不纳为受纳之腑失常;九窍虽各有所属,然《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故胃病则脏腑气机都会被影响而九窍不和,其症状大概可见便秘、目耳口咽不适等。
叶氏重视脾胃分治,认为脾阴胃阳,脾喜燥胃喜润,常以甘凉濡润之品以通降胃腑,反对脾胃不分而混治。
此案中,
•麦冬甘能生津,微苦微寒则其气下行,入阳明而滋阴降逆,可利咽通便,用为主药;
•火麻仁甘润滑利,下行而善除肠燥,大肠传输通畅则胃气可降;
•白芍苦而微寒性降,其炒用可治下利,生用则反可利肠,与甘草相伍则收甲己化土、酸甘化阴之功;
•甘蔗汁甘而性寒,生津下气。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
廖家智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06(30)4
【摘要】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指南》)中,治疗胃脘痛医案甚多,除《胃脘痛》本门所辑44案外,尚见于《脾胃》、《木乘土》等篇章中,计有67案之多。
其辩证论治,多有独创,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现就其治疗特点探析如下。
【总页数】2页(P382-383)
【作者】廖家智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九支中心医院,646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 [J], 康宜兵
2.叶天士通补胃阳法治疗胃脘痛思想浅析 [J], 彭飞;商丹;黄福斌
3.叶天士气味配伍治疗胃脘痛浅析 [J], 赵娜;李俊;陈建钿;戴琦
4.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
5.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